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爾

莫德爾

德國陸軍元帥
奧托·莫裡茨·瓦爾特·莫德爾,德國陸軍元帥,因為防禦能力出色,被稱為“防守大師”、“希特勒的救火隊員”。沃爾特·莫德爾元帥在德國陸軍元帥中算是一位後起之秀,但他在德國最後時刻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華,令盟軍指揮官們側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稱為"東線的救星"。1944年12月16日,他指揮的突出部之戰即阿登攻勢中,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華被淋漓盡緻地發揮了出來,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令西線盟軍戰線崩潰,德國最後的這場攻勢最終以慘敗收場,莫德爾元帥因徹底地失望而在杜易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自殺。
    中文名:莫德爾 外文名: 别名:Walter·Model 職業:軍事家

人物經曆

莫德爾1891年1月24日出生于一個德國中産階級家庭,1909年加入德意志帝國軍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在凡爾登戰役中負傷。一戰後繼續在德軍中服役,曆任步兵團長、陸軍總參謀部訓練局參謀、第4軍參謀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莫德爾在入侵波蘭時是第4軍首席參謀長,在法國戰役中為第16軍參謀長。他在1940年4月被晉升為少将,當年11月首次獲派高級指揮職務,他被分配指揮第3裝甲師。他立即着手放棄所有組織和指揮的規條,而提拔愛戴他的人。對于激怒他的軍官,他們往往要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莫德爾對于那些不服從命令或是指揮不力的軍官經常加以訓斥,在軍官中他的名聲并不好,但是卻深受士兵的愛戴,因此也被稱為“士兵的指揮官”他還建立了1個聯合兵種培訓計劃,使他的部下無論其原先單位如何,一起被扔在各個特設集團:坦克人員、步兵、工兵、偵察單位一同培訓等。因此,莫德爾預計到德軍幾個月後将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常使用的戰鬥群模式,而後來這将成為常規做法,它在1940年末和1941年初仍然不是德意志國防軍的1個普遍做法。

入侵蘇聯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第3裝甲師被分配至由海因茨·古德裡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集團中之第24裝甲軍。行動于1941年6月22日展開,古德裡安敦促他的裝甲師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這對莫德爾頗為适合,直至7月4日,由他領導的裝甲集團先遣人員已經到達第聶伯河,因打開了一個缺口而令他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但是,強渡第聶伯河是另一回事,由于紅軍準備保衛河岸防線。第3裝甲師的先鋒被蘇聯第21軍團趕回對岸,直到7月10日,德軍才有能力渡河。此行動中,莫德爾獲得了更多的部隊支援,他指揮的部隊被改編分成3組:1支強大的步兵部隊将渡河,建立1個橋頭堡,1支機動裝甲集群将穿過橋頭堡,并繼續前進,和1支火力支援群包括其幾乎所有的火炮。該計劃進行得非常成功,并幾乎沒有任何傷亡。接着的2個星期是艱苦戰鬥,以掩護裝甲集群的側翼,在此期間,他被分配到第1騎兵師與第3裝甲師組成1個“莫德爾戰鬥群”,然後攻擊并擊潰在羅斯拉夫爾附近集結的大量蘇聯軍隊。

斯摩棱斯克陷落後,希特勒下令改變進攻方向,古德裡安的裝甲集群向南進入烏克蘭。其目的是包圍在基輔的蘇聯軍隊,因此需要在缺乏支援下前進275公裡(172英裡),第3裝甲師将再次成為先鋒。1941年8月24日至9月14日莫德爾向蘇聯西南方面軍發動閃電進攻,他告誡部下,速度就是一切。當第3裝甲師在羅克費特沙與南方集團軍的第16裝甲師會師時,包圍圈終于形成。雖然他需要數天來消除一切抵抗,基輔附近的包圍圈已被封鎖。

在整個巴巴羅薩行動的初期,莫德爾通過他的個人努力,按古德裡安的要求實現快速的前進步伐。他已經承受了大量風險,在1個地點上第3裝甲師隻有10輛坦克作戰;但他的膽略和應變技巧(對手的戰術無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莫斯科前線

此後不久莫德爾被晉升為裝甲部隊司令(中将),并指揮德國第41裝甲軍,該軍參加了台風行動以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于1941年9月30日開始,莫德爾于戰鬥中在1月14日來到了自己新的司令部。

該軍屬于由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第3裝甲集團的一部分,當時所處位于莫斯科西北160公裡(100英裡)的加裡甯。當地是1條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的終點(莫德爾是在10月28日被晉升,并需要2個星期的時間前往加裡甯),寒冷的天氣已開始阻礙了德軍的前進。不過士氣仍然很高,他的到來不久後開始最終向莫斯科前進。莫德爾是位精力充沛的将領,他旋風式的走訪戰線和勸告他的部隊作出更大的努力;他還不理會禮節和指揮結構,和一般其參謀人員尾随在他之後離開。12月5日,第41裝甲軍的第6裝甲師已達到Iohnca,距離克裡姆林宮隻有35公裡(22英裡)。在那裡,進攻被迫停止,因為冬季-按照俄羅斯的标準來講相對溫和-阻止了進攻。氣溫下降至零下20℃,武器和車輛被冰塊卡住,并使德國人被迫停止進攻行動。

正如德國人作出這一決定,蘇聯加裡甯方面軍、蘇聯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發起了102萬人蘇聯紅軍參加的聲勢浩大的反擊,旨在迫使中央集團軍從莫斯科以西附近撤走。特别強勁的攻擊是針對第3裝甲集團軍,一些部隊更滲透入市内。在3個星期的混亂而野蠻的戰鬥中,萊因哈特令他的部隊擺脫潛在的包圍威脅及撤回落至拉馬河防線。由于負責指揮撤退,莫德爾的苛刻,幾乎以粗暴的領導作風恐吓威脅以感染德軍的隊伍。有幾次,他在1個擁擠的十字路口以1支手槍恢複了秩序,但從來沒有成為潰退。

在此期間,莫德爾注意到,蘇聯的攻擊使用的人海戰術和戰術配合欠佳,往往最成功的是在德軍使用重點防守據點,而不是在1條連續的戰線上。此外,蘇聯的後勤供應仍不足以支持快速機動的戰鬥;因此,即使有空隙形成,但并不會自動意味着危機。因此,他命令部下自行展開,利用部隊對蘇聯在火炮方面的優勢,組織一些小型的戰鬥群以進行突破。他的戰術是成功的,但代價昂貴(至1941年年底,第6裝甲師隻能糾集1,000人,其中包括所有前線、支援和參謀人員)。他在其整個職業生涯将繼續倡導類似的戰術。

熱勒夫戰役

莫德爾在1942年1月接掌第9集團軍的指揮權,當時它占領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突出部。

在前線,莫德爾嘗試穩住局勢。他的防禦方式奠基于以下的原則:

确保情報是最新的,根據前線的情況和偵察來制定戰術,而不是根據來自後方的命令。

連續不間斷的防線,在戰線最前方布置哨兵,主要的兵力擺在後方。

戰術為阻擋敵人的突破。将坦克集團軍群打散成個别的坦克,并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戰,,而不是将坦克集合成1個矛頭以發起進攻。

将火力集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将火炮分散使用,這使得戰線上任何一點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優勢。莫德爾将火炮集中在一些需要執行任務的營,這些營統一由師或是軍的指揮官指揮,讓這些營的火力能相互協調。

多層靜态防線。為阻止敵人進犯,希特勒禁止他的部隊修建多層防線,他認為這樣做就會使士兵放棄現有的防線并向後撤;莫德爾不理會這種不利于戰局的命令而是建立多層防禦線。

因着這些戰術,在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間,莫德爾的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防區相當穩固。在這段時間,蘇軍對他的防區發動了總共4次五十萬人到一百四十萬人紅軍參加的大規模的進攻戰役,都被莫德爾麾下的部隊擊潰,并付出了一共622,664人陣亡的代價,其中火星行動,由蘇聯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所領導的攻勢遭到失敗,這也是這位被宣傳為無敵的蘇聯元帥一生中所遇到最慘痛的失敗。這讓莫德爾獲得了“防禦之獅”的美名。

在1943年3月,第9軍團自熱澤夫突出部撤離,做為縮短戰線以節省兵力計劃的一部分。在撤退行動開始前幾個星期,德軍展開大規模清剿遊擊隊的行動,大約有3,000名蘇聯人被殺。撤退行動進行了2個星期,期間隻承受了少量傷亡:大約撤出300,000人、100輛坦克、400門火炮。在撤退的路上,莫德爾驅逐男性的蘇聯人,污染井水,并将20餘座的村鎮夷為平地。莫德爾在同月獲得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而第9集團軍總部遷至奧廖爾。

庫爾斯克和奧廖爾

在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的哈爾科夫防禦戰役的德軍進攻部分獲勝但因春季融雪而停止時,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和克魯格主張在融雪季節結束、地面恢複幹燥而蘇軍尚未準備好時繼續發動進攻,以進一步縮短防線,其他人,包括海因茨·古德裡安,均認為這場進攻是多餘的,他們認為在擊敗蘇軍前,德軍應等蘇軍先發動進攻。莫德爾亦對進攻表示懷疑,他指出當面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已建築了大量的防線,在兵力、坦克及火炮上對他的部隊都占有2比1的優勢。他認為必須等到增援來到後再發起進攻,特别是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火炮。

由于莫德爾的陳述相當正确,因此該戰役是否要發起又變得不明确。事實上莫德爾希望借由這樣,拖延德軍發起進攻的時間,直到蘇軍展開進攻,到時他就能依照在熱澤夫的經驗來重創蘇軍,然而希特勒仍決定在1943年7月5日發動庫爾斯克戰役。

莫德爾的進攻很快的被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擋下,莫德爾的部隊甚至連蘇軍的戰術防禦地輻都未能突破。同時與他交鋒的中央方面軍正醞釀着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奧廖爾進攻戰役。

7月12日,蘇軍大規模的反攻開始了,蘇軍将其命名為奧廖爾進攻戰役,由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及西方面軍左翼部隊聯手執行。在這場戰役中,莫德爾除了擔任第9集團軍的司令外,短暫兼任了第2裝甲軍團的司令(1943年8月6日至1943年8月14日,由倫杜利克接任)。蘇軍原先期待他們可以在2天之内到達奧廖爾,并将德軍分割為3個部分。然而,蘇軍在3個星期後才抵達該地,而德軍已完成撤退。第9集團軍和第2裝甲集團軍在整個7月付出了83,000人的傷亡,但成功重創蘇軍的3個方面軍,并縮短防線,避免被殲滅的命運,他的名譽也因這次的成功得以保住。

蘇聯北方

經曆在奧廖爾的失敗後,莫德爾在9月底被免職。

1944年1月,蘇軍列甯格勒方面軍和弗爾霍夫方面軍向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發動強大攻勢,第一天就粉碎了德軍對列甯格勒的圍困,進而将德軍防線撕開一個寬100公裡的缺口。兩個星期的激戰中,德軍第18集團軍傷亡4萬餘人,卻不得不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死守盧加河一線而無法後撤,眼看着就要被蘇軍圍殲。1月31日,莫德爾趕到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看着一張張沮喪絕望的臉,仿佛又回到了兩年前的勒熱夫突出部。不同以往的是,這一次他真的隻身前來,沒帶一兵一卒的增援。nn莫德爾應用勒熱夫突出部的成功經驗,在整個集團軍群内部掘地三尺,搜羅冗員。無炮的炮兵、文職人員、勤務兵、辎重兵等上萬人被編入前線戰鬥部隊。所有傷愈歸隊的士兵都被派往第18集團軍防線。他還強行征用戰區内所有的空軍高射炮營,集中起來為前線部隊提供炮火支援。這些應急措施雖然見效很快,卻無法解決戰略難題。第18集團軍唯一的出路,是後撤到所謂的“黑豹防線”——德軍沿着愛沙尼亞邊境修築的一條防線。然而希特勒固執地要求堅守盧加河,理由是德國的芬蘭盟友已經表現出厭戰情緒,倘若德軍一下子後撤到愛沙尼亞境内,芬蘭人會認為被德國抛棄而退出戰争。即使是莫德爾也不敢觸犯希特勒的底線。nn莫德爾最終找到一個兩全之策,既能拯救第18集團軍,又不必違抗希特勒的命令。莫德爾首先發布命令,沒有他本人的許可,任何部隊不許擅自後退一步。北方集團軍群的戰報裡不許出現“黑豹防線”的字眼,莫德爾甚至要求統帥部取消這個番号,以堅強前線部隊的抵抗意志。希特勒自然對這種積極态度深表滿意。莫德爾趁機向希特勒兜售他最新的戰術理念:“劍與盾”。他明白希特勒最讨厭消極防守,于是投其所好。“劍與盾”的戰術宗旨是暫時後撤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兵力發動反擊,不但能消滅敵軍、恢複防線,還能伺機推進。此時東線德軍将領面臨蘇軍進攻時,大多習慣性地要求後撤,莫德爾攻擊性十足的戰術理念着實讓希特勒眼前一亮。希特勒允許他便宜行事,隻要求随時通報反擊效果。nn1944年2月間,莫德爾不斷命令第18集團軍有限後撤,然後發動一系列小規模反擊。由于兵力火力嚴重不足,這些反擊徒勞無功,導緻一萬多人的傷亡,卻隻是略微遲滞了蘇軍的推進。他的策略遭到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絕大多數參謀軍官的強烈反對,他們戰後一緻指責莫德爾為了讨好元首,不惜讓部隊無謂地流血犧牲。然而莫德爾表面上的冷酷無情和戰報裡的豪言壯語赢得了希特勒的支持和諒解,最終一步一步将第18集團軍完整地撤了下來。他用1萬人的代價拯救了20萬人,這才是真正的名将本色。3月1日,莫德爾成為德軍最年輕的陸軍元帥。nn莫德爾能夠創造奇迹,也有僥幸之處。蘇軍列甯格勒戰線的幾個方面軍,無論火炮、坦克數量,還是摩托化程度,都遠遜東線其他方面軍。此次攻勢蘇軍投入兩個方面軍80萬人,僅僅裝備650輛坦克,3680門大炮,既沒有兵力的絕對優勢,突擊能力也差強人意。随着戰局發展蘇軍傷亡漸增,推進距離越遠,後勤運輸壓力越大,許多重炮無法及時跟進,因此漸漸攻擊乏力。盡管最高統帥部三令五申,蘇軍進攻部隊很快成了強弩之末,隻能眼睜睜目送德軍安全撤到“黑豹防線”後面。nn不過莫德爾在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任上的一個小插曲,也體現他目光短淺,缺乏全局觀。3月38日,莫德爾撰寫一份報告,認為北方集團軍群有賴于“黑豹防線”的堅固,可以省下兩個師增援南方集團軍群。這時一份快件送到,希特勒急招莫德爾前往“狼穴”面談,打算讓他替換曼施坦因出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莫德爾得到消息,立刻修改手邊的報告,認為可以調6個師增援南方集團軍群。德軍總參謀長蔡茨勒表示難以置信,莫德爾便自作主張,下令調走這幾個師。最後蔡茨勒頗費一番周折才取消了莫德爾的命令。

1944年3月1日,莫德爾被提拔為陸軍元帥,他從上校升到元帥隻花了6年的時間。

烏克蘭與波蘭

1944年3月30日,莫德爾被任命為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由于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重壓,正在撤退。莫德爾取代了曼施坦因元帥,其已經失去希特勒的寵信;莫德爾反對曼施坦因的戰術及與其配合的軍官,當那些軍官表示反對時,莫德爾就剝奪他們所管理的裝甲師。

正當莫德爾同其所下轄的軍官争論該使用何種方法防禦時,莫德爾在1944年6月28日被任命為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其因蘇軍的244萬人蘇聯紅軍參加的白俄羅斯進攻戰役而面臨被粉碎的命運,蘇軍在白俄羅斯展開進攻。第9集團軍(莫德爾以前領導過的部隊)以及第4集團軍已掉入蘇軍的陷阱裡,而蘇軍也已逼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盡管局勢對德軍如此的不利,莫德爾相信他仍然可以守住明斯克,但前提是第4軍團必須突破出蘇軍的包圍并回到後方,而增援的部隊也是必須的。增援部隊必須由因拉直而縮短的前線取得,因如果前線縮短的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部隊防守,剩下的部隊就可以增援其他地段,而要拉直前線,位于突出部的部隊就必須撤退。然而希特勒禁止第4集團軍突圍,也禁止其他部隊撤退,因此莫德爾的計劃并沒有實現。

明斯克在1944年7月3日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攻占,此時莫德爾仍希望可以在明斯克西面重建防線,他開始從北方集團軍群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中抽調部隊以增援中央集團軍群。然而德軍的運輸能力不足以承擔這一工作,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以及巴拉諾維奇在7月12日被蘇軍攻占。同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發動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戰役以驅逐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嘗試以莫德爾的戰術守住位于利沃夫東面的防線,不過當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被擊潰後,第1裝甲集團軍在欠缺支援的情形下不得不後撤。莫德爾獲得希特勒允許提供4個裝甲師進行支援,且蘇軍力量耗盡後,在波蘭首都華沙郊區擋住蘇軍的進攻,這允許德軍能騰出手來鎮壓非共産主義的華沙起義。

諾曼底登陸

1944年8月17日,由于在重建東部戰線的戰功,莫德爾獲希特勒頒授寶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同時,他被派往西線,取代馮·克魯格出任B集團軍和德國西歐戰區總司令。當時諾曼底的戰線經過近2個月的激烈戰鬥下崩潰,美國第3軍團開向塞納河,集團軍在法萊茲口袋中有被全殲的危險。

莫德爾的第1個命令是守衛法萊茲,這沒有令人意外。不過,他很快就改變了主意,說服希特勒授權立即把德國第7集團軍和艾伯巴赫裝甲集群撤走-而這是馮·克魯格因政治影響力有限,而未能做到的。因此,他能夠救出大部份的單位,盡管丢棄了幾乎所有的坦克和重型物資。當希特勒要求堅守巴黎時,莫德爾回答他可以這樣做,但前提是給予另外200,000人和幾個裝甲師的增援-一些人形容他的行為幼稚,和其他人認為他為人精明。援軍沒有到達,和巴黎在1944年8月25日被解放。同時,莫德爾把部隊撤至德國邊境。

到9月初,莫德爾感到要同時兼任B集團軍和西歐戰區總司令的職務變得越來越困難,尤其是面對盟軍的空中優勢和自己偏愛巡視前線。因此,他很高興地在該月份把西歐戰區總司令的職務交給格特·馮·龍德施泰特。他保留B集團軍的指揮權,後直至集團軍最後在1945年4月解散。

撤回德國

諾曼底戰線崩潰後,莫德爾把他的總部建立在荷蘭安恒附近的歐斯納貝克,在那裡他開始了重建B集團軍的巨大任務。1944年8月,馮·克魯格自殺後,莫德爾被授與西歐戰區指揮權,直至18天後他被解除職務和格特·馮·龍德施泰特再次被任命為西歐戰區司令。

1944年9月17日,他的午餐,被英軍第1空降師的空降行動:市場花園行動粗暴地打斷了,當時盟軍正進行試圖攻占在萊茵河下遊、默茲河和瓦爾河的橋梁。莫德爾最初認為,它們試圖俘虜他和他的參謀人員,但進攻行動的規模很快令他放下這一觀點。

當莫德爾了解盟軍的真正目的後,他下令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積極行動起來。該軍,包括在諾曼底戰役後整編中的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盟軍一直忽視了他們的情報:當時仍嚴重缺編,它們包括一些老将組成的部隊和後撤下來的輕裝傘兵。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在安恒對抗英軍,而武裝親衛隊第10裝甲師則南下保衛奈梅亨大橋。

莫德爾認為,這種情況代表的不隻是一個威脅,而且也是一個反擊機會,并可能把盟軍趕出荷蘭南部。為此,他禁止武裝親衛隊将軍威廉·畢屈克和武裝親衛隊中将亨氏·哈梅爾,分别指揮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和第10裝甲師破壞奈梅亨大橋。随了這一戰術的異常錯誤外,莫德爾被認為進行了一場傑出的戰鬥,并使盟軍遭受嚴重的失敗。安恒大橋被守着及第1空降師被擊潰,令盟軍年底前在萊茵河獲得一個立足點的希望未能實現。

莫德爾原本在經曆諾曼底戰役後已失去了的信心,但安恒的勝利令他重新恢複。從9月至12月,他又令另1支盟軍處于停頓狀态,這一次是在許特根森林和亞琛,由奧馬爾·布萊德雷指揮的美國第12集團軍。雖然他比在安恒時少幹預部隊的日常運作,但還能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減緩了盟軍的進攻、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充分利用“西牆”的防禦工事,這被盟軍稱之為齊格菲防線。

許特根森林令美國第1軍團付出33,000人陣亡及受傷的代價,這包括了戰鬥和非戰鬥損失;德軍共傷亡12,000至16,000人之間。亞琛最終在1944年10月22日陷落,亦令美國第9軍團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第9軍團隻能推進至魯爾河,并沒有設法越過河流或從德國人手中奪取其大壩的控制權。奪取許特根森林的代價是非常高昂,它被盟軍稱為“第一級的失敗”,同時對莫德爾給予特殊的贊譽。

守望萊茵行動

随着市場花園行動的結束,希特勒決定,德國人應該在西部發動攻勢,這将令西方盟國措手不及。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分割盟軍戰線和攻占安特衛普。這次行動,代号為守望萊茵,将迫使英國和美國人要接受停戰,使德國能集中兵力對付蘇聯。

莫德爾以及所有參與的其他指揮官,相信該想法在缺乏資源的1944年是無法實現的。與此同時,他和馮·倫德施泰特認為,從諾曼底撤退以來,一種純粹防守的态勢,隻能延緩德國的失敗,而不是阻止它的發生。因此,他籌劃了秋霧行動,這是1個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計劃,并沒有試圖越過默茲河,但仍然會對盟軍造成嚴重的挫折。而馮·倫德施泰特在西線司令部已經制定了1個類似的計劃和2位元帥把他們的計劃相結合而提出1項共同的“小方案”給希特勒。但被拒絕,及以攻占安特衛普的“大方案”代替。

在這次行動中,他指揮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第5裝甲軍團和第7軍團,其中包括12個裝甲和裝甲擲彈兵師,它們是第三帝國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盡管他有所顧慮,仍然以他一貫的能量全身心投入任務,同打擊他任何可能會發現的失敗主義。1名參謀人員曾抱怨缺乏資源,他便對這位參謀人員說:“如果你需要什麼,從美國人拿吧”。他仍然清楚地知道雙方的行動意義,及其最有可能的結果。當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海德特上校,奉命率領1個空投作為行動的一部分時,說隻有不超過百分之10的成功機會,他回答說:“哦,那麼有必要進行這樣的嘗試,因為整個攻勢隻有不超過百分之10的成功機會。這是必須做的,因為這是最後剩下,以有利的形勢結束戰争的進攻機會了。”

這次行動在1944年12月16日實施和獲得了初步成功,但它缺乏空中掩護和經驗豐富的步兵,和最關鍵的燃料。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遇到了頑強抵抗,雖然第5裝甲軍團深深地突入盟軍的防線,但莫德爾無法利用這次突破。德軍未能攻占重要的道路交界處巴斯托聶;再加上惡劣的天氣和無法通行的地形,這使得德軍的縱隊,擁堵戰線前面的道路上。由于缺乏燃料和彈藥,進攻在12月25日已陷于停頓,并于1月8日被宣布取消。

在魯爾區戰敗

“守望萊茵”行動的失敗,标志着莫德爾與希特勒特殊關系的結束,他在1945年1月21日發布命令,規定B集團軍所有部隊此後向他親自負責。禁止撤回到萊茵河地區,并指示集團軍不能放棄任何一寸土地。

到3月中旬,莫德爾已被迫回到魯爾地區,當時他未能摧毀在雷馬根跨越萊茵河的大橋,橋上的炸藥已被2名來自西裡西亞,被迫應征入伍成為德軍的2名波蘭工兵拆除。亞曆山大·特娜碧軍士,是1名波蘭裔美國人,冒着強烈炮火下領導着隊友渡過橋梁,為此他被授予傑出服役十字勳章。

1945年4月1日,B集團軍被美國第1和第9軍團包圍在魯爾地區。希特勒的反應是宣布魯爾地區是1個要塞,拒絕投降或突圍(如同斯大林格勒一樣),他同時下令把該區的工業摧毀,以防止它們落入盟軍手中。而莫德爾卻無視于這些命令。

1945年4月15日,盟軍已把包圍圈分割成2個部份,指揮美國第18空降軍的馬修·李奇微少将,敦促莫德爾投降,不然就放棄他士兵的生命了。得到的答複是莫德爾,仍然會忠于對希特勒的誓言和他作為元帥的榮譽感,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堅持繼續戰鬥,而是下令集團軍解散。最年老和最年輕的士兵被複員,其餘的選項投降或自行試圖突圍。事實上,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做:第5裝甲軍團已經放下武器,在包圍圈内的指揮和通信已幾乎瓦解。4月20日,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譴責B集團軍為叛徒,标志着莫德爾與崩潰中的納粹政權之間的關系最終破裂。

身亡

莫德爾的決定為他的士兵結束了戰争,但他自己沒有什麼希望見證戰敗的後果。他在解散他的司令部之前,他對參謀人員說:“是否你們已造了一切事情以證明我們在光明的曆史中之作用?有什麼可以留給一名戰敗的指揮官?在古代,隻有毒藥”。他自殺的決定是保密的,尤其是當他得知蘇聯人控告他犯下戰争罪行,特别是在拉脫維亞的集中營殺死577,000人和驅使175,000人進行苦役。當試圖在戰線自殺性的戰死無果而終後,他在1945年4月21日于森林向頭部開槍自殺。該位置,位于與杜伊斯堡和拉廷根村莊之間,即是現今城市拉廷的一部分。據報,希特勒在得知曾經是心腹愛将的莫德爾自殺後,說道“如果莫德爾做的到,那麼我也可以”。9天後(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舉槍自殺。

身後

1955年,他的兒子漢斯-格奧爾格·莫德爾(Hansgeorg Model,1927年-)得到莫德爾舊參謀的指引,找到其遺體并遷葬至許特根森林附近Vossenack鎮的1個德軍公墓。漢斯-格奧爾格·莫德爾于1944年底至1945年在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Grossdeutschland-Division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 Deutschland)擔任參謀。在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後加入,以準将身分退伍。

逸聞

莫德爾在16位德國陸軍元帥裡,最注重儀容打扮。在閱兵時,喜歡站在敞篷奔馳轎車上,将一隻擦得雪亮長筒馬靴擡站在前椅背上再舉手行禮,令人印象深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