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秧雞

長腳秧雞

鶴形目秧雞科動物
長腳秧雞(學名:Crex crex):屬于鶴形目秧雞科動物。是小型涉禽,體長26-29厘米,體重155克左右。嘴短,黃色。上體淡灰褐色,羽幹黑色成粗大縱紋,翅上覆羽和翅下覆羽均為栗色;喉和腹白色,兩脅具紅褐色橫斑。翼上有寬大的棕色塊斑。飛行時鏽褐色的長翼為明顯特征。飛行時振翅無力,雙腿下懸。相似種普通秧雞嘴較長,紅色,兩翅無栗色,腹和兩脅具黑白相間橫斑,區别極明顯。
  • 中文名:長腳秧雞
  • 拉丁學名:Crex crex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鶴形目
  • 科:秧雞科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形态特征

成鳥:兩性相似。自頭頂至尾羽均灰棕色,各羽有粗著的黑褐色縱軸斑,其周圍棕褐色,羽緣灰棕色,由此上體形成黑褐色和灰棕色兩色斑雜狀。初級飛羽棕褐色,内翈多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棕白色;肩部翅覆羽棕栗色,内側翅覆羽雜有不明顯的白色橫紋;翅下覆羽亦棕褐色,無斑點。眉紋、頭側灰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棕白色,胸棕灰色;自後胸、兩脅、腋羽至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有明顯的棕褐色與棕白色相間的粗橫紋,尾下覆羽的棕白色橫紋很寬。腹棕白色。雌鳥上體的棕色較明顯,眉紋較灰較窄。

幼鳥:頭側、前頸和胸部不是灰色,而是棕褐色,有時胸部具白點,兩脅條紋不明顯。

虹膜棕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角褐色,爪淡。

栖息環境

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農田等各類生境中,常在河岸、湖邊高草叢和灌叢中活動。

生活習性

長腳秧雞在中國為夏候鳥,春季于4月下旬遷來我國,秋季于10月份遷走。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叢或灌叢中,早晨、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并且經常鳴叫,叫聲清脆洪亮,很遠都能聽見,鳴叫時常常向前伸長脖子并且左右來回擺動。在地面上奔跑時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通過疾速奔跑來逃避敵害。在危急時和通過開闊的水面時也能飛翔,但飛翔的速度不快,兩個翅膀扇動緩慢,常常飛不了多遠又迅速落入草叢中。由于腳長,又有很長的腳趾,所以在濕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飛和飛翔的時候,兩條長長的腿隻好懸垂在下面。

雜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蠕蟲、草籽和谷粒等為食。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從歐洲西部的大不列颠島,向西北到挪威、瑞典,向南到法國、意大利,向東經土耳其、伊朗到中國西北部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越冬地在非洲紮伊爾東部和坦桑尼亞南部,到南非東部以及馬達加斯加。

國内僅分布于西部邊境,主要在新疆的西部和北部,過去文獻記載的分布地點有:帕米爾高原(旅鳥)、阿克陶(蘇巴什)、喀什、塔什庫爾幹以及特克斯(科克鐵列克)、窮克木玉尼、伊犁、鐵列克、西部天山、和靜(鞏乃斯)和西藏阿裡地區的斑公湖。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又記錄了以下新分布地點:伊犁地區的鞏留、昭蘇、新源、霍城等縣,阿爾泰地區的哈巴河縣、布爾津縣(包括哈納斯湖區)(遷徙中),烏魯木齊市郊和昌吉州的阜康市(繁殖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配偶為一雄一雌制。通常營巢幹岸邊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帶的濕草地上,也在湖邊沼澤和森林中營巢,有時甚至營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叢或高草叢中。巢的大小為直徑12-14厘米,深-7厘米。每窩産卵6-14枚,通常為7-12枚。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顔色為淡赭色,被有紅褐色的斑點,卵在大小為34-6.1毫米×24.1-29.6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為14-15天。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上一篇:褐蘑菇

下一篇:綠之源飲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