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科

蜻科

動物科目
本科屬蜻蜓目,體型中等大小。Nannophya pygmea Rambur是差翅亞目中身體最小者,後翅長約13-15mm。前緣室與亞緣室的橫脈常聯成直線;翅痣無支持脈;前後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垂直,距離弓脈甚遠;後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同向,通常它的基邊與弓脈聯成直線。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蟲多在靜水下爬行覓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側剛毛和颏剛毛,這是取食的利器。
    中文名:蜻科 拉丁學名:Libellulidae Rambur 别名: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差翅亞目 綱:昆蟲綱 亞綱: 目:蜻蜓目 亞目:差翅亞目 科:蜻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曠野、池塘、河流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蜻科

簡介

本科是一個大科,我國有100餘種,多數種類十分常見,體中等大小。前緣室與亞緣室的橫脈常連成直線;翅痣無支持脈;前後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垂直,距離弓脈甚遠;後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同向,通常它的基邊與弓脈連成直線。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所謂“蜻蜓點水”,在本科甚為常見 。蜻科種類的體型從中至小不等,體色絢麗多彩,它們大緻能從體型的大與蜓類區别,但從觀察前後翅基部三角室的排列方向來判斷則更可靠前翅與後翅三角室的尖端都指向翅端則是蜓類,若前翅與後翅三角室尖端的指向緻則是蜻類。它們的栖息地複雜多樣,山區、平原的溪流、湖泊、沼澤,甚至海有它們的身影。蜻科昆蟲通常以雌雄連接的方式點水産卵,稚蟲生活的環境多為水域,對水質要求較低。中國的蜻科種類約33屬117種,本書記載9屬19種 。

形态特征

腹部長度29-35毫米,後翅38-41毫米。身體基本上淺黃褐色。頭部黃色,單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胸部黃色,但勁、第1和第3側縫上端以及第2側縫下端具褐色斑點。足在胫節以下黑色。翅甚寬,透明,基部淡橙黃色,翅痣黃色,痣的兩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黃褐色,第3-10節背面中央有一黑斑,第8節和第9節的黑斑大形。

翅痣無支持脈;前後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垂直,距離弓脈甚遠;後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同向,通常它的基邊與弓脈聯成直線。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稚蟲多在靜水下爬行覓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側剛毛和颏剛毛,這是取食的利器。體小至大型,通常短而粗壯。一般無金屬色,雄性常被粉。雄性後翅基部圓,第2腹節上無耳形突 。

基本内容

中文名 蜻科

拉丁名 Libellulidae Rambur, 1842

形态描述

本科屬蜻蜓目,體型中等大小。

Nannophya pygmea Rambur是差翅亞目中身體最小者,後翅長約13-15mm。前緣室與亞緣室的橫脈常聯成直線;翅痣無支持脈;前後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垂直,距離弓脈甚遠;後翅三角室與翅的長軸同向,通常它的基邊與弓脈聯成直線。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蟲多在靜水下爬行覓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側剛毛和颏剛毛,這是取食的利器。

生物學描述

所謂“蜻蜓點水”,在本科甚為常見。

分類及分布

本科是一個大科,中國有70餘種,不少的種類是人們習見蜻蜓。它們經常栖息于曠野、池塘、河流等處

生活習性

雌蟲通常在水面上盤旋,用腹部點擊水面産卵,卵落在植物或水底。稚蟲在泥漿和殘骸内或植物上捕捉獵物。

上一篇:銀耳羹

下一篇: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