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

裘沛然

中國國醫大師
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中國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臨床研究,在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經絡、傷寒溫病、養生諸領域頗多見解,對内科疑難病的治療亦頗具心得,為培養中醫人才作出了貢獻。[1]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裘沛然 籍貫:浙江省慈溪縣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6年1月10日 職業:中醫學家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專門學校 代表作品:中醫曆代各家學說

生平

早年

裘沛然,原名維龍,男,漢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讀于國學專修館,當時在國學館任教的為江南著名學者施叔範先生。他童年時在施公處就學雖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漢文的基本知識。其後他在家自學經史百家之書,旁涉新文學和自然科學書籍,特别對化學饒有興趣,學習頗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曉針灸學,為廣西名醫羅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讀的同時,擠出一定時間從叔父學針灸,故對中醫古籍及針灸臨床亦粗曉其理。時值軍閥混戰,國是日非之際,他雖有匡時經世之志,而當時的時代思潮,革新者主張把中國古文化掃地以盡,另一面則力圖維護封建禮制,均與他的理想不合,乃銳志于醫學。

學習時期

1930—1934年裘沛然入丁甘仁先生所創辦的上海中醫學院學習。并在名醫丁濟萬診所臨床實習,又常請益于謝觀、夏應堂、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諸先生之門,深得海上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懸壺于慈溪、甯波、上海,以行醫自給,臨診之餘,勤研中醫學和曆史、文學、哲學等,家中藏書數萬卷,寝饋其中20餘年。

1958年進入上海中醫學院擔任教學工作,曆任針灸、經絡、内經、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諸教研室主任。其時,學院開創伊始,無現成的教材,他就率領針灸教研室教師,并帶頭編寫各種教材以應教學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編寫出了六種針灸書籍,推動了全國針灸學術的發展。

工作時期

裘沛然先生善治疑難雜病,倡導“傷寒溫病一體論”,提出“經絡是機體聯系的學說”及“疑難病症治療八法”,對中醫學的發展提出“中醫特色,時代氣息”八字方針,并對“中醫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獨到見解。裘沛然先生精通醫道,兼通文史哲,筆耕不辍,獲得了幾十項獎勵和成果。

裘沛然1984年任上海中醫學院專家委員會主任,并為院學術委員會、職稱評定委員會的負責人之一。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暨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全國第一屆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導師,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首屆“上海市名中醫”。他為學院的教學改革,學術研究,專業設置及對“中醫法”的讨論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專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貴的意見。

自1958年以來,任《辭海》副主編兼中醫學科主編,主持編寫《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中醫曆代各家學說》、《新編中國針灸學》等30餘種著作,所撰論文計30餘篇。其中主編《中國醫學大成》三編,計950萬字,對趙氏舊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壺天散墨》一書,以“扶擇陳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議論精辟,見解高超,文筆優美而見稱當世,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并有《劍風樓詩文鈔》為世所稱。

逝世

2010年5月3日,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先生因病經多方醫治無效,于5時在上海龍華醫院逝世,享年97歲。

主要貢獻

他對教學重視啟發式講課,形象教學和現場教學。他還創造性地制訂了“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訓練項目,對中醫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衛生部的表彰。他講理論常常聯系實際,如教授針刺手法,在臨床親自顯示操作方法來訓練學生,以及在臨床帶學生實習,還多次帶領學生下廠、下鄉,既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又以全心全意為工農群衆服務的精神灌輸給學生。他從早到晚,甚至在風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濘道路到病家為危重病人治療。這種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學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及臨床的研究工作,廣聞博學,在中醫基礎理論及曆代各家學說方面頗多建樹。裘沛然1980年擔任國家科委中醫組成員,1981年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經常參加衛生部召集的論證中醫工作和探讨醫學的各種會議,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有一次在廣州召開的全國醫學辯證法會議上,他作了“祖國醫學的繼承、滲透和發展”的長篇學術報告,提出中醫發展有三條途經:首先是提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學科發展中醫學;三是中西醫要求真正的結合。他的報告受到全國許多學者的贊揚,并為有關刊物轉載發表。1979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1983年任市政協常務委員,1988年任市政協“醫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經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醫藥單位及教學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對振興中醫事業和其他衛生保健工作及教學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擔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經常為政府獻計獻策。兼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顧問,作出很多貢獻。

理論觀點

傷寒溫病一體論

力倡“傷寒溫病一體論”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辨證施治之先河,為治療外感熱病樹立圭臬。他首先從病證概念作缜密的考證,并以充分的資料說明,“傷寒”這一名詞本是古代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包括近代醫家所稱的溫病。溫病中還有許多具體病名、病因病機及證治大法,在《傷寒論》中亦基本論及,傷寒與溫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同義語。再從實際内容分析,傷寒論以八綱為主導,以經絡髒腑(包括三焦)為基礎,從病邪的性質、受病的部位、正氣的盛衰、證候的表現而辨證施治,這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共同依據。

經絡學說

關于經絡學說的研究“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機體聯系學說,是闡述人體内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密切影響,說明這些聯系是人體生命活動、疾病機轉和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它體現了祖國醫學理論中的整體觀點”。

裘沛然指出,經絡包括“點”、“線”、“面”3個部分。近代醫家所發現的壓痛點與過敏帶等,也是經絡反映的印證和充實。有人認為某些壓痛點與皮膚活動點同經絡俞穴不盡符合。這是因為經穴僅僅是經絡學說中的一部分,它還包括經别、奇經、經筋、皮部及标本,根結之類。

“是動”與“所生病”

關于十二經病的“是動”與“所生病”的涵義,千百年來衆說紛纭。曆代醫家或從陰陽氣血論,或從本經他經論,或從内因外因論,或從經絡髒腑論等等。裘沛然認為,曆代諸說雖各言之近理,但《内經》中“是動”的原意是從經氣發生病理變化方面而言,“所生病”是從經脈和俞穴所主治的病證方面來說,兩者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

奇經八脈

50年代裘沛然曾發表《奇經八脈循行經路考正》一文,在李氏基礎上進一步對奇經的循行路線詳加厘訂,勘謬正誤,為後來的教科書所征引。1960年,又在《文彙報》上發表了《奇經八脈研究》 ,展示了他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養生

關于養生觀裘沛然對養生學說深有研究。他曾分析了中醫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含義,并發表了“高明的醫生是防病于未然,而醫學的最高境界是消滅醫生”的見解。他認為養生的根本在于“全神”。中醫學中的“神”,是人生命的内核。裘沛然所說的“全神”不僅是通常所說的感覺思維、“神色”、“神氣”,而是指“神明”的妙用。

裘沛然還主張,養生要堅持一個“啬”字。人的精神氣血是有限的,要處處注意攝養愛護,使之多貯存而少消耗。

其他 

裘沛然還對唐代醫家孫思邈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盡發掘能事。他倡言“孫氏醫論,重在‘誠’字”,“孫氏選方,克臻‘精’字”,并系統研讨了《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中近6000個處方,歸納其遣方用藥的特點為:簡易見長、平正取勝,奇崛跳脫、雜亂有章等,給人以很大啟示。

疑難雜症

裘沛然在臨床方面亦具有豐富經驗,對于疑難雜症的治療尤多心得。他所寫的《疑難病證的中醫治法研究》一文,是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1987年獲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該論文總結養正徐圖法,反激逆從法、大方複治法、内外貫通法、培補脾腎法、斬關奪隘法、随機用巧法、醫患相得法等8種療法,融哲理、醫理為一爐,醫界評之為“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的佳作。

他早年曾治療一痢疾危證。患者一日痢下數十次,病延二旬,已瀕危殆。中西醫曆治無效,已到不能進食、神識昏糊、脈微欲絕、四肢厥冷的險惡階段。裘為之處一方,方中集補氣溫腎、清熱燥濕、通裡攻下、澀腸收斂及養陰等于一爐,似乎是一張“雜亂無章”的“兼備”之方,可謂“混沌而又混沌”。結果藥後翌日即痢止神清,腹痛亦除,脈轉有力,胃思納谷,僅二劑而病痊,病家為之驚喜。說明“兼備”法并非雜湊成方,其中寓有缜密和巧思。

處方用藥

崇尚精奇巧博裘沛然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的體驗,覺得要提高療效,可概括為“精(處方貴精)、奇(立法宜奇)、巧(用藥在巧)、博(關鍵在博)”4個字。

教育事業

裘沛然十分重視中醫教育的教材建設。1958年他剛進入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即着手教材建設,帶頭編寫針灸教材。在短短4年中,針灸教研室便出版了《針灸學概要》、《經絡學說》、《針灸學講義》、《刺灸法》、《腧穴學》、《針灸治療學》6部著作。1960年和1964年,裘沛然兩次受命衛生部擔任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編審中心組成員,1977年又任編審委員會副主任。他全力投入工作,認真負責,出色地完成了10門教材的審閱修改任務。

裘沛然還為加強中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訓練付出了艱辛的勞動。1964年春季,他受上海中醫學院委托帶領工作小組負責中醫各門課程基本内容提綱和基本訓練項目兩個方案的起草工作。他在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少而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拟訂了《中醫各門課程基本内容提綱》,對中醫各門課程的基本内容,根據其不同性質,分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簡稱“三基”)3個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了《六年制中醫專業基本功訓練項目》,對中醫專業的各門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了系統的疏理,列出分段進行訓練的計劃。“三基”訓練的實施,對于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裘沛然曾擔任多門課程和各種層次班級的教學工作。教學中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特别注意在教書中育人。

治學精神

裘沛然在中醫基礎理論、臨床治療、教學研究等多方面的貢獻,同他一生治學精神的勤奮、治學态度的嚴謹是分不開的。裘沛然勤于學習又善于思考。他自己也說,自己“一生治學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又不斷進取的過程”。裘沛然的學習興趣十分廣泛,早年在私塾中課讀時,除學習古籍外,對哲學、史學、文學、數學、化學、醫學等也廣泛涉獵。後來緻力于醫學,其閱讀求知的面遠不局限于醫籍。在曆代醫家中,他尤心折孫思邈、李時珍、張景嶽等學識之廣博。實精神是襲沛然治學方面的另一個特點。他認為,無論是做人、做學問,都必須務實。務實,不僅是學風問題,乃是正世道而興邦國的一門大學問。本着這種精神,他對古代的一方一藥都認真對待,究其所以。

語錄

1、“學如測海深難識,理未窮源事可疑,詩到換年渾是夢,世猶多病愧稱醫”。

2、“讀書越多,越覺知識貧乏。人生苦短,學問無窮”。

著作

1、裘沛然.壺天散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2、襲沛然主編.中醫曆代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3、裘沛然參與主編.中醫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4、裘沛然參與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内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5、襲沛然參與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綜合本).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6、裘沛然主編.上海名醫學術精萃.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年

7、裘沛然主編.新編中國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8、裘沛然主編.中國中醫獨特療法大全.上海:上海文彙出版社,1991年

上一篇:陳山聰

下一篇:朱經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