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鼹鼠

裸鼹鼠

濱鼠科裸鼹鼠屬動物
裸鼹鼠(學名:Heterocephalus glaber),是一種分布于東非部分地區的挖掘類齧齒目動物,也是目前(截至2012年)被分類于裸鼹鼠屬下的唯一物種。它是僅有的兩種真社會性哺乳動物之一,另外一種是達馬拉蘭鼹鼠。裸鼹鼠有着一系列不同尋常的令它可以在粗糙的地下環境裡興旺發達起來的身體特征,包括皮膚痛覺的缺失和極低的代謝率。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動物綱 亞綱: 目:齧齒目 亞目: 科:濱鼠科 亞科: 族: 屬:裸鼹鼠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裸鼹鼠 二名法:Heterocephalus glaber 分布:産于非洲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

簡介

裸鼹鼠早在1842年就已被科學界發現并命名了,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是一種奇特的真社會性哺乳動物之後,才逐漸地被重視。鼹鼠終生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幾乎完全喪失了視覺,僅依靠身體兩側的觸須來辨認方向。雖屬哺乳動物,卻像冷血動物一樣通過與環境的熱交換來調節體溫。裸鼹鼠長達30年以上的壽命,同時還能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地下環境中生活,對癌症具有超級免疫力。

形态特征

在所有非洲鼹形鼠中,裸鼹鼠是體型最小的。裸鼹鼠其實并不全裸,在它們的身體兩側,從頭到尾長着大約40根像貓的胡須一樣的長毛。它們并不是皮毛的殘餘,而是對觸覺極其敏感的觸須,觸動其中任何一根觸須,都能讓裸鼹鼠把頭伸向刺激點。

裸鼹鼠靠這些觸須來辨認方向的:前進時,擺動頭部,後退時,則擺動尾巴,都是為了讓觸須觸摸到隧道壁,就像我們在黑暗的地道中用手扶着牆壁走一樣。

物種特性

冷血動物

裸鼹鼠喜歡擁擠成一堆,在靠近地表的地洞呆着,因為這樣可以離太陽近些,這也是它們總把家安頓在赤道附近的原因。裸鼹鼠和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不一樣,它們的體溫随着周圍的環境溫度起伏很大,和蛇一樣它們是冷血動物。這在哺乳類動物中實屬罕見。當氣溫降低的時候,它們就要互相擁擠着取暖,以保證體溫不至于喪失太多。

低代謝率

裸鼹鼠的身體體積(也即産熱總量)大約是達馬拉蘭鼹鼠的20%,但是身體表面積卻大約是達馬拉蘭鼹鼠的40%,這樣,散熱速度就是其2倍。裸鼹鼠如果要像達馬拉蘭鼹鼠那樣維持恒定的體溫,就必須以2倍的速度加速産生體熱的代謝過程,以增加體熱的生産彌補體熱的散失。這就需要大量地攝入食物和氧氣。

但是裸鼹鼠的食物主要是低能量的塊莖,而地下氧氣又非常稀薄,為此要付出的代價太高昂,所以就不再試圖去維持恒定體溫了,盡量降低基礎代謝率節省能量。裸鼹鼠的基礎代謝率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低的,與爬行動物的相當。

痛覺缺失

裸鼹鼠的觸覺特别敏感,它們的皮膚中少了一種基本的化學物質——“P物質”。P物質做為一種神經遞質,有多項功能,最主要的一項功能是把疼痛信号從周圍神經傳導到中樞神經,從而在大腦皮層中産生痛覺。科學家帕克等人通過實驗證明了裸鼹鼠對疼痛的麻木是由于缺乏P物質導緻的。

喪失視覺

裸鼹鼠終身生活在黑暗的地下,眼睛派不上用場,主要靠觸須來辨認方向。因此,它們的眼睛高度退化,幾乎完全喪失了視覺,大腦皮層中負責視覺的區域也大大減小,被改為用于感受觸覺了。

耐受高濃度二氧化碳

P物質還有其他的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讓血管舒張。在其他哺乳動物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緻P物質被釋放到肺血管中,讓肺血管舒張,發展下去就會導緻肺水腫、死亡。實驗表明,裸鼹鼠由于沒有P物質,對二氧化碳有極強的忍受能力。在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小白鼠就出現了嚴重的肺水腫,但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50%,裸鼹鼠還沒有出現肺水腫的迹象。

長壽

裸鼹鼠長達30年以上的壽命,遠長于其隻有4~5年壽命的近親——大鼠和小鼠,同時還能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地下環境中生活,對癌症具有超級免疫力。

癌症免疫性

鼹鼠形貌醜陋、常年生活在狹窄的地下洞穴中。裸鼹鼠的體質有很多過人之處:長達30年以上的壽命,是普通鼠類的近10倍;能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地下環境中生活;從來不出現身體惡化,直到死亡一直可以繁殖,并保持外貌和大腦組織不衰老等。特别是即使給它注射緻癌毒素它也不患癌症。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生物學家Vera Gorbunova領導的研究小組解開了裸鼹鼠具癌症免疫力的謎團。

研究小組發現,裸鼹鼠細胞會制造并釋放出一種叫做透明質烷的糖,這種糖充盈在細胞外基質裡,把細胞隔開使它們無法聚集在一起生成腫瘤。透明質烷在包括人、普通鼠在内的很多動物體内都有,但不同的是,裸鼹鼠的透明質烷分子尺寸是人及普通鼠透明質烷的5倍左右,且裸鼹鼠體内分解透明質烷的酶很不活躍,使得它體内透明質烷的濃度特别高。通過用強活性酶減低裸鼹鼠體内透明質烷濃度并施以緻癌誘因,裸鼹鼠則患上癌症。研究小組由此證實,在裸鼹鼠不患癌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它細胞外基質裡大尺寸的透明質烷。研究小組下一步要做的是把裸鼹鼠的透明質烷基因轉染到普通鼠體内觀察普通鼠是否同樣具備癌症免疫力。

研究小組的論文發表在6月19日的《自然》雜志網絡版上。美國各地不少生物學家十分看重這一發現,稱之為令人振奮的成果。

生活習性

獨居的鼹形鼠隻生活在比較濕潤的地區,而幹旱地區的鼹形鼠都是社會性的。

裸鼹鼠的社會性要求既要增加個體數量,又不增加對食物的總需求量,那就要把每一個成員的飯量減小,也就是說,讓它們的身體變小。所以,進化的結果就是,社會成員的數量增加了,但是體型變小了。一窩裸鼹鼠平均有七八十隻,能多達300隻,但是每隻工鼠的體重隻有大約30克。

裸鼹鼠終身生活在黑暗的地下,裸鼹鼠在地下掘成複雜的隧道,中央寬闊處是它們的居室。每群裸鼹鼠有一隻相當肥碩的王後和幾隻雄鼠。工鼠可能受王後尿中外激素的抑制而失去了生殖能力,它們的任務是采集食物(樹根、菜根等),天冷時緊靠為王後保溫,挖掘隧道等。所以,裸鼹鼠的社會和昆蟲的社會十分相似,裸鼹鼠的這種社會結構在脊椎動物中可說是絕無僅有。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裸鼹鼠的主要食物是低能量的塊莖,塊莖儲存着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有的塊莖的重量能是裸鼹鼠體重的上千倍。它們也可以随意地吃有毒植物。

研究價值

裸鼹鼠的壽命可達到30年,大概是其它鼠類動物壽命的十倍,它們從來不會出現身體惡化,直到死亡一直可以繁殖,并保持外貌和大腦組織不會衰老。英國牛津大學威康信托中心的科學家表示,未來有一天裸鼹鼠基因将使人類實現延長壽命且保證旺盛的生殖能力。

人體93%基因與裸鼹鼠相同,因此科學家希望從科學角度解釋裸鼹鼠的長壽之謎,使人類從延長的健康壽命中受益。喬納森-弗林特(Jonathan Flint)教授說:“身體衰老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人類如何延長壽命并沒有難以逾越的條件限定,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的壽命都達到了80歲或者90歲。”

如果人類理解生物進化發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那麼從理論上人類可以活到200歲。裸鼹鼠具有一些奇怪的特征,使科學家也無法解答。它們不單純是一種冷血哺乳動物,還能夠抵禦癌症,它們可以随意地吃有毒植物,能夠應對高溫環境。而另一方面,它們的視力非常糟糕,生命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地下洞穴中度過。

2011年英國利物浦大學首次繪制出裸鼹鼠的基因結構圖,希望理解是何種原因使它們保持如此健康長壽。研究負責人喬昂-馬加赫伊斯(Joao Magalhaes)博士說:“裸鼹鼠具有奇特的免疫力,尤其是癌症,可能提供重要線索解釋為什麼一些動物更容易患病。希望能夠将裸鼹鼠作為第一種能夠抵禦慢性衰老症的動物模型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實現人類長生不老。”

上一篇:韓式拌飯

下一篇:肉桂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