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花煮雞蛋

荠菜花煮雞蛋

家常菜
荠菜花煮雞蛋是一種湖北民間(此風俗流傳廣泛,不僅湖北一地)流傳的家常菜,指用荠菜花和雞蛋一起放在帶水的鍋裡煮熟,通常在清明節前後制作和食用,有“三月三,荠菜煮雞蛋”(清明是太陽曆的節氣,三月三是農曆的日期,其間相差可能近一月)的說法;此菜具有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的功能。
  • 中文名:荠菜花煮雞蛋
  • 外文名:
  • 分類:
  • 口味:
  • 主要食材:荠菜花、雞蛋
  • 營養成分:蛋白質,維生素
  • 功能: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

概況

這是湖北的風俗,清明時節,可以去野外随便拔幾棵荠菜,沒有不開花的荠菜,而且一般不僅開花了還結果了,沒有關系的,隻要果還是綠的就還不老。把根剪掉,沖洗幹淨,折成幾段後捆成一小捆,免得在鍋裡張牙舞爪的。放些水,加進你要煮的雞蛋(連殼煮),估計雞蛋熟了,用筷子把蛋殼敲破些再接着煮一會,荠菜的清香就煮進雞蛋了。出鍋,剝掉蛋殼你就可以享受比以往更美味的煮雞蛋了。

荠菜花煮雞蛋,可以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中午吃了腰闆好,下午吃了腿不軟。”

主料

荠菜花1把 土雞蛋6個

輔料:

碧螺春适量

調料:

鹽少許

做法:

1、準備好荠菜花。

2、準備好土雞蛋。

3、準備好一點茶葉。

4、荠菜花、雞蛋洗淨,放入砂鍋;加入适量冷水,煮開。

5、倒入茶葉,大火煮開;調至中火,煮15分鐘。

6、用勺子将雞蛋殼敲破入味;加入适量鹽,繼續煮10分鐘,即可關火。

由來

古時候,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随流而下,下遊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将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後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遊的人們則将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後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将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後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将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绛棗”。這種習俗,在至今我國一些地區和少數民族中流行。壯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還有吃彩蛋的習俗。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于歌圩節的來曆,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緻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财主們的罪惡,财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财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抛繡球的遊戲。女子将繡球抛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曆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抛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抛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抛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上一篇:龍舌蘭屬

下一篇:知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