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

茨菰

被子植物門澤瀉科植物
慈姑屬淡水植物,約20種,廣布全球。多年生,草本,生長于淺湖、池塘和溪流。葉似箭頭,有肉質球莖,可食。花有3枚圓形花瓣。北美最常見種是寬葉慈姑,葉箭形至禾草狀,被廣泛引種以擴大禽類食源。慈姑分布于歐洲大部分地區,在中國則栽培以食用其球莖。一年生植物《本草綱目》說:“慈姑一株多産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葉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本草綱目》稱其“達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潤皮毛”,是無公害綠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中醫認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茨菇每年處暑開始種植,元旦春節期間收獲上市,為冬春補缺蔬菜種類之一,其營養價值較高,主要成份為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鈣、鋅、磷、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對人體肌能有調節促進作用,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 亞綱: 超目: 目:澤瀉目 亞目: 科:澤瀉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慈菇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茨菰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茨菰 中文别名:慈菇、燕尾草、白地栗 二名法:agittariasagittifolia 分布:原産中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廣布亞洲熱帶、溫帶地區,歐美也有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挺水植物形态特征:高達1.2cm,地下具根莖,先端形成球莖,球莖表面附薄膜質鱗片。端部有較長的頂芽。葉片着生基部,出水成截形,葉片成箭頭狀,全緣,葉柄較長、中空。沉水葉呈線狀,花莖直立,多單生,上部着生三出輪生狀圓錐花序,小花單性同株或雜性株,白色,不易結實。花期7一9月。該屬25種,中國約有5-6種。性喜溫暖濕潤、耐肥、忌幹旱、适宜在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松軟肥沃、保水的粘質壤土中生長。

突出特點

茨菰突出特點是茨菰是單子葉植物卻沒有胚乳。

地理分布

産地分布;原産中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廣布亞洲熱帶、溫帶地區,歐美也有栽培。

中國分布:分布于中國南北各省,在南方各省有栽培,但亦為田間雜草。

世界分布:歐洲,北美至亞洲。

生長習性

有很強的适應性,在陸地上各種水面的淺水區均能生長,但要求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層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長。風、雨易造成葉莖析斷,球莖生長受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對多種蛋白酶的影響:從慈姑中提取的多功能蛋白酶抑制劑I、Ⅱ對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緩激肽釋放酶均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I能等當量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對激肽釋放酶的抑制作用較弱。Ⅱ能等當量抑制2mol/L的胰蛋白酶,對激肽釋放酶的抑制活力高于I,但對胰凝乳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小于I。n抑制受精:體外實驗證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劑在劑量330g/m以上時,能抑制精子頂部頂體蛋白酶的活性,使頂體蛋白酶喪失水解卵細胞透明帶的能力,從而使精子不能穿過透明帶與卵細胞結合,影響精子的受精。實驗還進一步證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劑對人、兔、大鼠、倉鼠及小鼠精子頂體蛋白酶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随劑量增加而抑制效應增強。

觀賞價值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載,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說茨菰一根有12個果實;而事實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個,少者也不會少過6個。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2012年優良品種的是生于廣東的“白肉茨菰”。茨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形奇特,适應能力較強,可做水邊、岸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茨菰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食用價值

茨菰的球莖還可以當作一種蔬菜供人食用,是野生菜品的一種,這種野菜中有大理的維生素和鉀、鋅等多種礦物質,人們食用以後可以吸收大量營養,同時也能起到調節腸胃和殺菌消炎的作用。茨菰特别适合那些貧血和營養不良的人群食用,但是食用量不宜過多,如不然會出現幹嘔以及牙齒損傷的作用。

栽培技術

培育

育苗:選用寶應刮老烏、蘇州黃等慈姑品種。選擇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的肥沃壤土地作育苗地。結合整地施河底淤泥作基肥。于3月上中旬将選好的慈姑粗壯頂芽,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栽入育苗地,栽植深度為頂芽長的一半,每畝大田需備慈姑頂芽20公斤左右。栽後及時搭架、覆膜。植株萌芽期保持淺水層。2—3葉期追施1~2次稀糞水。後期注意通風煉苗。

移栽:可利用肥沃低窪田作慈姑栽植大田。移栽前每畝大田施優質廄肥2 500公斤或綠肥3 000公斤,加氨化磷肥35—40公斤,耕翻入土,整平後上淺水。4月上中旬從育苗地起苗,并将苗的外圍葉片摘去,留葉柄20厘米長,然後按行距1米、株距16~20厘米将慈姑苗栽入大田,栽植深度10厘米,每畝栽3 300—4 000株。栽後灌一層薄水,以後淺水勤灌。

田間管理

植株移栽7—10天活棵後追肥1次,每畝施尿素10公斤或人糞尿1 000公斤。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每畝施草木灰70—75公斤或碳酸氫铵100公斤促球莖膨大。植株生長前期要适當擱田,擱田程度以田不陷腳為宜。及時除草和剝除植株上的老黃葉及部分側芽,增強田間通透性。

病蟲防治

危害慈姑的主要病蟲害有黑粉病、蚜蟲、螟蟲。黑粉病可用25%多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鏽甯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蚜蟲可用40%樂果1 500倍液噴霧防治。螟蟲可用25%殺蟲單600—800倍液噴霧防治。

應用

茨菰含豐富澱粉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和磷。能解毒涼血、健胃止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載,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說茨菰一根有12個果實;而事實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個,少者也不會少過6個。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現在優良品種的是生于廣東的“白肉茨菰”。它的優點在于含豐富的澱粉質,适于長期貯存,故曾被稱為“救荒本草”。茨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須根系,匍匐莖末端積累養分,肥大形成球莖。球莖扁園形,肉質較堅實,皮和肉均呈黃白色,含豐富澱粉質,稍有苦味,風味獨特,是春節期間應節的上佳品種。茨菰含有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鉀、磷、鋅等微量元素,對人體機能有調節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茨菰還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醫認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所以茨菰不但營養價值豐富,還能夠敗火消炎,輔助治療痨傷咳喘。茨菰以地下球莖作蔬菜以供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潤肺、降壓等功效。茨菰葉形奇特,适應能力較強,可做水邊、岸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茨菰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植物文化

寶應慈姑

寶應——中國慈姑之鄉。在寶應,關于慈姑,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寶應常常遭遇水災,莊稼經常失收,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觀世音菩薩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叫慈姑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慈姑長得美麗端莊,而且心地善良,她見農田變成汪洋,百姓都在挨餓,便到處去尋找食物,終于在很遠的地方找到了一種不怕淹的水生植物,它的根莖上結了許多球果,可當食物充饑度命。她如獲至寶,便把它挖起運回寶應,路上幹了她就用淚水滋潤它。她把這植物栽在寶應的湖蕩邊,教會人們栽培方法。從此以後每遇大水年成莊稼失收,人們就拿這植物來充饑,為紀念這位仙女,人們便叫它“慈姑”。

慈姑在寶應種植的曆史悠久,經過幾代人的經驗總結,加之水土營養豐富,寶應生産的慈姑個個都是皮青肉白、又大又圓、堅實如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寶應的“紫圓”慈姑更是享譽國内外。

寶應縣農林部門的技術人員夏永青:“我們寶應這塊,慈姑種植時間很長了,而且這種水生植物特别适合在寶應生長,我們根據國内外市場的需求,結合寶應的水土特點,我們培育了“紫圓”慈姑,可以說這是慈姑中的精品。它不僅産量有保證,而且皮薄,抗破損性較好,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慈姑的營養。”

慈姑,《本草綱目》稱其“達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潤皮毛”,中醫認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它主要成份是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鈣、鋅、磷、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無素,對人體肌能有調節促進作用,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農技員夏永青:“寶應因為生态環境較好,加上我們的綠色無公害生産模式,産品品質受國内外客商的歡迎,全縣,慈姑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前幾年,我們慈姑也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标志性農産品。”

作為全國第一個慈姑之鄉,寶應一方面狠抓慈姑品種的培育和種植,另一方面不斷拉長慈姑産業鍊。全縣慈姑加工企業年加工慈姑5萬噸左右,出口創彙5000萬美元。

在寶應,慈姑絕大部分進行深加工,但也有一部分走上了百姓的餐桌。每到冬風一下,寶應各家各戶的餐桌上就多了慈姑熬鹹菜、慈姑燒肉、慈姑蛋花湯等美食。慈姑熬鹹菜,其味尤鮮,有的家庭一日三餐必備。就連許多早點店,都會拿它做面點的澆頭;還有那慈姑湯,不僅是菜肴,也是一道很好的藥膳。咳嗽的人,堅持喝上兩三天的慈姑湯,症狀就會大有改善。

慈姑,不僅是寶應人冬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也給寶應帶來了豐碩的經濟效益。

注意事項

據南農大園藝學院蔬菜學專家介紹,茨菰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消炎解毒、生津潤肺、補中益氣的作用。但茨菰屬于水生蔬菜,對鉛等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吸收、積累能力。

鉛已是環境中的重點污染物之一,随着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三廢的大量排放,水體中的鉛等重金屬含量越來越高。南農大聯合揚州大學的蔬菜專家對江蘇省最常見的兩個茨菰品種——蘇州黃、紫圓作了栽培試驗,研究發現随着水體、土壤中鉛濃度的增加,茨菰各部位鉛含量呈上升趨勢,鉛殘留量以茨菰球莖表皮最高,頂芽次之,去皮球莖最少;當土壤和水中的鉛濃度達到每升50毫克時,茨菰頂芽的鉛殘留量為每公斤0.22-0.25毫克,表皮的為0.29-0.37毫克,均超過每公斤0.2毫克鉛這一無公害蔬菜産品國家标準限量值;如果将茨菰球莖表皮去除後,鉛殘留量為每公斤0.11-0.12毫克,低于國家标準,這時食用,相對安全。相關試驗數據還表明,當土壤和水中的鉛濃度達到每升100毫克時,茨菰球莖表皮、頂芽、去皮球莖的鉛殘留均超過國家标準限量值。專家說,茨菰球莖在土壤中成長,表皮直接接觸土壤中的鉛而導緻吸收和積累較多,從而使得茨菰球莖表皮的鉛積累量最高。所以吃帶皮的茨菰容易引發鉛中毒。因此,為保證茨菰食用安全,加工時首先不要怕麻煩,認真去除表皮,其次不要怕浪費,要把頂芽掐掉。

上一篇:油桃

下一篇:黑皮冬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