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

漢語漢字
裳是一個漢字,讀作cháng/shang,本義是指(夫君、君長穿着的)裙。引申義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辭·離騷》有記載。[1]
  • 拼音:cháng、shang
  • 部首:衣
  • 五筆:ipke
  • 倉颉:fbryv
  • 鄭碼:kosr
  • 平水韻:平聲七陽
  • 名稱:裳
  • 筆畫:14
  • 外文名:clothes,dress
  • 部外筆畫:8
  • 四角号碼:90732
  • 注音字母:ㄔㄤˊ、ㄕㄤ
  • 統一碼:基本區U 88F3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筆順編碼:24345251413534
  • 異形字:常

現代釋義

釋義

● 裳 字從尚從衣,尚亦聲。“尚”意為“攤開”、“展開”。“尚”與“衣”聯合起來表示“展開的(下)衣”、“衣擺”。本義:(夫君、君長穿着的)裙。引申義:男女穿着的下衣。

說明:

1.裳即是裙。裙字從衣從君。君者,夫君、君長之謂也。故裙是古代漢族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帝王世紀》:“黃帝始去皮服,為上衣以象天,為下裳以象地。”說明這是按照“蓋天”宇宙模型創制的新式絲麻服裝。黃帝時代在2337 BC-2307 BC(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下同),這說明,中國人自2300 BC開始穿“衣裳”。在黃帝以前,即在三皇時代(2607 BC-2338 BC),中國人口重心所在的魯西豫東地區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時代(2337 BC-2110 BC)改穿布料衣服。服飾的改變是一個巨大的時代變遷标志,然而無論怎樣變化,滿清之前華夏(漢族)的服飾基本特征未曾改變,即現在統稱的漢服。伏羲時代(2400 BC-2370 BC)制定的婚嫁禮儀還規定男女結婚以雙獸皮為禮。但伏羲時代的魯西豫東地區已經感受到了人口壓力和動物資源減少的困擾。神農時代(2370 BC-2338 BC),魯西豫東地區的人民終于抛棄了漁獵生活方式,改肉食為谷食。衣料也相應地從動物皮張改為絲麻布料。到黃帝時代,最後确定絲麻制的上衣下裳為男女标準常服(古人将穿在上半身的稱之為“衣”,穿在下半身的稱之為“裳”,故而合稱衣裳)。

2.裳或作“常”,字從尚從巾,尚亦聲。“尚”與“巾”聯合起來表示“敞開的布巾”,即“裙”。

cháng ㄔㄤˊ

◎ 〔裳裳〕鮮明美盛的樣子。

裳裳者華,其葉湑兮。——《詩經·小雅》

◎ 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不是褲子,是裙的一種,不同于現代的裙子。)

裳下飾也。——《左傳·昭公十二年》

黃裳元吉。——《易·坤》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詩·邶風·綠衣》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楚辭·離騷》

整頓衣裳起斂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唐•李白•《清平調•其一》

又如:裳衣(裳與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 裳

shang ·ㄕㄤ

◎〔衣~〕衣服。

考源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裳,常或從衣。”“帬(裙)”下雲“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訓,說明裳就是裙。《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寝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鄭箋:“裳,晝日衣也。”又《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釋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聯接群幅也。”怎樣聯接群幅呢?《儀禮·喪服》鄭注:“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隻有二尺二寸。七幅,計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常”與“裳”做下裙講時為異體字,可互通用。但從造字法來看,裳應是形聲字,從衣尚聲。

裳或曰帬,漢以前稱裳,漢以後則多稱帬。按帬,《說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韻》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繞衿謂之帬”,段玉裁注說文據此,謂“然則繞領者,圍繞于領,今男子婦人之披肩,其遺意”。以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誤。上衣下裳之玄端為朝服,君臣皆着之,已見于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着裳,當系實情,《文獻通考》卷一百一十三《王禮考·君臣冠冕服章》引《傳授經》雲:“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單裙(同帬),不着褐,則是直着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晉王獻之,書羊欣練裙,朱公叔絕交論,謂西華之子,冬月葛衣練裙,蓋古人不徒衣褲,必以裙襲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裳裳”為“堂堂”的假借(古代的錯别字),故而“裳裳”一詞的本字為“堂堂”

而“裳”又為“常”的異體字,“裳裳”也作“常常”,所以裳裳才有了changchang這個讀音。

綜上所述,除古詩文學習研究外,現代漢語使用時應以“裳”為shang,去chang音。讀chang音者改用正字“常”,而“裳裳”原為“堂堂”之假借,應與“堂堂”同音,或改用“堂堂”。

常見詞組

椎(chuí)髻卉裳:椎(chuí)狀的發髻,草制的衣裳。多為邊遠﹑未開化地區人的妝飾,因亦借指邊遠﹑未開化地區的人。

下裳: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朱裳:古謂紅色的下衣。

玄裳缟衣: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鶴。

衣畫而裳繡:《尚書》記載上衣一般在其上畫畫,下裝(裳)一般在其上刺繡。

霓裳羽衣:以雲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裝束美麗。出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正韻》陳羊切,?音常。《說文》下帬也。《釋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詩·邶風》綠衣黃裳。《禮·曲禮》暑無褰裳。《揚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集韻》本作常。

方言音韻

贛方言:shong5 iong5

上一篇:神來之筆

下一篇: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