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

袁黃

明代思想家
袁黃(1533-1606),字坤儀,号了凡,浙江嘉善縣魏塘鎮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舉傳胪,官河北寶坻知縣。萬曆二十年(1592)調任兵部職方主事,奉命出師援朝,因與兵部尚書石星等意見相左,罷歸鄉裡,閉戶著書,卒年74歲。明天啟元年(1621)追贈尚寶司少卿。著述豐富,《四庫全書》存目,其《了凡四訓》為東方第一勵志善書,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1]。
    本名:袁黃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明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浙江嘉善 主要作品:《了凡四訓》 主要成就:征讨倭寇、流傳下一本勸人為善之書 别稱:袁了凡 字号:字坤儀 出生時間: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 去世時間: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

簡介

初名表,後更名黃。初入仕途,即奉命清核“蘇松”錢糧,上《賦役議》,又請減免額外加征米銀10餘條款,被豪紳所阻而作罷。任河北寶坻知縣,時該縣賦役倍于他縣,積欠糧賦達萬石,上條陳請減免舊額,建議由會通河水運皇木代替車運,朝廷允準。于是寶坻得以減免舊賦,革除運木、采石及箭手諸重役。還疏浚河道,築堤開渠,植樹墾荒、政績斐然。時薊鎮主、客軍近20萬,年例銀及屯田民運各項開支計150萬兩,巡撫因袁黃通曉邊疆事宜,遂召之共議大計,乃獻革養軍虛費、汰台兵冗員等十策。二十年調任兵部職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鮮,明廷出師援朝,袁黃奉命到軍營贊劃,與劉黃裳浮海渡鴨綠江。提督李如松與袁黃有隙,派袁黃守平壤,不增撥一兵一卒。日軍突至,袁黃率部及朝兵擊退之。不久李如松兵敗,誣袁黃罪狀,遂罷歸家居,閉戶着書。卒年74。

天啟元年(1621),吏部尚書趙南星追叙袁黃東征功勳,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内“六賢祠”,浙江巡撫納蘭常安撰“祠堂記”,贊為“揮擊奄豎,九死不悔”。

着作甚多,詳見本志《着作目錄》篇。《袁了凡家訓》流傳較廣。

生平

初入朝廷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縣魏塘鎮,年輕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為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萬曆十四年中(1586)進士,十六年授寶坻知縣,頗有政績,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萬曆二十年(1592),倭寇進犯朝鮮,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調任援朝軍營贊劃,謀劃平壤大捷,一舉扭轉戰局。後罷歸鄉裡,著書立說,擔任《嘉善縣志》主筆,1606年夏去世,享年74歲。天啟元年(1621)追敍袁了凡東征之功,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

入軍

萬曆二十年(1592),調任兵部職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鮮,朝廷大舉東征,薊遼經略宋應昌上疏請袁黃到軍營贊劃,與劉黃裳浮海渡鴨綠江。平壤戰役時,提督李如松以誘兵迎戰日軍獲勝,袁黃禁止李部下諸将割首級報功,李深為惱恨而引兵東去,派袁黃守平壤,不增撥一兵一卒。後突遇日軍攻城,袁黃率領部下及3000名朝鮮兵擊退之。不久,李如松兵敗碧蹄館,兵部尚書石星主張撥款議和,袁黃上書提出将驕應罷兵。提督李如松誣袁黃以十大罪狀,袁黃遂罷歸家居,閉戶着書。卒年74歲。天啟元年(1621),吏部尚書趙南星追叙袁黃東征功勳,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浙江巡撫納蘭常安撰《祠堂記》,贊袁黃“揮擊閹豎,九死不悔”。

着述

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評注八代文宗》、《春秋義例》、《論語箋疏》、《袁氏易傳》、《史記定本》、《袁氏政書》、《兩行齋集》、《寶坻勸農書》、《袁了凡家訓》、《袁了凡綱鑒》、《群書備考》、《石經大學解》、《曆法新書》、《中庸疏意》、《攝生三要》等。

或曰了凡生卒為1533-1606,或1546-1618。其壽74或确。

了凡四訓

目錄

·《第一篇立命之學》

·《第二篇改過之法》

·《第三篇積善之方》

·《第四篇謙德之效》

·【袁了凡居士傳】

·【注】

簡介

《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本名袁黃,字坤儀。生平不做多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知道看。了凡先生于69歲時寫了四篇短文,本意為教訓自己的兒子,取名為《訓子文》,後來從家訓變為警醒世人的文章,雖然文章短小,但是道理深刻,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解了為人要懂得改變自己命運,而改變命運要懂得用怎樣的方法。全四篇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每篇都有其要旨,通篇下來不僅是勸人要積德行善,還有區别于其它類似文字的積極一面,不論來世福報,而是用今生行善即可有求必應的舉例來勸人,又無質疑《易》之言詞,推翻以前認識,可謂不偏不狹,是教導人們出言立行的好文章。

上一篇:漢弗萊·戴維

下一篇:戈登·拉姆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