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征東

薛仁貴征東

清如蓮居士著,我國著名的通俗小說之一
薛仁貴則是唐初有名的軍事将領。很久以前,民間就流傳着唐二主征東或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貴則是唐初有名的軍事将領。唐太宗為了收複遼東,統一天下,征讨蓋蘇文弑逆,援救新羅,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麗。至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薛仁貴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唐在高句麗故地設置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左武衛将軍薛仁貴總兵鎮之。薛仁貴征東就是以這段曆史為背景,它是薛家将故事的一部分。全書41回,大緻以薛仁貴的生平為經線,以他征東的事迹為緯線,内容豐富,通俗易懂。雖不免涉及神怪,但對幾個主要人物的刻畫相當成功,如尉遲恭的忠勇、程咬金的莽撞、薛仁貴的武功才智。[1]
  • 作品名稱:薛仁貴征東
  • 外文名:Legend Of The General Who Never Was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故事年代:唐代
  • 職位:軍事将領

人物簡介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唐朝貞觀年間的著名将軍。年少時,家境貧賤,以農耕為業,娶妻柳氏。貞觀末年,因為唐太宗下令遠征高(句)麗,将軍張士貴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貴應募從軍。在安市城(今遼甯海城南)阻擊援軍時,骁勇善騎射,穿上異于衆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擊敗了高句麗莫離支将領高延壽的20萬大軍。自此得到太宗賞識,升為遊擊将軍,賜馬二匹,絹40匹。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輔助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在貴端城(位于今遼甯渾河一帶)攻破高句麗,後來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被封為左武衛将軍。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高句麗慰納,卻被襲擊。反擊高句麗後,被授為右威衛大将軍。開耀元年,出任瓜州長史。不久,授右領軍衛将軍,檢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曾擊退突厥阿史德元珍。最終于永淳二年(683)病逝。享年70歲。身故後,朝廷贈給他左骁衛大将軍之名,為幽州都督,還特别制造靈輿。護送遺體歸還故裡。

薛仁貴,唐朝名将,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名禮,字仁貴,以字行世,生于隋大業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時期。

薛仁貴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長成務農,娶妻柳氏。

唐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句麗,從貞觀十八年(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争準備。薛仁貴就到将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張士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将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将,系其頭于馬鞍,降伏餘衆,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将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将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骁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于衆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高句麗将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随之繼進,高句麗軍被打得大敗。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并提升為遊擊将軍,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北門)。及唐征高句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将。

征高句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沖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内呼叫水至,唐高宗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寝殿。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禦馬一匹。

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将。薛仁貴于貴端城(位于今遼甯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将溫沙門戰于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着,又與高句麗軍戰于石城,遇善射敵将,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将。那個敵将懾于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蔔固以下将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将軍,封河東縣男。

龍朔元年(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纥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诏鄭仁泰為主将,薛仁貴為副将,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纥。臨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劄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隻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位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纥九姓擁衆十餘萬相拒,并令骁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于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纥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着,薛仁貴又越過碛北追擊敗衆,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纥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于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将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并乘勝攻占高句麗南蘇、木底、蒼岩二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貴。接着,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扶餘城,這時,部将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衆”,于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餘城,一時聲威大振,扶餘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于平壤城,高句麗降伏。之後,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将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

演繹過程

薛仁貴及其子孫,即薛家将,在民間有着深遠影響,“在唐代已有涉及薛家故事的小說——《紅線傳》。”主要寫薛家一侍女幫助主人轉危為安,是最早有關薛府的故事。薛家将中薛仁貴故事流傳最廣,其發展到繁榮當屬宋至清這一曆史時段。

(一)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關于薛仁貴故事特點歸納如下:

1、數量:“至今尚存有元代薛仁貴作品五種”。可見,這一時期薛仁貴的文學作品并不多。

2、形式:隻有話本《薛仁貴征遼事略》和雜劇《薛仁貴榮歸故裡》、《比射轅門》、《摩利支飛刀對劍》與《賢達婦龍門隐秀》。

3、内容和情節:

《薛仁貴征遼事略》是我們現在可知的最早演述薛家将故事的講史評話。“基本上是根據《舊唐書·薛仁貴傳》加以生發。”繼承了史書中唐軍東征的框架,增加了許多吸引人們眼球的虛構情節,把唐高宗時薛仁貴擊九姓突厥于天山的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征遼,并将薛仁貴地位與在軍事戰争中的作用加以誇大,甚至不惜把張士貴、劉君邛醜化成為冒領薛仁貴之功的小人。“話本中多采用人物真實姓名,情節曲折,趣味性強,小說以唐太宗夢中詩‘家住逍遙一點紅,飄飄蕩蕩影無蹤。三歲孩兒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征東。’引出薛仁貴,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圍繞遼東戰役,設計了許多戰鬥,‘集中在英雄人物薛仁貴一個人的命運上展開矛盾沖突’。”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其中尉遲敬德“領從者三二人私往士貴寨”和“天晚入寨,敬德二三人到士貴寨門外,令從者控馬,提鞭自入”兩次夜探營寨,聽到薛仁貴月夜歎功“未逢時運且蹉跎。茅舍兩三間,數株凋殘柳。紅葉落林間,悶對樽前酒。書劍兩無功,使我慵開口。又不得橫戟陣前,笑斬遼東元帥首,又不得長驅大衆疾如雷,掃蕩妖塵清宇宙。英雄智力不能施,空将憤氣沖牛鬥。”唱詞準确地展現出薛仁貴的苦悶心境,仕途不順,同時也流露出編者功名失意的心聲。

雜劇《薛仁貴榮歸故裡》為張國賓所作,主要寫薛仁貴棄雙親從軍,“以忠代孝”,并對這一觀點進行反駁,表現出平民化精神。無名氏的《比射轅門》已經佚失。據《中國古代戲劇專輯》記載,無名氏的《摩利支飛刀對劍》中薛母和妻柳氏皆勸薛仁貴放棄從軍,而薛仁貴以“盡忠難盡孝”反駁,表現出薛仁貴對功名的強烈追求。元末明初無名氏的《賢達婦龍門隐秀》以薛仁貴妻柳氏為主人公,将柳氏贈寶衣,被父親趕出家門,與薛仁貴結成連理,勸薛仁貴從軍寫得惟妙惟肖,表現出柳氏大家閨秀、慧眼識英雄的魄力。“一般認為,此劇以宣揚封建婦道為主題,是元中葉後統治者大力倡導賢孝等封建思想在曲中的反映”。

“民族性保存在下層人民裡面最多”,這一時期人們受三綱五常等傳統儒家觀念束縛,文學和文藝創作中也以這種價值觀為主體進行,表現出人們遵守傳統,期望通過固定模式封官拜爵的思想,同時也折射出宋元時期人民大衆渴望“将相出寒門”,飛黃騰達的願望。

(二)明代

與宋元時期相比,其特點如下:

1、數量:明代關于薛家将故事的文學作品在數量上大大增加。

2、形式:體裁形式除詞話、雜劇外還有傳奇、小說。傳奇創作現存《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以及續接的《薛仁貴平遼金貂記》。小說有《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和《隋唐兩朝志傳》。

3、内容和情節:出現家族第二代薛丁山的故事,也有了新的發展。

《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為無名氏所撰,又名《征遼記》,故事情節與《薛仁貴征遼事略》大體相同,但在劇中的第十四出和十八出寫了尉遲恭妻與薛仁貴妻在丈夫出征後“通宵無寐”、“日夕傷情”的情節,“可以說在薛仁貴故事中首次出現了将沙場殺敵與兒女情事結合起來的情節,吸收了之前薛家将的傳說,同時又成為後代的薛家将小說、戲曲再創作的故事來源。”另一部傳奇《薛仁貴平遼金貂記》在人物上出現了薛仁貴之子薛丁山,内容上較為傾向描寫薛仁貴與李道宗等人的忠奸鬥争,并出現了神魔鬥法的寫作手段,以薛仁貴一家的榮辱變易、悲歡離合為線索,情節基本為掇拾民間傳說而成,找不到史料依據。

元明小說大多把薛仁貴塑造為身懷濟世之才、武藝高強、忠孝兩全的英雄。但也有部分話本和演義以史實為準,其中明人熊大木的《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沒有醜化張士貴,而是根據史實将其描述成一位心胸寬廣、愛惜人才的良将,把薛仁貴由文學形象還原為曆史人物。明代另一部小說林瀚根據署名羅貫中原著改編的《隋唐兩朝志傳》也以一定的篇幅叙述了薛仁貴故事,全書一百二十二回,從第八十三回起至第九十三回講述薛仁貴之事。小說中略寫了張士貴冒功,比較符合史實地寫了薛仁貴從平民到先鋒官再到副總管,最後封侯的經曆。與《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一樣,“也有神魔鬥法的描寫,而薛仁貴形象更具有一種神異的色彩,對他的功過評價也較為客觀,不同于戲曲中偏向于歌頌他的功績。如小說中對他征鐵勒有這樣的評論:‘仁貴行兵征九姓,天山果在須臾定。雖然為國有功勳,屈死夷人十萬命。’小說能從一種人性的角度看待漢人平夷,應該說是一種較為進步的觀念,可惜的是在其他的薛家将故事中并未再現。”

這一時期作品大多把薛仁貴封帥榮耀門庭之前曆經磨難,屢立戰功,遭受奸人陷害的悲苦生活刻畫得淋漓盡緻。這反映出在八股取士的重壓下,文人雅士在走上官場途中屢次受挫,懷才不遇的現實,緻使文藝工作者在創作傳奇、小說時便有意無意地根據自己的遭遇,迎合群衆的思想把主人公刻畫為忍辱負重以求功名,成功之前生活悲苦、凄慘的形象,甚至歪曲史實或者擺脫史實束縛,為清代薛家将故事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清代

薛家将故事的文藝作品從曆史事實到虛構幻想經曆了一個由單一到多樣的過程。這一時期是薛家将故事大繁榮時期。表現為

1、數量:這一時期是薛家将故事繁榮時期,文學作品數量達到頂峰。

2、形式:除小說、傳奇、詞話、雜劇外還出現評書、曲藝與地方戲。流傳下來的清初薛家将傳奇有《定天山》和《三皇寶劍》。小說嚴格來說有無名氏的《說唐後傳》,無名氏的《說唐三傳》,如蓮居士的《武則天改唐演義》和佚名的《混唐後傳》。

3、内容和情節:不僅薛仁貴和薛丁山的故事得到豐富,而且薛氏第三代薛剛以及薛門另一女眷樊梨花的故事也登上文藝舞台。

《定天山》共二十六出,寫薛仁貴虎口救薛宗顯後與其結拜,二人共投往宗顯嶽父張士貴帳下,後宗顯受張士貴唆使貪冒薛仁貴軍功,最終真相大白。《三皇寶劍》的内容别出心裁。據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記載,這一劇作在傳奇文獻中均未著錄,隻有舊抄本存于中國戲劇學院。該故事一反薛仁貴的英雄形象,演變為得高官後抛妻棄子之人,但這一情節設置不符合廣大民衆内心深處對英雄的認識,故而流傳未廣。清代大多數地方戲中均有“薛家将”劇目,故事來源主要有小說、傳奇等文人創作的案頭作品和來自民間的創作兩方面,内容可謂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一方面沿襲傳統小說戲曲中對薛家将的歌頌;另一方面有一定的批判與揭露”。

《說唐後傳》刻畫了薛仁貴的貧苦出身和投軍經曆。《說唐三傳》則叙述了薛仁貴封平遼王後的遭遇及子孫的英雄業績。《武則天改唐演義》是在《說唐三傳》基礎上,參照其他小說擴充而成。《混唐後傳》中有六回寫到薛家将,略講了薛仁貴征西及薛丁山故事。

“評書實際上是與通俗小說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民間藝術,很多評書底本被書商出版就成了通俗小說”。薛家将評書被列為中國十大傳統評書之一,在民間廣為流傳,内容與小說大同小異,形式上更加口語化,分成“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三部書。并在薛家将原有故事基礎上創造出“薛雷掃北”,是薛家将故事中父子相襲模式的繼續,除在年齡上有差異外,經曆、本領甚至在軍中地位幾乎完全一樣。

薛家将、楊家将、嶽家将、呼家将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四大英雄家族,它們在中國民間文學領域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但這種家族式的英雄故事有着固定的情節套路,固定的性格及思想傾向。首先,都有一個不凡的出世,薛仁貴是白虎星下凡,薛丁山和樊梨花則是金童、玉女走凡塵,薛剛卻是披頭五鬼星轉世等。其次,都無法脫離忠奸鬥争,薛仁貴與張士貴争鬥尚有回旋餘地,薛丁山夫婦父子被張君左等奸臣陷害,滿門抄斬,三百餘口被埋于鐵丘墳。再次,突出忠君愛國情節,《說唐三傳》中薛仁貴老骥伏枥,挂帥西征,以身殉職。薛丁山、樊梨花舍命奮戰,闖關奪寨,皆源于此。

除此之外,薛門女性形象在清代出現樊梨花等一大批殺伐果決、獨當一面、男性依靠的巾帼英雄。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現在清代,為薛丁山之妻。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說唐》《薛家将》在講到薛丁山征西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說唐三傳》中叙述樊梨花與薛丁山馬上訂親及薛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綜上分析可知清代薛仁貴故事已經少有薛仁貴成功之前的艱辛凄苦,更多側重于英雄子孫繼業,也是中國傳承思想的一種體現。薛剛和薛雷的出現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民衆不安于現狀,開始與正統忠義思想對抗,同時,也是清末民族危機,仁人志士尋找救亡圖存之路的一方面表現。

上一篇:問題

下一篇:羅摩衍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