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斑貓

草原斑貓

食肉目貓科動物
草原斑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shawiana):又叫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等。是野貓的中國亞種。體形比家貓大,體長為50-70厘米,尾長為25-35厘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目光狡黠,性情暴躁,各色毛皮上有斑點.喜好在草原或綠洲穿行覓食。單獨在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隐匿于樹穴或灌叢中。主要吃小型齧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也食魚類和昆蟲等。行動敏捷,善于攀爬,潛行隐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領域性也很明顯,通常每個個體大約占據0.5平方公裡的領地,但當領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尋找配偶時,也常到領地以外遊蕩。分布于中國新疆、甘肅、甯夏等省區。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亞目: 科:貓科(Felidae) 亞科:貓亞科 族: 屬:貓屬(Felis) 亞屬: 種:草原斑貓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草原斑貓 中文别名: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 二名法:Felis silvestris 分布:在中國,主要栖息分布于新疆、甘肅、甯夏等省區。

基本資料

别名: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

國内分布:在中國,主要栖息分布于新疆、甘肅、甯夏等省區。

瀕危等級:易危(v)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

分類地位: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真獸亞綱Tberia→食肉目Carnivora→貓科Felidae→貓亞科Felinae→貓屬Felis→ 野貓Felissilvestris

形态特征

草原斑貓的體色為淡沙黃色或沙灰色,腹部為淡黃灰色。體形比家貓大,體長為50—70厘米,尾長為25—35厘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身體的背部呈淡沙黃色至淺黃灰色,背部和身體側面的毛色逐漸轉為淺淡色,腹面則為淡黃灰色。全身都具有許多形狀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或橫紋,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條棕黑色橫紋,尾巴的下面為白色。

分布情況

國外分布:

還見于非洲,阿拉伯,叙利亞,伊朗,阿富汗,印度半島西南部,歐洲南部、中部和東部,哈薩克斯坦,蒙古南戈壁與阿爾泰戈壁等廣大地區。

草原斑貓在自然界中呈現低密度廣泛分布,捕食齧齒動物,對抑制鼠害的猖獗有較大的作用。

國内分布:

草原斑貓在我國僅有新疆亞種,分布于甯夏、新疆和甘肅等地。

保護區分布:雪嶺雲杉、托木爾峰、羅山、白芨灘、青海湖鳥島、王朗、卧龍、卡拉麥裡山、奇台荒漠草原類草地、阿爾金、甘家湖梭梭、羅布泊野駱駝保護區

生活習性

草原斑貓栖息在有由柽柳、拐棗、麻黃、甘草、野麻等組成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蘆葦和拂子茅等組成的蘆葦草甸和林間生長有柽柳灌叢的胡楊林,以及草原、沼澤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區森林地帶,對環境的适應性較強。但一般不進入冬季嚴寒和積雪覆蓋地區,活動偏向于比較幹旱地帶。單獨在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隐匿于樹穴或灌叢中。主要吃小型齧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也食魚類和昆蟲等。行動敏捷,善于攀爬,

潛行隐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領域性也很明顯,通常每個個體大約占據0.5平方公裡的領地,但當領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尋找配偶時,也常到領地以外遊蕩。

繁殖期大約在1一3月,雌獸發情持續2一8天,此時會有很多雄獸圍繞在發情雌獸的周圍,發出刺耳的噪音,并經常進行激烈的争鬥。通常每年産一窩,每窩産2一3仔,雌獸的懷孕期為60餘天。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40克,10天後睜眼,4一5周齡開始出洞活動,3個月後開始與雌獸一起覓食,大約5月齡時離開雌獸獨立生活,1周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5年以上。

種群現狀

過去考察中,僅從新疆、甘肅和甯夏等省區的收購部門獲得一些皮張,在野外卻未見過活體,足見種群數量稀少,現存數量尚難估計。據高行宜(NowellandJackson,1992)報道,估計中國的西北地區種群數量可能超過10000隻,估計密度為10隻/100km2(Catspecialistgroup,1992)。

草原斑貓在自然界中呈現低密度廣泛分布,捕食齧齒動物,對抑制鼠害的猖獗有較大的作用。

據高行宜(NowellandJackson,1992)報道,80年代新疆每年的草原斑貓毛皮的收購量為1500張(CatSpecialistGroup,1992)。但是這種貿易威脅由于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而減少。

品種介紹

世界上共有三種野貓

非洲野貓:分布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山地、平原和樹林。但在熱帶雨林沒有分布。北非地區的非洲野貓也是家貓的祖先。

歐洲野貓:分布在除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歐洲大部分地區。主要居于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帶。

亞洲野貓:也叫印度野貓。分布于中東、印度、俄羅斯和中國。主要居于比較幹旱的地區。(中國境内的野貓也被稱作草原斑貓)

外形:

非洲野貓的體色比歐洲野貓淡,主要有灰色形和褐色形,越是靠近森林地區的,體色越是深。身上帶有波紋狀深色斑紋。歐洲野貓一般具有比較厚的皮毛,與家貓相比,它們的頭部比例更大,不同地區的體色也有所不同。亞洲野貓體形較小,體色多為灰色,并帶有棕色斑紋。

亞種分化

非洲野貓

·Felissilvestrislybica--利比亞亞種,分布于北非

·Felissilvestrisbrockmani--東非

·Felissilvestriscafra--南非

·Felissilvestrisfoxi--西非

·Felissilvestrisgriselda--中非

·Felissilvestrisjordansi--Majorcanwildcat

·Felissilvestrisocreata--

·Felissilvestrispyrrhus--

·Felissilvestrissarda--

歐洲野貓

·Felissilvestrissilvestris--指名亞種

·Felissilvestriscaucasia--喀爾巴阡山亞種

·Felissilvestrisgrampia--蘇格蘭亞種

亞洲野貓

·Felissilvestriscaudata--裡海亞種

·Felissilvestrisornata--中東亞種

·Felissilvestrisshawiana--中國亞種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于1988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将本種劃作II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把它列于附錄II。

保護措施建議:

1、以動物圖片等各種方式對當地群衆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草原斑貓是一種數量非常稀少的益獸,不得肆意捕殺;

2、組織科研隊伍在其分布區内進行種群現狀及種群生态生物學調查,為今後的合理保護提供進一步的科學依據。

3、在伊朗和巴基斯坦,草原斑貓與當地家貓的雜交給草原斑貓的生存造成威脅,歐洲則因為近親繁殖而緻危(Roberts,1977,見NowellandJackson,1992)。國内是否有此現象,值得注意。

相關報道

大聲吆喝用腳跺地草原斑貓被“趕”回大自然

2002年3月喀什地區林業局動植物保護辦公室主任戴志剛買了新鮮牛肉最後一次款待了草原斑貓。喀什地區林業局副局長周忠贊、林業公安局副局長艾斯卡爾·司馬義和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一同護送草原斑貓前往疏附縣英吾斯塘鄉7村。一路上,關在籠子裡的草原斑貓不住地東張西望,顯得十分好奇。上午12點半,當工作人員在現場打開籠子時,草原斑貓遲遲不願意出來。當人們把它從籠子裡倒出來時,它卧在地上一動不動,用樹枝碰它,它也不動。最後,人們不得不一邊大聲吆喝,一邊用腳跺地,這才驚動了草原斑貓。它迅速跑進了附近的一片沙棗樹林。

捕捉草原斑貓的當事人吾甫力哈森·阿不都克力木也來到了現場。望着離去的草原斑貓,他說,今後再也不幹危害野生動物的事了。

新和“草原斑貓”獲救

2004年12月新和縣野生動物保護辦将一隻生性暴烈的“野貓”送到地區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經鑒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草原斑貓”。

這隻“草原斑貓”是新和縣城建局幹部牙生江·買買提明從捕獵者手中搶救回來的,由于“草原斑貓”的前右腿被捕獵器夾傷,他精心喂養3天後,送到了新和縣野生動物保護辦。

新和縣已成功保護了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及自治區一二級保護動物共計9隻,他們對兩名捕殺者進行了教育處罰,同時在新和縣範圍内廣泛進行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有效提高了各族群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上一篇:寄生鲇

下一篇:财經法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