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

翻車魚

大洋性魚類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又稱翻車鲀、曼波魚、頭魚、英美地區稱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閩南語叫魚粿。是硬骨魚綱,翻車鲀科(Molidae)3種大洋魚類的統稱。分布于栖息于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産。常見于外海表層,屬于大型大洋性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地中海。其外表特殊,體短,後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與臀鳍之後截然而止,身體兩側扁平,皮膚強韌,口小,牙愈合呈喙狀。普通翻車鲀(Molamola)體大,灰或淺褐色,最長可達3.3米,重1,900公斤(4,000磅);呈卵圓形或圓形,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将其比喻為磨盤石,英語俗名即由此而得。
    中文名:翻車魚 拉丁學名:Mola mola 别名:翻車魚、頭魚、海洋太陽魚、太陽魚、月亮魚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魚綱 目:鲀形目 科:翻車鲀科 屬:翻車鲀屬 種:翻車魚 亞種:無 分布區域:遍布世界所有熱帶及溫帶海洋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護級别:(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别名來源

英美地區

英美地區稱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閩南語叫魚粿(ㄏㄧˊㄍㄨㄟˋ)。翻車魚的學名叫做molamola,意思是“磨子”。而翻車魚英文為oceansunfish,則可能與它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習性有關,因此又有人叫它“太陽魚”。

西班牙

MolaMola:mola拉丁文的意思是石磨,當曼波魚躺在水面時,好像是一個石磨一樣

法國

月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夜間發出微微光芒,于是法國人叫它“月光魚”

美國

太陽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白天讓陽光照耀,好像是海中的‘太陽’

德國

遊泳的頭:尾巴短小,卻有着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以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可愛的模樣像一個卡通人頭,于是德國人稱它“遊泳的頭”

日本

曼波魚:在海中遊泳時,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樣有趣,于是日本人稱為“曼波魚”

中國

中國國漁民出海捕魚時,如果捕捉到一種叫“車輪魚”的魚,便需立即放生。因為他們相信釣到車輪魚已經是行衰運,如果不信邪不放生,用來食用的話,便會随時撞邪。很可能會賠上性命。當然,有地方相信有的地方卻不相信。

主要種類

有三種,分别為翻車魚、槍尾翻車魚及長翻車魚。

尖尾曼波魚:Masturus lanceolatus,曼波魚的尾鳍像矛一樣尖尖的

圓尾曼波魚:Mola mola,一般常見的曼波魚

寬尾曼波魚:Ranzania truncatus,又稱黃尾曼波魚

至今,翻車鲀科隻有三個确定的物種,除翻車鲀外,還有矛尾翻車鲀(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點長翻車鲀(Ranzania laevis),在我國可以見到的是前兩種。

形态特征

體亞圓形,側扁而高。尾部很短,無尾柄。頭高而側扁,頭高為頭長1.8~2.0倍。吻圓鈍。眼小,上側位,眼間隔寬而突起,頭長為眼間隔1.9~2.1倍,眼間隔寬為眼徑3.5~3.9倍。鼻孔每側2個,很小,位于眼的正前方,距眼較距吻端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1喙狀齒闆,無中央縫。唇厚。各鰓蓋骨均埋于皮下。鰓孔小,上側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體和鳍均粗糙,具刺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

背鳍1個,高大,略呈鐮刀形,體長為背鳍高2.6~2.7倍,背鳍高為頭長1.4~1.5倍,背鳍位于體之後部。臀鳍與背鳍同形,起點稍後于背鳍起點,體長為臀鳍高2.5~2.8倍,臀鳍高為頭長1.3~1.5倍。背鳍與臀鳍後部鳍條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類似尾鳍的舵鳍,無真正的尾鳍。舵鳍邊緣波曲形,具12~16鳍條,中部8~9鳍條後端具小骨闆。胸鳍短小,圓形,基底平橫,并不垂直。無腹鳍,無腰帶骨。體背側面灰褐色,腹面銀灰色,各鳍灰褐色。

翻車魚一般體形側扁,頭上生有兩隻明亮的眼睛和一個小小的嘴巴,背部和腹部分别長着一個又高又長的背鳍和臀鳍,在身體的最後邊,有一個鑲着好像花邊的尾鳍。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像個大碟子。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頭小、嘴小,尾鳍也退化無尾柄,很短;沒有腹鳍,但背鳍與臀鳍發達,且相對較高。體側呈灰褐色、腹側則呈銀灰色。翻車魚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樣。

因此,它的普通名稱也叫頭魚。口小,眼小;鱗片特化為粗糙的表皮。體灰褐色,腹部銀灰;胸鳍短小,無腹鳍與尾鳍,背鳍與臀鳍高大且相對。在翻車魚的家族中,各成員的體形并不完全相同。有一種翻車魚的尾巴又長又尖,看上去像是拖着一根長矛,所以人們叫它“矛尾翻車魚”;還有一種翻車魚身體修長,大家叫它“長翻車魚”。

翻車魚是世界上最大、形狀最奇特的魚之一。它們的身體又圓又扁,像個大碟子。魚身和魚腹上各有一個長而尖的鳍,而尾鳍卻幾乎不存在,于是使它們看上去好像後面被削去了一塊似的。翻車魚主要以水母為食,用微小的嘴巴将食物鏟起。它們常常在水面曬太陽,盡管其形狀笨拙,但有時也會躍出水面。

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體重可達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就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并宣稱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它們的幼魚僅有0.25厘米長,而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雖然翻車魚體重可達2噸半,但它性情溫和可接近。

19世紀時,漁民的孩子們會把厚厚的翻車魚皮用線繩繞成有彈性的球玩。翻車魚皮上可以有多達40多種不同的寄生蟲,就連它們身上的寄生蟲身上也有寄生現象。

生活習性

翻車魚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随黑潮洄遊靠岸,肉食性,以水母、浮遊動物為主,也吃甲殼動物、海蟄、和海藻,翻車魚遊泳速度較緩慢,當天氣較好時,它會将背鳍露出水面作風帆随水漂流,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天氣變壞時,就會側扁身子平浮于水面,以背鳍和臀鳍劃水并控制方向,還可用背鳍在海中翻筋鬥而潛入海底。

翻車魚性情溫順,它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着許多發光動物,它一遊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适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在海洋中表層生活的它們,竟可以下潛到600米以下的深海,有時一天多達二十次。

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随黑潮洄遊靠岸,嗜食水母。生活于1~300公尺海域,一般生活在30-70米的海水中,适宜溫度為12-25℃,靠強而有力的背鳍與臀鳍擺動前進,但成魚偶會平躺在水面上,或躲在海上漂流物下随海流漂移。肉食性,以水母、浮遊動物為主,此外也攝食海藻、軟體動物、小魚及浮遊甲殼類等。雌魚懷卵量極多,可産下約3億顆的浮性卵于大洋。在所有熱帶和溫帶所發現的翻車魚都愛吃小魚、馬鲗、甲殼動物、海蟄、膠質浮遊生物和海藻,但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月形水母。

翻車魚主要是靠背鳍及臀鳍擺動來前進,所以遊泳技術不佳且速度緩慢,很容易被定置漁網捕獲。它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着許多發光動物。

它的身體像鲳魚那樣扁平,利用扁平體形悠閑地躺在海面上,借助吞入空氣來減輕自己的比重,若遇到敵害時,就潛入深處,用扁的身體劈開一條水路而逃之夭夭。成年後的翻車鲀,一般個體比較大,大的能達2米至3米長,200多公斤左右重。然而,這種魚的肉看上去雖雪白細膩,肝内含有有用的脂肪,但美中不足的是,煮熟的魚肉味道欠佳,甚至令人生厭。

翻車鲀能發出一種奇怪的光,一到夜晚,它的身體各部位閃閃發光,使人把它誤認為是火或某種發光物體。有人研究分析後,認為這是由于它身體和鳍的輕微擺動,引起水中包圍着它的一層夜光蟲發的光。在海上的夜晚,它閃光的體表好像是映在海面上的月亮一樣,所以人們叫它“月魚”。也因為它常把身體翻轉側躺在海面随風飄遊,人們才稱它為翻車鲀。

有幾項醫學實驗表明,翻車魚能分泌一種奇特的物質來改善四周的環境,可以用來治療周圍魚類的傷病,科學家也沒發現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但無可厚非,翻車魚的的确确可以算的上是魚裡面的大夫。

翻車魚既笨拙又不善遊泳,常常被海洋中其它魚類、海獸吃掉。而它不至于滅絕的原因

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産約2500萬-3億枚卵,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隻有30條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節,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在海洋中被稱為最會生産的魚類之一。

翻車魚的繁殖過程也非常有趣。每當生殖季節來臨時,雄魚則在海底選擇一塊理想的場地,用胸鳍和尾巴挖開泥沙,築成一個凹形的“産床”,引誘雌魚進入“産床”産卵。雌魚産下卵之後,便揚長而去。此時,雄魚趕緊在卵上排精,從此就擔負起護卵、育兒的職責,直到幼魚長大。

但是由于一部分魚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魚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又會被兇猛的魚類吃掉,再加上剛孵化出的小魚非常脆弱,一場風暴來臨,驚濤駭浪也會使一部分幼魚喪生。經過種種災難,最後能長成大魚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車魚雖然産卵很多,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海洋中的翻車魚卻寥寥無幾,十分罕見:一條翻車魚所産的3億枚卵中,隻有30條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節。

成長史

翻車鲀與河豚、刺鲀、馬面鲀等同屬于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之間擁有許多共同點,包括牙齒常愈合形成喙狀牙闆、上颌骨與前颌骨相連或愈合等。但與河豚它們不同,翻車鲀它沒有鳔或氣囊,因而也不可能像河豚一樣将身體鼓成球狀——如果可以的話一定很有趣。

翻車鲀是脊椎動物中的産卵冠軍,一條長1.4米左右的雌魚一次可産下3億枚卵,比正常魚類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秒殺各種陸生脊椎動物,更不用說一次排一兩個卵的了。卵的數量如此之大,單個卵體積之微小便也不言而喻。這種廣種薄收的繁衍方式必然導緻了成活率的低下——不過即便從受精卵發育為成魚的成功率隻有不到百萬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卵也足以保證這些“海怪”的種族延續。

剛孵化出來的翻車鲀僅有2毫米左右,但體形寬大,擁有原始的尾鳍和較大的胸鳍。在它們長到10毫米之前,身體長有棘刺,看上去就像是河豚和箱鲀的微縮版。而等魚苗長到35毫米的時候,棘刺已經不那麼明顯了。此時它們的身體逐漸變厚,也更緊湊,原始的尾鳍逐漸消失,圓形的假尾鳍,或稱舵鳍,取而代之。

再後來,翻車鲀就長成了我們經常看到的模樣,那些棘刺消失不見了——作為一隻“海怪”必須抹去那些表現出與其它魚類親緣關系的印記。與“正常”“海怪”的個性不同,翻車鲀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被欺淩的血淚史。

幼年時因為缺乏母愛、個體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經常被各種掠食魚類侵擾,金槍魚、鲯鳅等都将它們視為美餐;成年後雖然擁有可怕的塊頭,但卻缺乏足夠的自衛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鲸、鲨魚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動物也不會放過它們,海獅甚至有時會以獵殺翻車鲀取樂。好在那些兩條腿的陸生雜食動物并沒有對這些“海怪”産生太大的興趣,所以它們依然能夠逍遙地曬着太陽生存下去。

分布海洋

在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是在熱帶和溫帶的大洋海域活動,偶出沒于近岸。

栖息于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産。

繁殖方式

翻車鲀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一般魚類産卵大約是30萬,鲨魚就更少了,隻能按照個位數計算),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雖說翻車鲀産卵數量高,可是幼體存活率極低,隻有千萬分之一。一場暴風雨或是一次天敵的襲擊,就會讓幼體死傷殆盡。翻車鲀有着奇妙的繁育方式。雄魚會先在沙地上挖一個坑,然後雌魚便将自己的卵子排入其中,緊接着雄魚立刻來到坑上,将自己的精子排下,并且開始照顧受精卵。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價值

翻車鲀肉可食用,但味道并不鮮美,一般多制作魚粉用于飼料。肝和脂肪可制魚油,肝油可入藥,主治療跌打損傷及燙、火傷等症。

世界紀錄

世界上産卵最多的魚:翻車鲀為大型大洋性魚類,最大體長可達3.0~5.5米,重達1400~3500千克,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吉尼斯世界紀錄)

上一篇:黑寶石

下一篇:毛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