襄陽烈士塔

襄陽烈士塔

襄陽市烈士陵園标志性建築
襄陽烈士塔,位于羊祜山,襄陽人熟稱烈士塔,占地面積1100餘畝,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是為紀念解放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及第一、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為襄陽的解放事業獻身的革命烈士而興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有在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03名及大革命時期革命犧牲的部分老前輩的遺骨,烈士骨灰堂安放有五十多位在不同時期為襄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犧牲的革命烈士。
  • 中文名:襄陽烈士塔
  • 外文名:Xiangyang martyrs tower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建造時間:1951年2月
  • 底寬:11米
  • 碑高:28米

旅遊信息

據市檔案館資料記載,最初建成時,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基隻有百餘平方米,呈上尖、下大的方錐體,通往紀念塔的山路長200米、寬1.3米,整個紀念場地顯得狹小和擁擠,當時的烈士陵園建築也非常單一。現在市民們看到的烈士塔形态是在1975年動工重建的。新塔以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為樣本,整個塔身用花崗岩建成,呈碑形,高28米;塔身正面由原來的正北調整為東北,朝向城區;塔下方基座刻有碑文,底寬11米,兩側為浮雕;塔身上有我市書法家王樹人書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大字。此次重建還對革命烈士公墓進行了改建,并對掃墓廣場進行了擴建,烈士紀念塔前的上山台階也擴寬至14米,有598個梯級,梯級中間有平台,兩邊有欄杆。建成後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大氣、莊嚴、肅穆。

第一次修建

新中國成立之初,襄陽地委和專署為了紀念在解放襄陽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決定集中掩埋186位襄樊戰役中獻出生命的烈士,修建烈士陵園和“革命烈士紀念塔”。

1951年2月19日,襄陽地委和專署聯合發出通知,成立了以襄陽地區專員餘益庵為主任的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正式開始烈士陵園的籌建。在選址中,考慮羊祜山因紀念西晉鎮守襄陽名将羊祜而得名,一直是襄陽人心中的崇敬之地,而且環境幽靜、離城區不遠便于祭掃等因素,于是定址襄陽西南城郊羊祜山。整個烈士陵園設計規劃有紀念塔、牌樓、紀念堂、上山路,經費總預算為30萬斤小麥(每斤小麥折合人民币8.5分)。因為依當時的條件,紀念塔、牌樓和上山的路隻能用磚頭修建,所以為此專門修建窯廠,窯廠的建設費用是3.9萬斤小麥,再加上人工都是來自駐軍、學校、工廠、機關幹部、近郊的農民義務工等,第一次修建烈士陵園應算作是半自給自足建設。

最初建成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基隻有百餘平方米,呈上尖、下大的方錐體,頂端有一地球儀,上有一隻象征和平的和平鴿,塔身有餘益庵等領導人的題詞。通往山頂紀念塔的山路長200米,寬1.3米。整個紀念場地顯得非常狹小和擁擠。

第二次重建

70年代初期,在當時政治環境下,烈士陵園成了全市人民群衆和青少年進行階級教育、路線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基地。僅1972年清明節期間就接待了20多萬人次。1951年修建的烈士塔,設計和建築材料都受到很大制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整個塔身嚴重風化破裂。革命烈士紀念塔破爛不堪的狀況,顯然與當時重要的政治教育場所的嚴肅性極不相符。當時的市革委會向湖北省革委會呈交《關于急需維修革命烈士紀念塔的請示報告》得到批準。

1975年11月,烈士塔重建工程開工。當時的施工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投資不足,按預算需要20多萬元,而省财政隻撥付了9.2萬元,資金缺口較大;二是當時沒有大型機械,施工材料上山難;三是山頂沒水源,攪拌水泥砂漿等都無法進行。為了保證工程進度,襄陽地區革委會和襄樊市革委會同時發出指令,缺口資金由市财政撥付,主要用于購買工程施工材料。并号召當時的市直機關、學校、街道和駐樊的中央大型企業出人、出力、出車,參加材料的運輸和搬運。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義務勞動先後動員了8萬人次,出動的運輸車輛達到300多輛,搬運了紅磚29萬塊、水泥90噸和無法統計數量的砂石土料。為了解決山頂沒水源的問題,當時的工程指揮部開動腦筋,利用水泵分級抽排原理,沿着山腳到山頂,将3座揚程為35米的泵站串聯起來。這樣順利地把山下的水抽送到了山上。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通過全市人民的齊心努力,新的烈士紀念塔建成了。

第三次改造

随着襄陽經濟快速發展,襄陽城市面貌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整個烈士陵園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們需求和周圍環境顯得越來越不協調。1998年以來市政府又将烈士陵園基礎設施改造納入市區重點建設項目,并分期實施。

1998年1月,經市委、市政府批準動工興建烈士陵園廣場,整個廣場投資564.46萬元,占地17.54畝,烈士陵園廣場的建成提升了烈士紀念塔的外部環境。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資650多萬元,在烈士塔的旁邊,建成了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館。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其中政府籌資500萬元、社會融資500萬元)對烈士塔主道台階、護坡等進行改造,改造後的烈士塔梯道總長400餘米,寬14米(含兩側護欄),28個平台,643個梯道。梯道用山東産青石,兩側護欄為蒙古黑花崗岩。改造後的烈士塔梯道寬敞莊重、古樸典雅,面貌煥然一新。

六十年來,襄陽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慰借着為襄陽的解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獻出珍貴生命的革命先烈,他們在羊祜山上為烈士們築起永遠的豐碑,也在自己的心中築起了宏揚先烈精神、建設美好家園的永遠的豐碑!

烈士塔三憾

襄陽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少文友詢問,你有資格來導遊襄陽麼?這個我的确不敢回答,因為離襄陽69公裡距離的小城老河口人士對襄陽許多名勝古迹知之甚少。在曆史長河裡,襄陽這塊土地演繹過三顧茅廬、水淹七軍、李自成稱王、解放襄陽等曆史事件,也多半是從報刊或閑聊中,略知一二。

前日,因公務之需,在襄陽市工商局處理完公務之後,與青海前輩一道遊覽襄陽烈士塔風景區之後,頓生三憾,現鬥膽陳述如下,以供行家斧正。

一憾——烈士陵之墓頂五靶場。前日下午,筆者與1969年支援襄陽建設的青海前輩一道,沿着襄陽烈士塔640餘級台階而上,瞻仰這座湖北省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城南1公裡處羊祜山的風景區。28米高的烈士塔矗立于山頂,始建于1951年,重建于1971年的烈士陵園左右牆壁上書寫着“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罴”兩幅偉人詩詞對聯。依次推進則發現“襄陽烈士之墓”頂端擺着五個打氣球的靶場,異常熱鬧。頓時,遊覽之前網友詩文如“勘問三春情有緣,登上蔥茏羊祜山。熱淚欲零祭舊土,冷風吹雨灑新天。壯士英名彪史冊,襄陽戰事寫華篇。遙望長空懷今古,人民安康福無邊。(《登襄陽烈士塔感懷》)”之感全無。相反,當地政府讓子孫後代瞻仰革命烈士的英雄業績,發揚革命烈士的光榮傳統,繼承烈士的未竟事業修建的這座烈士陵園,也因該尴尬現象而讓遊人感到“裝點此陵園,靶場更難堪。”

二憾——羊枯隐藏花梨林。襄陽這地方有相當古的曆史,尤其與三國時期軍事有關。除盡人皆知的三國軍事人物孔明、龐統等外,更有一些如為消滅吳國、統一天下立過不朽功勳的西晉名将羊枯、杜預等人不為常人所知。這次,筆者一行随機采訪四十位遊人,竟無一人知曉羊枯的事迹。解放襄陽時犧牲了無數的戰士,長眠于此知名的不知名的烈士,難以計數,建立在羊枯山之上的烈士塔,遺憾的是難以尋覓羊枯的遺迹。據陪同筆者的青海前輩介紹:這片山以前是荒山秃嶺,後來修建烈士塔之後,先後在滿山種植花梨木(燒炭、長木耳、香菇之樹),千古流傳的這位西晉軍事家的“堕淚碑“或許就隐藏花梨木林之中,反正我們沒有尋覓到其蹤迹。

三憾—真武勝過烈士陵。整個半天時間,我們發現一群群或三三兩兩或單槍匹馬,穿着登山鞋、提着大水杯,穿行于烈士塔林地之後,都相繼湧入對面的真武山上,燒香、拜佛、抽簽等,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下山的、上山的、等人的,絡繹不絕,人潮湧動,成群結隊,說笑聲,電話聲,聲聲入耳。顯然,道家之地真武山比烈士陵園更具有魅力。

其一,建立流動軍事文化走廊,打造十裡烈士路,軍事小百科。從這座烈士塔所居的羊枯山談起,将這位西晉名将、軍事謀略家魏末任相閏從事中郎.參與司馬昭的機密。278年,雖身患重病,還冉陳伐吳之計,不久病亡。死後,其職山杜預繼任的羊枯,“手握重權嘗謙讓;鎮守襄陽得人心;政治攻心效果佳;屢呈滅吳略策;薦賢舉能好伯樂:千古流傳堕淚碑”的征南大将軍羊枯,辦學校、修水利、遠征近撫,深的民心的事迹用文化牆形式展示出來,讓當今之人受到教育。同時,沿路設立一些類似紅藍軍攻防演示圖,再現當年解放襄陽烈士們的豐功偉績,摒棄烈士之墓頂設靶場、擺地攤等不良現象,還陵園一片淨土。

其二,建立軍事科技館,打造古城文明路,文化小樂園。一方面,工商、城建等執法部門要加大對虛假廣告以及亂打亂建整治力度,讓類似算卦、違章建築等行為無藏身之地。同時,宣傳、文化等部門加大科學知識普及力度,讓群衆不再迷信,正确消費,科學對待工作與生活問題。另一方面,在烈士陵園附近采取高科技手段,建立軍事科技館,演繹一些敵我雙方戰術等場景。或科學消費等好處,封建迷信等危害,重現襄陽古城曆史變遷過程,讓大家在娛樂中,領悟到文化的魅力,産生“襄陽好風光,留醉與山翁”的思想。

其三,建立曆史陳列館,打造古城名人路,三國大觀園。俗語“地以人貴,人以地轉。”既然襄陽造就類似屈原之後的卞和、伍子胥、孔明等衆多華夏優秀兒女,尤其是三國時期一些功臣名将,那麼就應該設立一個曆史陳列館,并将山川地名與古城名人聯系起來,挖掘這個文化資源寶庫,更好地為推動這座副省級古城三國大觀園再立新功。

乘車路線

從火車站坐14路、514路公交車到“烈士陵園”站下車即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