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

漢語漢字
耐:nàiㄋㄞˋ。從而、從寸。面頰上的須毛是而之範式。(法度規則的)度量是寸之範式。而、寸兩範式疊加。隻剃去鬓須而不剃發的輕刑是耐之範式。本義:古時一種剃掉胡須兩年的刑罰。如:《後漢書·高帝紀》:“耐罪亡命。”(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衍義:引申指“承受得住、經受得起”。如:耐煩,耐寒,耐用,忍耐,吃苦耐勞。衍義:又用作姓。
  • 中文名:耐
  • 拼音:nài
  • 部首:而
  • 五筆:dmjf
  • 倉颉:mbdi
  • 鄭碼:glds
  • 筆順:132522124
  • 總筆畫:9
  • 部外筆畫:3
  • 四角碼:14200
  • 統一碼:8010
  • 注音:ㄋㄞˋ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nài

【釋義】承受得住;經受得起:耐煩|耐寒|耐用|忍耐|吃苦耐勞。

【耐勞】nàiláo禁得起勞累。

〖例句〗吃苦耐勞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讓下一代繼承并發揚下去。

【耐人尋味】nàirénxúnwèi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

〖例句〗在我遇到困難時,媽媽總是會說一些耐人尋味的話,使我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

【耐心】nàixīn心裡不急躁,不厭煩。

〖例句〗由于老師的耐心糾正,小紅終于改掉了口吃的毛病。

詳細釋義

耐〈動〉

(會意。從而,從寸。而亦聲。“而”指面頰,“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頰上施刑罰,指剃須。字本作“耏”。從而,從彡。本義:古時一種剃掉胡須兩年的刑罰)

同本義

耏,罪不至耏也。――《說文》。按,不剃發也。

耏以上請之。――《漢書·高帝紀》。應劭注:“輕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

耐罪亡命。――《後漢書·高帝紀》。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

耏,多須貌。――《後漢書·章帝紀》注

從事有亡,卒歲得,可論?耐。――《睡虎地秦墓竹簡》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鬓須的刑罰。耐,同“

耐nài

⒈禁得起,受得住:~寒。~穿。~磨。~火材料。

⒉适宜:江田~插秧。

耐nǎi1.方言。你。

耐néng1.能夠。

3.古代的一種恥辱刑,剃去犯人的胡須。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與耏同。《說文》耏,或從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注》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從彡,發膚之首也。蘇林以為法度字皆從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為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為長矣。

又《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注》忍也。

又《集韻》《正韻》?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注》耐,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注雲: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為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