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中國漢字
蕭(拼音:xiā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文字,文獻記錄最早見于《詩經》。“蕭”本義指艾蒿類植物,現代的常用義為凄清、冷落。“蕭”也用作姓氏。[1]
  • 拼音:xiāo
  • 繁體:蕭
  • 部首:艹
  • 五筆:AVIJ
  • 倉颉:XTLX
  • 筆順:12251123234
  • 名稱:蕭
  • 英文:common artemisia;dejected
  • 筆畫:11
  • 部首筆劃:3
  • 四角号碼:44227
  • UniCode:CJK統一漢字 U 8427
  • 五筆98:AVHW

文字源流

形聲字。“蕭”是一個以“艸(草)”為形旁,以“肅”為聲旁的上形下聲的形聲字。許慎認為,“蕭”的本義是艾蒿,是一種草本植物,所以它以“草”為形旁。不過這個本義,今已不用。它以“肅”為聲旁,是因為造字之時“蕭”“肅”音近。成語“禍起蕭牆”,其中的“蕭牆”指的是“照壁”,是置于門中起障蔽作用的一堵小土牆。“蕭牆”中“蕭”有何含義,三國魏何晏 《論語集解》引東漢鄭玄的含義的注釋說 “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蕭”“肅”古音相近,已如上述。因此“蕭”在這裡通“肅”,含有“恭敬”的含義。“君臣相見的禮節,就是來到照壁前要恭恭敬敬。所以把照壁叫做“蕭牆”。現代漢語中,“蕭”主要是作為語素用來組詞,而且多用于書面語中。“蕭”主要是冷落的意思,因此用它組成的詞,也往往與這個意思相關。“蕭條”的意思就是冷落、凋零、毫無生氣。此外,“蕭瑟”“蕭索”“蕭疏”也都有蕭條的意思,都可用來形容景色的凄涼冷落。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蒿類植物的一種。即艾蒿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戰國·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古國名。春秋時宋的附庸,滅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參看主詞條“蕭國”

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蕭姓”

蕭統(南朝梁文學家)

形容詞

冷落,沒有生機

desolate;

dreary

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明·張煌言《愁泊》詩:“蕭風苦雨逐潮來,慘淡危舟倍足哀。”

蕭然;蕭索;蕭寂;蕭瑟

稀疏

rare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愁萬種,醉鄉中兩鬓蕭。”

灑脫

free

唐· 顧況《山居即事》:“下泊降茅仙,蕭閑隐洞天。”

擾動的樣子

《史記·酷吏列傳》:“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邊蕭然苦兵矣。”

-

見例詞

蕭牆;蕭蕭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蘇彫切(xiāo)

艾蒿也。從艸肅聲。

說文解字注

“艾蒿也。 ”注:《大雅》:“取蕭祭脂。”《郊特牲》:“焫蕭合馨香。”故毛公曰:“蕭所以共祭祀。”鄭君曰:“蕭,薌蒿也。”陸璣曰:“今人所謂萩蒿也。或雲牛尾蒿。許慎以爲艾蒿,非也。”按,陸語非是。此物蒿類而似艾,一名艾蒿,許非謂艾爲蕭也。齊高帝雲:“蕭即艾也”,乃爲誤耳。又按,《曹風》傳曰:“蕭,蒿也。”此統言之。諸家雲“薌蒿”“艾蒿”者,析言之。

“從艸,肅聲。 ”注:蘇彫切,古音在三部,音修,亦與肅同音通用。《甸師》:“共肅茅。”杜子春讀肅爲蕭,蕭牆、蕭斧皆訓肅。

廣韻

蘇彫切,平蕭心 ‖ 肅聲幽2部(xiāo)

蕭,蒿也。《詩》雲:“采蕭穫菽。”亦縣名,在沛郡。《新語》雲:“蕭,斧名。”又姓,出蘭陵、廣陵二望。本自宋支子食采於蕭,後因爲氏。漢侍中蕭彪始居蘭陵,彪玄孫望之居杜陵,望之孫紹復還蘭陵,紹十一代孫整始過江,爲廣陵人。《風俗通》雲:“宋樂叔以討南宮萬立禦說之功,受封於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後氏也。”蘇彫切。十六。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蕭

《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并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説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

又關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

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葉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葉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葉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艹”3畫,首筆是長橫。

【寫法】“艹”窄、扁,“肅”寬、大。“艹”居上居中。“肅”,上寬下窄。上半部分主體在橫中線上方;第二筆長橫起筆于橫中線,寬于上部;第三筆橫收筆于橫中線;豎筆在豎中線,收筆高于左右撇、豎。下半部分長撇與豎筆左右對稱,間距略寬于“コ”。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三蕭

 

開口呼

全清

蘇雕切

siɛu

集韻

平聲

下平三蕭

 

開口呼

次清

先雕切

sɛu

禮部韻略

 

 

平聲

 

 

 

 

 

先雕切

 

增韻

 

 

平聲

 

 

 

 

 

先雕切

 

 

入聲

 

 

 

 

 

所六切

中原音韻

 

陰平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sia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西焦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二蕭

 

 

全清

先雕切

sieu

 

 

入聲

一屋

 

 

全清

蘇谷切

suk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一朝沼照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先秦

王力系統

s

i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io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e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iəgw

西漢

東漢

iau

i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i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肴

i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iɑ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eu

隋唐

王力系統

s

ie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s

iɛ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s

iɛ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s

ie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s

ieu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别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注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a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ɔ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a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au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a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ɔ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ɔ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i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iæ

44

陰平

吳語

溫州

ɕiɛ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iau

33

陰平

湘語

雙峰

ɕiɤ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iɛ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ia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i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iu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au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o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iəu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eu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瓯

siau

54

平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