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茶

蘭花茶

茶飲品
蘭花茶,條索細卷呈彎勾狀,芽葉成朵,色澤翠綠勻潤,毫峰顯露,蘭花香型,鮮爽持久,滋味甘醇,湯色嫩綠明淨,泛淺金黃色光澤,葉底勻整,呈嫩黃綠色,梗嫩芽壯,葉質厚實。蘭花茶正宗産地是安徽省泾縣裡塢坑,在皖西霍山縣境内的楊三寨風景區也有5千畝的蘭花茶生态茶園。[1]
    中文名:蘭花茶 外文名: 别名: 主要用料: 口味: 拼音:lán huā chá 産地:安徽省泾縣裡塢坑 味道:幽香四溢 炒制方法:手工翻炒,炭火烘幹

簡介

蘭花,其葉俊秀飄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贊譽為“王者香”以來,聲譽鵲起,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頌揚,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茶葉,嫩芽香葉,香高味美,是中國人民長期來“開門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蘭質許茶,以蘭入茶,且影響至深。明·張源在《茶錄》中說:“香。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蘭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裡如一曰純香。”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把曰鑄茶的佳品譽為“蘭雪茶”。他說:“蘭雪茶,曰鑄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氣。

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入小罐,則香氣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尋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氣,餘戲呼之蘭雪。”據記載,曰鑄雪芽在宋朝即譽為第一茶品。而具蘭香的茶葉——明末清初南京一帶風行的闵汶水茶,時人稱“其色如積雪,其香如幽蘭,其味而味外之味,雖百碗而不厭者。”

茶中并不含蘭,甚至也無蘭香,緣何卻以蘭質評茶,以蘭命茶呢?這除了蘭與茶具有同一物質屬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來,蘭不僅具備有香祖、香國、天下第一香等美稱,而且,“不以無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赢得了三大中國傳統文化構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贊許深深紮根于民族心理之中,而蘭花“清寂、慎獨、自芳”的個性,又恰恰與構成中國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

但畢竟在物與物之間有着各自的個性,随着人們對茶葉品質要求的提高,開始尋找真正具有蘭花香型的茶葉和加工技術。明·錢椿年他的《茶譜》中對蘭花等鮮花窨制茶葉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梅花,茉莉,蘭薰,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今天,蘭花香成為高檔名茶品質優異的獨特标志,具有天然蘭香的茶和經人工蘭花賦香的茶均是人們所喜愛的茶中珍品。據筆者查閱甯波市第五屆名茶評比會的曆屆名茶評比按語後發現,含天然蘭香或人工賦蘭香的茶葉均獲高分。

蘭花、茶均屬熱帶、亞熱帶。在中國,蘭花分布區域幾乎等同于茶葉;在江浙的廣大山區、雲貴川西南茶區,人工的茶園與自然的蘭花群落交叉分布,而且,蘭花繁殖延續能力強,适應性廣,品種多,春有春蘭,初夏有蕙蘭,夏秋有建蘭,冬春有寒蘭和墨蘭,四季花香不絕;蘭花吐香穩定,花期達1個月左右,釋香盛期為7至10天,且香氣高,香型獨特。因此,在天然蘭香茶沿難以掌握其工藝規律的情況下,蘭花不僅僅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花卉,而且很有發展。

傳說

傳說,蘭花茶始于唐代,起初由泾縣裡塢坑寺僧引進開始栽培。相傳,當時皇帝頭疼,偶遇一僧,僧說:山中有茶草,煎服可愈之。皇帝遂派人采摘飲之,果然病愈。後來,人們争飲此茶,并被列為向皇帝進獻的“貢茶”。到了元、明、清時期,蘭花茶的名聲越來越大,曾用此茶作為官吏薪給和軍隊饷銀。後來,由于茶農貧困,茶園荒蕪,蘭花茶一度衰落。

發源地

舒城的曉天、七裡河、梅河、毛竹園等地,主要出産大蘭花茶;舒城的南港和溝二口,湯池、桐城的大關等地,生産小蘭花茶,也是蘭花茶主産區。五十年代初開始改制炒青,出産“舒綠”。當

年隻南港一地就改制炒茶青3500擔,以後逐年增長,1954年舒城出産炒青10000擔。此後,蘭花茶産量大減。1954年全省隻出産蘭花茶6630多擔,其中舒城2880擔,無為1200擔,巢縣2300擔,1958年增到8400擔。根據以上曆史資料,可以肯定當時舒城為創制蘭花茶的發源地。

産地

泾縣裡塢坑峰巒起伏,清泉奔流,雲霧缭繞,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林大茂盛,蘭草叢生。每當初春,蘭花盛開,幽香四溢,芬芳襲人。茶樹與蘭草根脈相連,吸吮着蘭花之清香。這種優美的自然環境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也是形成蘭花茶品質極好香氣獨特的重要條件。

曆史

早在清代以前,當地就有蘭花茶生産,清光緒年間,舒城曉天和山七裡河為蘭花茶主要産區。年産茶葉千餘引(每引折合舊秤一百二十斤)。

中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着《安徽茶經》載:“傳說在清朝以前,當地士、紳階層極為講究蘭花茶生産”,由他主編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制茶學》中闡明,小蘭花茶與碧螺春、太平猴魁、湧溪火青、六安瓜片、鐵觀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創制。據此,蘭花茶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曆史。

名字由來

蘭花茶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芽葉相連于枝上,形狀好像一枝蘭草花;二是說,采制時正值山中蘭花盛開,茶葉吸附蘭花香,故而得名。

年産茶葉千餘引(每引折合舊秤一百二十斤)。中國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着《安徽茶經》載:“傳說在清朝以前,當地士、紳階層極為講究蘭花茶生産”。到了元、明、清時期,蘭花茶的名聲越來越大,曾用此茶作為官吏薪給和軍隊饷銀。後來,由于茶農貧困,茶園荒蕪,蘭花茶一度衰落,瀕于絕迹。經過茶鄉人民的不斷努力,蘭花茶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産量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

采摘與工藝

采摘

從谷雨前後開園,一芽二、三葉制小蘭花茶,一芽三、四葉制大蘭花茶。采回的鮮葉晾幹表面水後,及時付制,力求現采現制。

工藝

分殺青、初烘、足寬餘三道工序。

殺青

殺青用斜鍋,二口或三口一組,砌成一竈。炒茶的竹絲帚分大、中、小三種,大帚竹絲較粗硬,小帚竹絲較細軟,竹絲和把柄各長盡餘,徑粗三、五寸,依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而選用。殺青溫度,第一口鍋底見微紅,其餘鍋溫依次下降。投葉量100——150克,不得超過250克。

鮮葉下鍋後,用竹絲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動作先慢後快。待葉質柔軟時,改用“緊把”将葉子旋入竹絲之間,起揉條作用。“緊把”和“松把”結合,葉子在竹絲帚内吞吐,即“緊把”揉、“松把”透。兩種炒法巧炒結合起來,使葉子既搓卷成條,又保持翠綠色澤,香味鮮爽。殺青用三口鍋,要求“一鍋炒癟、二鍋炒熟、三鍋炒細成條”。

初烘與足烘:初烘溫度高,投葉量少,足烘溫度低,而投葉量多。邊烘邊翻,輕翻勤翻,防止斷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幹後,攤涼揀剔後,進行足烘。足幹後即裝桶貯藏。

特點

小蘭花是用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三葉的正常芽梢經特殊工藝精制而成的烘青綠茶,其特征是:外形芽葉相連成朵,自然舒展,色澤翠綠顯毫,沖泡後如蘭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帶蘭花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成朵,葉質厚實耐泡。人稱“頭開撲鼻香,二開剛來湯,三開才出汁,四開五開正好喝”。

蘭花茶色澤碧綠,銀毫顯露,湯色清明,滋味清醇,聞之蘭香怡人,飲之回味甘甜;可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并駕齊驅。

所獲獎項

1985年參加南京全國名茶評比,被正式定為國家優質名茶。

上一篇:陳皮醬

下一篇:五毒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