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美國的中央銀行體系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美聯儲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核心管理機構,它是一個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其辦公地點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美聯儲”一般是對整體儲備系統的簡稱,而非對其委員會的簡稱。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現任主席(也就是整體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最高長官)是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1]
  • 中文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 簡稱:美聯儲
  • 英文名: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
  • 總部所在地:美國華盛頓特區
  • 組織性質:私營銀行系統

機構簡介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該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準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以避免再度發生類似1907年銀行危機而設置。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同時有約三千家會員銀行、及三個咨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s)。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是以私有形式組織的行使公共目的的私營銀行系統。美國政府雖不擁有美聯儲的股份,但美聯儲的94%利潤(2009年總利潤為450億美元)需轉交給美國财政部,剩餘6%用于給會員銀行發行股息;同時,美國政府任命美聯儲的所有高級雇員。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為現任美聯儲委員會主席。

機構曆史

曆史概述

美國最早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是1791年獲批的美國第一銀行和美國第二銀行。

1837年至1862年間的“自由銀行時代”美國沒有正式的中央銀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間,一個(私營的)國家銀行系統起到了這個作用。

美聯儲是由美國國會在通過歐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稱聯邦儲備法案)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于1913年12月23日簽字。

美聯儲起源

神秘的哲基爾島:美聯儲的策源地

1910年11月22日夜,紐約城外一節完全密封的火車車廂裡,所有的車窗全部被窗簾嚴密地遮擋住,列車緩緩向南駛去。車廂裡坐着的全是美國最重要的銀行家,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列車的終點是數百英裡之外的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

佐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美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為首的大腕們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1/6的财富聚集在這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會員身份隻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内使用會所。會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隻稱呼名字,而絕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裡的範圍内被确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由于1907年銀行危機以來,銀行家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太差,以至于國會議員中沒有人膽敢公開支持由銀行家參與制訂的法案,所以這些人不遠千裡從紐約躲到這個僻靜的小島來起草這個文件。另外,中央銀行這個名稱過于樹大招風,自傑斐遜總統以來,中央銀行的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系過密,所以保羅建議用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稱來遮人耳目。

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銀行的職能,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被設計成私人擁有股份,并将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與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不同的是,美聯儲的股份構成中,原來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将成為一個“純粹”的私有中央銀行。

為了使聯邦儲備系統更有欺騙性,在誰控制美聯儲的問題上,保羅巧妙地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政府在董事會中擁有代表,但是董事會的多數成員由銀行協會直接或間接控制。”

後來,保羅把最後的版本改為“董事會成員由美國總統任命”,但是董事會的真正功能由聯邦咨詢委員會(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制,聯邦咨詢委員會與董事會定期開會“讨論”工作。聯邦咨詢委員會成員将由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決定,這一點被有意地向公衆隐瞞了。

美聯儲成立

1903年,保羅将一份如何将歐洲中央銀行的“先進經驗”介紹到美國的行動綱領交給雅各布·希夫,這份文件随後又被轉交給紐約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旗銀行)總裁詹姆斯·斯蒂爾曼和紐約的銀行家圈子,大家都覺得保羅的思想真如醍醐灌頂,使大家茅塞頓開。

問題是美國曆史上反對私有中央銀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間力量相當強大,紐約銀行家在美國工業界和中小業主的圈子裡口碑極差。國會的議員們對銀行家提出的任何有關私有中央銀行的提案都像躲避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想通過有利于銀行家的中央銀行法案比登天還難。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态勢,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開始被構想出來。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1907年1月6日發表了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将經曆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與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一樣,銀行家們早已瞧出經濟過熱發展中出現的嚴重泡沫現象,這也是他們不斷放松銀根所導緻的必然結果。整個過程形象地說就像銀行家在魚塘裡養魚,當銀行家向魚塘裡放水時就是在放松銀根,向經濟體大量注入貨币,在得到大量的金錢之後,各行各業的人就開始在金錢的誘惑之下日夜苦幹,努力創造财富,這個過程就像水塘裡的魚兒使勁吸收各種養分,越長越肥。當銀行家看到收獲的時機成熟時,就會突然收緊銀根,從魚塘中開始抽水,這時魚塘裡的多數魚兒就隻有絕望地等着被捕獲的命運。

但是,什麼時候開始抽水撈魚卻隻有幾個最大的銀行寡頭知道,當一個國家建立了私有的中央銀行制度以後,銀行寡頭對放水抽水的控制就更加得心應手,收獲也就越加精确。經濟發展與衰退,财富積累與蒸發都成為銀行家“科學飼養”的必然結果。

摩根和他背後的國際銀行家們精确地計算着這次金融風暴的預估成果。首先是震撼美國社會,讓“事實”說明一個沒有中央銀行的社會是多麼脆弱。其次是擠垮和兼并中小競争對手,尤其是令銀行家頗為側目的信托投資公司。還有就是得到讓他們垂涎已久的重要企業。

1913年20日深夜,參衆兩院在若幹重要問題上仍然沒有達成一緻。這些分歧包括: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數量;如何确保儲備金;黃金儲備的比例;國内國際貿易中的貨币結算問題;儲備金更改提案;美聯儲發行的貨币能否成為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政府債券作為聯儲貨币發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貨膨脹問題等。在經過21日緊張的一天之後,22日星期一《紐約時報》頭版登出“貨币提案今天可能成為法律”的重要新聞,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地稱贊國會的效率,“以這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聯席會議修正了兩院提案的差異,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這篇文章提到的時間段大約是星期一的淩晨1點30分到4點。一個即将影響每一個美國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這樣一種倉促和壓力之下進行的,絕大多數議員根本沒有來得及仔細閱讀修改之處,更别說提出修正案了。

22日淩晨4點30分,最後文件被送交打印。

7點整,最後校稿。

下午2點,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議員的辦公桌上,并通知下午4點開會。

下午4點,會議開始。

6點整,最後聯席會議報告提交,此時大多數議員已經去吃晚飯了,會場上的議員寥寥無幾。

晚7點30分,格拉斯開始20分鐘演講,然後進入辯論階段。

晚11點開始表決,最後以298對60票獲得衆議院通過。

23日,聖誕節前兩天,參議院表決以43對25票(27人缺席)通過了《美聯儲法案》。威爾遜總統為報華爾街的知遇之恩,在參議院通過《美聯儲法案》僅一小時,就正式簽署了該法案。

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頓時一片歡騰。

林德伯格(Lindbergh)議員在這一天對衆議院發表演講:

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授權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當總統簽署這個法案後,金錢權力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将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内不會知道這一點,但幾年以後他們會看到這一切的。到時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獨立宣言》才能将自己從金錢權力之下解放出來。這個金錢權力将能夠最終控制國會。如果我們的參議員和衆議員不欺騙國會,華爾街是無法欺騙我們的。如果我們擁有一個人民的國會,人民将會有穩定(的生活)。國會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貨币系統法案(《美聯儲法案》)。這個銀行法案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立法犯罪。兩黨的頭頭和秘密會議再一次剝奪了人民從自己的政府得到益處的機會。銀行家們對這個法案卻好評如潮,美利堅國家銀行(American National Bank)的總裁奧利弗(Oliver Sands)熱情洋溢地說:

這個貨币法案的通過将對整個國家帶來有益的影響,它的運作将有利于商業活動。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普遍繁榮時代的開始。

美聯儲的始作俑者奧爾德裡奇參議員在1914年7月《獨立》雜志對他的采訪中透露:

在這個法案(《美聯儲法案》)之前,紐約的銀行家隻能控制紐約地區的資金。在這之後,他們可以主宰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金。

經過與美國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較量,國際銀行家終于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徹底控制了美國的國家貨币發行權,英格蘭銀行的模式終于在美國被複制成功了。

格林斯潘時期

2006年1月31日是艾倫·格林斯潘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主席的最後一天。這一天,他主持召開了美聯儲2006年第一次貨币政策決策會議,将聯邦基金利率從4.25%提高到了4.5%。

這一天離格林斯潘的80歲生日隻有33天。到這一天為止,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一職已經18年5個月20天,任期之長僅次于在1951年至1970年擔任這一職務的威廉·邁克切斯内·馬丁,馬丁的任期為18年9個月29天。

格林斯潘1926年3月6日出生于美國紐約,高中畢業後考入著名的朱利亞音樂學院,一年後退學,轉入紐約大學,于1948年以最優異的學業成績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随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中途辍學,1977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1954-1974年和1977-1987年,格林斯潘在他與威廉·湯森合作經營的“湯森-格林斯潘經濟咨詢公司”擔任副總裁、董事長、總裁。在1987年8月就任美聯儲主席後,格林斯潘關閉了這家設在紐約的公司。

1970-1974年,格林斯潘擔任福特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74-1977年擔任該委員會主席。1981-1983年,他擔任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

此外,格林斯潘曾擔任過财經結構與規則委員會委員、财政部顧問兼聯邦儲備委員會顧問、商務部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國會預算局顧問、總統國外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等。他還曾擔任過通用電纜、摩根、莫森信托以及飛馬等公司的董事。

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美聯儲主席。1991年7月,老布什總統任命他繼續擔任這一職務。1996年2月,他被克林頓總統提名連任美聯儲主席,并在6月20日得到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批準。2000年1月,克林頓總統再次任命他為美聯儲主席,他于當年6月20日第四次就任這一職務。

2004年5月18日,小布什總統提名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6月17日,參議院批準這一提名。格林斯潘于6月19日第五次就任美聯儲主席職務。

美聯儲是根據1913年《聯邦儲備法》建立的,為直屬美國總統的獨立行政機構之一,在美國政府中起中央銀行的作用。美聯儲的7名成員全部由總統任命的,任期為14年,不得連任;美聯儲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4年,可在他們的成員任期内連任。格林斯潘最初就任美聯儲主席時,承接了前任保羅·沃爾克尚未結束的成員任期,他自己的成員任期是從1992年2月1日開始到2006年1月31日結束。

在過去的18年多裡,美國經濟隻出現過兩次溫和衰退,格林斯潘領導美聯儲應對了紐約股市大崩盤、亞洲金融危機、技術股泡沫破滅以及9·11恐怖襲擊事件等等一系列重大危機,創造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期,實現了經濟在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條件下的快速增長。1998年7月15日,格林斯潘被授予“和平締造者”獎,以表彰他為五位總統工作,為美國經濟發展作出的努力。2002年8月,英國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榮譽稱号,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卸任之後格林斯潘計劃寫一本書,書中肯定會涉及對經濟的看法,但不會對貨币政策發表任何評論。同時,他還計劃開一家名叫“GreenspanAssociates”的咨詢公司。他的夫人米切爾說:“他(格林斯潘)的全部成年生活都是在試圖了解經濟是如何構成的過程中度過的,現在他也不會停止這樣做”。

曆任主席

以下是美聯儲1936年起的曆任主席名單美聯儲曆任主席

主席

任期

評述

馬瑞納·伊寇斯(Marriner Eccles)

1936年—1948年

被認為是在格林斯潘之前美聯儲主席中得分最高的一位,曾協助羅斯福帶領美國人民渡過大蕭條時期,主持制定了《美國銀行法》,重振了美國銀行體系的信心,加強了美聯儲制定和實施貨币政策的權力。有人評論說,伊寇斯的最大貢獻,在于領導着美聯儲獨立于政府影響之外、不受财政部左右的種種努力。

托馬斯·麥克凱(Thomas McCabe)

1948年—1951年

由杜魯門總統任命

小威廉·邁克切斯内·馬丁(Willian McChesney Martini Jr .)

1951年—1970年

連任五屆

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

1970年—1978年

是格林斯潘的學術恩師,他擔任過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尼克松總統的經濟顧問,1970年至1978年擔任美聯儲主席,随後又出任美國駐聯邦德國大使。

威廉·米勒(G.Willian Miller)

1978年—1979年

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

1979年—1987年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現任30集團(Thepuorgof Thirty)董事局主席,國際會計标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理事會主席;美國Wolfensohn & Co.公司前總裁,普林斯頓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沃爾克教授長期供職于與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先後在紐約聯邦儲備局、大通曼哈頓銀行以及美國财政部工作過,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領域有着廣泛的影響力。他是一位真正的美國英雄。格林斯潘把他贊譽為“過去二十年裡美國經濟活力之父”。

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87年—2006年

1926年3月6日生于紐約市。1948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7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後任紐約市工業咨詢公司(湯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1970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1977年後任國會預算局顧問、通用電纜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托公司和飛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1981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81年至1983年任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1982年任總統國外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1987年8月被裡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91年7月,布什總統任命格林斯潘繼續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96年2月,克林頓總統提名他連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6月20日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批準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時還兼任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2000年1月4日,克林頓總統再次任命他為美聯儲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該職。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國“和平締造者”獎。2002年8月,英國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榮譽稱号,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

2006年—2014年

美國經濟學家,前美聯儲主席。生于美國佐治亞州奧古斯塔,1979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伯南克有神童的稱号,大學入學考試成績 1590分,離滿分僅差10分,被哈佛大學錄取。伯南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7年,曾擔任經濟學系主任。2002年被布什任命為美聯儲理事。2005年6月,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0月被任命為下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接替格林斯潘。伯南克是知名的宏觀經濟學家,主要研究興趣是貨币政策和宏觀經濟史。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曾編著《宏觀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原理》等教材。

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

2014年—2018年

女,是美國著名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及商學院教授 ,也是美聯儲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2010-2014年間擔任美聯儲副主席,2004-2010年間擔任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主席。耶倫本科畢業于美國布朗大學,而後獲得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1971-1976年間擔任哈佛大學的助理教授,1977-1978年間曾短暫在美聯儲任職,1978-1980年間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1980年起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直至退休。

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

2018年—

當地時間2022年5月2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在其官網上發表聲明稱,傑羅姆·鮑威爾已正式宣誓就任美聯儲主席,開啟第二個任期。據悉,鮑威爾的主席任期為期四年,将于2026年5月15日結束。

主要職責

1、制定并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币政策;

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并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

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

4、向美國政府,公衆,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其它職責

1、 經濟教育

2、 社會超越

3、經濟研究

基本職能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準備金比率,批準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币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準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準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币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于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衆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衆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财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并及時彙報有關情況,并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儲備銀行

由國會組建的作為國家的中心銀行系統的操作力量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是按照1913年國會通過的聯邦儲備法,在全國劃分12個儲備區,每區設立一個聯邦儲備銀行分行。每家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一個法人機構,擁有自己的董事會。

會員銀行是美國的私人銀行,除國民銀行必須是會員銀行外,其餘銀行是否加入全憑自願而定。加入聯邦儲備系統就由該系統為會員銀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擔保,但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存款準備金,對這部分資金,聯邦儲備系統不付給利息。

在克林頓競選總統之前,美聯儲就已經運用貨币政策這一“唯一杠杆”對經濟進行調控,即把确定貨币供應量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并正式決定每6個月修訂一次貨币供應量目标。

1993年7月,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突然宣布,今後以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是由于美國社會投資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流動資金很難被包括在貨币供應量之内。使貨币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必然聯系被打破,因此以“中性”的貨币政策促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起刺激、也不起抑制作用、從而使經濟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預期下增長,進一步考察。美聯儲是以實際年經濟增長率為主要标準作為調整利率主要依據的、全部政策安排以逆向思維為基本出發點。

美聯儲認為、美國勞動力年均增長率為1.5%、生産率年均增長率為1%、因此,美國潛在的年經濟增長率認為2.5%左右,美聯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調控利率、使年經濟增長率基本穩定在2.5%左右。以解除通脹之憂。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聯邦儲備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機構。它由十二名成員組成,包括:聯邦儲備委員會全部成員七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其它四個名額由另外 11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輪流擔任。該委員會設一名主席 (通常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擔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擔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都可以參加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讨論會議,但是沒有投票權。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的貨币政策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上貨币的儲量。另外,它還負責決定貨币總量的增長範圍(即新投入市場的貨币數量),并對聯邦儲備銀行在外彙市場上的活動進行指導。

該委員會主要的決定都需通過舉行讨論會議投票産生,它們每年都要在華盛頓特區召開八次例行會議,其會議日程安排表每年都會向公衆公開。

而平時,則主要通過電話會議協商有關的事務,當然,必要時也可以召開特别會議。

擁有者

美聯儲聲稱沒有人擁有它——它是一個政府部門内部的獨立實體。美聯儲服從于包括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和隐私法(Privacy Act)在内的覆蓋聯邦機構而不是私營公司的法律;同時國會給予美聯儲自治的權利以保證其獨立于政治壓力之外行使職責。

美聯儲的三個部分中的每一個——管理委員會、地區性儲備銀行和聯邦開放市場委員會——都獨立于聯邦政府之外運作以行使其核心職能。一旦一個委員會成員被委任,他或她可以像一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樣獨立,雖然任期短些。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含糊其辭。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衆議員賴特·帕特曼(Wright Patman)擔任衆議院銀行和貨币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裡,他不斷地提案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這個秘密終于被發現了。《美聯儲的秘密》(Secrets of Federal Reserve)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于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币審計署(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報備的文件上記錄着股份發行總數為203 053股,其中:

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制的紐約國家城市銀行,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萬股。

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擁有1.5萬股。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1/4的股份,它實際上決定着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隻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擁有2.1萬股。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 Bank)擁有1.02萬股。

大通銀行(Chase National Bank)擁有6 000股。

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擁有6 000股。

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14%,摩根信托9%,漢諾威制造7%,漢華銀行8%。美聯儲紐約銀行的注冊資本金為1.43億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錢仍然是個謎。有些曆史學家認為他們隻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曆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隻有幾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難怪有的曆史學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系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也不是銀行。

1978年6月15日,美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Government Affairs)發布了美國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鎖問題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上述銀行在美國130家最主要公司裡擁有470個董事席位,平均每個主要公司裡有3.6個董事席位屬于銀行家們。

其中,花旗銀行控制了97個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制了99個;漢華銀行控制了96個;大通曼哈頓控制了89個;漢諾威制造控制了89個。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

紐約國家城市銀行發行了25萬股票,詹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 498股;J.P. 摩根公司14 500股;威廉·洛克菲勒1萬股;約翰·洛克菲勒1 750股。

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萬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萬股;J.P. 摩根公司7 800股;瑪麗·哈裡曼5 650股;保羅·沃伯格3 000股;雅各布·希夫1 000股,小J.P. 摩根1 000股。

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 408股。

漢諾威銀行,詹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 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 540股。

從1914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着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而且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着密切聯系。

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的總裁本傑明·斯特朗被選為第一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會主席。“在斯特朗的控制下,聯儲系統與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形成了互鎖(Interlocking)關系。

本傑明·斯特朗作為紐約美聯儲銀行董事于1928年突然死亡,當時國會正在調查美聯儲董事和歐洲中央銀行巨頭們的秘密會議,而這些秘密會議導緻了1929年經濟大退。”實際上美聯儲就是一個由私人全權控制的銀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