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魚

胭脂魚

鯉形目吸口鯉科動物
胭脂魚(學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别名:食底泥魚),鯉形目吸口鯉科胭脂魚屬動物,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該類動物分布于中國長江和福建閩江。體長146毫米。體側面觀長橢圓形,側扁,背鳍始點處體最高;腹部寬圓,腹緣較直;鰓膜條骨3。除頭部外體全蒙鱗,鱗圓形,鱗心位于中央,環紋細密,向後有稀輻狀紋。側線直線形,側中位。小魚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後端與偶鳍均紅黑色,大魚色較淡。主要以底栖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
    中文名:胭脂魚 拉丁學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 别名:火燒鳊、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鳊、燕雀魚、血排、粉排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鳍魚綱 亞綱:新鳍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 科:胭脂魚科 亞科:胭脂魚亞科 族: 屬:胭脂魚屬 亞屬: 種:胭脂魚 亞種:無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Bleeker,1864 保護級别: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物種學史

胭脂魚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龍統治的中生代。胭脂魚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魚,據研究,這種魚在侏羅紀的晚期出現在南美洲。原始骨鳔魚有兩大類:一種是原始脂鯉類;另一種是蛤類,這兩大類後來到達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斷運動,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紀的中期開始分離,所以在兩大洲的胭脂魚家族隻能各自獨立地生存進化。

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的歐洲和亞洲西部連接了起來,非洲的這一支胭脂魚的祖先向着亞洲和歐洲進軍。但因受地質環境的改變以及第四紀冰期的影響,胭脂魚開始逐漸消亡。到了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魚在長江以及閩江這些場所生活下來;另一部分胭脂魚在大約5000萬年前就通過北美與亞洲連接的“陸橋”到了北美洲。北美獨特的地質條件使胭脂魚類在那裡很好地繁衍。到了中新世中期,它們散布到整個北美洲,演化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形态特征

背鳍Ⅲ-50~57;臀鳍Ⅲ-10~14;胸鳍Ⅰ-19;腹鳍Ⅰ-1;尾鳍Ⅴ-16-Ⅴ。側線鱗48~53(上鱗數:10~13,下鱗數:8~10);鰓耙外行16+18,内行18+24;下咽齒50~89。

體長146毫米。體側面觀長橢圓形,側扁,背鳍始點處體最高;腹部寬圓,腹緣較直;體長為體高23倍,為頭長40倍,為尾部長5.6倍。頭稍小,側扁,較體很低;頭長為吻長2.6倍,為眼徑4倍,為眼間隔寬2倍。吻鈍,略突出。眼位于頭側上方,距頭後端較距吻端稍近。眼間隔寬凸。鼻孔每側2個,位于眼稍前上方。口下位,馬蹄形,寬大于長,後端僅達鼻孔下方。唇發達,不中斷,下脣尤寬且後緣有小穗狀突起。兩颌無牙。鰓孔大,下端向前至多達主鰓蓋骨中央下方。鰓蓋膜互連,連鰓峽。鰓膜條骨3。外行鰓耙長約等于瞳孔1/2,内行很短。下咽齒側扁,鈎狀。肛門鄰臀鳍始點。

除頭部外體全蒙鱗,鱗圓形,鱗心位于中央,環紋細密,向後有稀輻狀紋。側線直線形,側中位。

背鳍很發達,始于胸鳍基稍後上方;背緣斜凹,第1分支鳍條最長,頭長為其長0.6倍。臀鳍位于背鳍後段下方;第1分支鳍條最長,約等于頭長。胸鳍位置很低,圓刀狀;第2-3鳍條最長,頭長為其長0.8倍。腹鳍基距胸鳍基較距肛門略近;第2~3鳍條最長,約等于胸鳍,約達肛門。尾鳍深叉狀,下叉常較長。

體長100毫米以下小魚全身微黑,體側在腹鳍基前後各有一橫斜紅色寬紋。體稍大,橫紋漸消失;體長約達一米時全身胭脂紅色,而雌魚黑紫。鳍亦紅色;小魚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後端與偶鳍均紅黑色,大魚色較淡。

生活習性

胭脂魚為大型中、下層淡水魚類。從胭脂魚向下的嘴可以看出此魚為底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栖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

胭脂魚的幼、成魚形态不同,生态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歡群集于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遊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遊,水體的中下層,活動遲緩,成魚多生活于江河上遊、水體的中下層,行動矯健。

分布範圍

中國長江上、中、下遊皆有,以上遊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産。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一般雄魚5齡以上、雌魚7齡以上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氣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遊,長江的産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節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當水溫穩定在13℃以上時即開始産卵。繁殖水溫為14~22℃,以18~22℃最佳。水溫在16.5~18℃時,受精卵經7~8天能孵化出膜。剛出膜的仔魚側卧在水底,6~7天會平遊攝食。産卵期間,雌、雄親魚體都會出現明顯的珠星和胭脂色。親魚産卵後仍在産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才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冬。

人工繁殖

雌雄親魚的鑒别

性成熟的胭脂魚,第二副性征十分明顯。雄魚體色鮮豔,胭脂帶呈橘紅色,頭部兩側、尾鳍、臀鳍等處出現大量珠星,珠星顆粒大而尖,呈乳白色;性成熟的雌魚雖然也出現婚姻色,但是不及雄魚明顯,胭脂帶為暗紅色,珠星主要分布在臀鳍和尾鳍下葉,珠星小而圓。

雌雄親魚的選取

親魚選取要求:①雌魚個體7齡以上,體重在5~7千克以上,雄魚個體5齡以上,體重5~7千克以上。②雌魚選擇腹部飽滿,用手輕壓松軟度較好,魚體腹部朝上有明顯的卵巢輪廓,雙手輕壓腹部兩端有左右移動感,生殖孔稍突微紅的。雄魚選擇體色鮮豔,臀鳍和尾鳍珠星明顯,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即散的。

人工催産

胭脂魚的繁殖季節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繁殖盛期是驚蟄至春分後20天左右的時間。臨近産卵,胭脂魚親魚的性腺發育非常快,成熟幾天就開始退化。因此,我們因地制宜,根據中國廣東北區的氣候情況選擇3月上旬或中旬進行胭脂魚的人工催産。胭脂魚催産水溫16~20℃,最佳水溫17~18℃。經對比試驗表明催産劑以促黃體生成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2)、鯉魚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劑注射效果較好。胭脂魚催産劑的高低選擇,應根據其性腺發育的成熟度而靈活掌握。對性腺成熟度好的(能擠出卵粒),劑量可适當偏低。對性腺發育比較差的,可适當偏高。胭脂魚的催産劑量一般按每千克體重用LRH-A2(5~10微克),HCG(500~1000Iu),PG鯉(3~5個)。注射部位一般選擇胸鳍基部。注射次數應根據胭脂魚的成熟度來決定,成熟度良好的親魚可采用一次性注射,稍差的親魚宜采取先低劑量催熟,再高劑量催産的方法,分2~3次注射,每次注射隔48小時。親魚在催産中始終要有适當的流水刺激。

人工授精

胭脂魚對催産藥物反應比較慢,一般催産水溫為16~18℃時,最後一針的效應時間約為24小時。注射最後一針24小時後,要半個小時左右檢查一次,輕壓雌魚腹部有卵粒流出,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分散,微粘性,直徑超過2毫米時,即捕起雌雄親魚進行人工授精。受精采用幹法授精,精卵充分混合後用清水将受精卵清洗幹淨倒入孵化設施進行孵化。間隔2~3小時,親魚可再次擠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産完。

孵化

孵化用孵化桶進行流水孵化,胭脂魚受精卵具弱粘性,屬粘沉性卵,比重比水大,受精不久粘性消失,經試驗表明,該類型魚卵适合于孵化桶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在孵化桶中水流量以能沖起卵粒、卵粒不堆積,孵化用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為準。孵化後期,把卵粒移至水池進行靜水孵化,水溫18~20℃時胭脂魚孵化時間約為5~6天。

苗種培育

經試驗表明胭脂魚苗種培育宜采用多段分級培育法。

仔魚暫養:初孵仔魚苗先在10平方米小水泥池進行暫養,全天候開動氣泵充氣,保持水體中溶氧5毫克/升以上,同時保持培育水溫穩定在16~26℃之間。剛孵出的仔魚身體細長而透明,全長8~10毫米,腹部帶有長袋形卵黃囊而呈淡黃色。2天後可作間歇性地上下竄遊,4天後大量魚苗開始平遊,十分活躍。第5天開始投喂少量S1微囊配合飼料作為開口餌料,每天投喂4遍。在暫養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魚苗活動情況,發現死苗應及時撈出。魚苗在水池中暫養15~20天後,開始轉入下一階段培育。

魚苗培育:經15~20天培育後,此時魚苗規格15~17毫米。這是開始轉入200平方米水泥池培育。轉池前應對池子進行徹底消毒,注入水約一周後毒性消失才可放入魚苗,每平方米可放魚苗約500~800尾。胭脂魚魚苗培育所要求水質與其它江河魚類魚苗相似,要求水質清新,溶解氧含量高(一般要求4毫克/升以上),因此在魚苗培育階段應經常加注新鮮水。在人工條件下用名優魚類專用S1微囊配合飼料投喂,同時拌少量花生麸,每天投喂兩次,經過培育約30~40天,可長至3~4厘米,這時可轉入池塘進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魚種培育以土池為宜,面積3~4畝,水深1~1.5米以上,池底平整,無淤泥。先用生石灰清塘,魚種下池前一個星期應灌水。在灌水前2~3天每畝施腐熟糞肥100~200千克,每畝放養魚種8000~10000尾左右。據水溫、水質和天氣情況,每天投喂花生麸、豆漿等多種混合飼料2~4千克/畝。在培育過程中,要加強水質管理工作,因為在培育過程中由于投餌施肥量大、魚的排洩物多,水中的有機質較多,容易引起水質惡化,所以每天根據水質況,及時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惡化;其次在培育過程中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

人工養殖

池塘條件與準備

池塘靠近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周邊無污染源。池塘最好為長方形,适宜面積3~5畝,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放養之前,對池塘進行整理清淤消毒,并配備增氧和灌溉設備。

魚種放養

每畝放養8~10厘米大規格魚種1000尾左右,搭配規格15~20克/尾白鲢300尾和鳙魚100尾,由于胭脂魚性溫和、營底栖和肉食性等特性,養殖時注意不宜與鯉、鲫或其他兇猛性肉食魚類同池混養。胭脂魚一般需養殖2年可達到商品魚規格。第一年養殖可達到120~150克/尾,随着魚體不斷長大,對養殖水體空間要求也增大,此時,需要分池養殖。否則,不僅生長速度會減緩,而且會發生魚病。分池後,每畝放養胭脂魚500尾左右。

日常管理

飼料投喂:設置6米×6米的投食台,投喂黃颡魚浮性飼料(蛋白含量40%左右),視條件可适量輔投水蚯蚓等鮮活餌料,胭脂魚全年均有攝食行為,1~3月少量投喂,4~5月日投飼量按體重1~2%,6~8月按5~8%,9-10月按3~5%,11~12月按1~2%;5~9月份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其他月份每天中午1次。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依照“三看、四定”原則,視天氣、水溫及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

水質調控:水質管理是養殖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胭脂魚喜生活在清新的水體中,池水要經常排老注新,維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視天氣和水質情況,每一周或每半月換水一次,先排後注,換水量不超過1/3。換水時間一般選擇晴天中午前後。胭脂魚對溶氧要求較高,平常可使用光合細菌、EM菌等調節水質,高溫季節應每天開啟增氧機,保持水體充足的溶氧。

疾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水色過濃易誘發魚病,可每15~20天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潑灑調節。5~9月每15~20天投喂藥餌預防1次,每100千克魚每天用穿心蓮粉2千克、鹽200克拌料投喂,連喂3天。在6~9月份,爛鰓、腸炎等細菌性魚病易發生,需采用消毒水體和内服藥物的綜合方法予以及時治療:水體消毒,可全池潑灑強氯精或二氧化氯,内服藥可選用氟苯尼考等抗菌消炎類國标商品漁藥。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葛洲壩截流後,長江中下遊親魚不能上溯至上遊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産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産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胭脂魚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級别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群)

主要價值

觀賞

胭脂魚模樣奇特,尤其幼魚形體别緻,色彩絢麗,并且幼魚期遊動緩慢而顯文靜,具較高的觀賞價值。其會随情緒變化改變體色,十分有趣。胭脂魚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又因背鳍高大,流動起來如同揚帆遠航,故有“一帆風順”之稱,為許多商家所喜愛。

經濟

胭脂魚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可達200毫米左右,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千克,最大個體重可達30千克,在長江上遊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學術

胭脂魚是胭脂科分布在亞洲大陸的唯一種類,具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一篇:題齊安城樓

下一篇:物流與供應鍊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