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

苦參

豆科植物
苦參(學名:Sophora flavescens)是一種植物,草本或半灌木。灌木,高1.5-3米;幼枝有疏毛,後變無毛。羽狀複葉長20-25厘米;小葉25-29,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稀橢圓形,長3-4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下面密生平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約15-20厘米;萼鐘狀,長約6-7毫米,有疏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莢果長約5-8厘米,于種子間微缢縮,呈不顯明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有種子1-5粒。花期6-8月,果期7-10月。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沙地草坡、灌叢中或田野。分布于俄羅斯、日本、印度、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南北各省區等地,生長于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等。
    中文名:苦參 拉丁學名: 别名:野槐、好漢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苦骨、川參、鳳凰爪、牛參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超目: 目:薔薇目 Rosales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科:豆科 Leguminosae 亞科:蝶形花亞科 Papilionoideae 族:槐族 Trib. Sophoreae 亞族: 屬:槐屬 Sophora 亞屬:裂果亞屬 Subgen. Sophora 組:四裂果組 Sect. Sophora 亞組: 種:苦參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苦參 分布:俄羅斯、日本、印度、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南北各省區等地

形态特征

落葉半灌木,高1.5~3m。根圓柱狀,外皮黃白色。莖直立,多分枝,具縱溝;幼枝被疏毛,後變無毛。奇數羽狀複葉,長20~25cm,互生;小葉25~29,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4cm,寬1.2~2cm,先端漸尖,基部圓,有短柄,全緣,背面密生平貼柔毛;托葉線形。總狀花序頂生,長15~20cm,被短毛,苞片線形;萼鐘狀,扁平,長6~7mm,5淺裂;花冠蝶形,淡黃白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與龍骨瓣等長;雄蕊10,花絲分離;子房柄被細毛,柱頭圓形。莢果線形,先端具長喙,成熟時不開裂,長5~8cm。種子間微缢縮,呈不明顯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種子1~5顆,近球形,黑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培育方法

人工栽培

生态條件

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砂壤和粘壤上均可生長,為深根性植物,應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地塊種植。當年播種的幼苗多不開花,冬季葉子變黃脫落進入休眠,至翌年春重新返青生長,6月孕蕾開花,7~8月中旬果實成熟,全年生長期約210天,種子千粒重49.63g。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

播種前用40~45℃溫水浸10~12h,或進行沙藏,1:3混合放在0~10℃左右條件下處理20~30d,南方3~4月,北方4月播種,按行距65cm,株距30cm穴播,每穴播種8~10粒,複土2~3cm。1hm2播種量22.5~37.5kg,播後溫度在15~19℃,有足夠濕度約25d即出苗。苗高15~16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

2、田間管理

及時除草、澆水、培土,每年追肥l-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8月間,以糞肥和廄肥為主。

栽培要點

生物學特性

苦參對土壤要求不嚴 7-8月中旬果實成熟,全年生長期約210d,種子幹粒重49.63g。

種子繁殖

播種前用40-45℃溫水浸10-12h或進行沙藏,1:3混合放在0-10℃左右條件下處理20-30d,南方3-4月,北方4月播種,按行距65cm,株距30cm穴播,每穴播種8-10粒,複土2-3cm。1hm2播種量22.5-37.5kg,播後溫度在15-19℃,有足夠濕度約25d即出苗。苗高15-16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

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為豆種植物苦參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後,去掉根頭、須根,洗淨泥沙,曬幹。鮮根切片曬幹,稱苦參片。

性味歸經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别錄》:"無毒。"

③《本草從新》:"大苦,大寒。"

【歸經】 入肝、腎、大腸、小腸經。

①張元素:"少陰腎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胃、大腸、肝、腎四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肺,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灑搽。

禁/宜人群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②《醫學入門》:"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經疏,:"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炮制方法

除去殘留根頭,大小分開,洗淨,浸泡至約六成透時,潤透,切厚片,幹燥。

地理分布

生态環境:生于沙地或向陽山坡草叢中及溪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歸經

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應用價值

醫學作用

1.美容護膚作用:性寒,有清熱燥濕,殺蟲的功效,苦參浴能夠清除下焦濕熱,并且殺蟲止癢,對皮膚瘙癢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植物中草藥能夠平衡油脂分泌,疏通并收斂毛孔,清除皮膚内毒素雜質,豐富的本草營養,促進受損血管神經細胞的生長和修複,恢複皮下毛細血管細胞活力,肌膚重現緊緻細滑,起到美容護膚的作用。

2.抗菌作用:苦參醚提物及醇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苦參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毛癬菌、奧杜盎小芽孢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3.抗腫瘤作用:苦參堿在體内外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4.升白作用:苦參總堿及氧化苦參堿有明顯的升白作用,對環磷酰胺、X射線與钴射線照射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5.抗炎作用:苦參堿對小鼠巴豆油引起的耳廓腫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滲出增加、大鼠角叉菜膠性足墊腫脹,均有抑制作用。

6.抗心律不齊作用:苦參堿能對抗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貓室性纖顫;也對抗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及哇巴因誘發的豚鼠室性纖顫.對氯仿吸入所緻的小鼠心室纖顫、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兔心律失常有明顯對抗作用;苦參總黃酮并能對抗心肌細胞團自發及哇巴因誘發的搏動節律失常.此外,苦參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苦參生物堿尚有安定、平喘、免疫抑制作用。

藥理功用

抗腫瘤作用

苦參堿具有抗癌活性,小鼠腹腔注射500μg.d組2mo存活率為40%,而對照組在23天内全部死亡。氧化苦參堿則對此無作用。苦參堿在體外具有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抑制P815腫瘤細胞增殖的效應。槐果堿(Sophocarpine)亦有抗癌活性,在實驗小鼠體内對S-180、U-14.ECA、L等瘤株均表現明顯的抑制作用。苦參堿、氧化苦參堿、槐果堿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的A、B、C堿對S-180實體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單體生物堿的抑瘤率均在35%以上,經不同比例混合的C堿劑量在113mg/(kg·d)時,連續腹腔注射給藥10天抑瘤率達61.38%,比總堿提高23.5%,與單純苦參堿相比,有顯着差異(P<0.01)。苦參堿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外周多向造血祖細胞集落産生率有顯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達0.76,最佳抑制濃度為100mg/L。苦參水煎液作用于體外培養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在劑量為8mg/ml時,可顯着地誘導白血病細胞向單核巨噬細胞方向分化。

升白細胞作用

氧化苦參堿可防止小鼠因MMC、環磷酰胺所緻小鼠白細胞減少症,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30mg/kg苦參總堿和100mg/kg氧化苦參堿對正常家兔外周血白細胞數有明顯的升高作用,而且氧化苦參堿對正常家兔升白作用的顯效時間、維持時間和白細胞計數峰值與苦參總堿相比,在給藥後的18天内基本是一緻的,升白效果優于鲨肝醇。在苦參總堿、氧化苦參堿、苦參堿對家兔X線600倫照射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的治療實驗中,苦參總堿組從給藥5天後到第19天,白細胞計數基本保持在6000/mm3以上,而對照組直到22天才恢複上述水平;氧化苦參堿的升白效價不高于總堿,苦參堿則未見治療效果。氧化苦參堿對家兔經60钴r-射線500倫全身照射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劑量率為31倫/min,顯示一定防治作用,在劑量率為120倫/min無防治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4LD50的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靜脈注射顯着對抗烏頭堿和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腹腔注射顯着對抗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也提高烏頭堿誘發大鼠心律失常所需的用量,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和結紮大鼠冠脈前降支誘發的心律失常。給兔靜脈注射30mg/kg氧化苦參堿,縮短腎上腺素誘發的心律失常恢複時間,治療給藥平均縮短43%,預防給藥平均縮短22%。靜脈注射42mg/kg槐果堿可對抗氯化鈣誘發的小鼠室性心律失常和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靜脈注射l6mg/kg能提高哇巴因引起兔早搏和心髒停搏所需用量,也能對抗冠脈阻塞-再灌流誘發犬心律失常,但不能對抗氯化鈣-乙酰膽堿誘發小鼠房顫(撲)和氯仿-腎上腺素誘發兔心律失常。靜脈注射l/5 LD50的槐定堿(11mg/kg)可預防或治療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心律夫常,也可提高豚鼠對哇巴因引起各種心律失常的耐受量,防止氯化鋇和氯化鈣誘發大鼠心律失常。1/10 LD50劑量(5mg/kg)顯着縮短腎上腺素引起兔心律失常時間,且作用持續時間遠較奎尼丁長。這些作用随劑量的增加而增強。

平喘祛痰作用

苦參堿主要是通過興奮β受體,尤其是興奮中樞的β受體,解除支氣管痙攣及抑制抗體和慢反應物質的釋放而産生平喘作用的。苦參堿在有鈣或無鈣克氏營養液中,均能對抗乙酰膽堿氯化鋇興奮離體豚鼠、大鼠氣管和腸管的作用。苦參總堿、氧化苦參堿對組胺緻喘豚鼠的平喘效果與氨茶堿基本相似,1小時平喘率都在90%以上,而對照組在15%左右;平喘時間上,氨茶堿在6小時平喘率是55%,苦參總堿則在80%以上。槐果堿Ach的緻喘作用比氨茶堿強,其平喘作用可能是通過興奮中腦的β-受體而起作用。酚紅排泌法證明、小鼠灌胃苦參總堿、黃酮0.8g/kg,有明顯祛談作用。

安定作用

苦參總堿50-100mg/kg能明顯抑制小鼠的自由活動;400mg/kg對小鼠被動活動明顯抑制;100-200mg/kg能抑制孤獨小鼠的歐鬥攻擊行為;苦參總堿25-40mg/kg與冬眠靈(5mg/kg)合用,可緻小鼠翻正反射消失,100-200mg/kg苦參總堿能明顯加強0.5mg/kg利血平對小鼠自發活動的抑制作用;苦參總堿50-200mg/kg與腹腔注射阈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20-25mg/kg合用,可緻小鼠入睡;分别與硫噴妥鈉(腹腔注射,40mg/k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200mg/kg)合用,能顯着加強其中樞抑制作用。亦能明顯對抗中樞興奮劑苯丙胺(腹腔注射,4-6mg/kg)及咖啡因(50mg/kg)所緻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苦參總堿對士的甯及戊四氮所緻的驚厥不但無對抗作用,反而使其驚厥增強和增加其動物死亡數;苦參總堿單獨使用有輕度的鎮痛作用,與阈劑量嗎啡合用,可顯着增加其鎮痛百分率。

抗過敏作用

苦參堿可降低過敏介質的釋放,為免疫抑制劑,其抑制50%T細胞增殖的濃度為0.55-0.56mg/ml;抑制IL-2産量的濃度為0.1mg/kg。

免疫抑制作用

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在1/5 LD50劑量下對小鼠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兔、大鼠肌肉注射氧化苦參堿150mg/kg或100mg/kg對被動或主動皮膚過敏反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并對兔血清IgE抗體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腹腔注射氧化苦參堿200mg/kg·d,共21天,對小鼠速發型變态反應引起的死亡有保護作用。

其它作用

肌肉注射氧化苦參堿能明顯對抗巴豆油、角叉菜膠(大鼠)和冰醋酸(小鼠)誘發的滲出性炎症。兔灌胃、皮下注射、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苦參煎劑、苦參注射液及苦參堿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鈉量有顯着增加。苦參50%甲醇浸膏具有抗鹽酸乙醇所緻的潰瘍作用,其活性成分為苦參酮(Kurarinone)。此外,苦參堿體内外均有抗菌作用,體内作用強度與氯黴素相當,醇浸膏體外有抗滴蟲作用,其強度與蛇麻子相近。

參堿毒性

苦參堿注射于家兔,發現中樞神經麻痹現象,同時發生痙攣,終則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興奮,繼則麻痹,呼吸變為緩慢而不規則,最後發生痙攣,以緻呼吸停止而死;其痙攣的發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進。對家兔的最小緻死量為0.4g/kg。苦參生物堿對冷血和溫血動物均有引起痙攣和麻痹呼吸中樞的作用。接受較大劑量藥物的小鼠出現燥跳、痙攣性抽搐等興奮現象;靜脈注射家兔開始出現畏懼不安,最後呼吸困難而死亡。槐果堿當大劑量(150mg/kg)注入家兔體内時,引起靜脈充血、血壓下降、呼吸次數明顯減少,呼吸麻痹而中毒死亡。苦參生物堿LD50測定結果報道不一緻。苦參總黃酮給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103.1±7.66g/kg。小鼠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氧化苦參堿的LD50分别為256.74±573.6mg/kg和144.2±22.8mg/kg。灌胃和肌肉注射苦參浸膏小鼠的LD50分别為14.5g/kg和14.4g/kg。小鼠皮下注射苦參結晶堿的LD50為571.2±48.8mg/kg犬肌肉注射苦參堿結昌(200mg/kg)或苦參浸膏(0.1g/kg),鴿肌肉注射苦參生物堿(100mg/kg)均未見中毒症狀。苦參避孕栓對小白鼠陰道、宮頸無刺激性。

【使用方法】

1.煎煮泡浴法。将苦參50克放入到水中煎煮30分鐘,待水溫降至适宜溫度時浸浴全身。

2.苦參熏洗浴。将苦參液趁熱熏洗患處,并用毛巾蘸水熱敷。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3.苦參浴足。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4.苦參坐浴。治療婦科帶下瘙癢、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和各種便血疾病,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藥物毒性

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為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和種子有毒。人中毒後出現以神經系統為主的症狀,有流涎、呼吸和脈搏加速、步态不穩,嚴重者驚厥,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牛、馬食幹根45克以上,豬、羊15g以上均可出現中毒,主要有嘔吐、流涎、疝痛、下痢、精神沉郁、搐搦和痙攣。馬中毒死亡前還有出汗、體溫下降、呼吸淺慢、心律不齊等,中毒後先出現中樞神經抑制,然後間歇性抖動和驚厥,進而中樞深圭抑制,呼吸麻痹,數分鐘後心跳停止死亡。人口服10克幹根的水煎劑即有鎮靜催眠作用,臨床應用已确認根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經典藥方》

1.治痢疾:陳苦參350克 粉甘草350克.碾為末.用姜5克與陳茶一撮煎水用煎藥 大人服一錢嬰兒服1.5~2.5克.(《衆妙仙方》)

2.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 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仁存堂經驗方》)

3.治痔漏出血 腸風下血酒毒下血:苦參(切片 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 炒黃為末淨)500克 地黃(酒浸一宿蒸熟 搗爛)200克.加蜂蜜為丸.每服10克,白滾湯或酒送下 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參地黃丸)

4.治齒縫出血:苦參50克,枯礬5克.為末;日三揩之。(《普濟方》)

5.治谷膽 食畢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黃 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緻:苦參150克 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如梧子大.以生麥汁服五丸 日三服。(《肘後方》)

6.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各200克.上三味 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金匮要略》當歸貝母苦參)

7.當歸貝母苦參丸:處方:當歸15克,川貝母粉3克(分沖),苦參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用法與用量:服上方5劑後,咳嗽、氣急已減大半,黃稠痰、黃膩苔已除,上方加減共服10劑,諸症消失,病告而愈。療效:證屬痰熱蘊肺,氣道瘀阻,宣降失司。治宜清熱宣肺,化痰逐瘀。

主治

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相關配伍

1、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殺人: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水煎服。(《千金方》)

2、傷寒結胸: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苦參一兩,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好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複取汗良。(《外台秘要》)

3、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後方》)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煎湯洗患處。

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生理特性

苦參,其根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750px,直徑1~162.5px。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具異型維管束呈同心性環列或不規則散在。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砂壤和粘壤上均可生長,為深根性植物,應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地塊種植。當年播種的幼苗多不開花,冬季葉子變黃脫落進入休眠,至翌年春重新返青生長,6月孕蕾開花,7~8月中旬果實成熟。生于沙地或向陽山坡草叢中及溪溝邊。

食材營養

食療作用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胃、大腸經。善降洩;具有清熱燥濕利水退黃,祛風殺蟲的功效。主治時熱發狂,熱毒結胸,消渴,濕熱瀉痢,腸風便血,帶下陰癢,黃疸,小便赤澀,風疹瘙癢,疥癬,麻風,濕毒瘡瘍。

食物相克

苦參反藜蘆,惡貝母、漏蘆、菟絲子。

制作指導

1. 用于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用于周身風癢,疥瘡頑癬,常合赤芍、地黃、白藓皮等同用;用于麻風,常與大風子等同用。

2. 用于多種外科疾患,如濕疹、疖瘡、癬疥、麻風等。可煎水外洗,亦可水煎内服。

3. 能治療下焦濕熱的小便不利,常配車前子、木通同用。

其他相關

苦參,《綱目》雲:“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形名也。”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緻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2.《本草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雲,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于飲食亦然。又按《史記》雲,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3.《本草彙言》:姚斐成雲,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之藥也。前人謂苦參補腎補陰,其論甚謬。蓋此藥味苦氣腥,陰燥之物,穢惡難服,惟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陽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虛氣弱,非所宜也。況有久服而緻腰重者,因其專降而不升,實傷腎之謂也,何有補腎補陰之功乎?

4.《本草經百種錄》: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似去心髒之火為多,苦參似去心腑小腸之火為多,則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按補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

5.《長沙藥解》:《金匮》苦參湯,治狐惑蝕于下部者,以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聚,土濕木陷,郁而為熱,化生蟲NI,蝕于前陰,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也。當歸貝母苦參丸,用之治妊娠小便難,以土濕木陷,郁而生熱,不能洩水,熱傳膀胱,以緻便難,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6.《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7.《神農本草經》: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8.《名醫别錄》: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瘍,平胃氣,令人嗜食。

9.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10.《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癞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11.《唐本草》:治胫酸,療惡蟲。

12.《日華子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下血并熱痢。

13.《珍珠囊》:去濕。

14.《滇南本草》:涼血,解熱毒,疥癞,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血風癬瘡,頑皮白屑,腸風下血,便血。消風,消腫毒,痰毒。

15.《本草從新》:燥濕,勝熱,治夢遺滑精。

16.,民間偏方:苦參25克,白酒250克,泡一周,每日飲25克,治療疥瘡。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緻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2.《本草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雲,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于飲食亦然。又按《史記》雲,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3.《本草彙言》:姚斐成雲,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之藥也。前人謂苦參補腎補陰,其論甚謬。蓋此藥味苦氣腥,陰燥之物,穢惡難服,惟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陽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虛氣弱,非所宜也。況有久服而緻腰重者,因其專降而不升,實傷腎之謂也,何有補腎補陰之功乎?

4.《本草經百種錄》: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似去心髒之火為多,苦參似去心腑小腸之火為多,則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按補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義也。

5.《長沙藥解》:《金匮》苦參湯,治狐惑蝕于下部者,以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聚,土濕木陷,郁而為熱,化生蟲NI,蝕于前陰,苦參清熱而去濕,療瘡而殺蟲也。當歸貝母苦參丸,用之治妊娠小便難,以土濕木陷,郁而生熱,不能洩水,熱傳膀胱,以緻便難,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6.《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7.《神農本草經》: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8.《名醫别錄》: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瘍,平胃氣,令人嗜食。

9.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10.《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癞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11.《唐本草》:治胫酸,療惡蟲。

12.《日華子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下血并熱痢。

13.《珍珠囊》:去濕。

14.《滇南本草》:涼血,解熱毒,疥癞,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血風癬瘡,頑皮白屑,腸風下血,便血。消風,消腫毒,痰毒。

15.《本草從新》:燥濕,勝熱,治夢遺滑精。

16.,民間偏方:苦參25克,白酒250克,泡一周,每日飲25克,治療疥瘡。

上一篇:古典吉他教程

下一篇:張震回憶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