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鲸

藍鲸

海洋哺乳動物
藍鲸(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于須鲸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鲸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鲸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顔色會比較淡。與其他須鲸一樣,藍鲸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鱿魚。通常藍鲸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鲸在晚秋開始交配,并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産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産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中文名:藍鲸 拉丁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 别名:剃刀鲸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鲸偶蹄目 亞目:須鲸亞目 科:須鲸科 亞科: 族: 屬:須鲸屬 亞屬: 種:藍鲸 亞種:4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别: 外文名:Blue Whale 世界之最:地球上最大的動物

形态特征

藍鲸不但是最大的鲸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哺乳動物。一般體長為22-33米,體重為150,000-180,000千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于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體重,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于保持恒定的體溫。

藍鲸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并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内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于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颌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闆,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在它的上颌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滋生地。由于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狀的“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鳍特别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鲸”。

藍鲸的身軀是如此的巨大,以緻于一條舌頭就有2000千克,頭骨有3000千克,肝髒有1000千克,心髒有500千克,血液循環量達8000千克,雄獸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裝下一個小孩,髒壁厚達60多厘米,雄獸的陰莖長達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驚人,所發出的功率約為1500-1700馬力,堪稱是動物世界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和大力士。

一頭成年藍鲸能長到非洲象體重的30倍左右。藍鲸平均長度約25米,最高紀錄為33.5米左右。雌鲸大于雄鲸,南藍鲸大于北藍鲸。上面觀,吻寬而平。藍鲸背鳍小,高約0.4米,位體後1/4處。鳍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鳍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于臍。每側須闆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淡,口部和須黑色。

藍鲸和其他種類的鲸不同,其他種類顯得矮壯,而藍鲸則身體長椎狀,看起來像被拉長。頭平呈U型,從上嘴唇到背部氣孔有明顯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須闆密集,大約300個鲸須闆(大概1米長)懸于上颚,深入口中約半米。60-90個凹槽(稱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體。這些皺褶用于大量吞食後排出海水。

藍鲸背鳍小,隻有在下潛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鳍的形狀因個體而不同;有些僅有一個剛好可見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則非常醒目,為鐮型。背鳍大概位于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處。當要浮出水面呼吸時,藍鲸将肩部和氣孔區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類(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這經常可作為識别海洋物種的有用線索。 當呼吸時,如果風平浪靜,藍鲸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達12米,一般為9米)在幾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藍鲸的肺容量為5,000升。

藍鲸的鳍肢長3-4米。上方為灰色,窄邊白色。下方全白。頭部和尾鳍一般為灰色。但是背部,有時還有鳍肢通常是雜色的。雜色的程度因個體而有明顯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則是深藍,灰色和深藍色相當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藍鲸和其他鲸交互時沖刺速度可達50千米/小時(30mph),但通常的遊速為20千米/小時(12mph)。當進食時,速度降到5千米/小時(3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藍鲸當下潛時會擡起他們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藍鲸則不會。

藍鲸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髒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鲸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約100美國加侖)母乳。幼鲸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千克。

栖息環境

溫暖海水與冰冷海水的交彙處,是藍鲸絕佳的栖息地,冰冷的海水通常富含浮遊生物和磷蝦,藍鲸通常就以這兩種生物為食,藍鲸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數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鲸曾來遊于黃海和台灣海域。

生活習性

食物

藍鲸栖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遊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遊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着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藍鲸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約200萬隻,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會有饑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于南北極海區,正是由于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鲸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

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遊弋于稠密的浮遊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闆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裡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裡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鲸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矽藻,以及各種浮遊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鲸,體型比生活于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着密切的關系。

藍鲸以浮遊生物為食,主食磷蝦(krill)。一頭藍鲸每天消耗2-5噸食物。攝食時遊速2-6千米/小時,洄遊中5-33千米/小時,被追逐時最大20-48千米/小時。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鐘。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磷蝦是藍鲸的主要食物,藍鲸所吃的這類浮遊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

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是藍鲸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極,南極磷蝦是藍鲸的主要食物。藍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着藍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鲸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鐘。潛水20分鐘并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鐘(西爾斯,1998年)。藍鲸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将海水經鲸須闆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幹淨後,藍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鲸須闆的磷蝦。

呼吸

藍鲸雖然生活在大海裡,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鐘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将體内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

人們可以根據藍鲸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确定它的位置。藍鲸生活在各大洋中。中國海域極為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鲸的記錄。它潛水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鐘,随後是連續8-15次噴氣。

一般鲸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鲸在潛水之前總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鳍打水,這是一種有着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遊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活動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鲸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栖的藍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遊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鲸,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鲸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随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裡。

發聲

藍鲸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藍鲸在與夥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聽到的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有一種靈敏的儀器曾在80千米外探測到藍鲸的聲音。通過距離藍鲸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鲸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準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鲸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鲸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鲸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鐘。有記錄斯裡蘭卡海岸外藍鲸的聲音重複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鐘,使人想起駝背鲸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

科學家并不知道藍鲸為什麼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幾個原因:

1.保持個體間的距離

2.同類和個體識别

3.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體聯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認為将大量擴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記錄藍鲸的歌聲将是一個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後,一些已對藍鲸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發現,世界上每一頭藍鲸的歌聲每一年均變得越發深沉。但對于其中的原因,他們并不清楚。

盡管語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異,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說話速度均變得越發緩慢,越來越像詹姆斯·厄爾·瓊斯。這種變緩幅度很小,每年隻減少不到一個赫茲,但整個趨勢卻較為穩定并且具有持續性。

從全球氣候變暖到噪音污染不斷加劇,人們認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但全球變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并不能解釋通,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變化上,藍鲸發出的聲音并不會因此發生較大變化。

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讀者不妨想象一下,在人頭攢動的酒吧,我們隻能提高聲調才能引起服務生的注意。假設藍鲸無法接受高音調的叫聲,這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這顆被詛咒的星球上每一個海洋的每一頭藍鲸同時以同樣的方式改變它們的行為,并且是在長達40年内。

分布範圍

藍鲸分布于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

分布的國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貝甯、百慕大、巴西、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瓜多爾、薩爾瓦多、赤道幾内亞、厄立特裡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加蓬、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日本、肯尼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毛裡塔尼亞、毛裡求斯、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裡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北馬裡亞納、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留尼汪島、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裡斯坦達庫尼亞(特裡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爾、塞舌爾、索馬裡、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裡蘭卡、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也門。

繁殖方式

藍鲸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隻産1仔。幼鲸重約2噸半,長約7米。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遊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面,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着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将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裡,這也是它對水中生活的一種很好的适應。藍鲸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米,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遊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米。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一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 名

英文名稱

1.

侏儒藍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brevicauda

pygmy blue whale

2.

印度洋藍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dica

Indian Ocean blue whale

3.

南藍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termedia

Antarctic or Southern blue whale

4.

北藍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musculus

Northern blue whale

藍鲸(4亞種)

種群現狀

在東北太平洋(西爾斯1998年報告)。藍鲸的天敵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鲸都有逆戟鲸攻擊留下的傷痕。

藍鲸擱淺并不多見,由于其特殊的群體結構,因此從來沒聽過藍鲸群體擱淺。但是當擱淺确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鲸在蘇格蘭外赫布裡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于溺死。

藍鲸不容易捕殺和保存。藍鲸的巨大體型、駭人體重、遊泳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們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們選擇捕殺抹香鲸和露脊鲸。當這兩種鲸數量減少後,捕鲸人選擇捕殺須鲸的數量增加,包括藍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鲸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雖然最初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鲸數量開始漸漸減少。

由于藍鲸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因此藍鲸遭到了捕鲸人的大量捕殺。

藍鲸的捕殺量在世界範圍内快速增長,到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殺藍鲸的行列,他們用“捕鲸船”捕殺後将藍鲸升到巨大的“工廠船”進行處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殺了28325頭藍鲸。二戰末期,藍鲸種群已接近滅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國際鲸魚交易配額限制。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并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别。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由于人類的捕殺和海洋環境的污染,1960年,國際捕鲸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鲸,此時已有350000頭藍鲸被殺,全世界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世界隻生存着不到50頭的藍鲸。

與船隻發生碰撞或受困、糾纏在捕漁設備中時,藍鲸可能會受傷,海裡越來越多的噪音使他們難以互相溝通,甚至可能喪命。人類對于藍鲸的潛在威脅包括制造會在藍鲸體内累積的化學物品多氯聯二苯(PCB)。随着全球暖化導緻冰川與永久凍土層快速融化,并導緻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有人擔心一但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過臨界點,将會導緻溫鹽環流瓦解。考量到藍鲸根據海水溫度的遷移模式,環流瓦解将導緻溫暖與寒冷的海水環繞全球,這可能會對藍鲸的遷徙造成影響。藍鲸夏季時處在寒冷、高緯度的海域,因為這裡擁有豐富的食物;而冬季時則位于溫暖、低緯度的海域,在這裡它們可以交配與生産。

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鲸的數量相當多。在超過40年後,捕鲸者瘋狂的獵殺使它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護藍鲸後,藍鲸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報告估計世界上藍鲸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隻之間,并分布在至少5個族群中。對于侏儒藍鲸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在人類的捕鲸活動開始前,藍鲸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隻(範圍介于202,000與311,000之間)。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以前要減少非常多(大約各隻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藍鲸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鲸産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鲸=2長須鲸=2.5座頭鲸=6大須鲸。從現代捕鲸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鲸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鲸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鲸委員會宣布藍鲸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鲸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鲸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鲸現在隻有200-453頭幸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禁止捕鲸以來,全球藍鲸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鲸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于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鲸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達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于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以後藍鲸數量長期回升的希望。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鲸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别于斯裡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确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鲸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鲸聚集于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鲸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兩個藍鲸種群。第一個位于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鲸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鲸在哪裡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人類對藍鲸種群的恢複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鲸血液内聚集,導緻藍鲸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蓋了藍鲸的聲音,導緻藍鲸很難找到配偶。

海洋溫度的改變也會影響藍鲸的食物來源,暖化趨勢也會減少鹽分的分布,這将會對的分布與密度造成重大的影響。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2021年2月,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相關知識

物種分類

藍鲸是須鲸科目的其中一個物種,這個科的成員還包括大翅鲸、塞鲸、布氏鲸、長須鲸與小須鲸。須鲸科被認為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須鲸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對于須鲸科的成員何時彼此分離演化還是未知的。藍鲸通常被歸類在須鲸屬的其中之一,雖然有學者将它歸類在另一個單型屬-藍鲸屬(Sibbaldus)中,但是這種分類方法并沒有被其他學者接受。DNA序列分析顯示,藍鲸比其屬中的其他物種在種系上更接近座頭鲸和灰鲸。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可以證實這種關系的話,将有把須鲸重分類的必要。

藍鲸是鳁鲸屬七個物種中的一種。但是DNA測序分析表明,藍鲸比其屬中的其它物種在種系上更接近駝背鲸和灰鲸。關于藍鲸/鳍鲸雜交的成年後代至少有11項文獻記載。也已知有藍鲸與大翅鲸之間的雜交種。阿倫遜和格爾伯格(1983年)認為藍鲸和鳍鲸的差别類似于人類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認為鳁鲸科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須鲸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不知何時這些科的成員彼此分離。

與藍鲸相關的動物種系樹一些權威把該物種分為三個亞種: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種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種群;B. m. brevicauda (也稱侏儒藍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種群。更早的權威把把印度洋種群單獨列為一個亞種稱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個亞種不同的是,最後一個亞類的名稱并未出現在瀕危物種紅色列表上。兩種分類方法仍舊受到一些科學家的置疑;遺傳分析卻表明隻有兩種亞種。

物種命名

藍鲸的物種名稱musculus來自于拉丁語,有“強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翻譯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開創性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完成了該種類的命名,他可能知道這一點,然後幽默地使用了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雙關語。藍鲸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鲸記》中被稱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為矽藻附着在藍鲸的皮膚上,使得它們的下側呈現橘棕色或淡黃色,因此其也稱為磺底鲸。其他常見的名稱還有西巴德鲸、塞巴氏須鲸(Sibbald's Rorqual,由羅伯特·西巴德所命名),大藍鲸(Great Blue Whale)與大北須鲸、巨北須鲸(Great Northern Rorqual),不過近幾十年來這些名稱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相關報道

2018年7月,冰島捕鲸人被反捕鲸組織指控捕殺了一頭藍鲸。該組織還發布了相關的照片和視頻作為證據。據了解,這頭被捕殺的藍鲸在被肢解切碎之後,将被銷往日本。

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長的生殖器:按絕對值計算,最長的陰莖屬于藍鲸,最長可達2.4米(8英尺)。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地球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藍鲸,體重可達160噸(352,739磅)。它的平均長度是24米(80英尺),但它不是地球上最長的動物。(吉尼斯世界紀錄)

上一篇:泔水豬

下一篇:超甜玉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