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苗寨

芭莎苗寨

民族村寨
芭莎苗寨位于中國貴州省從江縣,距省城貴陽480多公裡,部落民族文化深厚,并以“最後的槍手部落”入選“地球上最神秘的21個原生态部落”,也是唯一用鐮刀剃頭的地方。[1]它是貴州省政府重點保護民族村寨,2003年被傷害《旅遊時報》評為中國單身者十大旅遊聖地之一,排名在麗江、陽朔、大理之後,名列第四,被譽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館”。
  • 中文名:芭莎苗寨
  • 外文名: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
  • 所屬地區:
  •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省從江縣
  • 面積:
  • 下轄地區:
  • 政府駐地:
  • 電話區号:
  • 郵政區碼:
  • 氣候條件: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
  • 地區生産總值:
  • 所屬國:中國
  • 人口:2061口人
  • 主要民族:苗族
  • 名譽: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簡介

芭莎,是苗語中草木繁多的意思,這個村寨位于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西南面7.5公裡處,是一個純苗族村寨,全村共5個寨子16個村民組,371戶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還保留有濃郁的古代遺風和古老的生産方式。他們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芭莎苗寨箐黑林密,鳥道蠶叢,具有很強的隐蔽性,千百年來極少有外人進入,被譽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曆史

據說芭莎苗族的祖先是大遷徙時的先頭部隊,千百年來,這裡的男子保留着長發束辮的習俗,并常年腰挂鳥槍、葫蘆、牛角、砍刀,肩扛火藥槍;女人則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圖形三角裙,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島”。芭莎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側的半坡上。

村寨木樓古樸、簡單;四周則為密林環繞,環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傳統,發勢奇特。其裝束有秦漢遺風,芭莎男子在頭頂挽着發髻,穿着自家紡織的無領右開襟亮布衣,直筒大褲管亮布褲。長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藥槍,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則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銀飾。

芭莎苗寨,民居、頭飾與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獨具特色,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并存,現在仍然保持着鮮為人知的鐮刀剃頭、古代發式,簡約婚俗,特異葬禮,它能讓人穿越時間隧道,看到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軌迹,它是科考遊、修學遊、體驗遊、休閑遊的理想目的地。

傳說傳說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個兒子,芭莎人就是第三個兒子的後裔。當年蚩尤被黃帝打敗,率領部落開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長征。芭莎苗族的祖先就是大遷徙的先頭部隊——九黎部落的一支。他們開山劈路、鏖戰熊罴,勇武之至。芭莎男人崇尚武力,平時身着自織的無領右開衫銅扣青布衣,直統大筒褲,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槍,上山打獵,下河打魚。爬山上樹如履平地,極擅長爬山打獵,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們十分重視自己身體的強壯,狩獵與耕作技術高超,還特别強調裝束和身體的标志。

曆史沿革

芭莎全村海拔在480米—660米之間,地處上去林地。全村土地面積18.28平方公裡。民國三年(公園1914年)永從、下江兩縣合并組建從江縣前屬永從縣地。1952年前從江縣玉堂鄉第七保。1953年屬新中國建政時屬龍江鄉,1956年名為“忠誠農業生産合作社”,1957年屬丙梅片,1958年屬丙梅公社,名為芭莎大隊,1984年8月屬丙妹鎮,名為芭莎村民委員會。

自數百年前芭莎先民來此分姓擇地而居,刀耕火種以來,經過代代生息繁衍,人口由出來的20馀人到清末民初的近800人。解放後,随着社會的安定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口增長較快,由解放時的940育人增加到現在的2193人。芭莎地處高山大坡,這裡箐黑嶺翠,樹竹幽深,公路修通近半個世紀,公路兩旁山坡依然濃蔭蔽日,楠竹成片,枯藤纏樹,松濤怒号。

這主要得力于代代村民恪守禁止亂砍亂伐古規民約和禁止車輛到芭莎購買柴薪,隻許肩挑出售和人們自覺形成保護生态環境的良好喜歡所分不開的。芭莎人除了生孩子、藏死者要栽樹以外,曆來都有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并且村規民約對樹木的保護也作了嚴厲的處罰規定:如果有人偷伐風水林、棺材木、建房木,除了退贓之外,還要罰三個一百二(即罰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情節嚴重的交司法機關處理。

埋岩組織

從江縣苗族的社會組織稱之為“埋岩”,也“總埋岩”、“方埋岩”、“小埋岩”之分。在古代從江族社區及其鄰縣共有三大“總埋岩”組織,即“能秋嚷嘗”、“古冬整榜”、“依直松傩”三個大埋岩。芭莎屬于“古冬整榜”埋岩組織。“古冬整榜”大埋岩位于雍裡鄉大洞村蘆笙堂旁邊。岩高出地表約1米,寬3米,岩頂刻又水牛腳印一個,後由于河水沖擊改道被河泥淹沒。

它管轄的範圍有大洞、大塘、芭莎、滾玉等27個自然村寨,80%以上是苗族,約20%是侗、壯、漢族。芭莎苗寨苗族埋岩組織有兩個職能,對外主要是防禦外侮,對内主要是管理苗族社區内部的經濟生活,處理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制定和執行古理規約,習慣法等等,包含着政治的、軍事的、法律的、經濟等方面的隻能。

芭莎的古理規詞講:“哪個心眼壞,亂砍亂伐,手腳伸得快,愛砍不愛問,輕的罰銀兩,殺牛又宰羊,哪個心歹毒,燒山又燒屋,盜牛又盜羊,開倉又撬門,勾結來擾内,勾生來吃熟,繩索來捆綁,活活埋下去,不罰心不改,不埋不斷根,芭莎講道理,教子又傳孫。”在芭莎,不準任何人偷東西,不能在本村偷或到鄰村偷,凡毀壞本村名譽,喪失人格氣節的,給寨子帶來災難和麻煩的,哪怕是一包玉米,也要被活埋處死。這樣的古規一直執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

組織

芭莎同其他村寨一樣,除有政府組織的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外,還有寨老組織,羅漢組織和姑娘組織。寨老是由民衆公認能力能為衆人辦事出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擔任。其責任是着急村民議事,執行古理規約,習慣法,維護本寨的安定和睦與利益。處理寨内事務,調節民間糾紛,牽頭和指揮舉行或參加大型祭祀、交往、娛樂活動。羅漢組織是年齡在15—25歲的未婚男子參加的青年組織,組織内又羅漢頭。

羅漢組織義務參加大型社交活動,維護社會安定。姑娘組織是有未出嫁的姑娘組成,并由一名處事穩重,年齡少長,長相好,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的姑娘為姑娘頭,該組織除參加寨内寨際之間的娛樂社交活動外,農閑還組織挂娘繡花、蠟染、編制準備贈給客人或意中人的物品。家族芭莎居民先有滾、賈、王、易、劉、石、唐、梁、蔣、吳、孟十二個姓氏。其中滾、賈、王、吳四姓人數最多,屬大姓。一個姓氏一個家族。

易姓由湖南遷來芭莎居住後,同滾姓結為兄弟。滾姓易姓雖姓氏不同,但被視為兄弟,屬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家族内雖無血緣關系也嚴格禁止通婚,滾姓易姓與其他姓氏互為通婚對象,其他姓氏之間禁止通婚。禁止通婚的原始是各姓人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結拜成兄弟。家庭芭莎的家庭中,多由老、中、青、幼成員組成,三世同堂多見,亦又四世同堂的。芭莎同其他地方一樣,子女長大後都要分家。

分家後父母同小的居住,大的住新房(是家庭成員共同建造的)。如果家中房子寬大、不須建房,小的和父母住在東方,即靠太陽出那方。如果家中隻有一幢房子,一間禾房,一架禾晾,三弟兄分家,财産分割是老三和父母分得房子,老大分得禾房,老二分得禾晾,父母雖然和小兄弟住,但也可以同大哥或二哥吃飯。民居芭莎傳統民居依山而築,一般體量都較小,特别是古建民居,大多是兩排一間兩廈和三排兩間兩廈,四排三間兩廈的很少。

芭莎民居有兩種制式,一種是平房,另一種是吊腳樓房。不管平房還是樓房,一般都不設窗戶,即使新建的房屋,留的窗戶都很小,大多是木質推拉窗,平時一般不開啟。芭莎民居建築材料全是杉樹,柱子和瓜柱、吊腳柱都是杉木做成,樓枕和樓闆、裝闆均是杉材,屋頂為歇山式,用杉樹皮蓋。隻有部分稍為富裕新建立的房子屋頂是用小青瓦複蓋。柱子有明顯“側角”,出檐較為深遠,建築形态優美,極具特色。不管平房還是樓房,居民家中都設有火塘,不設神龛。

節日祭祀活動都是在火塘邊進行。火塘既是祭祀的場所,也是人們烹調食物,接待賓客和取暖的地方,火塘上方設有一米見方的炕架,用來烘烤谷物,火塘邊的闆壁上,還挂有野豬頭骨等。有的平房也和樓房一樣,設有長廊,可供給人們乘涼、歇息、就餐、婦女做錢線和紡紗織布。樓房一般為三層,底層牆壁的木闆橫裝,主要用來關養牲口、家禽和堆放柴火,二層設火塘、長廊、卧室。

三樓放置平時少用的家什。家中有水牛角的放在三樓樓闆上,有的綁在中柱上。王家寨有一付打牛角,是綁在原為打牛圈,現為隊管會的柱子上(芭莎現在不喂養打牛了)。禾晾芭莎和從江縣的侗族苗族一樣,都喜歡食糯食,種糯禾,因而家家都建造有禾晾,原來禾晾建在寨中,因為經常失火,人們才把禾晾移到寨邊,成為我們現在見到這個樣子。芭莎的禾晾與其他苗寨侗寨的禾晾大體上是大同小異。其它地方的禾晾多數是一字形、井字形和回廊式禾晾。

芭莎的禾晾大多是一字形禾晾。我們還見到了一架房屋式禾晾。禾倉禾倉是從江縣各族人民存放糧食的建築。芭莎禾倉也是用杉樹作材料建造的,懸山屋頂,上蓋杉樹皮或小青瓦,四柱落地,多呈方形或是長方形。芭莎的禾倉有偏廈,偏廈是供人們進出倉門和放置樓梯的地方。寨門芭莎小寨和大榕坡新寨建有寨門。

芭莎寨門也是用杉木為材料,與其他苗寨、侗寨基本相似。不同的是芭莎的寨門特顯生态狀,特别是大榕坡新寨的寨門,遠處看去隻見一蓬綠色植被中的一個洞而已,木質構件被綠色植物遮蔽殆盡。敬獻毛主席紀念堂香樟木紀念亭亭,占地約260㎡,建築面積42㎡。呈八角形攢尖頂,座西向東,通高約10m,亭頂複蓋小青瓦,檐角高翹。亭内地面距天花闆4m,相鄰柱距2.75m,地面中心砌有八角墊台,高45cm,上擱置原砍伐的香樟樹兜。

樹兜直徑1.1m。墊台周圍用鋼管作護欄,高1m。亭東出入口檐下封闆上挂一匾額,上書:“敬獻毛主席紀念堂香樟木紀念亭”。其馀各柱間均有混凝土質坐凳。紀念亭是為紀念芭莎苗族人民為支持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香樟而建。該亭建設自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八日至九月七日,曆時142天。這是年逾9旬,享譽東三縣的著名木工伍化魚先生為人們留下的最後兩件古建作品之一。一九七八年元月三日敖維中先生作了《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香樟木紀念亭記》。

一九八四年六月從江縣人民政府将此亭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勞動分工據有關記載,在唐代以前,苗族遷徙到從江縣境内,過的是半狩獵辦農耕的原始生活。即使到清末民初,苗族地區的農耕方式仍然處在挖腳踩用石耙,燒完一坡換一嶺的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态。芭莎的耕作方式也不例外。他們的分工是,男人挖田、耙田、挑肥、栽秧、狩獵;女人紡紗、織布、繡花;孩子放牛、放鴨。在農忙時,婦女到田裡協助男人勞作。

芭莎人除了耕織以外,農閑時還組織漁獵活動。漁獵的工具除了獵狗以外,主要有鳥槍、雀套、粘膏和魚網、撈兜以及罾。芭莎公共捕魚地是山下的五道小溪(亦稱芭莎小溪),該小溪發源于高綠山貓鼻子北坡腳,流經大山、大洞、龍江、芭莎到從江酒廠,注入都柳江,全長23km,有宰張瀑布。每年六月節過後,河水小了,全寨集體到小溪下遊用草藥鬧魚。每年春夏都柳江漲水時,芭莎人也常常用撈兜和罾到縣城附近的江邊捕魚。

男女服飾

芭莎男女服飾,大多都是婦女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一般喜歡青色,白布僅供作内衣。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便裝。芭莎便裝比較簡約。男人頭部周圍未蓄長發,頂部長發始終未剃,挽髻于上形成特有的“苗鬏鬏”,苗話叫“戶棍”。上身穿無領左衽銅扣青衣。下着直筒抿腰大管青布褲,赤足,出門時腰挂旱煙袋,火藥葫蘆、鐵沙袋和砍刀。

鳥槍不離肩,獵狗跟後走,個個如武士。女人頭發散绾,揷銀簪、木梳,青年發式近似“公雞頭”。穿對襟無領布扣或布帶上衣,袖和衣腳用“欄幹”鑲邊,挂菱形胸兜。胸兜各邊均配有一小菱形,靠領處有塊長約15厘米,寬約8厘米的臘染或刺繡圖案,兩上角各有一條帶子交叉系于領後。下身穿短褲,露出膝蓋(從前着裙無褲),未婚者圍一襲青色百褶裙,已婚者則圍青白為主的花百褶裙,有的腰間還配帶有銀質或銅質針筒。

盛裝。男女服飾除上述制式以外,着盛裝時多着新衣,男人頭上用中間白,兩端織成花色并留有白紗線為穗子的包頭帕絞成一股,捆在頭上,頸上帶有銀質頸圈或頸鍊,有的多達六七根,配上右肩左跨刺繡或臘染的花獵袋,衣内腰纏紅綠花帶及形同鹞鷹羽毛花紋的裝飾彩帶,和獵袋穗子一樣飄在身後和左側。此乃芭莎男盛裝的一大特色。女人盛裝頭式同上,不同的是均着新衣新裙新圍腰、配戴銀質耳環和頸圈頸鍊等銀飾,耳環、頸圈有的多到三、四根(隻),小腿套着有刺繡或臘染的花布筒。

飲食習慣

芭莎苗寨的飲食習慣同附近的苗族侗族同胞大體相同,但亦有一些差異。主食以大米為主尤其喜食糯米飯,兼食少量雜糧(包谷、薯類等)。一般日進兩餐,栽秧、打谷農忙季節日吃三餐。糯米飯用冷水将糯米泡脹後,濾水上甑蒸熟,放在飯盆内不用碗而用手捏着吃,粘米飯則用鐵鼎罐煮熟後,用碗裝着吃。

芭莎人愛喝酒。酒有兩種,一種是泡酒,另一種是燒酒。泡酒做法是用糯米釀成甜酒去槽,密封在壇内半年後,酒已呈黃色清亮,醇香撲鼻,這是芭莎人待客、辦喜事和節日的最佳飲料。燒酒是用大米釀制,再用天鍋燒烤而成,是芭莎同胞日常必備飲料。芭莎人副食種類繁多,除了日常蔬菜瓜類豆類和肉類之外,還有捕捉到的野豬,山羊、野雞、山鼠、山雀、蚱蜢、蜂蛹、泥鳅、黃鳝、魚蝦、螺蚌、蕨菜等。

節日

芭莎的傳統節日有苗年,春節、映山紅節、六月節、蘆笙節等。苗年:芭莎過苗年的時間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如果遇到閏十二月。閏月也過苗年。那麼,這一年要過三次年,兩次苗年,一次春節。第一次苗年守垴9個晚上,第二次苗年守垴十一個晚上,春節則守垴十三個晚上。過苗年和過春節都要祭祖,最大的特色是守垴、吹蘆笙、放排槍、踩歌堂。

六月節:六月節又叫吃新節、秋千節。每年農曆六月過六天,稻田滿栽滿插後,在卯、辰、巳這三天,芭莎都要聚村招友,喝酒祝福稻谷獲得好收成。具體是卯日,家家戶戶殺雞殺鴨與家人一起吃,不出門;辰日,吳姓王姓等人家開塘捉魚、開腌魚,拿出糯米酒,請本寨的滾姓易姓來家做客。男人們吃着大塊肉,喝着大碗酒。你敬我,我敬你,直到醉方休。巳日滾家賈家又拿出自己的腌肉腌魚來招待吳家王家等姓人家。

老年人還要用糯米草為青年人搓秋千索,把草索挂在寨頭古樹橫枝上,未婚青年着盛裝成群結隊地去蕩秋千。他們或是吹木葉,或是唱苗歌,或是蕩秋千,尋找自己心上人。如遇上心愛人,就相約到附近坡上相依相偎,談情說愛。節日前後持續5天,白天蕩秋千,晚上守垴。該節日同樣是芭莎未婚男女相識相愛社交的重要活動之一。映山紅節:這是芭莎、大塘兩個苗寨特有的節日。主食魚、泥鳅,舉行捉活野雞活動。

相傳在很久以前,芭莎一帶已逐漸來人定居,雖是刀耕火種、茹毛飲血,卻也代代繁衍,人丁漸旺。為了使一年的勞作得到好收成,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龍王身上,便确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以後醜日,男人們或到田裡捉泥鳅、或到山上捉野雞。并将它們拿到河邊祭祀龍王,以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這樣年複一年,遂成節日。而這時正是映山紅盛開的季節,故名“映山紅節”。

蘆笙節: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舉行的蘆笙節,是芭莎節日中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十八日開始準備過節,全寨男人組織殺牛分肉,婦女則洗刷炊具為節日準備菜肴。節日那天,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各寨組成20--30人的蘆笙隊伍要在大寨的祖母石旁集中,隻有宰張蘆笙隊進入祖母石坪後,其它寨的蘆笙隊才能進去(宰張是芭莎村最古老的寨子,是他們的先人首先在芭莎定居的)。

在祖母石坪進行蘆笙演奏和蘆笙舞表演後,龐大的蘆笙隊伍才緩緩向大寨後山的蘆笙堂走去。在去蘆笙堂的途中,各蘆笙隊在寨老的帶領下,途經一面陡坡時,要面向太陽從山腰緩緩退行一段路程後,再正向經過林中小路,到大樹包圍的蘆笙堂,進行蘆笙舞表演。芭莎的蘆笙小的尺馀長,大的長達丈馀,須用竹杆撐着才能吹奏。芭莎蘆笙,高低音搭配合諧,曲調優美,婉轉悠揚。與此同時,全村還要挑選10個槍手,随蘆笙隊伍進行并在蘆笙演奏表演時鳴槍相和。蘆笙聲、鳥槍聲和人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響徹樹林,久久回蕩。建築工藝芭莎的民族建築工藝主要體現在民居、禾晾、禾倉和寨門上。

婚姻嫁娶

人類自古以來都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芭莎亦然。芭莎男女青年結婚不需要媒人說合,是通過受垴、打秋千、平時交往結識,雙方有意後,各自向父母說明,父母同意後就可以結婚。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辦喜酒,但十分簡約。芭莎人一般都在村内找對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50馀年間,總共隻有二十來個姑娘外嫁。以前,把殺也有人到高吊接來媳婦,沒有生男孩,後來大家都不願與外地人結婚了。

喪葬禮儀

芭莎的喪葬禮儀十分簡樸,凡是寨上有人正常死亡,屍停屋内,親屬都要來吊唁,每家都要帶上大米或錢送給死者家屬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商議安葬死者要到寨門外的古樹下進行,就餐也如此,表示遠離死者,讓他安心上路去陰間投胎轉世。如果死者是上午死亡,當天就要下葬入土;如果是午後死亡,則需在次日早上安葬。安葬死者,由家人和兩人去看哪裡好挖,随後就去人開挖墓穴,同時去人砍伐杉樹,把樹砍成兩棟,破成四塊,一塊做底,兩塊做牆,放入墓穴中。

與此同時,由3—5名中青年将穿上新衣服的死者遺體從腳跟、膝關節、臀部、胸部、頭部用五道竹蔑綁在一根禾晾杆上(如果死者是婦女則用糯米草綁五道),然後由兩名小夥擡上疾步走至墓地,另一人背一個篻簍,内裝一點飯,一點腌魚随葬。如果是成年男子,還要将其生前的獵槍置其身側。死者入棺後,蓋上一段青布,再蓋上棺材蓋(棺材兩頭未封)。鬼師即燒紙焚香、超度亡靈早日與祖先團聚。

事畢後,衆人即掩土填穴并在墳墓上栽一棵樹。如果人死時不在屋内而在他處,芭莎人稱之死得“不幹淨”。遺體不得停在寨内,隻能停放在村口的古樹下并用樹枝掩蓋着,而且必須當日安葬。安葬時亦須請鬼師舉行儀式給死者超度,以消其罪孽而能轉世投胎。

安葬完畢後,須取一盆清水由鬼師放藥念咒語,凡參加葬禮的人均須在盆中洗手消毒,表示洗去陰氣,還要在返村的路上燒一堆火,所有人員都要從火上跨過,才能返家,意為火能阻擋鬼魂,使人鬼分離。埋葬死者的事,均由男人操辦,不論哪種葬儀,女人不能揷手幫忙,但需在旁邊等待,同去墓地,直到安葬完畢後與死者告别。為了表達對家族幫助的謝意,死者家屬要開腌魚或殺一頭豬并備些米酒進行款待。喪葬在一天之内完成。

信仰與禁忌自然崇拜

芭莎人相信“萬物有靈”,凡寨邊巨石、古樹、水牛、橋梁等等都是聖靈之物,是崇拜對象,要加以保護不敢損毀,并虔誠供奉。久旱不雨,要祭龍求雨。敬奉土地神,凡全寨性的鬥牛、打獵等活動,都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獲得勝利,開秧門要用一隻公雞,一點糯米飯、三杯酒去祭祀土地神,祈求它排去災害,保佑栽秧的人畜無病、五谷豐登。

祖先崇拜。芭莎人在家中雖無神龛,安葬老人不留墳墓,但是平時過年過節、接媳婦等節慶,都要在火塘邊先祭祖先,如果家中有人生病與死去的老人病痛相似,則要請鬼師拿鴨、香紙去安葬老人的地方祭祀。相信鬼神。芭莎人認為鬼神有善惡之分,“善”者敬,“惡”者驅。凡遭災、生病或家道衰落都要請鬼師占蔔驅鬼。“掃寨”是驅火鬼的一種儀式。如果村寨遭受火災,要進行掃寨。掃寨時全寨熄火,人們集中一處,由鬼師施法驅火鬼。

除以上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相信鬼神以外,芭莎人還有諸多禁忌,現略舉一二如下。死人是落難的事,忌打赤腳。六十歲以前忌打草鞋。50歲以下,特别是父母健在的篾匠忌編簸箕、篩子;已結婚沒有兒子之前忌編撮箕、雞籠。掃寨時忌外人進入,如果已進入,要等掃寨完成後,手裡拿到兩點腌魚,一點糯飯方能離開。新媳婦進門時,家人要回避,忌與新媳婦會熱面。婦女生孩子時,除丈夫接生以外,禁止他人進入内房。

蠟染藝術:芭莎婦女制作蠟染,是用楓樹脂作防染劑,用布畫蠟,然後染色,去蠟而顯花。楓樹脂具有溶點低、粘性大、防染性能好的特點,可以很好地表現花紋細部。芭莎樹脂臘染的畫臘工具有兩種:一種是雞毛杆,用來畫圓圈和弧線;另一種是細竹片,用來畫直線。

芭莎蠟染圖案基本屬于幾何紋樣,主題要表現的是太陽、杉樹、背簍、籮筐、龍、魚和花草等等。陪襯的沿邊是圓圈、方格、棱形、水波和米字等組成的二方連續,造形質樸簡練,構圖均用花邊把幾種主題紋樣并連又隔開,既規則又有變化。芭莎苗族蠟染制品主要用于裝飾婦女衣裙、圍腰和腳套筒,也用于書包、手提包和獵袋等。有些書包、獵袋上配有蠟染品、刺繡品外還釘上五彩絲線,色彩顯得更加耀眼奪目。

交通

從凱裡到從江的班次較少,并且通常隻有早上有車。遊客可先到榕江和黎平,再轉車到從江。2.榕江到從江為一級公路,一路風景很好,票價15元。包車120元,2-3小時。3.如果要從從江到三江的話,有中巴15元/人,約4-5個小時,從江到柳州的卧鋪車也過三江,20元/人。

食宿

1.客運站或火車站旁邊都有招待所,30—60元/間。2.吃的地方推薦華南酒樓,那裡的魚比較好,而且菜也做得不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