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

茅根

禾本科茅根屬植物
茅根(學名:Perotis indica(L.)Kuntze)是禾本科茅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80厘米。根壯莖白色,橫走于地下,密集,節部生有鱗片,先端尖有甜味。性味:甘、寒。杆叢生,直立,單葉互生,集于基部,老時基部常有破碎呈纖維狀的葉鞘。葉片扁平,條行或條狀披針形,夏季開花,圓錐花序圓柱狀。花銀白色,分枝密集,小穗長3-4毫米,具柄。穎果橢圓形,暗褐色。被白色長柔毛。
    中文名:茅根 拉丁學名:Perotis indica(L.)Kuntze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禾本目 亞目: 科:禾本科 亞科:畫眉草亞科 族:茅根族 亞族: 屬:茅根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須根細而柔韌。稈叢生,基部稍傾斜或卧伏,高20-30厘米。葉鞘無毛,基部者常跨覆,上部者稍短于節間;葉舌膜質,長不及0.5毫米;葉片披針形,質地稍硬,扁平或邊緣内卷,長2-4厘米,寬2-5毫米,頂端尖,基部最寬,微呈心形而抱莖,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纖毛。穗形總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穗軸具縱溝,小穗脫落後小穗柄宿存于主軸上;小穗(不連芒)長2-2.5毫米,基部具0.2-0.3毫米的基盤;穎披針形,頂端鈍或尖,被細小散生的柔毛,中部具1脈,自頂端延伸成1-2厘米的細芒;外稃透明膜質,具1脈,長約1毫米,内稃略短于外稃,具不明顯的2脈;花藥淡黃色,長約0.6毫米,花柱2,柱頭帚狀。穎果細柱形,棕褐色,長約1.8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生于平原溪邊、岸旁濕潤草地中。

分布範圍

産台灣、廣東、海南;分布于印度、斯裡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南部。

主要價值

白茅出自(《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幹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餘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内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一年生。稈基部平卧或斜升;高20-40厘米。葉舌短,膜質或裂成纖毛狀;葉片披針形,較硬,寬1.5-4毫米,邊緣下部具硬刺毛,基部心形抱莖。穗形總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穗軸具溝;小穗條形,單生,幾無柄,長(3)4-5毫米(芒除外),含兩性小花一朵,成熟後向外開展;穎狹條形,具1脈,頂端延伸成長1-2厘米的細芒;内外稃均膜質,透明,微小。分布于河北、河南、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熱帶亞洲和非洲都有。生于較幹燥的沙土地上。

藥材是幹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須根、味甜者為佳。

藥品

藥名:白茅根

漢語拼音:BáiMáoGēn别名:茅根、地管、茹根、藍根。

性味:味甘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肺經、胃經、小腸經。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用于吐血,尿血,熱淋,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熱病煩渴,胃熱嘔哕,咳嗽。

用法與用量:内服,煎湯10-15g(鮮者加倍),搗汁或研末。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白茅的根莖。

生态環境:多生長于路旁、山坡、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幾遍全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

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挖。曬幹。除去須根及膜質葉鞘,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炮制:幹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幹,簸淨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幹。

禁忌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因寒發哕,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并不得服。

②《本草從新》:吐血因于虛寒者,非所宜也。

附方

1、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2、治血熱鼻衄:白茅根汁一台。飲之。(《婦人良方》)

3、治鼻衄不止:白茅根為末,米泔水服10克。《聖惠方》)

4、治喘:白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聖惠方》如神湯)

5、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哕者:白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啘止則停。(《小品方》茅根湯)

6、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氣:蘆根、白茅根各100克。細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7、治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鬥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飲之,日三服。(《肘後方》)

8、治小便出血:白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頻服。(《聖惠方》)

9、治勞傷溺血:白茅根、幹姜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鐘,煎一鐘,日一服。(《綱目》)

10、治血尿:白茅根,車前子各50克,白糖25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1、治乳糜尿:鮮白茅根半斤。加水2000毫升煎成約120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分三次内服,或代茶飲,連服五至十五天為一療程。(《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12、治腎炎:白茅根50克,一枝黃花50克,葫蘆殼25克,白酒藥5克。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忌鹽。(《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13、治陽虛不能化陰,小便不利,或有濕熱壅滞,以緻小便不利,積成水腫:白茅根一斤。掘取鮮者,去淨皮與節間小根,細切,将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候十數分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溫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兩、三次,使藥力相繼,周十二時,小便自利。(《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湯)

14、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幹,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15、治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黃汗: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盡啜食之。(《補缺肘後方》)

16、治血熱經枯而閉:白茅根、牛膝、生地黃,童便。煎服。(《本草經疏》)

17、解曼陀羅中毒:白茅根50克,甘蔗一斤。搗爛,榨汁,用一個椰子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18、溫病熱哕(胃有伏熱,令人胸滿,引起氣逆,氣逆發聲稱為哕)。用白茅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溫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19、反胃,食肉即吐。用白茅根、蘆根各100克,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20、肺熱氣喘。用生白茅根一把,口咬細,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飯後溫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湯。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臨床

1、治療急性腎炎: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病程。據數十例的觀察,服藥後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顯著增多,每日可達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腫即漸消失,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而趨正常。據部分病例統計,水腫消失時間平均約4~5天或1周左右;血壓恢複正常時間在5~20天,平均7~9天;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間,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對肝髒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緻的水腫,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因此有人推測,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産生利尿效果;同時腎缺血改善,腎素産生減少,使血壓恢複正常。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慢性腎炎療效較差,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服藥期間除個别有輕微頭暈或惡心外,未見不良反應。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幹品)半斤,洗淨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連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薊、小薊、生地或麻黃組成複方治療。服藥同時,須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鹽的攝入,保暖。必要時可适當加用其它藥物控制并發症及感染病竈等。

2、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用白茅根(幹品)2兩,水煎,每日兩次分服。治療28例,結果臨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21例,好轉(臨床症狀好轉,45天内各項肝功能的數值下降超過半數,或45天後完全恢複正常)7例。治療後,主要症狀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轉氨酶經45天後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黃疸指數平均20.15天全轉正常。未見副作用。

3、白茅根曾用于治療高血壓病,配合仙鶴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4、茅根飲子(《外台秘要》)治胞絡中虛熱,時小便如血色:茅根32g,茯苓10g,人參、幹地黃各6g。水煎,分2次服。方中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君藥。

5、如神湯(《太平聖惠方》)治喘:茅根1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2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方中茅根,清熱解毒,為臣藥。

6、茅蘆根煎(《藥物與方劑》)治熱病嘔吐,胃腸出血,尿血或水腫尿少:茅根、蘆根等分。水煎服。方中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君藥。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給藥5-10天,利尿作用最為明顯,20天左右即不明顯。但所用劑量特别是動物進水量均不清楚,又無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也有人認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

2、止血作用: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複鈣時間。但白茅根含鈣較多,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動脈出血處,壓迫1-2分鐘,有止血作用。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

3、抗菌作用: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内對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卻無作用。

4、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

5、其他作用: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靜、解熱鎮痛等作用。也有報道,白茅根無解熱作用。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煩熱不适、惡心、肺熱咳喘、心中煩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熱利濕解毒作用較緩和,除濕熱體質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生藥鑒别

性狀

根莖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具縱皺紋,環節明顯,節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根,節間長1-3cm。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顯微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胞,有的含矽質塊。皮層較寬,最外為1-4列纖維,壁厚,木化;葉迹維管不10餘個,環列,有限外韌型,具束鞘纖維,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層細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矽質塊。中柱内散有多數維管束,有限外韌型,近中柱鞘的維管束小而密,由纖維相連成環。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黃白色。

①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列多為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1個木栓細胞及1個矽細胞)相間排列,偶見1個短細胞介于2個長細胞之間。

②内皮層細胞長方形,一側壁甚薄,另一側壁增厚,層紋及孔溝明顯,壁上有矽質塊。

③中柱鞘厚壁細胞類長方形;根莖莖節處中柱鞘細胞呈石細胞狀。

④下皮纖維常具橫隔。此外,有木纖維。

理化

(1)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蒸幹,殘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顯紅色,漸變成紫色、藍紫,最後呈污綠色。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棕紅色沉澱。

醫家論述

1、《本經》:主勞傷虛赢,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2、《别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3、《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5、《綱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緻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哕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6、《本經逢原》: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赢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複,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赢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幹紫不起。

7、《動植物民間藥》:治腳氣。

8、《本草經疏》:勞傷虛赢,必内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熱,故主勞傷虛赢。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緻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

10、《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着。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幹者。

11、《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12、《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

13、《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幹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洩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于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洩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洩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洩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龈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着,而無流弊。

上一篇:台灣車輪餅

下一篇:中國國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