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

漢語漢字
“蜩”屬于蟲字部,讀音為“tiáo”,古漢語較常見字,現代主要在一些古詩詞中常看到此字,獨立使用較少。
  • 中文名:蜩
  • 拼音:tiáo
  • 部首:蟲
  • 注音:ㄊㄧㄠˊ
  • 筆畫:14
  • 筆順編碼:25121435121251

現代釋義

古書上指蟬:~甲(蟬蛻)。世事~螗。

〈名〉

(1)(形聲。從蟲,周聲。本義:蟬)同本義[cicada]

蜩腹蛇蚹。——《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蜩,蟬也。——東漢·許慎《說文》

五月鳴蜩。——《詩·豳風·七月》

如蜩如螗。——《詩·大雅·蕩》

爵鷃蜩範。——《禮記·内則》

旁鳴蜩蜺屬。——《考工記·梓人》

見佝偻者承蜩。——《莊子·達生》

(2)又如:蜩沸(蟬鳴聲、湯沸聲。比喻喧嘩紛亂到極點);蜩梁(蟬的别名);蜩範(蟬和蜂);蜩甲(蟬脫落的外殼);蜩蚬(蜩蟬。即蟬)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徒聊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玉篇》蟬也。《詩·豳風》五月鳴蜩。《大雅》如蜩如螗。《傳》蜩,蟬也。螗,蝘也。

《疏》《釋蟲》雲:蜩、蜋、蜩、螗,舍人曰:皆蟬也。方語不同,三輔以西為蜩,梁宋以西謂蜩為蝘,楚地謂之蟪蛄。《楚辭》雲:蟪蛄鳴兮啾啾是也。陸玑疏雲:螗一名蝘虭,《字林》虭或作蟟也。靑、徐人謂之螇螰。然則螗蝘亦蟬之别名耳。《爾雅·釋蟲》蜩,蜋蜩。《注》夏小正傳曰:蜋蜩者五彩具。

《又》螗蜩。《注》夏小正傳曰:螗蜩者,蝘。俗呼為胡蟬,江南謂之螗蛦。《又》蠽,茅蜩。《注》江東呼為茅截,似蟬而小,靑色。《又》蝒,馬蜩。《注》蜩中最大為馬蟬。《又》蜺,寒蜩。《注》寒螿也。似蟬而小,靑色。《酉陽雜俎》蜩屬,旁鳴。

又蜩甲,蟬蛻也。《莊子·寓言篇》予蜩甲也。

又徒吊切,音掉。蜩蟉,龍首動貌。《前漢·司馬相如傳》蜩蟉偃蹇怵?以梁倚。

又《韻補》?留切,音俦。《王褒·九懷》林不容兮鳴啁,餘何留兮中州。陶嘉月以總辔,搴玉英兮自修。《玉篇》一作?。

上一篇:勃然大怒

下一篇:啧啧稱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