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雕

蛇雕

鷹科蛇雕屬動物
蛇雕(學名:Spilornischeela)全長61~73厘米,大中型鷹類。頭頂具黑色雜白的圓形羽冠,複蓋後頭。上體暗褐色,下體土黃色,颏、喉具暗褐色細橫紋,腹部有黑白兩色蟲眼斑。飛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緣;尾黑色,中間有一條寬的淡褐色帶斑:尾下複羽白色。喙灰綠色,蠟膜黃色。跗蹠及趾黃色,爪黑色。多成對活動。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緣活動,在高空盤旋飛翔,發出似嘯聲的鳴叫。以蛇、蛙、蜥蜴等為食,也吃鼠和鳥類、蟹及其他甲殼動物。用樹枝築巢于高大樹上。每年3~5月份繁殖,産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黃白色雜以紅棕色污漬。營巢于高樹上,用樹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鋪綠葉。以小型兩栖類、爬行類以及鳥類為食。分布于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中文名: 拉丁學名:Spilornis cheel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隼形目 亞目: 科:鷹科 亞科:雕亞科 族: 屬:蛇雕屬 亞屬: 種: 亞種:21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790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蛇雕 别稱:大冠鹫、蛇鷹、蛇鵰、白腹蛇雕、冠蛇雕、鳳頭捕蛇雕 英文名:crested Serpent Eagle

形态特征

蛇雕前額白色,頭頂黑色,羽基白色;枕部有大而顯着的黑色冠羽,通常呈扇形展開,其上有白色橫斑。上體灰褐至暗褐色,具窄的白色或淡棕黃色羽緣,尾上複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具1條寬闊的白色或灰白色中央橫帶和窄的白色尖端,翅上小複羽褐色或暗褐色,具白色斑點,飛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和淡褐色橫斑。喉和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淡色或暗色蟲蠹狀斑;其餘下體灰皮黃色或棕褐色,具豐富的白色圓形細斑。翼下複羽和腋羽皮黃褐色,亦被白色圓形細斑。

幼鳥頭頂和羽冠白色,具黑色尖端,貫眼紋黑色,背暗褐色,雜有白色斑點。下體白色,喉和胸具暗色羽軸紋,複腿羽具橫斑,尾灰色,具兩道寬闊的黑色橫斑和黑色端斑。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先端較暗,蠟膜鉛灰色或黃色,跗蹠裸出,被網狀鱗,黃色,趾亦為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150-1700g;體長♀590-640mm;嘴峰♂46mm,♀30-43mm;翅♂440mm,♀415-435mm;尾♂275mm,♀250-290mm;跗蹠♂59mm,♀89-100mm(海南亞種)。

生活習性

飛行時常選擇晴朗的天氣,單獨或小群随上升熱氣流旋至空中展翅翺翔,此時稍向前傾的寬長雙翼下,一白色橫帶清晰明顯,并發出嘹亮上揚的長嗚哨音"忽溜...忽溜...",為野外辨識主要特征。氣候不佳時甚少活動,常停栖于枯木或密林群居。

叫聲凄涼。主要以各種蛇類為食,也吃蜥蜴、蛙、鼠類、鳥類和甲殼動物。蛇雕是一種珍貴的大型猛禽,春天是蛇雕孵卵抱窩的季節。蛇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動物,由于身體細長、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後,蛇體的其他部分會反過來卷纏,其巨大的纏力,往往使冒險者窒息緻死。如果是毒蛇,還有一副難以抵禦的毒牙,更使很多進攻者望而卻步,因此專門以蛇為食的動物并不多見。

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複蓋着堅硬的鱗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能夠抵擋蛇的毒牙的進攻;它的身體上長着的寬大的翅膀和豐厚的羽毛,也能阻擋蛇的進攻;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所以當蛇被擒獲之後,很難對蛇雕進行反擊,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于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于地面,以保持平穩。很多體型較大的蛇并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着,扭動着,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蛇雕則不慌不忙,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甩動着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才開始吞食。

由于捉到蛇後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沒有其他猛禽發達。但它的颚肌非常強大,能将蛇的頭部一口咬碎,然後首先吞進蛇的頭部,接着是蛇的身體,最後是蛇的尾巴。在飼喂雛鳥的季節,成鳥捕捉到蛇後,并不全部吞下,往往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邊,以便回到巢中後,能使雛鳥叼住這段尾巴,然後将整個蛇的身體拉出來吃掉。

為了更好地發現獵物,它們時常翺翔于天空,一旦發現毒蛇就俯沖而下進行捕殺。 蛇雕用鋒利的爪子抓到毒蛇 此時此刻毒蛇好像沒有什麼反抗 反倒是毒蛇被蛇雕吞下去大部分身子的時候進行了殊死反抗,用尾巴部分纏到了蛇。

蛇雕将蛇吞入之後,往往要停下來,歇一會兒,同時做出一個十分古怪的動作:首先朝着太陽的方向,不斷地挺胸和揚頭,用呆滞的目光凝視着太陽,就象人在進食的時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樣。這是蛇雕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沒有完全死亡的蛇體在腹中的扭動,不得不擡頭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體的活動,同時擴張自己的氣管而不至于受到窒息。

蛇雕栖息和活動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高空翺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栖息于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

繁殖期4~6月。營巢于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呈盤狀,每窩産卵1枚,卵白色、微具淡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3-73.1mm×54-58.2mm,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撫養到60天左右才能飛翔。

分布情況

世界分布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裡蘭卡、泰國、越南。

旅鳥:韓國、新加坡。

中國分布

遼甯、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台灣、香港、海南等地。中國有4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見于雲南西部和西藏墨脫等地,為留鳥;東南亞種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遼甯為迷鳥,其他各地為留鳥;台灣亞種為中國特産亞種,僅分布于台灣,也是留鳥;海南亞種也是中國特産亞種,是僅分布于海南的留鳥。所有亞種均不常見。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蛇雕錫默盧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abbotti

2.

蛇雕尼亞斯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asturinus

3.

蛇雕蘇門答臘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batu

4.

蛇雕巴韋安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baweanus

5.

蛇雕爪哇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bido

6.

蛇雕雲南亞種

Spilornischeelaburmanicus

7.

蛇雕指名亞種

Spilornischeelacheela

8.

蛇雕安達曼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davisoni

9.

蛇雕台灣亞種

Spilornischeelahoya

10.

蛇雕馬來半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malayensis

11.

蛇雕印度亞種

Spilornischeelamelanotis

12.

蛇雕尼科巴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minimus

13.

蛇雕納土納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natunensis

14.

蛇雕巴拉望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palawanensis

15.

蛇雕婆羅洲低地亞種

Spilornischeelapallidus

16.

蛇雕琉球群島亞種

Spilornischeelaperplexus

17.

蛇雕婆羅洲南部亞種

Spilornischeelarichmondi

18.

蛇雕東南亞種

Spilornischeelaricketti

19.

蛇雕海南亞種

Spilornischeelarutherfordi

20.

蛇雕明打威亞種

Spilornischeelasipora

21.

蛇雕斯裡蘭卡亞種

Spilornischeelaspilogaster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繁殖習性

繁殖期為4—6月。每個雄鳥都占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入侵,就會将頭部和頸部完全伸出,雙翅保持着向上向前的特殊姿态,并且發出近似瘋狂的叫聲。營巢于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形狀為盤狀,每窩産卵1枚,白色,微具淡紅色的斑點。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撫養60天左右才能飛翔。

相關資料

中國古人稱蛇雕為“鸩”,并由于其所吃的蛇類中有很多是有劇毒的種類,所以它也被誤認為是一種有毒的鳥,将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飲鸩止渴”的成語,比喻隻顧眼前,不慮後患。《漢書·齊悼惠王傳》中有:“太後怒,乃令人酌兩卮鸩酒置前,令齊王為壽。”的記載。顔師古注引應劭曰:“鸩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中記載其毛有大毒。入五髒,爛殺人。不過,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這些說法都是荒謬的。

上一篇:水水獺

下一篇:假羊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