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猴

葉猴

猴科亞洲葉猴屬動物
葉猴歸屬:靈長目,猴科。我國有6種葉猴,即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它們都是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葉猴起源于歐洲,它們的祖先從歐洲經非洲再到亞洲,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沿着河谷或低地進入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具有熱帶岩溶地貌的亞熱帶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區生存繁衍,形成優勢種群。這個過程發生在大約距今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恰好與我國南方熱帶岩溶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開始發育、形成的時間相一緻,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應和充分的發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貴财富。
    中文名:葉猴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獸亞綱 (Theria) 目:靈長目(primates) 亞目: 科:猴科(Cercopithecidae)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葉猴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概述

葉猴歸屬:靈長目,猴科。我國有6種葉猴,即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

它們都是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葉猴起源于歐洲,它們的祖先從歐洲經非洲再到亞洲,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沿着河谷或低地進入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具有熱帶岩溶地貌的亞熱帶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區生存繁衍,形成優勢種群。這個過程發生在大約距今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恰好與我國南方熱帶岩溶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開始發育、形成的時間相一緻,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應和充分的發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貴财富。

分布

黑葉猴主要分布于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是葉猴中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種。但由于黑葉猴的肉有滋補作用,“烏猴結”和骨、肉均可供藥用,“烏猴結”用于治療婦女血虛和貧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溫、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發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個月以上加工制成的“烏猿酒”馳名中外,其味醇香,對醫治風濕病有顯著的療效。因此,有人常利用黑葉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點前去捕捉,從前在我國廣西僅大新縣一個縣每年收購的皮張就達1000張。但由活捕率很低,使這一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

菲氏葉猴分布于雲南,它的膽囊和腸道中生有結石,是因吞食的體毛與碳酸鈣結合所形構成的,可以入藥,藥名也叫“猴棗”,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場的價格非常高。于是,菲氏葉猴也遭到了無情的捕殺,在我國境内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發現它的蹤迹了。

白頭葉猴是我國學者首先發現的,也是唯一一種由我國學者發現和命名的靈長目動物。它是我國的特産物種,僅分布在廣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間的一個十分狹小的三角形地帶内,面積不足200平方公裡,野外總數大約僅有600隻左右。

長尾葉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數量僅有1000隻左右。戴帽葉猴分布于雲南貢山的獨龍江一帶,在僅存有大約500-600隻。

白臀葉猴唯一的産地據說是海南島,但從發現時到現在,已經過了100多年,不僅從來沒有采到第二隻标本,而且也沒有發現過它的任何蹤迹,因此白臀葉猴可能很早就已經在我國絕滅了。

白臀葉猴

白臀葉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體長大約為61—76厘米,尾長約為56—76厘米,體重7—10千克,是體色最絢麗多彩的靈長目動物之一。在國外,白臀葉猴的處境也很不妙。在越南戰争中,不僅有飛機、大炮和地雷的狂轟濫炸,而且還使用了落葉劑,使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毀滅,白臀葉猴的栖息地已經所剩無幾,數量更趨稀少。

白臀葉猴為晝行性,完全樹栖,主要在森林的上層活動,幾乎從不下到地面上,善于跳躍,一躍可達6米多遠,動作優雅。食物也是以各種鮮葉嫩芽為主,兼食各種野果,所不同的是很少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也很少到水邊去喝水,這可能是它從樹木的嫩葉和幼芽中已經能吸取所需水分的大部分,另外還能從清晨枝葉上的露珠得到一些水分。平常喜歡群居,既有小群,也有大群。小群一般是4一5隻或8—10隻,包括1—2隻成年雄獸、幾隻成年雌獸和若幹幼仔。但有時也能見到50一60隻以上的大群在一起活動,這似乎是若幹個家族的臨時聚合。雌獸的發情周期大約為28—30天,發情中時大腿的内側由白變紅,甚至持續于整個懷孕期。懷孕期為165天左右,大多在2—6月間産仔,即使在懷孕期間,仍然允許雄獸交配,甚至在産仔的當天也曾見到有交配行為。初生的幼仔身體為白色,面部為黑色,眼睛附近有白斑,毛冠及頸、背部有紅色。幼仔受到群體中所有雌獸的關注,争相摟抱并為之理毛。雄性性成熟的年齡為5歲,雌性性成熟的年齡為4歲。

黑葉猴

别名烏猿,屬于猴科,學名為 Presbytis francoisi。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生活于熱帶、亞熱帶叢林中,樹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領帶領猴群活動。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産仔,每年産1胎,每胎1仔,偶見2仔。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僅産于廣西、貴州,分布區域狹窄,數量很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頭葉猴

白頭葉猴顧名思義叫做葉猴,因為它是吃樹葉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樹葉,在它的環境,在它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各種各樣樹葉。它根據每個季節,喜歡吃什麼樹葉,然後采摘一些什麼樣的樹葉,而且采食量并不高。因為它的肚子裡面它的胃有一個能夠分解纖維素的這麼一個室,所以它吃的樹葉下去就能夠很快就能夠分解了。晚上白頭葉猴一般要住山洞,它長期住在這個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洩。所以時間一長,就很明顯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這麼一些排洩物。白頭葉猴非常珍貴,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非常少。瞧這個圖,這個圖就是白頭葉猴的分布圖,這是廣西的地圖,這是貴州,這是雲南,這是越南,這邊是廣東,這邊是湖南。白頭葉猴就分布在劃線這個地方。劃線的這個地方,實際上就是有三個保護區,一個就是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廣西的西南部龍州縣和甯明縣這個範圍内,在弄崗自然保護區的話有三片藍色的,有三片,最下面的這一片才是白頭葉猴分布的地方,所以這是白頭葉猴分布的一個保護區。第二個保護區就是崇左珍貴動物保護區,白頭葉猴也分布在這裡。第三個保護區,就是廣西的扶綏珍貴動物保護區,所以白頭葉猴就分布在這些範圍内、分布在這四個縣的面積不到兩百個平方公裡的部分石灰岩地區。石灰岩的石山很高很高,在石山和石山群山之間有一個平地,當地老百姓把這個平地叫做弄。白頭葉猴要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呢,它們就有足夠的食物,沒有人類來幹擾。但是石山和石山之間石山并不高,石山和石山之間間隔很開,中間都是平地。因此,當地老百姓就把中間這個弄,中間這個平地就把它開墾了,種上一些甘蔗,此外還種上、有些地方種上黃麻,有些地方種上豆子,都把它用起來了。此外平地開墾了還不算,瞧這張圖,已經開到将近山頂了,已經開到無法開的地方了,這樣的環境對白頭葉猴來說就非常不利了。人為的活動,人為的破壞和幹擾,極大影響了它們的生活。

戴帽葉猴

戴帽葉猴,Capped Leaf Monkey,又名頭巾葉猴,為靈長目猴科葉猴屬,學名Presbytis pileata。戴帽葉猴産于亞洲南部孟加拉、印度東北、緬甸北部及我國雲南。栖息于熱帶、亞熱帶森林,在我國僅存500~600隻,見于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江河谷地區。戴帽葉猴身毛銀灰或黃色,背毛、四肢外側及尾端色澤黑灰,披毛長而稀疏,頂毛蓬松,無旋毛,冠頂色深,如戴小帽,與淺色的絡腮胡須成鮮明對比。臉面黑,眼、嘴四周的皮膚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環。手、足色黑。新生兒為乳白色,耳、臉、手、足均為粉紅色。唾液分泌發達,胃為袋囊狀,其消化系統适應了食葉性,因而不具有雜食猴類的頰囊。

戴帽葉猴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隻不等,樹栖,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戴帽葉猴與金葉猴相似,但金葉猴體毛為金或乳白色。額頭上有旋毛,冠毛與須毛同色,與長尾葉猴比較則易區别:一方面體小得多,另外,長尾葉猴的幼崽為暗灰,戴帽葉猴的幼仔為桔黃色至乳白,與成年的灰黑成反差,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員的注意力。事實上,每個母猴都對新出生的小猴極為關切,這種習性僅見于疣猴亞科。戴帽葉猴野生量很少,且分布狹窄,已成為易危級靈長類。

長尾葉猴

長尾葉猴體長約70厘米,體重約20千克,尾長超過體長,頰毛和眉毛發達。體毛灰黃褐色,臉黑色,額、頰、颏、喉為灰白色。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營樹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沒于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常集群活動,一般數十隻為一群,多晨昏覓食,以樹葉和野果為食。

猴群内部有階級之分,但不像猕猴分得那麼嚴格。雌猴每胎産一隻,幼猴常依附在母親腹部,母猴随時都容許其他雌猴去照管她的孩子。長尾葉猴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我國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溝自然保護區。

菲氏葉猴

體型特征

體長為42—60厘米,尾長為64—86厘米,體重5.6—9千克。由于身體的毛色主要為灰褐色,或銀灰色略帶黃色,隻有胸腹部為灰白色,因而還有“灰葉猴”之稱。它的主要特點是冠毛較長,身披銀灰色毛的灰葉猴,眼、嘴周圍的皮膚由于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頭頂的毛淺銀灰色,有時較長呈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體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四肢細長,臀胝不甚發達。雌獸沒有性皮膚腫脹的現象,在胼胝下面的生殖器官附近有一個白斑。

地理分布

灰葉猴分布在緬甸、泰國、越南和我國雲南的勐養、勐龍、勐混、勐旺、景洪、耿馬、盈江、勐臘、勐棒、景東、新平(哀牢山)、勐連、河口、屏邊、滄源、保山、潞西、騰沖、金平、綠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馬關、元江、貢山、福貢、泸水、雲龍等地,共分化為3個亞種,其中2個亞種在我國有分布,栖息于雲南西北部的為滇緬亞種,栖息于其他地區的為印支亞種。

習性

灰葉猴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茂密的闊葉林中,為晝行性,樹栖猴類,早晨和黃昏覓食活躍,中午則躲于陰涼處休息,多在森林高層活動,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鬧,主要以植物的葉、花、果為食,也吃鳥蛋和小鳥。常在樹上栖居,攀援和跳躍能力很強,在樹上縱跳時會翹起長尾巴保持身體平衡,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竄,常于枝頭快速跑跳,弄得樹枝發出很大響動。

現存情況

灰葉猴的膽囊和腸道中生有結石,是因吞食的體毛與碳酸鈣結合所形構成的,可以入藥,藥名也叫“猴棗”,特别是産于孟加拉國的菲氏葉猴的“猴棗”最為著名,據說可以長到雞蛋一樣大小,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場的價格非常高,菲氏葉猴也遭到了無情的捕殺,數量已經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内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它的蹤迹了。它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揭示自然選擇如何塑造複制基因的進化

一種瀕危猴子使科學家們對進化有了新見解。原産于東亞和東南亞的食葉的葉猴(douc langur),基因組中有一個“複制”基因,這個基因是從一個編碼特異酶的基因的突變體複制而來的,這個突變體突變後編碼産出另外一種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該基因突變的路徑後,科學家們就自然選擇如何塑造這樣的基因複制展開了激烈的争論。

縱觀整個進化史,自然發生的基因多餘拷貝在許多生物體的基因組中都出現過。基因複制被認為是新基因的主要來源以及對環境的适應。但科學家就自然選擇采用什麼方法來改變這些額外拷貝存在分歧。一些科學家認為正向選擇對行使新功能的複制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學家則把原因歸結為缺少負向選擇;因為這些新基因是多餘的。但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建立在統計分析基礎上,其分析結果不能明确區分這兩種方法。

現在,密歇根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Jianzhi Zhang聲稱,兩種理論都是正确的。他和他的同事在葉猴中發現了一個編碼核糖核酸酶的複制基因。在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雙鍊RNA;這種酶可能有助于機體抵禦病毒,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雙鍊RNA。但在葉猴中,複制的核糖核酸酶基因進化成一個編碼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過消化寄生于葉猴腸道中的發酵葉子的細菌的單鍊RNA來幫助機體補充蛋白。

為查明這個複制基因是如何進化的,研究人員設計了9種突變基因編碼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個氨基酸發生變化,這樣就能與原始基因編碼的蛋白區分開來。每一氨基酸變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職能--降解雙鍊RNA的能力。這暗示複制基因進化的原因在于缺少負向選擇。但統計分析的結果又顯示,複制基因的進化速度要比随機變化快得多,這提示,正向選擇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組将結果發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遺傳學》上。

紐約州Syracuse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Shozo Yokoyama認為,Zhang的複制基因功能檢測是通向了解基因複制在進化種扮演的角色的艱難而必要的一步。“但這還不是最後的答案。”他說。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僅要證明氨基酸變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還要查明氨基酸變化是如何幫助複制基因獲得新功能的。

動物界最差媽媽

位列動物界最差媽媽榜首的非葉猴莫屬。經過多年跟蹤觀測,葉猴是非攻擊性動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們的習性遠比這複雜,有時會表現出很野蠻的社會行為,激戰、綁架和性騷擾非常常見。不過就母性而言,雌猴會自發地遺棄那些受傷的幼猴,有時甚至将它們殺死,這一點讓它們超越其它壞媽媽,榮登榜首,遺棄、綁架、忽略和殺嬰行為使雌葉猴當仁不讓成為最差勁的動物媽媽。

上一篇:印度谷螟

下一篇:龍膽石斑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