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之跪

華沙之跪

曆史事件
華沙之跪是指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一事。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勃蘭特突然自發下跪并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勃蘭特總理為德國戰後曆史上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
    中文名:華沙之跪 外文名:Kniefall von Warschau 發生地點:華沙猶太隔離區 時間:1970年12月7日 主要人物: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曆史背景:二戰

曆史背景

1939年8月31日的午夜,一支德國黨衛隊化裝成波蘭軍人,在德波邊境上制造了一起所謂波軍襲擊德國事件。随即,德國電視台馬上播出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聲稱德國受到了波蘭的“侵略”,并以此為借口正式向德軍下達了進軍波蘭的命令。

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占領波蘭不久,蓋世太保總頭目海德裡希發出了“滅絕猶太人”的指令,德軍對猶太人的迫害随即升級,相繼在東歐各地及德國本土建起衆多的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占華沙人口1/4以上的猶太人也被圈進這片隻占城市面積4.5%的土地上。此後,德軍還将周邊抓到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不斷押解到這裡,這裡關押的人數最多時超過了45萬。随後,納粹軍隊在這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截至1943年底,圍困在這裡的近40萬猶太人幾乎全部遇難。這裡的死難者紀念碑就是為紀念犧牲的人們而樹立的。

1969年,勃蘭特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以後,積極地、進一步地實施他的“與東歐修好”的新東歐政策。這就要與昔日的被占領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重新建立友好關系。要為祛除戰争留下的冷戰鐵幕、融化凝結在東歐人心底的堅冰打開局面,讓聯邦德國重新走向世界。

1970年8月,勃蘭特先與蘇聯簽署了關于消除邊境武力的《莫斯科條約》,又于12月前往波蘭,要在修好東歐的道路上,邁出更重要的一步。

事件經過

1970年12月7日,正在波蘭訪問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一行,前往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 當迎接儀式上奏起聯邦德國國歌時,勃蘭特緩緩走上石階了,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紀念碑。

勃蘭特将花圈敬獻在紀念碑前。他直立起身體,肅立在無聲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緻意的那個瞬間,他的雙膝卻彎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階上,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政治影響

通過平靜地下跪,德國總理承擔了納粹大屠殺的罪責。勃蘭特政府勇敢地邁出了同東方鄰國實質性改善關系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面的形象。

1970年12月7日當晚,西德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條約中正式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兩國間的邊界,宣布雙方“彼此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領土要求”。

華沙之跪也被标志為戰後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系的重要裡程碑,并為聯邦德國在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

曆史評價

德國明鏡雜志随後作了民衆調查訪問,48%的德國人認為這太出格,41%認為很恰當,11%中立。

勃蘭特後來在談到他的華沙之跪時說,“面對百萬受害者,我隻做了在語言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的事”。

東歐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卻通過這位總理看到了“另一種德國人”的形象,這是一個要為“第三帝國”制造的殘暴行徑真心賠罪、以誠意與受害國重修于好的形象。

華沙之跪需要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氣。事實證明,承認曆史罪責并不會傷害民族和國家,相反能赢來更多尊重和理解。

有外國評論家這樣寫道:“他沒有必要下跪,而他卻為那些應該下跪而沒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華沙之跪”已經被視為一個文化和政治象征,即德國領導人代表全體德國人正視曆史、承擔罪責,向在二戰中被屠殺的猶太人和波蘭平民忏悔。所有德國人和國際有識之士,如今都高度評價勃蘭特當初的一跪。

上一篇:仰融案

下一篇:戰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