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

漢字成語
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抛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微末節。抛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颠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名稱:舍本逐末
  •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
  • 釋義: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微末節。
  • 近義詞:舍近求遠、貪小失大
  • 反義詞:追本求源
  • 用法:貶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簡介

舍本逐末 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抛棄事物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枝末節。《成語詞典》

成語資料

【漢語文字】舍本逐末

【詞語解釋】

舍:舍棄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

指做事舍棄根本的部分,卻過多地追求細枝末節,形容輕重倒置。也說“舍本求末”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舍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另外寫法】棄本逐末、舍近謀遠

【造句】寫文章隻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成語出處

1、《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采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迩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成語示例

1、清·張春帆《宦海》第一回:“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卻隻嫌着百姓們的程度不合,豈不是舍本逐末麼?”

2、清·就好《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可見咱們天天是舍本逐末。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成語典故。”

3、趙匡胤是一個十分開明的君主,不舍本逐末,關照農民與農業,很少顧及自己。

4、一個人如果想有成就,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而是要追根尋源。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鬥米,一兩曲,加二鬥水,相參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鬥,曲一兩,相參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诮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鬥水,一兩曲。”酒家曰:“可有米麼?”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額!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成語辨析

【課本上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以示友好。趙威後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後,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

趙威後收下了信,并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這分明是先賤而後貴。難道說,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莊稼和百姓嗎?”

趙威後聽了并沒有生氣,反倒笑着對使臣說:“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難道說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嗎?”

齊國使臣對趙威後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并且為自己剛才無禮的态度感到慚愧。

現在,人們用“舍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1、不可讀成shě běn zhuó mò。

2、“逐”不可寫為“琢”。

3、與“舍近求遠”的區别在于,舍近求遠更重于“近”和“遠”,而舍本逐末在于“本”和“末”。

4、與“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區别在于,貪小失大是寫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寫把事物颠倒了,而舍本逐末寫的是舍去根本的,追求末節的。

典故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鳏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使者帶來的)書信還沒有打開,趙威後對使者說:“今年的收成還好吧?百姓沒有憂患吧?(你們的)大王身體還好吧?”使者(有點)不開心,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收成、百姓的狀況,怎能把低賤者放在前頭,而把尊貴者放在後邊呢?”趙威後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收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怎麼有舍去根本先問末節的道理呢?”

她接着又問:“齊有隐士鐘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吧?他主張憐恤鳏寡孤獨,振濟窮困不足,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

她摘去耳環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獎?這樣的兩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見,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呢?于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他在上對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業,又不和諸侯交往,這是在引導百姓朝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齊王為什麼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典故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1),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2)也。” 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譯文

孟子說:“當今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曲而不能伸直,雖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礙做事情,但隻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國、楚國去,也不會嫌遠,為的是無名指不如别人。無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厭惡;心不如别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知輕重,舍本逐末。”

解析

儒者的确是心靈美的呼喚者、衛道者。我們在孟子這裡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着這個主題。

憂指忘心,當然是不知輕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則有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無所藏匿(戴手套終不是辦 法);心不若人,抽象無形,可以僞裝(雖然總有暴露的時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準清清楚楚,無可辨駁;心不若人,難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難當,莫說秦楚之路,就是飛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辭,隻要能去其恥辱。心不若人,不以為恥,甚至反以為榮,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