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城

臯城

中國安徽省城市
臯城,即安徽省六安市,因上古四聖之一的臯陶(墓地)在此而得名。臯陶死後,禹又把帝位讓給了臯陶之子伯益,并把英(英山,在湖北英山縣,古時為六安國國土)、六一帶區域封給其後裔。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
    中文名:臯城 外文名: 别名:臯城、皖西、六安州 行政區劃代碼:341500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地區 地理位置:江淮之間,淠河上遊 面積:15451.2 下轄地區:3個區、4個縣 政府駐地:金安區佛子嶺中路行政中心8号 電話區号:0564 郵政區碼:237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白馬尖、天堂寨、九公寨、萬佛山、萬佛湖、橫排頭、皖西大裂谷 機場: 火車站:六安站、金寨站、舒城站等 車牌代碼:皖N 地區生産總值:1669.5 含義:安徽省六安市 得名:上古四聖之一的臯陶 地位:黃帝之子少昊之後

簡介

上古時,這裡是偃姓臯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緻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後,屬安徽省鳳颍六泗道的六安州。

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并為安徽省。此後,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

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并,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準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現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市188個鄉鎮、8個街道。

地理位置

六安地區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稱“皖西”。東與省會合肥市和巢湖地區相連,南與安慶市和湖北黃崗地區接壤,西與河南信陽地區毗鄰,北接淮南市與阜陽地區隔淮河相望。是進出大别山的門

戶,也是東南沿海與中原腹地過渡帶的咽喉。

六安地區界于東經115°20′—117°14′,北緯31°01′—32°04′,面積17976平方公裡,占全省面積的12.9%。總人口600多萬,有2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

六安曆史上是戰略要地。古詩贊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别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發生在這裡的不少重大曆史事件,對中國的曆史進程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戰國後期,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使壽春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公元383年10月,東晉迎戰前秦,在壽陽(今壽縣)淝水取得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勝利,改變了北強南弱的局面,開始了南北朝對峙。辛亥革命時期,壽州崛起的淮上軍,成為資産階級革命派的一支勁旅,先後光複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陽等23個州縣,推動了江淮地區的革命發展,在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六安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東與省會合肥市相連,南與安慶市接壤,西與信陽市毗鄰,北接淮南市、阜陽市。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城市。312、206、105國道、合九鐵路、甯西鐵路、淠淮航道縱橫全境,六安至合肥駱崗機場僅需1小時,交通十分便捷。

曆史

六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

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

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産黨特别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

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成為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裡指揮了曆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于此。

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衆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裡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裡躍進大别山,成為中國革命戰争中的重大轉折。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

曆代名人

上古有輔佐舜禹而勞卒的臯陶,漢有“開巴蜀教化之風”的文翁,三國有“雄姿英發”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畫第一”的國畫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國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師孫家鼐。

近代有辛亥名傑柏文蔚、張彙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孫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蔣光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湧現了以許繼慎為代表的一大批無産階級革命先驅。

五六十年代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将軍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全國9個将軍縣,六安就占2個(金寨縣、原六安縣),被譽為“将軍之鄉”。

資源

六安資源豐富而獨特。這裡水源充沛,水質優良。佛子嶺、梅山、龍河口、響洪甸、磨子潭五大水庫總蓄水量為67.3億立方米。

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栖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産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産品和1400餘種中藥材,糧、油、棉、麻、茶、繭、闆栗、肉禽、羽絨、水産等産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及其羽絨、霍山石斛等稱甲全國。境内已探明礦藏30多種,鐵、金、鉛、鋅、石英石、花崗石、水泥灰岩等儲量甚豐。

境内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衆多,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有南嶽山、銅鑼寨、萬佛山、八公山等風景名勝區,奇松怪石,珍禽異獸,盡顯造化之神韻。有萬佛湖、安豐塘、水門塘等休閑度假區,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盡享自然之美妙。

有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壽縣,保存着全國唯一完整、宏偉壯觀的宋代古城牆,以及曆史悠久的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文化積澱深厚,給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

還有多處省級以上重點保護的革命紀念地,真實地記載着革命戰争以來,皖西地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先後視察六安。

現代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江澤民、李鵬等親臨災區,慰問災民。六安還是全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1978年,為鼓勵抗旱秋種,肥西縣山南、官亭(時屬六安地區)和六安縣三十鋪等地,群衆自發搞起了包産到戶,并由點到面在全地區推開。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2001年,農業總産值71.8億元(90年不變價),規模工業總産值195.7億元,分别比1978年增長21.56倍和39.7倍;三産在國内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遊經濟、個私經濟、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正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村村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85%的農戶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群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多年來,全市認真落實和完善扶貧優惠政策,着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施科教扶貧、開發式扶貧、勞務輸出扶貧,271萬人口擺脫了貧困。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6元,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8312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教育“兩基”目标,創辦了皖西學院、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發展了廣播電視,繁榮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全市進入了總體脫貧緻富、邁向小康的曆史新階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區,是資源富市、農業大市、旅遊新市,是一方後發優勢很大的希望之地。進入21世紀,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忠誠實踐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弘揚“艱苦奮鬥,樂于奉獻,務實創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大力實施農業産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科教興市、大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建設新六安,再創新輝煌。

“十五”期末,基本形成建成區40平方公裡、城區人口40萬人、設施比較完善、功能比較齊備的中等城市,全市實現小康目标。

初步核算,2019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62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17.1億元,增長3.3%;第二産業增加值585.4億元,增長9.2%;第三産業增加值817.6億元,增長9.5%。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3.6︰36.2︰50.2調整為13.4︰36.1︰50.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33370元,比上年增加3309元。

上一篇:濟南市長清第一中學

下一篇:靈力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