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肉豆蔻

肉豆蔻科肉豆蔻屬植物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常綠喬木植物。小喬木;幼枝細長。總梗粗壯、着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脫落後殘存通常為環形的疤痕。該種為熱帶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采收。主産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該種為熱帶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其種仁入藥,可治虛瀉冷痢、脘腹冷痛、嘔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蟲驅除劑,治療風濕痛等。此外,還可作調味品、工業用油原料等。
    中文名: 拉丁學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毛茛目 亞目: 科:肉豆蔻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肉豆蔲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肉豆蔻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肉豆蔻 中文别名:肉蔻、肉果、頂頭肉 分布: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

形态特征

小喬木;幼枝細長。葉近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側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

雄花序長1-3厘米,無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長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絨毛;花藥9-12枚,線形,長約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總梗粗壯、着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脫落後殘存通常為環形的疤痕;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鏽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果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珠形;子葉短,蜷曲,基部連合。

生長習性

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适宜生長的氣溫為25-30℃,抗寒性弱,在6℃時即受寒害。年降雨量應在1700-2300mm之間,忌積水。幼齡樹喜陰,成齡樹喜光。以土層深厚、松軟、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為宜。

地理分布

原産馬魯古群島,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台灣、廣東、雲南等地已引種試種。

栽培技術

種植技術

主要采用種子繁殖,留種應選穩産、高産、粒大、種仁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樹上結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開的果實。随采随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失水幹燥即喪失發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軟肥沃,行株距10cm×5cm,穴播,種臍向下,保持蔭蔽濕潤,約60天發芽,至真葉将展出時蔬苗移栽。幼樹要艿蔽,苗高20-30cm時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選陰雨天種植,行株距5m×4m,穴深寬各60cm,每穴植苗1株。

田間管理

幼樹生長緩慢,需蔭蔽,可在行間種植高杆綠肥,并勤澆水。由于冠幅大,根系淺,作純林種植時要先種植防風林帶,在台風頻繁地區必須進行防風。每年施肥3-4次,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化肥。幼齡期每株追施有機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後随樹齡增加,逐漸加施肥料。

病害防治

病害有斑點病、疫病,可用波爾多液1:1:120倍液或敵克松500倍液噴射;鏽腐病、菌核病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為害。蟲害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針蟲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出處:出自《藥性論》(《中藥大辭典》)、《名醫别錄》(《中華藥海》)

1、《本草圖經》:肉豆蔻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2、《綱目》:肉豆蔻,花結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類,外有皺紋,而肉有斑缬,紋如槟榔紋,最易生蛀,惟烘幹密封,則稍可留。

性味:辛;苦;溫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溫中澀腸;行氣消食。主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注意

1、《雷公炮炙論》:凡使,勿令犯銅。

2、《本草經疏》: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洩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應用選方

1、四神丸(《證治準繩》),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洩,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2、真人養髒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

3、肉豆蔻丸(《太平聖惠方》),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

4、肉豆蔻散(《太平聖惠方》),治霍亂吐瀉不止。

5、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肝氣郁滞,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

各家論述

1、《藥性論》: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2、《海藥本草》: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洩,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

3、《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4、《開寶本草》: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消食止洩,小兒乳霍。

5、《綱目》:暖脾胃,固大腸。

6、《本草經讀》: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腎洩,上盛下虛,諸逆上沖,元陽上浮而頭痛。

8、《本草衍義》:肉豆蔻,善下氣,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9、《本草衍義補遺》:肉豆蔻,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駃洩。《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

10、《藥性類明》:肉豆蔻,溫中補脾,洩痢久不已則用之,故《本草》言冷熱虛洩,久則雖熱者其氣亦虛,非概用以溫中也。

11、《本草經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洩瀉之要藥。

12、《本草彙言》: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滞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洩真氣也;止洩瀉而不澀,非若诃子、罂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閉邪氣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

14、《本草正義》: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并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别。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着想者。若濕熱郁滞而為此諸症,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洩。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精切。惟珣又謂治亦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洩滿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

經濟價值

産地用假種皮搗碎加入涼菜或其他腌漬品中作為調味食用;種子含固體油,可供工業用油。

現代研究

藥理作用

鎮靜催眠作用

該品揮發油中所含的甲基異丁香酚有抑制中樞神經作用,兔耳iv50mg/kg後,可見睡眠時翻正反射、痛覺反射和聽覺反射均消失,睡眠時間平均20分鐘8s,有加強戊巴比妥的安眠作用。

抗菌作用

甲基異丁香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MIC分别為0.4mg/ml和0.6mg/ml。馬拉巴酮B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堅忍鍊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前兩者的MIC為1ug/ml,後者為2ug/ml,馬拉巴酮C對枯草杆菌的MIC為2ug/ml。

麻醉作用

該品揮發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和榄香脂素對小鼠、兔、貓和狗,iv給藥後有麻醉作用。

其它作用

1、對胃腸道刺激作用:本品所含揮發油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且具有祛風作用。少量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和刺激胃腸蠕動,大劑量則抑制。

2、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另有降低大白鼠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毒性肉豆蔻醚對貓的LD為0.5-1.0ml/kg,sc0.12ml可引起廣泛的肝髒變性。貓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睡狀态,并于24小時内死亡。肉豆蔻醚和榄香脂素對正常人有緻幻作用。

臨床應用

1、肉豆蔻散(《聖濟總錄》)治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去殼,為末)30克,生姜汁2合,白面60克。上3味,将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每服4克。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

2、養髒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腎俱虛所緻的虛瀉,冷痢:煨肉豆蔻、罂粟殼(蜜炙)、煨诃子肉各4.5克,白芍、白術、當歸各15克,黨參、炙甘草各8克,肉桂、木香各3克。研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2片,大棗1枚,水煎服。

毒性

種仁。内含多種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萜烯類,還含脂肪油,油中存在大量肉豆蔻酸。

該品用量不宜過大,過量可引起中毒,出現神昏、瞳孔散大及驚厥。人服肉豆蔻粉7.5克,可引起眩暈,甚至谵語、昏睡,大量可緻死亡。

肉豆蔻補充信息: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肉豆蔻、煨肉豆蔻,煨豆蔻又能分為面裹煨、麥麸煨、滑石粉煨,炮制後貯幹燥容器内,密閉,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物種性狀

性狀鑒别

種仁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5cm,寬1.5-2.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網狀溝紋,常被有白色石灰粉;寬端有淺色圓形隆起(種臍的部位)。狹端有暗色下陷處(合點的部位),兩端間有明顯的縱溝(種脊的部位)。質堅硬,難破碎,碎斷面可見棕黃或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與類白色的内胚乳交錯,形成大理石樣紋理。縱切時可見寬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型幹縮的胚,子葉卷曲。氣強烈芳香,味辛辣、微苦。

以個大、體重、堅實、破開後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别

種仁黃切面:外胚乳分内外兩層,外層細胞扁平,切向延長,内含黃棕色物質;内層細胞長方形,含紅棕色物質,伸入内胚乳形成錯入組織,其中常有一個維管束,并有多數油細胞散在,油細胞直徑42-140cm,含揮發油滴。内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澱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中有拟晶體。内胚乳有含棕色物質的細胞散在。

化學成份

種仁含脂肪油25%-46%,揮發油8%-15%,内含有毒物:肉豆蔻醚(myristicin)約4%。

揮發油主含香桧烯(sabinene),α-及β-蒎烯(pinene),松油-4-烯醇(terpinen-4ol),γ-松油烯(γ-terpinene),檸檬烯(limonene),冰片烯(bornyl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α-異松油烯(α-terpino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δ-荜澄茄烯(δ-cadinene),肉豆蔻醚,榄香脂素(elemicin),還含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4-二甲基蘇合香烯(3,4-dimethylstyrene),芳樟醇(linalool),順式辣薄荷醇(cis-pinperitol),反式辣薄荷醇(trans-piperitol),龍腦(borneol),順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對聚傘花素-α-醇(p-cymen-α-ol),黃樟醚(safrole),橙花醇(nerol),β-澄茄油烯(β-cubebene),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異榄香脂素(isoelemicin)。

脂肪油中主含三肉豆蔻酸甘油酯(trimyristin)和少量的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等。

種子還含木脂素:1-(3,4-亞甲二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甲氧基-4-乙酰氧基苯基)-2-(4烯丙基地,6-二甲氧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methoxy-4-acetyloxyphenyl)-2-(4-allyl-2,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亞甲二氧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5-三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4,5-tr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 去氫二異丁香油酚(dehydrodiisoeugenol)即利卡靈A(licarin A),5'-甲氧基去氫二異丁香油酚(5'-methoxydehydrodiisoeugenol),2-(3,4-亞甲二氧基苯基)-2,3-二氫-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即利卡靈B(licarin B),2-(3,4-亞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基)-2,3-二氫-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5-meth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d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methoxy-4-hydr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等。

脫脂種仁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三萜皂甙,甙元為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上一篇:轟炸大鱿魚

下一篇:腌辣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