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

苦楝

楝科落葉喬木植物
苦楝樹(Melia azedarach):又稱Chinaberry,楝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種,又稱苦苓、金鈴子、栴檀、森樹等。苦楝: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高10-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後。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适宜。該種是材用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鈎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Melia azedarach Linn.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超目:
  • 目:芸香目
  • 亞目:芸香亞目
  • 科:楝科
  • 亞科:楝亞科
  • 族:楝族
  • 亞族:
  • 屬:楝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楝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Linn,1824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苦楝
  • 别稱:楝(本草徑),楝樹、紫花樹(江蘇),森樹(廣東)

形态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

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

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藥10枚,着生于裂片内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内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不耐庇蔭,較耐寒,華北地區幼樹易受凍害。在酸性、中性和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在含鹽量0.45%以下的鹽漬地上也能良好生長。

耐幹旱、瘠薄,也能生長于水邊,但以在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中生長較好。楝樹勢強壯,萌芽力強,抗風,生長迅速,花豔、量多,極具觀賞性。耐煙塵,抗二氧化硫和抗病蟲害能力強。

分布情況

産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較常見;生于低海拔曠野、路旁或疏林中,已廣泛引為栽培。廣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帶地區也有栽培。

栽培技術

播種繁殖

楝樹種子為肉質果,種子成熟後由綠色變為淡黃色。11月可以采種,采後放置在幹燥通風處保存。種皮結構堅硬、緻密,具有不透性,不經處理,種子發芽率極低。播種前将種子在陽光下曝曬2-3天,再放人60~70℃的熱水中浸泡,适當漚制,使果皮變軟,再将其揉搓,用水将果肉淘洗幹淨。另一種方法是在播種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3分鐘,用清水沖洗幹淨即可。

播種地要求排水良好、平坦。播種前做好平整圃地、打壟、碎土等工作,播種時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量為20~30g/m,行距為20~25cm,溝深3-5cm。播種後複土,輕輕鎮壓。有條件的可采用地膜複蓋,播種後10~15天出苗。楝樹每個果核内有種子4~6粒,出苗後呈簇生狀。當小苗長至5~10cm時間苗,按株距15cm定苗,每簇留1株壯苗即可。

扡插繁殖

2月下旬或3月上旬選取直徑為0.5cm的苗根或枝條,剪成長15cm的插條後再進行扡插。插條上口平截,下口斜截。扡插株距為15~20cm、行距為30~40cm,深度為長度的1/3,扡插後将周圍土壤按實。4月上旬,插穗上的不定芽相繼萌發出土。當苗長到5~8cm時,隻保留1個萌蘖,培養成苗幹,其餘的萌蘖抹去。

采種育苗

采種應選10-20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母樹。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果實成熟時采集,用水浸泡數天後搓洗去果肉。若數量多可用卸去米刀的碾米機處理,同時向米鬥内加水,以起潤滑作用。出籽率25-35%,千粒重580-800克,每公斤純種子1200-1700粒。發芽率80-90%,洗淨的果核陰幹後,沙藏或幹藏,發芽力可保持1年以上。

分播種、埋根和插幹。以播種苗為主。選擇肥沃、濕潤、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作為圃地。每畝施欄肥30擔,施足基肥後整地築床,要精耕細作,打碎泥塊,平整床面。播種季節在3月上旬到中旬。條播育苗,條距15-20厘米,複土厚約3厘米,每畝播果核20公斤。

5月上、中旬幼苗出土,在出苗期前要做好圃地除草工作。幼苗成簇,在苗高8厘米左右時,趁陰雨天間苗,每簇留壯苗1株,其餘苗作分床移栽或補植。7月上旬後苗木進入速生期,應從6月下旬開始,每隔15天開溝深施尿素3-4公斤,早期要結合灌溉,以充分發揮其速生潛力。9月上旬後,苗木開始封頂,終止高生長。為充分促進苗木木質化,在8月上旬應停止增施氮肥和灌溉工作。當年生苗高1.5米,根徑1.7厘米,畝産苗8000株左右。

苦楝埋根和插幹苗的插穗,要在播種苗起苗後,先徑粗0.6厘米以上的主、側根和苗幹,第穗長13-16厘米。直插,上端切口與床面相平。萌芽後,每穗保留1個粗壯芽培養為主幹,其餘剪去。肥培管理同播種苗。當年苗均高于播種苗,并具發達側根,但成苗率以播種苗、埋根苗為高,插根苗較低。

大苗培育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育苗地,精耕細作,施足基肥,同時做好土壤的消毒和滅蟲工作。南北方向做床,床面寬1 .5米,每畝定植660株左右。秋季落葉至春季萌芽前,選陰天或無風的清晨及傍晚進行移植。移植時适當修剪主根,以促進側根的生長。移植後做好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使根系、枝條盡快恢複生長。經過兩年的培育,當苗木平均高3米左右,胸徑2.5至 3厘米可出圃。

造林選擇

造林從12月下旬苗木落葉後至次年2月中旬放葉前均可進行。造林地宜選擇土壤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河谷沖積土,宅旁瓦礫土及農地耕作土等。

⑴造林密度:28-74株/畝。一般四旁植樹株行距3*4米,片林4*6米。當年生苗高1.5米,根徑1.7厘米。

⑵整地方式:塊狀整地不小于60×60厘米,深度不小于20厘米。栽植穴底徑不小于30厘米,深不小于40厘米,穴内施基肥。

撫育管理

⑴年度管理:楝樹自然生長,分枝低,樹幹矮,為了培育通直用材,可采用“斬梢抹芽”方法。具體實施過程為:頭3年通過“斬梢抹芽”,養成高大而直立主幹,即用大畝造林後,在2-3月新芽未萌發前,斬去地上部分的1/3-2/3。5月,當不定芽萌發至10厘米長時,選留一個靠近切口的粗壯新枝培育為主幹,剪去其餘萌芽,第2或第3年再斬去梢部不成熟部分,在上年留枝的相反方向選留一個新株,如此進行,直至主幹達到需要的高度止。

此時,應在“斬梢抹芽”前後,分别撫育1-2次。最好施肥1次,以農家肥為主,或者套種綠肥、豆類,以耕代撫。第4年後是徑生長階段,此時可任其自然分枝,努力養成一個大而豐滿的樹冠,供楝樹本身生長和幹物質積累的需要。

⑵間伐期:由于采取“斬梢抹芽”方法,10年内不進行間伐。10年以上的人工林,應根據經營目的、林分生長狀況,及立地條件等具體情況,适當調整密度。

⑶主伐期:一般苦楝豐産林在10-15年采伐為宜。

病蟲防治

病害有潰瘍病、褐斑病、叢技病、花葉病、葉斑病;蟲害有黃刺蛾、扁刺蛾、斑衣蠟蟬、星天牛等。

大袋蛾

大袋蛾的幼蟲蠶食葉片,7—9月危害最嚴重,可用90%的敵百蟲0.1%溶液噴殺。亦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剪摘蟲囊。

斑點病

是病原真菌引起的。初期葉片出現褐色小斑,周圍有紫紅色暈圈,斑上可見黑色黴狀物。随着氣溫的上升,有時數個病斑相連,最後葉片焦枯脫落。該病原菌生長最适宜的溫度範圍為25℃至30℃,孢子萌發适溫18℃至27℃,在溫度合适且濕度大的情況下,孢子幾小時即可萌發。本地區現已進入雨季,有植株栽植密,通風透光差,株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高濕、溫度适宜的環境,對病菌孢子的萌發和侵入非常有利,且病菌可反複侵染,不加以重視,可能會使病害大發生。

防治方法: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多菌靈1000倍液、大生1000倍液噴霧。

金龜子

防治時應于傍晚或淩晨進行,防治可用辛硫磷或樂斯本噴霧防治。

紅蜘蛛

可用敵敵畏1200~1500倍液噴殺之,也可用40%樂果1500倍液噴殺。缺鐵引起的葉子黃化:缺鐵的典型表現是嫩葉先黃化。

黃化病

(1).“吃藥片”,采取在樹幹上直接嵌入含有螯合鐵的“綠亨鐵王”藥片。通過樹木的營養吸收将鐵均勻輸送到樹葉中去,從而補充有效鐵元素。

(2).“打吊瓶”,即将專用吊瓶營養液挂在樹身1.3米左右,類似于給病人打吊瓶。

(3).“噴藥水”,除了在根系部、枝杆部想辦法外,還可以對樹葉片進行噴施,由葉片吸收鐵。

(4).“打注射”,就是給樹幹注射的技術來防治樹黃化病。即用充電式電鑽在樹幹上鑽注射孔,深約1.2-1.5厘米至木質部,再用手動式樹幹注射器注射硫酸亞鐵+純淨水+殺菌劑稀釋液。

潰瘍病

防治方法:入冬用刀刮除潰瘍病斑,噴70%托布津200倍液;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間伐,使林内通風透光,促進樹木健壯生長。B、苦楝叢枝病:葉蟬類是叢枝病的主要傳播者。防治應首先從消滅葉蟬着手。可在葉蟬的初孵若蟲期噴灑40%樂果或50%的馬拉硫磷2000倍液。此外,對剛發病的植株用1-1.5萬單位的四環素或土黴素進行根施或注入髓心,有一定效果。

鑒别方法

形狀鑒别

幹皮呈不規則塊片狀、槽狀或半卷筒狀,長寬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内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成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均可見,極細的網紋。無臭,味苦。根皮呈不規則片狀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澤,粗糙,多裂紋。幹皮以皮細、可見多數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

顯微鑒别

幹皮橫切面:外側有3-4條木栓組織層帶。木栓層常已深入到韌皮部。老皮多已不見皮層。韌皮部有切向延長的纖維束與薄壁組織相間排列成層;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方晶直徑6-31μm,纖維壁厚,木化。初生射線喇叭形,開口處的細胞常含有草酸鈣簇晶。薄壁細胞中含澱粉粒,圓形、類圓形或卵圓形,單位或由2-5個分粒組成的複粒。

根皮橫切面。落皮層較厚,其内側可見射線及頹廢篩管群;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韌皮部韌皮射線波狀彎曲,寬3-5列細胞;韌皮纖維排列成多層斷續的環層,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方晶。

粉末特征:紅棕色。①纖維甚長,直徑15-27μm,壁極厚,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 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厚約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徑13-29μm。②木化韌皮薄壁細胞常緊附纖維束旁,類長方形、長條形或類圓形,長43-130μm,直徑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紋孔。此外,有木栓組織碎片,有的含紅棕色物;澱粉粒單粒直徑約至13μm;稀有簇晶。

化學鑒定

取本品粉末約1g,加乙醚10ml,浸漬2h,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波1ml,揮幹後,滴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數滴,顯紅色;另取濾液1ml,置試管中,揮幹後,加醋研1ml,攪拌,沿管壁加硫酸數滴,醋研層顯綠色,硫酸層顯紅色至紫紅色

主要用途

藥的用途

用藥部位:苦楝皮、苦楝葉、苦楝子、苦楝花。

苦楝皮:以植物的樹皮及根皮入藥味苦;性寒;有毒殺蟲;療癬。

苦楝葉:以植物的葉入藥味苦;性寒;有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

苦楝子:以植物的果實入藥味苦;性寒;有小毒行氣止痛;殺蟲。

苦楝花:以植物的花入藥味苦;性寒清熱祛濕;殺蟲;止癢。

園林觀賞

樹形優美,葉形秀麗,春夏之交開淡紫色花朵,頗美麗,且有淡香,宜作庭蔭樹及行道樹;加之耐煙塵、抗二氧化硫,是良好的城市及工礦區綠化樹種,宜在草坪孤植、叢植,或配植于池邊、路旁、坡地。

該樹既能抗吸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又是殺蟲能手,可防治12種嚴重的農業害蟲,被稱為無污染的植物殺蟲劑。 适于生長在水熱條件比較優越的亞熱帶季風區。

其它用途

邊材黃白色,心材黃色至紅褐色,紋理粗而美,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是家具、建築、農具、舟車、樂器等良好用材;用鮮葉可滅釘螺和作農藥,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潤滑油和肥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