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飛虱

褐飛虱

飛虱科褐飛虱屬動物
褐飛虱Brown rice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屬于半翅目飛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的一種動物。 别名:褐稻虱,稻飛虱的一種。 褐飛虱有遠距離遷飛習性,是我國和許多亞洲國家當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蟲。褐飛虱為單食性害蟲,隻能在水稻和 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後代。2020年9月15日,褐飛虱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 中文名:褐飛虱
  • 拉丁學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 别名:褐稻虱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半翅目
  • 亞目:同翅亞目
  • 科:飛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
  • 屬:褐飛虱屬
  • 種:褐飛虱
  • 分布區域:全國各稻區均有分布
  • 外文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

形态特征

體色有深淺兩種色型。褐色至黑褐色,具明顯的油狀光澤;前翅透明,端脈和翅斑暗褐或黑褐色。

頭頂四方形,中長與基寬相等,端緣截形;中側脊起自側緣基部1/4處,彼此相向延伸,在頭頂端部不愈合;“Y”形脊主幹弱;基隔室凹陷深。額中長為中部最寬處寬的2.2~2.4倍,側脊近乎直,中脊在額的基部分岔。觸角圓筒形,第1節長為端寬的2倍,第2節為第1節長的1.7倍。後足胫距具緣齒24~29枚。長翅型前翅長為最寬處寬的3.3倍;短翅型前翅伸達腹部第5或第6節。

雄蟲臀節陷入尾節凹陷内,端側角分離,各自伸出一根長的刺狀突;尾節後面觀,後開口寬大于長,側、腹緣完整無突起;膈寬,中域骨化,背緣中部均勻弧凹;陽莖管狀,長形,端部約1/3收細并向上翹,頂端尖,性孔位于中偏端方的一側,其下方有5個微齒;懸片柄部狹長,腹環橢圓形;陽基側突大,内緣近基部深刻剜陷,内端角向内前方伸出,呈一狹長的尖角形。

雌蟲第1載瓣片内緣基部有一大的半圓形突起。

生活習性

10℃左右褐飛虱也能正常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自然變溫條件下,褐飛虱卵期胚胎發育的起點溫度為10.6℃。褐飛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達91.5%,完成胚胎發育所需的時間與氣溫高低有密切關系,在15℃、20℃、25℃、28℃及29℃恒溫下卵期分别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條件下褐飛虱4齡和5齡若蟲均能正常生活與活動。褐飛虱長翅型雄成蟲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為9-30℃,長翅型雌成蟲為10-32℃。在20-33℃溫度範圍内,随着溫度升高,成蟲壽命縮短。

褐飛虱雌成蟲壽命在25℃下為22天,在17-20℃時壽命長達30天。氣溫較高時,褐飛虱雌成蟲的産卵率較高。褐飛虱雌成蟲産卵盛期曆時10-15天,産卵高峰期通常持續6-10天。如果氣溫低于17℃,褐飛虱卵巢管不能發育,但将這些成蟲每天隻放在較低溫度下幾小時,幾天後,它們在低于17℃的溫度下也能産卵。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飛虱外遷。褐飛虱在北緯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蟲源逐代、逐區呈季節性南北往返遷移,受季風進退的氣流制約。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随西南氣流由中南半島遷入兩廣南部發生區(北緯19°到北回歸線),在該區繁殖2-3代,于6月份早稻黃熟時産生大量長翅型成蟲随季風北遷,主降于南嶺發生區(北回歸線至北緯26-28°),7月中下旬南嶺區早稻黃熟收割,再北遷至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水稻黃熟時産生大量長翅型褐飛虱,随東北氣流向西南回遷。在我省,北部地區褐飛虱從稻田南遷的時間比南部地區早,在沿江、蘇南地區常出現來自山東、淮北等地的褐飛虱成蟲回遷峰。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來蟲源區,每年蟲源遷入的遲早和數量對當地褐飛虱的發生早遲、世代數和發生程度有較大影響。

危害特征

對水稻的為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直接吸食為害:以成、若蟲群集于稻叢基部,刺吸莖葉組織汁液。蟲量大,受害重時引起稻株癱瘓倒伏,俗稱“冒穿”,導緻嚴重減産或失收。

2.産卵為害:産卵時,刺傷稻株莖葉組織,形成大量傷口,促使水分由刺傷點向外散失,同時破壞疏導組織,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

3.傳播或誘發水稻病害:褐飛虱不僅是傳播水稻病毒病——草狀叢矮病和齒葉矮縮病的蟲媒,也有利于水稻紋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為害。取食時排洩的蜜露,因富含各種糖類、氨基酸類,覆蓋在稻株上,極易招緻煤煙病菌的滋生。

分布範圍

1.終年繁殖區:北緯19°N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區:北緯19-25°N之間,又以北緯12°N左右以南為常年穩定越冬區。

3.不能越冬區:北緯25°N以北的廣大稻區。

發病特點

褐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每年發生代數,自北而南遞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氣溫高低而擺動于北緯21-25℃間,常年在北緯25℃以北的稻區不能越冬,因此我國廣大稻區的初次蟲源均随春夏、暖濕氣流,由南向北逐代逐區遷入。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悶熱夜晚撲燈更多;成、若蟲一般栖息于陰濕的稻叢下部;成蟲喜産卵在抽穗揚花期的水稻上,産卵期長,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卵,多産子葉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數産在稻莖、穗頸和葉片基部中脈内,每頭雌蟲一般産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蟲産卵量比長翅型多。

褐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在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20-30℃時,生長發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為适宜,溫度過高、過低及濕度過低,不利于生長發育,尤以高溫幹旱影響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熱,晚秋暖和,則有利于褐飛虱的發生為害。

流行動态:褐飛虱是中國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每年均與白背飛虱混合發生為害,兩種飛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區發生程度不同,年發生為害面積均在2億畝次以上。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适時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後期貪青徒長,創造不利于褐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條件。

2.生物防治:褐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褐飛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應保護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采用壓前控後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選用高效、低毒、殘效期長的農藥,盡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掌握在若蟲2-3齡盛期施藥.

主要天敵

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蜘蛛、線蟲、菌類。

常用藥劑

吡蚜酮,烯啶蟲胺等殺蟲劑。注意褐飛虱對吡蟲啉仍有很高的抗性,暫不可用于褐飛虱的防治。

注意事項

1.施藥時一定要保持田間有3~5厘米水層,褐飛虱大發生時要選用毒死蜱與噻嗪酮類藥劑混合防治,達到長短效相結合,同時要适當加大劑量。

2.用水量是影響褐飛虱是防治的關鍵因素之一,每公頃用水量必須在750千克以上,可在早上帶露水用藥,确保藥劑噴灑至稻株基部。

3.水稻後期要嚴格掌握農藥安全間隔期,嚴禁使用高毒農藥,确保無公害稻米的生産。

4.為防止後期褐飛虱增殖,禁用菊酯類農藥及其複配制劑及甲胺磷等防治稻飛虱,褐飛虱吡蟲啉類藥劑(如蚜虱淨、千紅、抗虱丁等)已産生高抗藥性,防治效果較差應停用吡蟲啉,輪換使用噻嗪酮、毒死蜱、敵敵畏等藥劑,示範推廣吡蚜酮等新型藥劑,控制三唑磷的使用。

5.注意藥劑的輪用,單季水稻使用同一種藥劑的次數不超過2次。

6.水稻中早期注意避免使用敵敵畏,以免殺傷天敵,不利于飛虱的防治。

7.收獲前7天,停止使用化學農藥,以防稻谷農藥殘留.

物種管理

2023年3月7日,被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

上一篇:幼兒食譜

下一篇:紅葡萄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