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

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主張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的觀點。
    中文名:行為主義 外文名: 别名: 英文:Behaviorism

概觀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于精神的重要性。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隻是一種幻覺,并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versusnurture)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産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曆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迳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JohnB.Watson,1878-1958),他反對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并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主要觀點

(1)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華生格守一般科學所共有的客觀性基本原則。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特點是否認傳統心理學的對象──心理或意識,而代之以行為。所謂行為,乃是有機體用以适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華生曾把人的反應區分為外觀習慣反應(如開門、打球)、内隐習慣反應(如思維,即無聲語言)、外觀遺傳反應(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遺傳反應(如内分泌腺的分泌)。華生把心理或意識歸結為内隐而輕微的行為。

他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内隐和輕微的身體變化。思維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頭肌肉的内在和輕微的反應。事實上,他把“思維”和“喉頭的習慣”視作同義詞。情緒是身體機構特别是内髒和腺體的變化,是内隐、輕微行為的一種形式。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适應性的唯一标準隻能是行為的适應性。既然行為主義是徹底的機能主義,那它就當然可以丢開意識去考察行為,而不能丢開行為去考察意識。n

(2)心理學的任務在于預測和控制行為。華生認為構成行為的基礎是個體表現于外的反應,但反應的形成與改變則歸因于有機體所受的刺激,反應緊随刺激出現。這便導緻了刺激—反應的簡化的行為公式。華生在其《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寫道:“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可以分析為刺激與反應”。

他認為最基本的刺激—反應聯結叫做反射。不管多麼複雜的行為總不外乎是一套反射而已。華生強調心理學必須符合一般科學共有的預測、控制的基本原則。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從而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誰知刺激,以預測和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n

(3)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華生研究心理學抛棄傳統的内省法代之以客觀的方法的原因,固然是他不相信内省法的精确性,但也是他在心理學對象上否定意識的必然結果。他清楚地說過的客觀方法有四種,即應用和不應用儀器控制的觀察、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條件反射法是行為主義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華生在其著作中曾因為條件作用方法而感激巴甫洛夫和别赫捷列夫。他用“刺激替代”的術語來描述條件作用。他說當一種反應同一個并非原來引起它的刺激聯結起來時,那麼這個反應就成為有條件的(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聽見鈴聲而不是看見食物就分泌唾液,就是一種條件反應)。華生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使像感覺辨别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條件反射法使華生掌握了一種完全客觀的分析行為的方法。華生強烈地反對内省法,但有人批評他把言語報告法作為客觀方法之一,是他将内省法從前門猛烈地扔出以後,又以言語報告法從後門拾了回來。他把言語報告法列為客觀方法之一,是把言語當作反應來看待的,所以聽取别人在接受某種刺激後的言語反應,并不違反行為主義所堅持的客觀原則。值得注意的是華生希望嚴格地把言語報告法的使用限制在能夠加以證實的情境中。n

(4)個體的行為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環境決定的。華生關于先天遺傳在行為中作用的立場,是從最初接受先天遺傳的作用改變到斷然否定先天遺傳的作用的。這後一立場是在1925年宣布的。他認為行為最後都可分析還原為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而刺激不可能來自先天遺傳,所以行為當然就不可能來自先天遺傳了。

他認為人類行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為的方面,實際上都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條件反應。他在《托兒所對本能應提供的證詞》(1925)一文中斷言“在人類的反射目錄中,找不出哪一種相當于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所說的本能”。華生認為後天環境對行為具有壓倒一切的影響。不管孩子出生時如何,隻要控制環境,就能訓練孩子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人。他曾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作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提出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華生成了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者。

産生背景

華生作為機能主義心理學集大成者安吉爾的學生,深受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意識作為适應環境的工具,也就抹煞了人在意識指導下的行為與動物本能行為之間的本質差異,把人的行為等同于動物的行為,為華生提出行為主義原則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華生的行為主義正是把機能主義心理學合乎邏輯地推向極端,剔除掉原來殘餘的思辨遺迹,把機能主義順利地過渡到行為主義。正如華生本人指出:“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

”其實安吉爾在1910年就已預見到,就像靈魂這個詞從心理學中消失一樣,意識這個詞也很可能從心理學中消失。而後安吉爾更加明确地認為,如果取消意識範疇的存在,而代之以客觀地描述動物和人的行為,這将對心理學是十分有益的。所以,華生宣布取消意識,反對内省,并不是對機能主義方向的背叛,而是這種方向發展的必然結果。隻是在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上,行為主義比機能主義做得更加徹底。

方法差異

依據重點的不同,行為主義有許多在研究方法上的分别。一些行為主義者認為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最好也最方便的研究一個人心理和精神過程的方法。而有些人則認為,這事實上也是唯一一種真實有效的研究方法。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心理學唯一應該研究的對象就是“行為”,而其他常用的心理學用詞(如信念、目标等等)則根本與“行為”無關、或者并非完全針對“行為”,因此他們往往将行為主義的領域稱為“行為分析學”或“行為科學”,而不是常用的“心理學”一詞。

路線差異

關于行為主義路線分别到現在還沒有一定的共識,以下隻是簡略的分别:

正統(Classical):華生所論述的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行為,否定心理的過程和内部狀态。

方法論(Methodological):以第三人稱的客觀觀點觀察行為,觀察到的心理數據必須以主體間(inter-subjectively)可檢驗的方式記載,而不是理論上的方式。此方法被運用于一般的實驗中,并被認知心理學所吸收。

基本教義派(Radical):斯金納派的行為主義,因為擴大了行為主義的原則至有機體内的過程,與方法論相較,并不需中介觀察者的認同,不經過機械化或簡化,假定“行為”并不是(心理的)内部狀态所造成的,人的行為現象至少必須由他自身所體驗到。

邏輯式(Logical):由牛津大學哲學家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在他所著的TheConceptofMind(1949)一書中所建立。

目的論(Teleological):後斯金納派,目的論的行為主義,接近微觀經濟學概念。

理論派(Theoretical):後斯金納派,允許觀察内部狀态(“在皮膚内的狀态”曾經被認為是“無法觀察的”,但現代的科技技術将有可能辦到)的心理動力學,但在理論的架構上采折衷路線,強調實驗上的謹慎。

生物學(Biological):後斯金納派,注重于知覺和運動神經架構的行為,理論上屬于行為主義之一。

内部派(Interbehaviorism):由J·R·坎特(J.R.Kantor)在斯金納提出理論前就已創建,目前正由L.Hayes、E.Ribes、S.Bijou等人繼續研究。注重生物個體内部的過程,對行為廣泛研究,重點在人的行為上。

另外兩派普遍卻不太典型的是新-: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派和後赫爾派,屬理論性的、聚集數據的非心理動力學,偏向生理學。和有目的地: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的預測行為的認知心理學。

方法論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說服了許多的學院研究者,使他們相信在心理學的實驗上研究行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比較心理學上,更早時便有人于這方面提出警告,批評當時有些研究者的研究越來越偏向拟人化。例如羅意德·摩根(C.LloydMorgan)便曾批評喬治·羅曼(GeorgeRomanes)在他的研究中竟直接地形容動物的心理過程。愛德華·桑代克也曾做了類似的研究(研究貓咪逃離迷箱的反應)。

然而,大多心理學家采取了他們稱為方法論的行為主義(methodologicalbehaviorism)的立場,他們承認“行為”是唯一的、或最簡單的用以觀察心理的方法,但認為它可能隻是表現了精神狀态運作後的結果。支持這樣立場的知名行為主義者,包括了自稱為新行為主義的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以及稍後發展了認知主義的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托爾曼的實驗發現,老鼠即使在缺乏獎勵條件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宮的分布,他主張刺激與反應(S->R)之間還有第三者作連結—生物個體(organism),因此整個步驟應該是(S->O->R)。他的理論和其他一些理論一起被稱為“有目的行為主義”(purposivebehaviorism)。

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到今天仍是最強調實驗的心理學流派,包括許多研究認知心理學的人,隻要行為被定義為包括言語在内——至少非内省的言語都有研究價值。自從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動物認知研究,以及一些非正統的觀點如唐納德·格利芬(DonaldGriffin),在讨論動物的心理時也出現越來越多包括讨論意識的心靈性的用詞,比較心理學與動物心理學,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并不會出現矛盾。

代表人物

一、華生

生,英國社會學家,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的創辦人。覺得人們的個人行為全是後天性習得的,能夠根據學習和訓煉加以控制,要是明确了刺激性和反映相互關系,就能夠根據操縱自然環境随意營造心理過程和個人行為。

自然環境決策了自己的個人行為方式,個人行為能夠曆經學習而得到的,還可以根據學習而變更、提升或清除,查清了自然環境刺激性與個人行為反映中間的周期性關聯,就能依據刺激性預料反映,或依據反映推論刺激性,超過預測分析并操縱動物和人的個人行為的目地。他覺得,個人行為就是說同化作用用于适應能力刺激性的各種各樣身體反映的組成,有的主要表現在表面,有的掩藏在內部,在他眼中動物和人沒有什麼差别,都遵照一樣的規律性。

二、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俄羅斯知名的生理學家。他的條件反射基礎理論被行為主義學派消化吸收變成牽制行為主義的最本質标準其一。巴甫洛夫覺得學習是大腦皮質臨時神經系統聯絡的産生、推進與修複的全過程。“全部的學習全是聯絡的産生,而聯絡的産生就是說觀念、邏輯思維、專業知識”。他常說的聯絡是指臨時神經系統聯絡。

她說:“顯而易見,人們的任何培養、學習和訓煉,任何将會的習慣性全是很長系列産品的标準的反射面。”巴甫洛夫運用條件反射的方式對動物和人的神經中樞主題活動作了很多推斷,發覺了動物和人學習的最基礎的體制。

三、桑代克

桑代克,小動物社會心理學開山鼻祖,聯接注意社會心理學創辦人,學習理論的創立者其一。桑代克覺得學習是這種漸近的嘗試錯誤的全過程,随之不正确反映慢慢降低恰當體現慢慢提升,總算産生牢固的刺激性----反映的聯接,即S---R中間的聯接。桑代克覺得試誤學習取得成功的标準有3個:訓練律、提前準備律、效果律。換句話說人到遭受持續刺激性的狀況下,會造成行動力。

四、斯金納

行為心理學最負盛譽的代表者。在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反射基礎理論和桑代克的學習理論危害下1937年明确提出了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依據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加強觀點明确提出了自身的學習理論,并把在小動物學習試驗科學研究中常明确的某些規律性,用之于課堂教學,倡導程序流程課堂教學與設備課堂教學,以改革創新傳統式教學方法,這種曾獲得普遍的适用。

因而,人到遭受恰當的刺激性的狀況下,是能夠變為行動派的。斯金納覺得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是能夠觀查到的表面的個人行為,而并不是個人行為的內部體制。科學研究務必在社會科學的範圍之内開展科學研究,其每日任務就是說要明确實驗者操縱的刺激性随之而成同化作用反映中間的涵數關聯。

局限性

行為主義的局限性是極其明顯的。

第一,行為主義研究為什麼這樣,而不是研究應當怎樣,因而,行為主義隻是在解釋現實而不是想要改造現實,因而對于政治的進步與發展沒有明顯的助力。從長遠發展來看,行為主義生命力和活力的缺失是必然。

第二,行為主義者宣稱自己的理論是一種經驗性理論,但這種經驗性是一種帶有很大主觀性因素。這不妨和我們在上文中分析的價值中立的缺陷聯系起來理解,行為主義者需要使用數字模型、系統框架等一些分析模型來對經驗資料進行分析,對行為主義的研究無論是研究主體、客體、結果,還是過程,都需要主觀判斷,這使得行為主義的研究不免失于真實性。

第三,行為主義大力推崇自然科學的方法,如數字模型、分析框架等都是從自然科學的方法借鑒過來的,行為主義不能接受曆史的、哲學的方法,這會導緻研究變得片面。

第四,行為主義把人的政治行為當作研究的基本單元,它從個人和社會兩個途徑來解釋人的政治行為,第一是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途徑,第二是政治社會化的途徑,這兩種途徑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影響政治行為的還包括經濟狀況與階級狀況,而在行為主義的研究過程中,并沒有把這些變量很好的控制起來。

舊行為主義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隻研究所觀察到的并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态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并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适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隻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适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隐藏在身體内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内隐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内髒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并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隻能是有機體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隻應着眼于有機體整體的适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适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适應性的唯一标準隻能是行為的适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适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丢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丢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隻把它看作關于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于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别,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确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并極表贊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内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隻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内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内省報告,所以隻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拟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拟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拟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别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系看作投影關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于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别。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複雜行為都取決于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裡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盡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适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緻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于使心理學丢掉主題而漸被抛棄,那麼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新行為主義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着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态,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需求變量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饑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量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制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内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杠杆就會出現食物,他将一隻餓鼠放入箱内,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壓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杠杆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杠杆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将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而不是行為的内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内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确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其中R為反應,S為刺激,A為實驗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實驗變因。然而,他對行為的研究隻着重對單個被試進行嚴格控制條件下的實驗研究。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劃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關于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為分析的核心觀點。

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他把條件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條件反射;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那種條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引發起來的,而後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察到的外來刺激的情境中發生的,後者比前者在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

1、習得律

斯金納認為,塑造動物行為的過程就是動物學習的過程,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着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會增加。"這裡所說的強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量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隻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斯金納還對不同的強化程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間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時間安排對行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2、條件強化和泛化現象

斯金納指出,當用強化物強化某一動作時使用某一刺激,這一刺激最終會成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和以前的強化物一樣,可以用來強化這個動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個條件強化物和許多初級強化物發生聯系,那這個條件強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錢就是最好的泛化強化物。

3、斯金納認為,消退是由無強化引起的,而遺忘則是随時間消逝而逐漸衰退的。

斯金納的操作強化原理在教學上的應用

斯金納出于對現有教學方法的不滿,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設計和制造了為學生安排有效學習程序的教學機器,在他的倡導下,不到一年,機器教學便在美國風行起來并波及了全世界。

他的關于機器教學的理論,也是貫穿着他的行為主義的觀點:學習就是行為,任何學習,甚至最複雜的學習都可以分解和編制成為詳細的行為目錄。正是由于這一點,在他的機器教學中,忽視了社會語言刺激對人的影響的複雜性。他的機器教學主張由于這種局限性而受到了批評。

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計算機和有關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原先應用在教學機器中的程序設計,已以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中被廣泛地應用了

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行為主義者

行為主義者的主要人物(依據時間先後粗略的排列):

羅意德·摩根(C.LloydMorgan)

伊萬·巴甫洛夫

愛德華·桑代克

約翰·華生

愛德華·C·托爾曼(EdwardC.Tolman)

克拉克·L·赫爾(ClarkL.Hull)

J·R·坎特(J.R.Kantor)

吉伯特·賴爾(GilbertRyle)

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

評價

總而言之,行為主義不愧為現代心理學中的一個有重大貢獻的學派。它存在發展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到5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占據主導地位。它使心理學真正擺脫哲學,成為一門客觀的實驗心理學,推動心理學向成熟的科學方向發展邁出重要的一步。行為主義在應用心理學上更作出了前無古人的創造性業績和貢獻。它開拓了學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行為矯正等。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行為主義的S-R理論是全面的,阻礙了心理過程的研究。随着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思想的變遷,支撐行為主義的三大支柱(進化論、機械化生産的社會需要、實證主義思潮)為時代所摒棄之時,也是行為主義在心理學中面臨失勢之日。隻是适應時勢的行為主義者如社會學習論和社會認知論者突破S-R理論的框架才有所前進。由此可見,心理科學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它随時代而發展,随内部矛盾的化解而更新。即使像龐大而長期存在的行為主義學派也不例外。行為主義的興衰告誡人們,作為心理科學的研究人員,隻有把握好時代的脈搏,正視當前心理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思想業務,才能有所創造,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和前進。

上一篇:廣東南方技師學院

下一篇:搖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