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

2015年李立宏主演的紀錄片
“舌尖上的年味”為新華社在2013年2月3日小年時的新聞視點,介紹了中國人在即将過新年期間的情況:年輕人忙着給父母打下手,一家人為準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忙碌起來;孩子們平時難得吃上一頓豐盛的菜肴,盼過年,其實就是盼望能夠大魚大肉地飽餐一頓;家人圍在桌邊,其樂融融,和諧美滿;那杯中的酒,已經不是酒,分明是濃濃的血脈之情。舌尖上的年夜飯,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有一份歡樂和團圓。
  • 中文名:舌尖上的年味
  • 制片地區:中國大陸
  • 别名:舌尖上的中國大電影
  • 主演李立宏類别:紀錄片

現象導語

年貨

那麼多傳統節日,中國人總覺得春節與吃聯系得最緊。許是因為天冷,懶得動彈,吃上暖暖的一鍋湯才是團圓的溫馨?還是因為辛苦了一年,短短的幾天假期是難得的放松機會,隻有吃得好才算對得起自己?雖說二十一世紀物質豐富,平時也不缺吃穿,不用再像以前攢着糧票肉票,排上長隊就為了年夜飯能豐富點;但舌尖上才有年味的習慣似乎沒有變化,隻要看看超市賣場裡賣得和伴奏音樂一樣歇斯底裡的年貨,就不難發現這點。

舌尖上的年味

年食意義

山東成五村農民整理做好的年糕

美食是構成了節日裡一幅紅火的景觀,品一品溫情漫溢的團圓飯之所以是很幸福的事,關鍵在于那一份真實的情感以及蘊含在吃裡面的獨特的年味。各地的美食和各地的文化互相傳承,形成了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鄉情和記憶。

各地風俗

北京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飯菜肴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瑪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在餃子、年糕這些衆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幹、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于“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山東

淄博糖瓜

2013年2月1日,山東省臨沂市城縣馬頭鎮一家老字号食品店的工作人員在展示剛出鍋的油炸馓子。 2月3日是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郯城縣有“小年來到炸馓子放炮”的傳統習俗。當地老字号食品店的傳統食品油炸馓子很受歡迎,人們紛紛選購以備“小年”這天款待客人、饋贈親朋。

2013年2月1日,人們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城選購糖瓜。“小年”期間當地民間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謠。節日臨近,糖瓜開始熱銷。糖瓜是用麥芽糖、澱粉、糯米、芝麻等原料制作成瓜的形狀,吃起來脆甜香酥,别有風味,有“圓滿、平安”的寓意。

芝麻糖糖漿

湖北

2013年2月3日是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節日臨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群衆按照傳統習俗備年貨,糍粑、豆皮、包谷糖等帶着濃濃土家“年味”的特色食品,是當地群衆的必備年貨。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南

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紅燒水魚和湘辣肘子是春節必點之菜,這兩道菜分别寓意“縱橫天下”、“家肥屋潤”。家家戶戶必吃的“合家歡樂”(又叫“雜燴”、“合菜”),其實不外乎是豆腐、肉丸、豬皮、香菇、木耳等家常用料,炖出一鍋清湯,湯菜和着吃。

河南

2013年2月1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小董鄉賈村一家作坊的制糖工人在展示經過5個小時熬制後的芝麻糖糖漿。2月3日“小年”節日臨近,賈村的制糖作坊分外忙碌。據了解,該村有悠久的制糖曆史,村民以玉米糖稀和芝麻為主要原料做成香脆可口的芝麻糖,暢銷市場。每到農曆正月廿四,賈村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糖會,展示各色糖品。

廣西

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居民舒平在制作爆米花糖

農曆臘月廿三,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别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2013年2月3日,在廣西南甯市水街的一家傳統粽子店,工人在用冬葉包裹豬肉、闆栗、綠豆等和成的餡料,制作粽子。南甯人有過年吃“年粽”的習俗,寓意“年年中”,粽子店的生意格外紅火。

廣東

發财就手”在廣州人年夜飯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實際上指的是發菜蚝豉炖豬手,而今發菜并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則更多一些。發菜或生菜,粵語中都有“發财”、 ‘生财”之意。而“蚝豉”,有“好事”的諧音,“豬手”則意指“就手”,即得心應手。

江西

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财”。

江西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運大發、生活甜美。

福建

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台灣

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裡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重慶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四川

四川人認為,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一家子齊齊整整,所以菜式都是全鴨(樟茶鴨)、全魚(香烤桂魚)、全蹄膀的,體現“全”的概念;含豬耳、牛尾的菜(湯)則代表“有頭有尾”。

據說四川成都一帶,過年是不吃飯的,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就改吃湯圓或挂面來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

吉林

“歲酒”和“德固”很重要 吉林延邊的年夜飯非常豐富,大大小小的盤子七八十個,有的人家甚至達上百個。其中“歲酒”和“德固”很是重要。 “歲酒”多在春節前釀造,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藥材,是一種藥酒,用于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牛肉湯鍋

上海

年夜飯不喝湯 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着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

安徽

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北部一帶的是吃面食的,如果是吃饅頭的時候是要有湯的,還要有些炒菜了。而南部的六安周圍的是吃米飯,一般家常的菜都喜歡吃小炒和紅燒的菜。一般很熱的時候會喝些湯。當然也要看各人的口味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