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

漢語漢字
晝,漢語漢字,讀作zhòu,其本意為白天。[1]
  • 中文名:晝
  • 拼音:zhòu
  • 部首:日
  • 五筆:nyjg
  • 倉颉:soam
  • 鄭碼:xmka
  • 筆順:513425111
  • 注音:ㄓㄡˋ
  • 總筆畫:9
  • 部外筆畫:5
  • 四角碼:77106
  • 統一碼:663C

字源演變

zhòu端紐、侯部;知紐、宥韻、陟救切。

甲骨文、金文并作從日,聿聲。形旁日為太陽之象,表示晝字本義與太陽相關;聲旁聿是會意字,從又(手)持,為筆的初文,在晝中表音(聿與晝皆舌音)。晝字始見于商代,到西周也還是形聲結構。《說文》籀文發生的變化,一是聿加一橫為飾筆,二是日的左右兩側加兩條指示線以表光暈或光芒。戰國時,兩條指示線一般保留,聿下的飾線一般移到日下;也有的保留聿下飾線,于日下再加一指示線;個别的也有兩側或日下不加指示線的。

《說文》整理作從聿,日旁有四條指示線(上面的一條與聿的飾線“共用”)。隸變後楷書作晝(兩側的指事線略去),簡化作晝。簡體源自草書,楷化後的晝始見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說》。漢碑中或簡作“”、“”、“”,皆未取得主體地位。或作。《說文》本義為白天。㝬簋:“餘亡㝩晝夜。”雲夢秦簡《封診式》:“自晝甲見丙陰市庸中。”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五行》甲篇:“晝?(寝)而夜飤黍肉。”地名,古齊邑。《孟子·公孫醜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滞也。”

“晝”簡化為“晝”。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從畫省、從日。”。田之界限分割是畫之範式。畫省、日兩範式疊加。日之出入與夜為界是晝之範式。

本義:白天。如:晝夜、白晝(白天)。

衍義:又用作姓。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òu

名詞

白天,即從日出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day;daylight;daytime

《易·系辭上》:“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宋史·蘇頌傳》:“夜囚晝系,雖死無以償。”

晝日晝夜;晝夕;晝眠;晝錦;晝暮;晝伏

地名。春秋時齊邑。故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

Zhou town

《孟子·公孫醜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滞也。”

姓。

《通志·氏族略三》:“晝氏,《風俗通》:‘齊大夫食采晝邑,因氏焉。’”

古籍釋義

《唐韻》《集韻》《韻會》?陟救切,音呪。《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為界。從畫省,從日。《易·晉卦》晝日三接。

又地名。《孟子》三宿,而後出晝。

又姓。《風俗通》晝邑大夫之後,因氏焉。

又《韻補》葉株遇切。《張衡·西京賦》衞尉八屯,警夜巡晝。植铩懸瞂,用戒不虞。虞去聲。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王力系統

t

ǐɔ

李方桂系統

gw

righ

東漢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i̯ə̯u

拟音/王力系統

ȶ

ǐəu

拟音/董同龢系統

ȶ

ju

拟音/周法高系統

ʈ

iəu

拟音/李方桂系統

jə̆u

拟音/陳新雄系統

ȶ

ǐou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陟救切

ȶju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陟救切

ȶ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陟救切

增韻

去聲

陟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齒呼

全清

tʂ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葉周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九宥

全清

職救切

tʃiou

分韻撮要

陰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