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

民歌
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号。[1]花兒是流行于甘肅省臨夏、甘南、岷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
  • 中文名:臨夏花兒
  • 外文名:
  • 别名:
  • 性質:民歌
  • 起源:明代
  • 範 圍:甘肅臨夏

曆史淵源

“花兒”最早是起源于甘、甯、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

主要派别

“花兒”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

臨夏花兒

臨夏花兒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樸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并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餘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

洮岷花兒

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

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衆中漫唱。廣泛流行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

洮泯花兒被當地群衆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曆史人物故事和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

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叙事歌”。總之,洮泯花兒格式多樣、結構自由、演唱靈活,深受當地群衆的喜愛。共和國成立後,“花兒”被賦予新的内容,山間、地頭、工地到處傳唱,不僅搬上了舞台,還唱到了北京。

流傳範圍

主要流傳于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中流傳範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衆的喜愛。

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裡的婦女,或是河裡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

花兒特色

河州花兒

河州花兒以松鳴岩花兒為代表。河州花兒又名“少年”,曲調之豐富,唱詞之浩瀚,可位列全國民間藝術的前茅。結構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兩句比興,後兩句言情,前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詞語言、格律、聲韻、音節要求嚴格。韻腳是河州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兒的“長令”拖腔長、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遼闊之特點;“短令”拖腔短,節奏明快,剛健激越。“憨敦敦”、“金點花開”、“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襯句,旋律進行變化多樣。河州花兒流傳着上百個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紹明、韓應賢、馬永華等去北京參加過民族演唱。

蓮花山花兒

蓮花山花兒以康樂縣與甘南州相交的蓮花山而命名,屬洮岷花兒北路派,流行于臨夏州的康樂、和政、廣河縣,甘南州的臨潭、卓尼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為每首三句,頭一句起興,二、三句叙事。每句七字。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兒”。如《三國》、《西遊記》、《楊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節》,還有如叙述蓮花山風光景物類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詞,全靠歌手世代口頭相傳。“散花”就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這一類無固定歌詞,全靠歌手當場編唱。蓮花山花兒隻有一個曲令,即蓮花山令。演唱時由于歌手的創造,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蓮花山花兒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編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聽起來自然、和諧,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蘭等曾去北京參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有“蓮花山令一”、“蓮花山令二”。

花兒會

花兒會是歌手們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兒流傳和發展的搖籃。臨夏流傳至今規模較大的花兒會場有20多處。其中松鳴岩花兒會和蓮花山花兒會久負盛名。此外,積石山縣蓋新坪、永靖縣炳靈寺、臨夏縣大廟山、和政縣寺溝峽等處的花兒會,亦具有一定規模。

松鳴岩花兒會

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岩,有稱須彌岩,是河州花兒演唱的傳統會場。相傳很早以前,有位獵人進行打獵,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戲水唱歌。獵人被美妙的歌聲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樹林中學唱起來,唱着唱着,不知不覺竟唱出了聲。姑娘發現有人偷聽,急忙轉身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緊跟上,轉來轉去再也沒有看見那位唱歌的姑娘,隻有歌聲在山間回蕩。後來,每年“四月八”(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和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集會,聚居在松鳴岩下,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遊山唱花兒或祈禱禳災,求神許願,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自明代開始建寺,先後修了玉皇閣、菩薩大殿、獨崗寺等廟宇。每年一度的唱山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每逢會期,康樂、臨夏、廣河、和政、東鄉、臨洮、卓尼等縣的各族群衆數萬人彙聚松鳴岩,帳篷遍布,各類攤販連綿山間。

松鳴岩花兒會以演唱河州花兒為主,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演唱内容有曆史故事、風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興創造等。其獨特之處是:有些歌手演唱有樂器。器樂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闆胡、二胡等,為花兒演唱增添色彩。

蓮花山花兒會

相傳,遠古年間,冶木峽深邃莫測,有條黑蟒,神出鬼沒,殘害生靈。屬龍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設蟠桃會,昆侖山金花娘娘駕雲起程,帶上千年修煉的一朵蓮花前去赴宴,途經冶木峽,隻見煙霧滾滾,黑氣沖天,阻住雲路。接着一條黑蟒張牙舞爪,仗劍向她刺來,金花娘娘輕抖蓮花,生出萬道霞光,隻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座形似蓮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峽畔,将黑蟒壓在山下。從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庶民感恩戴德,為金花娘娘在蓮花山修建廟宇,玉皇閣、紫霄宮、娘娘殿相繼竣工,廟宇落成慶賀時,一陣悠揚嘹亮的歌聲從天際傳來,循聲望去,隻見兩位仙女撐着花傘,輕搖彩扇,足登蓮花,口唱花兒,翩翩起舞。人們被這美妙的歌聲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來,蓮花山頃刻成了花兒的海洋。“六月蓮花豔陽天,遙望山勢如雪蓮;仙女傳歌留妙音,花兒綿綿萬古傳”。就這樣,蓮花山花兒會便代代沿襲了下來。

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來自周圍七縣的漢、回、藏、東鄉等各族歌手和群衆雲集蓮花山,結伴遊山,演唱花兒。以演唱“蓮花山令”對歌為主,河州花兒歌手也前來助興。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有攔路、遊山、對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邊遊山、邊對歌,互相穿插、靈活多樣。蓮花山花兒會恰似一部優美的樂章,初一、初二,在蓮花山麓的足谷川聚會,即為開始曲;初三、初四遊山對歌,即為高潮;初五從蓮花山30公裡外的王家溝門,圍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裡高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别,即為尾聲。其中以攔路最為别緻而風趣。蓮花山盛産馬蓮,當地群衆用馬蓮擰成繩子,攔堵朝山歌友,進行答問對唱,直到攔路者滿意方可放行。山會期間幾乎每個路口設卡對歌,歌聲此起彼伏,堪稱一絕。

花兒是山間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間,淌向了大川大河……

上一篇:蘭州鐵路技師學院

下一篇:翔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