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邊綠刺蛾

褐邊綠刺蛾

屬鱗翅目、刺蛾科綠刺蛾屬昆蟲
褐邊綠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别名: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屬鱗翅目、刺蛾科綠刺蛾屬。寄于大葉黃楊、玉米、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藥、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珊瑚、闆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懸鈴木、榆等林木。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将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
    中文名:褐邊綠刺蛾 拉丁學名:Latoia consocia Walker 别名:青刺蛾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有颚亞門 綱:昆蟲綱Isecta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目: 科:刺蛾科 亞科: 族: 屬:綠刺蛾屬 亞屬: 種:褐邊綠刺蛾 亞種: 分布區域:黑龍江、遼甯、内蒙古、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卵扁橢圓形,長1.5mm,初産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幼蟲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内。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

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蛹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内。

成蟲 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栉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鱗片,内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展翅寬30~44mm。刺蛾科台灣有50種。本種上翅表面淡綠色,翅基具褐色斑,外緣有1道淺褐色斑紋,斑紋有褐色線條鑲邊。近似種包括素木綠刺蛾(P. shirakii)、斑綠刺蛾(P. pastoralis)以及雙齒綠刺蛾(P. hilarata)等。

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産卵,卵多成塊産于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

蟲害發生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遊地區發生2代,江西發生2或3代。在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于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8月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在發生2代區,越冬幼蟲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蟲發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在枝幹上或樹幹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

習性與危害

在廣西一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幹、枝葉間或表土層的土縫中結繭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為成蟲。扁刺蛾第一代幼蟲出現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青刺蛾第一代幼蟲出現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蟲出現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各地氣溫不同,有些地區在第二代老熟幼蟲結繭較早,當年還可化蛹和羽化,并産生第三代幼蟲。成蟲出現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

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遊2代,江西3代,均以前蛹于繭内越冬,結繭場所于幹基淺土層或枝幹上。1代區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期,幼蟲發生期6月下旬-9月,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9月下旬陸續老熟且多入土結繭越冬。

2代區4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代成蟲5月中旬始見,第1代幼蟲6-7月發生,第1代成蟲8月中下旬出現;第2代幼蟲8月下旬-10月中旬發生。10月上旬陸續老熟于枝幹上或入土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數十粒呈塊作魚鱗狀排列,多産于葉背主脈附近,每雌産卵150餘粒,卵期7天左右。幼蟲共8齡,少數9齡,1-3齡群集,4齡後漸分散。天敵有紫姬蜂和寄生蠅。

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白天隐伏在枝葉間、草叢中或其他蔭蔽物下。除此之外青刺蛾産卵排成塊狀外,其餘兩種的卵,多散産在葉背面。幼蟲孵化後,低齡期有群集性,并隻咬食葉肉,殘留膜狀的表皮;大齡幼蟲逐漸分散為害,從葉片邊緣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葉;老熟幼蟲遷移到樹幹基部、樹枝分叉處和地面的雜草間或土逢中作繭化蛹。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

黑光燈防治

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生物防治

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保護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濕條件下防治l~2齡幼蟲;紫姬蜂、寄生蠅

藥劑防治

幼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濕性粉劑等900~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酮300~4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

農業防治

結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園、松土等,清除枝幹上、雜草中的越冬蟲體,破壞地下的蛹繭,以減少下代的蟲源。

物理防治

利用成蛾有趨光性的習性,可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設誘蟲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

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在各代幼蟲盛孵期,可用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800-1000倍液噴灑,或結合防治其他食葉害蟲,實行兼治即可。

蟄後處理

1.蟄後用膠帶粘受傷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膚的細毛給清理掉,這是最直接的方法。

2.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濃肥皂水塗患處。可以重複一次。一般十分鐘左右就會減輕。

3.中藥喉症丸研碎,水調敷于患處。

4.有發燒,關節腫痛等全身症狀,應到醫院治療。

5.被蜇後可用棒棍挑破其身體,會發現一綠(或青)和黑的經脈。将其中綠(或者青)的一條取出搗碎,敷在被蟄除立馬有奇效。千萬别動黑色那條,這是他毒液所在處。

6.被蟄後可在患處抹上一些牙膏,抹過牙膏後患處會感覺清涼,大約5分鐘後疼痛感就會減輕,牙膏迅速凝固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把凝固的牙膏剝落,即可将毒刺給帶出。(老家皖北,夏秋季洋辣子很多,尤以梧桐樹和玉米地裡為甚,農村人的土辦法,但是效果很好,若是蟄後出現大面積紅腫和過敏的,建議迅速就醫)

上一篇:海東青

下一篇:熒光烏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