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

漢語漢字
基本信息裘 拼音qiú 注音ㄑㄧㄡˊ 部首衣部外筆畫7總筆畫13五筆86FIYE五筆98GIYE倉颉IEYHV鄭碼DVSR電碼5941基本字義 qiúㄑㄧㄡˊ皮衣:狐~。集腋成~。姓。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裘 拼音:qiú 繁體:裘 筆畫:13 部首:衣 釋義:裘〈名〉 (形聲。從衣,求聲。本義: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義 裘,皮衣也。――《說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溫也。――《白虎通·衣裳》

qiú

(1) ㄑㄧㄡˊ

(2) 皮衣:狐~。集腋成~。

(3) 姓。

(4) 鄭碼:DVSR,U:88D8,GBK:F4C3

(5) 筆畫數:13,部首:衣,筆順編号:1241344413534

〈名〉

(1) (形聲。從衣,求聲。本義: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2) 同本義 【fur coat】

裘,皮衣也。——《說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溫也。——《白虎通·衣裳》

掌為大裘——《周禮·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為裘者。——《淮南子·泛論》。注:“裘孤之屬也。”

良治之子,必學為裘。——《禮記·學記》

冬日麑裘。——《韓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裘葛之遺。——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裘馬過世家。——《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裘馬甚都(車馬衣裘十分華美);裘膻(裘皮和膻氣。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禮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時所穿戴的衣冠)

(4) 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種 【furrier】

詳細解釋

裘qiú〈名〉

(形聲。從衣,從求,求亦聲。“求”意為“毛皮”。“求”與“衣”聯合起來表示“毛皮衣服”。本義:毛皮衣(以毛為表的皮衣)。說明:古代“求”、“裘”同字)同本義[furcoat]

裘,皮衣也。——《說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溫也。——《白虎通·衣裳》

掌為大裘——《周禮·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為裘者。——《淮南子·泛論》。注:“裘孤之屬也。”

良治之子,必學為裘。——《禮記·學記》

冬日麑裘。——《韓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裘葛之遺。——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裘馬過世家。——《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裘馬甚都(車馬衣裘十分華美);裘膻(裘皮和膻氣。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禮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時所穿戴的衣冠)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種[furrier]

詞性變化

裘qiú〈動〉

假借為“求”。求取[strivefor;seek]熊罴是裘。——《詩·小雅·大東》穿上皮衣[putonfurcoat]。如:裘馬(坐馬車,穿裘衣。比喻權貴的豪華生活);裘馬輕肥(衣輕裘,乘肥馬。比喻富豪人家的少年)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 ·裘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7〔古文〕求《唐韻》巨鸠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 音求。《玉篇》皮衣也。《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罴是裘。《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周禮·天官·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左傳·隐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将老焉。《注》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水經注》沙水又東南迳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葉音其。《詩·豳風》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說文》作 。

說文解字

《卷八》《裘部》 ·裘皮衣也。從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從裘。求,古文省衣。巨鸠切

English

furgarments;surname

裘姓起源

一、裘氏起源說

(一)春秋時期宋大夫仇牧之後,避難于衛,改氏“裘”,以裘仲為始祖說

據《槐裡譜》中列《裘氏本源考》雲:“宋公族⑸,仇牧之後,改氏裘,以裘仲為始祖”。同這個說法或類似這種說法的有:《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萬姓統譜》、《古今類纂》、《急就章》、《姓考》、《廣韻》、及《路史》等。惟《姓源》後加注“望出南陽”、《廣韻》後加注“望出渤海”之語。

考春秋宋闵公十年(前682),南宮萬反叛,弑闵公,殺大夫仇牧。仇牧子仲賢、仲讓奔蕭⑹避難。後适衛,改氏為裘。衛惠公以其居處裘氏,作為他兄弟倆的封邑。證諸《禮記·檀弓下》有“裘氏邑”的記載。《通志·氏族略》亦雲:“衛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裘氏本源考》以大夫仇牧為宋公族之說,自有其原由。查春秋時期列國世卿多為公室,即以宋國内的華氏、向氏、孔氏、樂氏、戴氏、皇氏、魚氏,沒有一個不是公族,稱仇氏為公族,殆無疑義。有人說是周宣王的後裔,倒是無據可循,理由是周為姬姓,宋系子姓,各有淵源,不容紊擾。

案《春秋左氏傳》載:(莊公)十五年(前682)秋,“宋萬弑闵公于蒙澤⑺,遇仇牧于門,批而殺之⑻。”仇氏仲子随之避難至衛,得封邑為裘氏,足可徵信。故宋王栐《燕翼贻謀錄》⑼、過勗《旌表門闾記》皆載以仇牧子仲為始祖。會稽雲門七世孫萬齡請陸放翁(遊)為宗譜作序,亦雲:“首序本源得姓之著由矣。”可見當時修譜時贊同此說,并将雜說排斥于外。後人以祖周宣王少子裘國侯為榮,遂删去《裘氏本源考》,又将譜序妄加竄改,緻文氣前後亦不相貫,實誣甚矣!

(二)周宣王少子封于裘,為裘國侯說

這個說法來自《槐裡譜》中的《得姓始末考》,雲門廿二世孫裘冶撰《會稽義門裘氏宗譜序》也持此說,說是“周宣王少子常執琳球玉笏,恪侍宮闱,及長爰封為求國侯,其後賜衣冠,因此求下著衣,改氏為裘。”是以封号為姓也,遂以周宣王少子為裘氏始祖,因不知其名,即稱其為“國侯”,并以仇牧為後裔。曆代宗譜素以天子諸侯作始祖為榮,不加考證,故多認同之⑽。考周厲王之子宣王姬靜(前827—前782)在位四十六年,為周代中興之主,距春秋時代(前770—前476年)僅十二年,如封少子于裘,當在他的晚年,則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中應有一個“裘國”存在。即使是旋封旋滅,亦當留有個地名,為什麼《公羊》、《榖梁》、《左傳》三傳中都沒有提及個“裘國”呢?《曆代郡國考》亦不見有這個地名。又延拉宋仇牧為後裔,更是無稽;宋為子姓,周為姬姓,史有明文,各有所宗。又考仇牧遇害于周莊王十五年,即宋闵公十年(前682),仲子逃奔至衛,與所謂周宣王少子封裘不過百年;以三十年一世計,相傳三世,豈有初封之國經一二世即亡,仇牧之子,即仕于衛國,并從此未見史書提到裘國的史事?既以國為氏,為什麼仇牧要改氏為“仇”,及至後人,又複氏為“裘”呢?諸多問題無從解釋。如此攀附“國侯”始祖為榮,實不足取。其實,追溯本姓源流也不應論其榮辱,何況仇牧亦系宋公族,且脈絡分明,有史可稽,未嘗非天子諸侯之後裔。

(三)春秋時期衛大夫柳莊之後說

案《何氏姓苑》,謂衛大夫柳莊食采于裘,因以為氏。系據《禮記·檀弓·下》所載:“衛有大史曰柳莊”,寝疾。(獻)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請于屍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不釋服而往,遂以燧之⑿,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書而納諸棺曰:“世世萬子孫無變也。”此說以為裘氏的由來,即源于此,遂以柳莊為裘氏始祖。

從這件史事可以清楚看出,《姓苑》作者何承天得出柳莊食采于裘而為氏的結論是不确切的。事實是“邑名裘氏是因氏以名邑,不是因邑而得氏”,是柳莊生前原有因氏而名邑的裘氏邑,故謂“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由此還可看出獻公與之是兩個賜邑,非獨一之“裘氏邑”,則《姓苑》應雲:“衛大夫柳莊食采于裘氏與縣潘氏”才行,怎麼能說柳莊的子孫不氏縣潘,而必氏裘呢?查考柳莊之前,魯國有“縣贲父”氏、楚國有“潘黨”氏,如果因邑得氏,則柳莊之後,既有裘氏,又有縣潘氏,怎麼可以随意用來解釋裘氏說是柳莊的後裔呢?故《何氏姓苑》所記,頗難自圓其說,不足為信。

(四)春秋時期宋孟獻子友、裘牧仲之後說

此說是據《四書人物考》、《氏族大全》的錯誤記載,明代廖用賢《尚友錄》也未考核而因襲,傳訛至今。查《孟子·萬章下》⒀雲:“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吾忘之矣。”就是說與孟獻子為友的是樂正裘、牧仲等五人,非裘牧仲者。《中國人名大辭典》樂正裘釋:“樂正裘,春秋魯國人,與牧仲并為孟獻子友。”又牧仲條亦釋:“樂正裘,春秋魯國人,與樂正裘并為孟獻子之友。”注明樂正裘、牧仲都是魯國人。(按《漢書·古今人表》作樂正求)。

考樂正是周代主管音樂的官名,後以官為氏,即為複姓樂正、名裘。春秋時期,宋楚有樂氏,惟魯國有樂正氏,如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孟子弟子樂正克。又考春秋時期也有牧氏,孔子時即有魯國牧皮這個人。據此“孟獻子友裘牧仲”,系是“孟獻子友樂正裘、牧仲”之誤,中間脫漏“樂正”兩字,文中無标點,又将姓牧名仲這個人,誤成為姓裘名牧仲,繼之錯成為裘姓之始祖,豈不兩誣也。而《尚友錄》既将牧仲列于裘氏,作裘牧仲,又列仲于牧氏,将牧仲分成不同名姓的兩個人,一身作兩個家族的祖先,更是荒謬了。

(五)春秋時期魯大夫食邑菟裘說

此據《氏族箋釋》,謂裘姓,源自“魯大夫食邑菟裘”。案“菟裘”見《春秋左傳·隐公十一年》有“不欲複居魯朝,使營菟裘,吾将老焉”的記載。服虔《左氏傳解》說:“菟裘魯邑也。營菟裘以作宮室,欲居之以終老焉。”考菟裘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北,舊有菟裘城,亦曰菟裘聚。又查五代南唐權臣郭崇韬曾雲:“今為群邪排毀,吾欲避之,歸鎮常山,為‘菟裘’之計。”由此看來,菟裘實有其地,并為後人稱為告老退隐的居處,或借喻為退隐的别稱。

又考菟裘,見《史記·秦本記》:“秦之先,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菟裘氏。”⒁這樣說來,菟裘又是秦後裔的複姓。但不管怎樣,魯大夫食邑菟裘與姓氏并無關系,更不知這位魯大夫為何人,何名?史無稽考,僅存此說而已。

裘氏立姓都沒有逾越于西周末或東周春秋時代,這三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内,即在公元前827—前476年之間。現經考證,認為第一種(春秋時期宋大夫仇牧之後說)說法較有根據可靠,有關史籍引用也較多,亦為宋代會稽義門裘氏宗譜所采納。

二、裘氏立姓源流綜述

裘氏本子姓,為春秋時期(前770—前475)宋國大夫仇牧的後嗣,亦為宋之公族,即王室之枝葉也。考宋國的始祖,系殷代帝乙之長子,纣王之庶兄微子啟,啟食采于微,故謂“微子”⒂。自周滅殷後,周公旦命微子啟統率殷族,封于宋,号宋公,為春秋時期十二諸侯國之一。就是說,宋本是殷的後裔,殷為子姓,宋歸屬周,但姓不變,仍為子姓。後改氏為仇,仇牧即為裘氏之父⒃。

宋闵公十年(周莊王十五年)秋,南宮萬殺仇牧,子與群公子偕奔,事見《春秋左傳》及《史記·宋微子世家》。同年冬,蕭叔大心邀同戴、武、宣、穆、莊等族,率領曹國的軍隊平定南宮萬之亂。宋桓公立,蕭叔薦仇氏仲子于朝,三召不赴,迳離宋适衛,隐于西鄙,改氏為裘。衛惠公為取友于宋亦徵之為官,又不就,即免其征役,并以居處“裘氏”為封邑。故舊稱地望為“南陽裘氏”,蓋地處衛之西部邊區,秦時置之南陽故地也。

上述仲子适衛改氏,雖不見經傳,未詳何據,但考之舊譜,已早纂修于唐,續編于宋,當時所存古籍尤多,必有其确證。且所述乃事勢之常,亦皆事理所當,故可徵信。

⑸宋:周國名(前1204—前286)子姓,公爵,出自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啟,食采于微謂之“微子”。周武王誅纣,立其子武庚。武庚以三監畔,成王誅之,乃更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後為齊所滅。《漢書·地理志》雲:“梁國睢陰縣,故宋國,微子所封。”今河南商丘縣南。公族:也作公室,春秋戰國時諸侯的家族。

⑹蕭:宋的附庸國,子姓,始封之君為蕭叔大心,子孫以封國為姓。

⑺蒙澤:春秋時宋邑,今河南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

⑻《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南宮萬“弑湣(闵)公于蒙澤,大夫仇牧聞之,以兵造公門。萬搏牧,牧齒著門阖死。”

⑼新《辭源》釋:此書被稱為雜史中之最有典據者。

⑽崇仁裘氏在清代修過七次宗譜,據嘉慶二十五年(1820)錢塘谷人吳錫麒序,即有“崇仁裘氏其先世裘國侯”之語。

⑾獻公,公元前576—前559年、前546—前544年任國君、前558-—347年殇公任國君,柳莊,前576—前544年在世。

⑿燧:向死者贈送衣被。

⒀《孟子·萬章·下》: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⒁《春秋公羊傳》菟裘,作“塗裘”。

⒂微子啟,《史記·宋微子世家》作微子開,避漢景帝劉啟之諱而改。

⒃改氏為仇無考,系據宗譜所載。

上一篇:泰國蛇藥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