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蘋果

薔薇科蘋果屬植物
蘋果是最常見的水果,蘋果樹屬于薔薇科,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其果實球形,味甜,口感爽脆,且富含豐富的營養,是世界四大水果之冠。蘋果通常為紅色,不過也有黃色和綠色。樹幹呈灰褐色,樹皮有一定程度的脫落。蘋果樹開花期是基于各地氣候而定,但一般集中在4-5月份。[1]蘋果是一種低熱量食物,每100克隻産生60千卡熱量。蘋果中營養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故有“活水”之稱,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薔薇科 亞科:薔薇亞科 族:蘋果族 亞族: 屬:蘋果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蘋果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蘋果 二名法:Malus domestica

簡介

蘋果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的果實。通常所說的蘋果樹,其實是這一個屬的統稱,大約有25個種。蘋果樹是栽培最廣泛的果樹。

蘋果是梨果(梨果是指部分果皮肉質多漿,外果皮不易分離,中果皮肥厚,内果皮木化,中、内果皮難于分離的一類。)的一種,由子房和子房外圍的組織發育而成。

蘋果樹多為異花傳粉,一棵樹上的花有2%到4%的花結成果實是較為理想的。成熟蘋果的大小、形狀、顔色和酸度因品種和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差異很大,其品種數量也多達以千計。

某些品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蘋果樹需要一定時期的休眠,在冬季明顯的地區(一般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生長良好。再向北則由于冬季太冷以及生長期短,栽培受到限制。

種植蘋果需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肥力不足時需要施肥。起伏不平的小丘頂部或山坡最适合種蘋果,因為在這種地形上,霜凍的春夜,較冷較重的空氣會向下流入山谷,而不會停留在坡上使蘋果花和嫩果凍壞。

我們見到的蘋果樹都是經過嫁接的。砧木通常為約18個月的耐寒苗圃實生苗,嫁接後1至2年移植到果園中。6至8年後方有相當的産量。

這期間,人們要對它進行修剪整枝,以使主枝分布合理,避免分枝生長過長過細,以免結果時壓斷樹枝。晚夏成熟的品種一般不宜貯藏,晚秋成熟的品種精心保管可貯藏達一年之久。

含有多種維生素,有增強記憶能力。

曆史

蘋果原産歐洲中部、東南部,中亞西亞以及中國新疆。在公元前三百年的歐洲,M.P.Cato已記載了蘋果的品種。

其後,羅馬人開始栽培,并有嫁接繁殖。十八世紀J.B.蒙氏及T.A已利用自然雜交進行實生苗選育,逐步推廣栽培。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移民把蘋果傳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種。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代,從歐美引入蘋果,乃傳入亞洲。此後,大洋洲、非洲也都相繼引入蘋果。近百年來,世界五大洲先後有了蘋果栽培。

最早期的歐洲人已食用蘋果,并對之進行了改良和選育,一些品種早見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歐洲已知品種達數百個。

随着北美的移民浪潮,實生苗蘋果品種也到處傳播,變成當地傳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蘋果的傳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約翰·查普曼,他綽号“蘋果佬”,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納廣泛種植蘋果。印第安人和設陷阱捕獸者可能也傳播了蘋果。

蘋果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曆史,相傳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紅蘋果,可見蘋果在中國的曆史已經很悠久了。

晉朝郭義恭著《廣志》中說:“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幹為脯,數十百斛為蓄積,謂之頻婆糧”。當時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駁椎之,則饒子”。即類似現代的環狀剝皮技術,來促使多結果。

晉代中國種植蘋果的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調元的《南海百詠抄》,已有詠蘋婆果詩雲:“虞翻宅裡起秋風,翠葉玲珑剪未工,錯認如花枝上豔,不知莢子綴猩紅。”

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綠柰”,而且“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李時珍《潔可玩,香聞數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見《群芳譜》)。

19世紀中葉歐洲蘋果入籍中國後,就逐漸代替中國的綿蘋果。歐洲蘋果先在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一帶落戶。

品種

生産上各地适用的栽培品種,就在考慮通适應當地的風土條件,樹體生長健壯,豐産性能強,果實質量好,适合供銷的需要,而且栽培管理容易,勞動生産率高的優良品種。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種地從國外引入的栽培品種約100個左右,經各地生産實踐适于商品栽培的品種,大約在30個左右。其它多被淘汰。此外,各果産區又都先後培育出适于當地風土條件的新品種。茲就目前景的主要栽培品種按成熟期的先後簡介如下:

祝,又名:美夏、祝光、白糖。适應性強,豐産,成熟期早。種蘋果産區都有少量栽培。

金冠,又名:金帥,黃元帥,黃香蕉。本品種在全國各蘋果産區都有栽培。

元帥,又名:紅元帥、大元帥、紅香蕉、紅花蘋等。在各蘋果産區都有栽培。在西北高原地帶産品質量好。

青香蕉,又名:白龍、香蕉蘋果。在蘋果産區均有栽培,以山東膠東較多。

甜香蕉,又名:印度。各蘋果産區都有少量栽培,山東青島較多。

赤陽,勢強健,生長旺盛。開始結果早,豐産,适應性、抗逆性都強,較抗寒,在内蒙古及沈陽地區都能栽培。

雞冠,于是1920年前後發現于遼甯旅順,品系不明。在省栽培較多。

國光,又名:小國光。是東北、華北栽培最多的一個品種,約占60%以上。

富士,為日本農林省園藝試驗場以國光+元帥為親本雜交育成。1962年定名為“富士”。我國最早于1966年引種栽植。

經濟意義

蘋果,是落葉果樹中主要栽培樹種之一,也是世界果樹栽培面積較廣、産量較多的樹種之一。目前,全世界蘋果年産量約35700KT(1979),次球葡萄、柑桔、香蕉,居第四位。

蘋果栽培面積較廣,不僅因其高産,而且因其瞧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果實品質風味好,含水分85%左右,總含糖量約10-14.2%,蘋果酸0.38-0.63%,可謂甜酸适口。

據中央衛生研究院分析,每公斤蘋果果實含有胡蘿素0.64mg,硫胺素0.08mg,尼克酸0.8mg,抗壞血酸40mg,脂肪0.8mg,碳水化合物122g,蛋白質1.6g,鈣90mg,磷74mg,鐵2.4mg。

這些都是人體健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蘋果除供鮮食外,尚可加工果酒、果汁、果脯、果幹、果醬、蜜餞和罐頭等。

由于蘋果種類品種較多,适應性強,分布地區廣,成熟期自6月中旬開始直至11月。加之一些晚熟品種很耐貯運,故有利于市場周年供應。

蘋果産量高,産值大,适應性強,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發展蘋果。搞好蘋果生産對增加果産區人民收入瞧有重要意義。蘋果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生産的蘋果已暢銷亞洲、歐洲種國。

可見,發展蘋果生産對我國經濟建設瞧有很大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