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

漢語漢字
腳[1],讀作jiǎo或jué,漢字一級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腳[2],胫也。從肉,卻聲。造字本義為胫、足的總稱,踏步行走的器官;引申為形容詞,基礎的,作為依據的。[3]
  • 中文名:腳
  • 拼音:jiǎo,jué
  • 繁體:腳
  • 部首:月(肉)
  • 五筆:efcb
  • 倉颉:bgil
  • 鄭碼:qbzy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十藥
  • 注音:ㄐㄧㄠˇ
  • 總筆畫:11
  • 統一碼:基本區U 811A
  • 字形分析:左中右結構
  • 四角:77220

字源演變

形聲字。“腳”小篆作圖1,左部為“肉”,作形旁,表義,意指“腳”的本義與肢體器官有關;右部為“卻”,作聲符,表音。形旁“肉”至隸書階段演變為“月”。聲符“卻”戰國時訛為“卻”,故“腳”也有兩種寫法,作“腳”與“腳”。現代整理漢字時以“腳”為規範字,“腳”被處理為異體字。

《說文解字》:“腳,胫也。”這是說,腳就是腳胫,腳胫也就是小腿。《莊子·徐無鬼》:“乳間股腳。”股就是大腿,腳就是小腿。中古以後,腳的意義引申轉移了,指“足”,即腳趾到腳跟的部分。《晉書·陶潛傳》:“素有腳疾,向乘籃輿。”這裡的“腳疾”不是指小腿有病,而是指足疾,因此常乘坐竹轎子。這種用法在口語中已經逐漸代替了“足”,但是沒有能夠完全替代,如“手足之情”不能說成“手腳之情”,“失足”不說“失腳”,至于“足下”“足球”中的“足”也不說“腳”。由指人或動物腿的下端的意思,“腳”引申指物體的最下部分或末端:如“山腳”“牆腳”“床腳”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雨腳”就是指密集落地的雨點。

“腳”的最下端的意思,也可以引申指沉在底下的剩餘的物料殘渣,即廢料,如“下腳料”說的就是原材料加工後切割、剔除下來的餘料。

舊時“腳”也指與體力搬運有關的,即靠腳從事體力勞動的,如腳夫是搬運貨物行李的夫役;腳行是專門從事為别人搬運工作的機構,由一個行頭和一些腳夫組成,由行頭負責管理并從中剝削漁利;腳錢是付給腳夫或搬運工的報酬。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jiǎo

名詞

胫;小腿

shank

《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觸之,折其腳。”

人與動物腿的下端,接觸地面、支持身體和行走的部分

foot

漢·無名氏《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巴金《寒夜》二:“難道她沒有腳沒有眼睛,自己不會走路?”

腳步;腳印;腳跟;腳踏兩隻船

物體的最下部

base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又有烏大爺的兄弟托誠村并兩三個少年,都在牆腳下把考籃聚在一處,坐在上面閑談。”

褲腳;杯腳;山腳;牆腳;高腳杯

殘渣,即最後留下的渣滓

dregs;residue

宋·陸遊《秋夜歌》:“架上故裘破見肘,床頭殘酒傾到腳。”

清·俞樾《詠物‧遺箧》:“米欠煤逋貧士籍,針頭線腳女兒箱。”如:下腳;泔腳;邊腳。

泔腳;下腳;茶腳;酒腳

腳步

step

元·餘阙《贈劉禹玉》詩:“去年卧衡嶽,聊憩四海腳。”

舊時指跟體力搬運相關的

porter

唐·劉禹錫《夔州論利害表》之二:“比及三年,漕運七百萬石,省腳三十餘萬貫。”

楊朔《征塵》:“吃吧,到家啦。喝完酒,吃點飯,我們就雇腳回家。”

腳夫;腳行;腳家;腳子;腳戶

幫手

helper

《水浒傳》第四五回:“那婦人專得迎兒做腳,放他出入。”

指細密叢集的痕迹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鞋襪兒針腳兒細似虮子。”

線腳;針腳

動詞

抓住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揜兔辚鹿,射麋腳麟。”

量詞

用于動物的腿

《水浒傳》第五七回:“等了半晌,隻見酒保提一腳羊肉歸來。”

用于腳踢的次數

《儒林外史》第九回:“楊執中惱了,把老妪打了幾個嘴巴,踢了幾腳。”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三回:“舅太爺又狠狠的踢了兩腳。”

jué

名詞

舊同“角”。傳統戲曲中的人物類型

role;part

胡懷琛《稗官辨》引《梨園雜話》:“嘗一日,于某宅堂會,與某醜腳演《狀元譜》。”

舊同“角”。角色。戲劇、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

role;part

田漢《名優之死》第二幕:“把玩意兒丢生了,名氣越大越加不受用,你看多少有名的腳兒不都是這樣垮了的嗎?”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肉部】居勺切(jiǎo)

胫也。從肉,卻聲。  

說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胫也。《東方朔傳》曰:結股腳。謂跪坐之狀。股與腳以厀為中,腳之言卻也。凡卻步必先胫。從肉,卻聲。居勺切,五部。  

廣韻

居勺切,入藥見 ‖ 卻聲鐸部(jiǎo)

腳,《釋名》曰:“腳,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居勺切。五。

腳,俗。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腳

《廣韻》居勺切。《集韻》訖約切,並音蹻。《說文》:胫也。《釋名》:腳,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詩·小雅》:既微且尰釋文尰,腳胫也。《山海經》: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發。一曰長腳。

【未集下】【肉部】 腳

《唐韻》居勺切。《集韻》《韻會》:訖約切,並音蹻。《說文》:胫也。或作腳。《釋名》: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荀子·正論篇》:詈侮捽搏,捶笞膑腳。

又以足蹂物曰腳。司馬相如《子虛賦》:射麋腳麟。注:郭璞曰:腳掎足。《文選》李善注:腳,謂持其麟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月”窄“卻”寬,頂部“月”低,底部“卻”低。“月”,框内兩短橫在橫中線上下。“卻”,“去”寬“卩”窄,頂部“去”高,底部“卩”低。“去”,在豎中線部位;“土”,豎筆在豎中線,第三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厶”居下半格,從田字格中心起筆。“卩",亅(豎鈎)在橫中線部位。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ak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a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a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ja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ak

jak

j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铎

jɑ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藥铎

jɑ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藥铎

jɑk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k

i̯ak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k

ǐak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k

jɑk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k

iɑk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k

jak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k

ǐɑk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腳、腳

入聲

十八藥

開口呼

全清

居勺切

kjɑk

集韻

腳、腳

入聲

十八藥

開口呼

全清

訖約切

kiɑk

禮部韻略

入聲

訖約切

增韻

腳、腳

入聲

訖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kia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蕭豪

葉皎

洪武正韻

腳、腳

入聲

六藥

全清

訖嶽切

ki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九張掌帳着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标(後接調值)标注,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類

備注

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u214(白)/tɕye35(文)

上聲/陽平

北方官話

濟南

tɕye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ɕyo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tɕio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ɕyo3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tɕyɐʔ4

入聲

江淮官話

揚州

tɕiaʔ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2(白)/tɕyəʔ2(文)

陰入

吳語

蘇州

tɕiɒʔ4

陰入

吳語

溫州

tɕia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io24

入聲

湘語

雙峰

tʊ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iɔk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iɔk1

陰入

粵語

廣州

kœk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kiɛk21

下陰入

閩語

潮州

kiok21(文)/kieʔ21(白)/ka21(俗)

陰入

俗讀為“骹”訓讀。“胫骨近足細處”

閩語

廈門

kiɔk32(文)/kioʔ32(白)/ka32(俗)

陰入

俗讀為“骹”訓讀。

閩語

福州

kʰyɔʔ23/ka44(俗)

陰入/陰平

俗讀為“骹”訓讀。

閩語

建瓯

kʰiɔ24/kau54(俗)

陰入/平聲

俗讀為“骹”訓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