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

斑螟科谷斑螟屬動物
印度谷螟,世界性分布,中國國内除西藏尚未發現外,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均有分布。印度谷螟在中國是危害性較嚴重的倉儲害蟲之一,食性很廣,幾乎危害每一種植物性倉儲物。
    中文名:印度谷螟 拉丁學名: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ener) 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封頂蟲、印度螟蛾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 目:鱗翅目 亞目: 科:斑螟科 亞科: 族: 屬:谷斑螟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成蟲

小型蛾子。體長5~9mm,翅展13~16mm。頭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頭頂複眼間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鱗片叢。下唇須發達,伸向前方。前翅細長,基半部黃白色,其餘部分亮赤褐色,并散生黑色斑紋。後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蟲體較小,腹部較細,腹末呈二裂狀,雌成蟲體較大,腹部較粗,腹末成圓孔。

長0.3mm,乳白色。橢圓形,長約0.3mm,乳白色,一端尖形,一端稍凹,表面粗糙,有許多小粒狀突起。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0~13mm,體呈圓筒形,中間稍膨大。頭部赤褐色;頭部每邊有單眼6個。胸腹部淡黃白色,腹部背面帶淡粉紅色。中胸至第八腹節剛毛基部無毛片。上颚具齒3個,中間一個最大。腹足趾鈎雙序環狀。雄蟲第5腹節背面可見一對淡紫色睾丸。

長約6mm,細長形,橙黃色,背面稍帶淡褐色,前翅帶黃綠色。複眼黑色。腹部略彎向背面。腹末着生尾鈎8對,其中以末端近背面的2對最接近及最長。

生活習性

通常1年發生4~6代;在溫暖地區,一年可發生7~8代。遼甯南部3~4代。世代重疊嚴重。以幼蟲在倉壁及包裝物等縫隙中布網結繭越冬。

在武昌越冬幼蟲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見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見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蟲多在夜間活動,有一定趨光性。

羽化、交配、産卵活動全天均可進行,但羽化以白天較多,交配産卵以夜間較多。成蟲羽化後即可交配,交配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後雌成蟲将卵産于儲藏物表面或包裝品縫隙中,也可産在幼蟲吐絲形成的網上,卵散産或聚産。産卵期1~18天,以成蟲羽化後第3天産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産卵152.3粒。

初孵幼蟲先蛀食糧粒胚部,再剝食外皮。為害花生仁及玉米時,喜蛀入胚部,潛伏其中食害;為害幹辣椒則是潛入内部蛀食,僅留一層透明的外皮。幼蟲常吐絲結網封住糧面,或吐絲連綴食物成小團與塊狀,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糧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後逐漸延至内部及下半部為害。幼蟲行動敏捷,具避光性,受驚後會迅速匿藏。缺食時,幼蟲會自相殘殺。幼蟲5~6齡,老熟後多離開受害物,爬到牆壁、梁柱、天花闆及包裝物縫隙或其它隐蔽處吐絲結繭化蛹。

一般情況下各蟲态曆期:卵2~14天,幼蟲22~35天,蛹7~14天,成蟲壽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約需36天。

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内容

印度谷螟為喜溫暖害蟲,生長發育的适宜溫度為24~30℃,相對濕度70%~80%。多雨季節和年份,儲藏物含水量高,發生為害重。幼蟲在48.8℃下,經6小時即死亡。各蟲态在低溫下緻死時間分别為:-3.9~1.1℃時為90天;-6.7~-3.9℃時為28天;-9.4~-6.7℃時為8天;-12.2~-9.4℃時為5天。此外,光周期對成蟲産卵有一定影響,在明暗12小時交替下産卵量是全黑暗條件下的3倍。

食物

不同種類的食物對印度谷螟的生長發育、存活及繁殖等有顯着影響。用玉米及大豆碎塊、紅棗、葡萄幹、菊花等飼養的個體發育快,大米飼養的次之,稻谷飼養的不能正常發育和存活。筆者曾發現印度谷螟在紅棗倉庫内大發生,倉内四壁、天花闆、地面、及紅棗上布滿密密麻麻幼蟲。

天敵

印度谷螟的常見天敵有黃色花蝽,黃岡花蝽、錫蘭全平步甲、尼羅維須步甲、拟蠍、蠼螋、麥蛾繭蜂等。其中麥蛾繭蜂等對印度谷螟種群數量有較大控制潛能,在自然發生情況下,春季寄生率約為14%,夏秋季為9%~25%,一般每頭寄主幼蟲體内有繭蜂幼蟲2~14頭。

蟲情調查預測及防治

性信息素誘捕印度谷螟可以達到調查種群密度及一定的防治目的,利用性信息素及生物粘蟲膠誘捕交尾期雄性成蟲,使雌性成蟲交尾概率大大降低,因而減少印度谷螟幼蟲數量,達到降低蟲害的目的。

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印度谷螟成蟲。據報道,利用K式或仿制圓筒式誘捕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TDA(順-9,反-12-十四碳二烯醋酸酯),誘蕊持效期2~3個月,4個月内一個誘捕器誘到成蟲203頭。

捕殺技術

1.清潔衛生防治。

2.日光曝曬。

3.誘殺。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蓋在倉儲物表面誘殺;或在成蟲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

4.微生物農藥防治。Bt對印度谷螟幼蟲有較高毒力。用2.266×108個活芽孢/ml濃度的Bt菌液感染4齡幼蟲,處理32h後死亡率達98.24%。Bt菌粉對糧面處理深度以10~15cm為佳。

5.磷化鋁熏蒸等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可選擇晴天攤曬糧食,一般厚3-5厘米,每隔半小時翻動一次,糧愠升到50℃,再連續保持4-6小時,糧食溫度越高,殺蟲效果越好。曬糧時需在場地四周距離糧食2米處噴灑敵敵畏等農藥,防止害蟲竄逃。

(2)低溫冷凍除蟲多數貯糧害蟲在O℃以下保持一定時間可被凍死。北方冬季,氣溫達到一1O℃以下時,将貯糧攤開,一般7-10厘米厚,經12小時冷凍後,即可殺死貯糧内的害蟲。如果達不到一IO℃,冷凍的時間需延長。冷凍的糧食需趁冷密閉貯存。含水量在17%以-蔔的種子糧和花生,不能用冷凍法,其餘各種糧食、油料都可采用此法。

(3)開水浸燙此法僅适用于蠶豆和豌豆。将生蟲的蠶豆、豌豆放入竹籃或竹簍等可瀝水的容器中,待水煮開後,将容器浸入,邊燙邊攪拌種子,經25-28秒鐘後,迅速取出,入涼水中冷卻,攤開晾涼,等豆粒充分幹燥後,再貯存。此法可完全殺死豆粒内的豌豆象、蠶豆象,且不影響發芽力。用開水燙種,應掌握在豆象羽化為成蟲以前。

(4)拌沙拌糠除蟲折子囤放的蠶豆、豌豆、綠豆、豇豆等,在發生綠豆象以前,将豆類進行暴曬,使種子内的水分降到12%以下。先在囤底鋪上3一5厘米厚的稻殼(或抄),然後放一層蠶豆等豆子,約10-15厘米厚,再鋪一層稻殼(或沙)3~5厘米厚,再放一層豆,如此一層稻殼,一層豆,到最上層用20~30厘米厚的稻殼完全密閉,外邊的綠豆象不能進入,内部綠豆象鑽不出來。

防蟲效果好,還可防止蠶豆變色。注意稻殼(或沙)要曬幹,并篩去灰塵,囤席和蠶豆之間要多放些稻殼(或沙)防止綠豆象在囤席處的縫中的豆粒上繁殖為害。缸貯、水泥櫃等容器存放的以上豆類也可用此法。

(5)植物熏避除蟲将花椒、茴香或碾成粉末狀的山蒼子等,任取一種,裝入紗布小袋中,每袋裝12~13克,均勻埋入糧食中,一般每50公斤糧食放2袋。

(6)藥劑防治磷化鋁是一種高毒殺蟲劑。殺蟲效果高,使用方便。但必須按照操作要求使用。首先将糧食曬幹,達到規定貯糧含水量标準(一般在12%左右)。貯糧容器在處理前,除留一施藥口外,其餘都必須做好密閉工作。有縫隙的容器,要在縫隙處用廢報紙糊2~3層,先窄後寬。使用折子或地龍的要用不破無洞的塑料薄膜把四周及底層紮好,不可漏氣。施藥前準備好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布片若千塊,帶色塑料繩,以及施藥後封口用的漿糊、廢報紙、紮口的繩子等。

施藥時選擇晴天,按每200~300公斤糧食用磷化鋁l片(3.3克/片)的用量,打開磷化鋁瓶蓋,取藥,蓋好瓶蓋,迅速用布片将藥分片包好,立即将藥包埋入糧食中,并将有色塑料繩的一端留在糧面上,以便散氣後取出藥包處理。隻用一包藥的,即将藥包埋在糧堆或糧袋中間,多藥包時,則應均勻分點埋入,糧堆高度在2米以上的,要采取糧堆面施藥與糧堆中埋藏藥相結合。投藥後立即做好容器的密封工作,糧堆數量較大的,糧面上部與薄膜間應留出l0厘米的空隙,以利于磷化鋁放出的氣體擴散到糧堆中去。

上一篇:卡拉細盲蛇

下一篇:葉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