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狼

草原狼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蒙古草原狼是灰狼的亞種之一,體毛呈棕黃色,腹部略白,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毛粗而長,善于快速及長距離奔跑,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分布于蒙古、中國新疆等地,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草原狼是一種體型中等的狼,體貌較之北美灰狼,體毛呈棕黃色,腹部略白,而北美灰狼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體型比北美灰狼瘦小,很兇猛的一種動物。因此到20世紀末期前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中國狼已經滅絕。今亞種的确切數量仍舊未定。
    中文名:内蒙古草原狼 拉丁學名:Steppe Wolf 别名:中國狼、蒙古草原狼、蒙古狼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裂腳亞目 科:犬科 亞科:犬亞科 族: 屬:犬屬 亞屬: 種:灰狼 亞種:草原狼 分布區域:内蒙古自治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草原狼眼較斜,口稍寬,腹部略白,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尾巴較短且從不卷起并垂在後肢間,耳朵豎立不曲,有尖銳的犬齒,具有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其視覺、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毛色有白色、黑色、棕黃色、雜色等等,毛粗而長。雌狼比公狼的身材小約20%。

草原狼體長(不計尾長)雄性一般1.12~1.58米左右,雌性1.04~1.36米左右,平均身長1.12米,肩高79厘米左右,尾長約40厘米,體重雄性30~72公斤,雌性30~40公斤。

其犬齒及裂齒發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内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于外側門齒高度;齒式為。毛粗而長。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爪粗而鈍,不能伸縮或略能伸縮。尾多毛,較發達。善于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奔跑速度極快,可達55公裡/小時左右,但持久性較差。

分布範圍

草原狼分布在北溫帶的草原地區,如蒙古草原(主要為蒙古國大部分草原和中國呼倫貝爾以及錫林郭勒草原)和内蒙古草原(包括除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以外的内蒙古草原)等。主要分布于蒙古,中國的西藏和新疆。

生活習性

遷徙

由于蒙古國生态完好,草原狼主要活動于蒙古國草原地域,冬季有少量越過冰凍河流及國境線過冬,進入内蒙古草原、新疆等地,國内極少。呼倫貝爾地區本地栖息草原狼(排除冬季遷徙種群)保有量應低于200頭。

食性

草原狼以前基本是在白天活動,但受到人類活動的壓力後,主要在夜間出沒。

草原狼善于快速及長距離奔跑,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例如以黃羊、鵝喉羚、馬鹿、野兔、旱獺等為食,在饑餓或其他情況下也會捕食家畜。

其捕食時鼻子為主要器官,草原牧民中有有“橫風三日,頂風三日,順風三日“的說法,意為捕食前橫切(垂直于)風向活動數日,嗅到适合的獵物氣味後,頂着風向向氣味來源追蹤數日,捕食後遁之。在冬季雪災難覓得獵物時,草原狼通常會将目标定位為有人類監管的畜群,在尾随羊群數日通過觀察畜類排出的糞便等活動,判斷羊群有無疾病,若染有傳染病的羊群是不會成為狼群的攻擊目标的,牧民中亦有依此來判斷羊群是否染疾等不成文的傳統做法,經驗豐富的成狼通常襲擊羊群時會選擇性的攻擊一到兩個目标,老牧民亦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成年狼躍入羊群中漫無目的攻擊通常造成的危害較大,另有狼群報複性的攻擊羊群及馬群的先例。一般成狼每天需要2.5公斤至5公斤食物,饑餓狀态下一次進食量最多可達10公斤以上。

鳴聲

草原狼的鳴聲為嚎叫,其聲音悠遠深邃,成為家族成員之間溝通的橋梁,起到傳播信息,發送指令的作用。

栖息群

草原狼是群居性極高的物種,一年中大多數時間裡群居生活,其種群中毛色略淡、體型略大的西伯利亞平原狼亦可見,群體活動時時常體現高度的紀律性,如奔跑時排成直線,頭狼帶隊轉彎時,最後一頭也會沿襲前狼路線轉彎,不會抄近路斜插進隊伍中,兩次目擊中的帶隊頭狼均為雌性。

在夏季或其他食物豐盛的時候,通常以家庭和成對居住,單身狼也會獨居,各有各的領地,一般住在土洞中。但大多數情況下,狼一般不住洞穴,隻有當母狼産狼崽,培育狼崽的時候才會住洞穴。在捕食大型獵物和抵禦外來狼群、其他食肉動物或冬季食物缺乏時,會集成5~12隻的群體,在冬天寒冷的時候最多可到四十隻左右,由一對狼王狼後統領。各狼的領地本群的狼可以進入,整個狼群也有領地,但是狼群的領地是不允許其他群體的狼進入的,一旦發現就會将闖入者驅逐出去。有時狼群隻是一個小家族,那麼就不存在集成大群體,而是不論什麼時候都一起生活。

狼群有領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動範圍,群内個體數量若增加,領域範圍會縮小。群之間的領域範圍不重疊,會以嚎聲向其他群宣告範圍。通常以群體為單位捕殺大型獵物。

幼狼成長後,會留在群内照顧弟妹,也可能繼承群内優勢地位,有的則會遷移出去(大都為雄狼)再生殖時會使用窩,通常在地面挖洞而成,也有咬殺一窩旱獺,後将獺窩掏寬掏大,并挖掘出内室以羊皮鋪墊撫養小狼。可長達三四米,入口有大土堆或以掏出的石土堆積的平台。

繁殖特征

狼群中隻有狼王、狼後才有生育的資格,其他狼不允許生育,這就提高了頭狼幼仔的存活率。通常交配季節為秋末,于次年初春在洞穴中産下幼崽,清明前後幼崽斷奶。成年狼捕食時會生擒幼畜投之與幼狼,幼狼1歲時可以獨立生活,到2歲時完全成熟,這時如果狼群數量較少,需要增加群體數量,那麼幼狼會繼續留下來,壯大群體。如果狼群數量較多,自然條件苛刻,則會被狼王狼後驅逐出狼群。

草原狼的懷孕期為61天左右。低海拔的狼一月交配,高海拔則在四月交配。小狼兩周後睜眼,五周後斷奶,八周後被帶到狼群聚集處。

草原狼成群生活,雌雄性分為不同等級,占統治地位的雄狼和雌狼随心所欲進行繁殖,處于低下地位的個體則不能自由選擇。雌狼産子于地下洞穴中,雌狼經過六十三天的懷孕期,生下三隻到九隻小狼,也有生十二、三隻的。沒有自衛能力的小狼,要在洞穴裡過一段日子,公狼負責獵取食物(有時母狼也會獵取食物)。小狼吃奶時期大約有五、六個月之久,但是一個半月也可以吃些碎肉。叁、四個月大的小狼就可以跟随父母一道去獵食。半年後,小狼就學會自己找食物吃了。狼的壽命大約是十二到十四年。在群體中成長的小狼,非但父母呵護備至,而且,族群的其他分子也會愛護有加。

草原狼的野生種群的壽命約為12~16年,人工飼養的個體可能達20年。由于偷獵行為和交通事故等原因,狼種群的平均壽命通常不超過10年。

生物價值

環境價值

千萬年來,草原民族一直認為狼是草原的保護神,狼是草原四大獸害——草原鼠、野兔、旱獺和黃羊的最大天敵。幾千年來内蒙古大草原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兔災,其主要原因就是内蒙古草原有大量狼群。

狼是草原的清潔工,每當草原大災(白災、旱災、病災等)過後,牲畜大批死亡,腐屍遍野,臭氣熏天,而且千百年來,草原上戰争頻繁,也會留下大量人馬屍體,這是瘟疫的爆發源。但是狼群食量大,它們會迅速處理掉屍體。事實證明,狼是草原生态的天然調節器。

此外,草原狼常常攻殺牲畜,客觀上起到了調節草原牲畜量的作用。

草原狼還是草原戰馬的培訓師,恰恰是狼對馬群的攻擊,才把蒙古馬逼成世界上最具耐力和最善戰的戰馬。

社會價值

狼群給人類提供了獨到的階層管理模式。在打獵的狼群分工十分的明确,其中有負責鎖定目标的頭狼,有負責堵截、驅趕、撲殺的狼,每隻狼都有自己的崗位。

在現實中有很多團隊模拟狼群的管理模式,于是在20世紀出現了很多狼性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也被很多企業團隊所認可。

狼還給人類提供了包括軍事學、民族學、民族關系學、曆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等價值。草原狼具有強悍進取、團隊協作、頑強戰鬥和勇敢犧牲的習性,影響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性格;蒙古人的生存技能和軍事才華,是在同草原狼長期不間斷的生存戰争中鍛煉出來的;而且,狼又是草原戰馬的培訓師,狼對馬群的攻擊,把蒙古馬逼成了世界上最具耐力和最善戰的戰馬。

種群現狀

由于幾十年前的濫捕濫殺,狼的數量曾急劇下降。21世紀以來,在歐洲大部分地區狼已受到保護,數量正在上升。但是在亞洲的許多地方仍然沒有受到有效的保護。

從清末開始,内地移民大量遷入草原,大量開墾,清末“移民實邊”政策對蒙古社會經濟的影響很大,大大的改變了草原的面容,還有近幾年的對内蒙古的大量開發礦場資源等等導緻了内蒙古的荒漠化加重。由于蒙古草原的荒漠化,草原狼在中國僅剩餘約2000隻左右,蒙古共和國約1萬~2萬隻。

草原狼在中國雖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雖有《野生動物保護法》,但并沒有受到很有效的保護。捕殺草原狼以謀取暴利的現象依舊十分嚴重。

上一篇:鐮刀龍

下一篇:甩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