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姜

良姜

姜科山姜屬植物高良姜
良姜:别名小良姜、高良姜(中藥材,本品為姜科植物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基原物料的生态: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形,其性溫、味辛;具有芳香氣,有節,節處有環形膜質鱗片,節上生根。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嗳氣吞酸。分布于我國雲南、廣東、廣西及台灣等地區。[1]
    中文名:良姜 拉丁學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别名:高良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百合綱 目:姜目 科:姜科 族:姜族 屬:山姜屬 分布區域:分布于我國雲南、廣東、廣西及台灣等地區

形态特征

葉二列,長披針狀,無柄,葉鞘開放抱莖。圓錐形總狀花序,頂生,花軸标紅色,花冠漏鬥狀,白色或淺紅色。蒴果不開裂,球形,成熟時橘紅色。種子具有幹燥的假種皮。花期4~10月。

生長環境

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性喜高溫高濕的 環境,喜明亮的光照。但也耐半陰。生長适溫為15—30℃,越冬溫度為5℃左右。在疏松、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長較好。

分布範圍

原産于亞洲熱帶地區。我國雲南、廣東、廣西及台灣等地區均有栽種。适宜地區:我國華南及東南地區。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觀葉類植物,色彩鮮豔奪目,格外雅觀,觀賞價值較高。

藥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鎮痛抗炎作用,醚提物隻有鎮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瀉,還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煎劑灌胃能升高犬胃液總酸排出量,興奮兔離體腸管運動,對抗因阿托品所緻小鼠胃腸抑制後的墨汁推進率。

中藥屬性

良姜能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為治療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胃寒嘔吐: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收采加工:夏末秋初挖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莖、葉、須根和鱗片,洗淨,然後切成小段,曬幹。碾磨成粉末者稱為“良姜粉”。

使用部分: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藥用功效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樸、當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

2.胃寒嘔吐:本品性熱,能溫散寒邪,和胃止嘔。治胃寒嘔吐,多與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虛寒嘔吐,常與黨參、茯苓、白術等同用。

用法用量

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典籍記載

1.《名醫别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2.《本草彙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洩瀉自利, 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緻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黃酮類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

臨床研究

高良姜、制香附、元胡各30g ,姜半夏10g,共研末,每次3g,飯前溫開水送服。治療胃痛175例,其中虛寒型75例,肝氣犯胃100例,治愈135例,顯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醫,1983,6:12);良姜、黃芩、黃柏、乾姜各9g,附子8g,日一劑,早晚分服,6劑為1療程,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數百例,全部治愈(臨床醫學,1990,4:188);良姜、制川烏、制草烏各3g,北細辛2g,治蟲牙、風火牙痛83例,全部有效(四川中醫,1992,7:50)。另有用高良姜治療心絞痛等。

上一篇:華美

下一篇:你是人間四月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