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隐

羅隐

唐末五代時期詩人
羅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曆七年不第。[1]從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進入京師開始,參加十多次進士試,全部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改名羅隐,隐居于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歸依吳越王錢镠,曆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人稱羅給事。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時年七十八。著有《讒書》及《兩同書》等,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刻,有很強的戰鬥性;後者提出“仁政”,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詩集有《甲乙集》,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于民間流傳頗廣。
  • 本名:羅隐
  • 别名:昭谏
  • 字:昭谏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杭州新城
  • 主要作品:《甲乙集》《讒書》《兩同書》
  • 主要成就:諷刺小品

人物生平

才名初顯

羅隐于大和七年(833年)正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杭州新城。原名羅橫,字昭谏,後改名隐,自号江東生。小時候便在鄉裡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為世人所推崇,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即羅隐、羅虬、羅邺。

十上不第

羅隐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二年(858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經江陵拜見丞相白敏中,時為嚴冬。年底到京師。

大中十三年(859年)初開始應進士試,落第後北遊同州、夏州等地。

自此羅隐連考了七年都榜上無名,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雖然屢敗屢戰,但最終還是铩羽而歸,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并因此改名隐。

鹹通二年(861年)前後遊河中府、晉州等地。

鹹通三年(862年),羅隐困居長安。

鹹通八年(867年),居長安,完成《讒書》五卷。

鹹通九年(868年),羅隐在蘇州、越州等地,因龐勳之亂未能進京赴次年春試。

鹹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參加秋試取解。

鹹通十二年(871年)春禮部試失利後上書湖南觀察使于瑰求職,當年夏得衡陽縣主簿。冬十月,乞假東歸,途中作《湘南應用集序》。鹹通十三年(872年)東歸途中作詩《贈妓雲英》(《嘲鐘陵妓雲英》)。

乾符元年(874年)春,離開長安東遊大梁(今河南開封),在大梁一帶流落二年。

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試入“十等第”,但罷舉未參加乾符四年(877年)禮部春試,可能是因為父親病故,回鄉丁憂。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

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後南遊夏口(今湖北武漢)、蕲州(今湖北蕲春),有文《投前夏口韋尚書啟》《投蕲州裴員外》及詩《送蕲州裴員外》,後東歸。

隐居池州

乾符六年(879年)長江以北已被黃巢起義軍兵所據。廣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與宗人羅鄂、羅邺及杜荀鶴、張喬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華山。《唐詩紀事》所謂“廣明中,池守窦潏,營墅居之”,是謂池州刺史專門營造别墅供羅隐居住。

中和三年(883年),羅隐離開池州,遊鄭州等地。

中和三年(884年),投鎮海節度使周寶,在潤州(今鎮江)期間,與僧處默交遊,送王蘊任蘇州刺史。

歸仕吳越

光啟三年(887年),羅隐歸江東,投靠杭州刺史錢镠,受愛重,任錢塘令,拜著作佐郎。

景福二年(893年)錢镠充鎮海軍節度使後,征任羅隐為鎮海軍掌書記。

乾甯四年(897年),羅隐代武肅王錢镠草謝賜鐵券表。

光化三年(900年),羅隐任鎮海軍觀察判官。

天祐元年(904年),羅隐奉吳越王錢镠命,從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谏議大夫)出山輔政。]

天祐三年(906年),轉司勳郎中,充鎮海節度判官。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唐亡。羅隐曾勸說錢镠舉兵讨梁,未能用。羅隐約在此後正式受箓入道。梁以谏議大夫征隐入朝,不就。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錢镠表授羅隐吳越國給事中。此年前後與羅衮唱和。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遷鹽鐵發運使。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

主要影響

思想主張

羅隐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羅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同書》和《讒書》中。

《兩同書》力圖提煉出一套供統治者采用的“太平匡濟術”,全書共十篇,分貴賤、強弱、損益、理亂等十個問題,從不同側面對“緻太平”之“本”和“術”進行了讨論,其中既有豐富的社會政治思想,亦不乏深刻的辯證思維色彩。上卷五篇說明修身的方法,各篇最後都用老子的話作結論。《貴賊第一》說明物之貴殿,是因性禀殊緻;人之貴殘、尊率決定于有無道德。《強弱第二》說明了強弱是相對的,強大決定于智德,而非暴力。《損益第三》說明百姓的益取決于人主的儉。《敬謾第四》說明賢君必禮賢下士,方得民心。《厚薄第五》說明節制嗜欲,方能延壽。五篇文章的内容有密切聯系,論述了人主要有“唯慈唯仁”的道德,才能貴,才能強,方能節欲禮下,方能鞏固統治。同樣,下卷五篇也有一個系統。下卷除了第十篇外,都用孔子的話作結論,主要論述治世的方法。《理亂第六》是下卷的總綱,附明文武之道為治國之具,人主必須善于掌握。接下去幾篇從不同的方面具體論述治國的方法。《得失第七》認為人主要辨真僞,任用賢臣,而不失其控制權。《真忉第八》說明,要辨真僞,就要既不輕信衆議,也不固執己見,考著究微。《同異第九》則為使用臣僚的策略,“徐視而實聽,高居而遠望,随時之宜,唯變所适”。團結和鬥争要各得其宜。《愛憎第十》說明人主不要以個人愛憎,決定是非得失,主張明君納谏。羅隐《兩同書》上下兩卷主要内容是向統治者說明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如何實行“仁政”。他所提倡的仁政,是儒家傳統的主張,其出發點都是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白熱化階段,他的治世之道用處不大。但《兩同書》在論述修身治世的過程中,寓有分明的變貶、強烈的愛憎,揭露的問題,往往切中社會的葬病,所以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性。其富有辯證色彩的言論,不僅豐富了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讒書》是羅隐以儒家理想的社會形态來衡量現實,痛斥現實背離儒家之道太遠的一部雜文小品集,對當時社會進行相當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有很強的戰鬥性。羅隐主張“大道不旁出”,“大政不聞下”。這種維護君主集權,反對宦官亂政反對藩鎮跋扈的主張,在當時那種曆史條件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辨害》中,他反對朝廷對于跋扈不臣的藩鎮采取因循遷就、姑息養奸的做法,而主張權衡利害,分别輕重,堅決果斷地去進行讨伐制裁。羅隐面對晚唐那嚴峻的政治形勢,已清醒地意識到宦官、藩鎮問題對于唐王朝的統治所産生的巨大破壞作用,他對于朝廷的軟弱、昏庸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龍之靈》和《蒙叟遺意》接觸到了階級剝削的問題。前一篇批判了統治階級“唯思竭澤,不慮無魚”的殘酷剝削壓榨。後一篇是根據《莊子·應帝王》和《神異經·西荒經》中的有關記載加以改造、再創作而成的。寫的是天帝因為渾沌是一個“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的惡獸,所以才剖解了它。并用銅鐵、魚鹽壓住它的支節,塞進它的腸胃,以防止它重新起來危害生靈。但結果卻與上帝的用心相反,“混沌則不起矣,而人力婵矣”,竟造成了另一種災禍,那就是統治者對魚鹽、銅鐵的強掠豪奪緻使百姓倍受騷擾。這可能是針對着唐王朝專鹽、茶、酒以及銅、鐵之利而發的。對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進行揭露和諷刺,也是羅隐《讒書》的一個很突出的内容。如《英雄之言》發揮了《莊子·胠箧篇》“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道理。《救夏商二帝》一文,說夏桀、商纣是“死其身以穴過者也,極其名以故千載之後,百王有聞其名者,必縮項掩耳”。他希望當世的皇帝能夠重視桀、纣這兩個反面教員,寝食不忘以為鑒戒。羅隐《讒書》的批判鋒芒還常常指向那些重臣顯宦,如《梅先生碑》贊美西漢末年的梅福能以天下為己任,雖不在其位卻再三上書論列時政。

文學創作

詩歌

羅隐在鹹通、乾符中與宗人羅邺、羅虬并稱“三羅”,又與同鄉詩人章碣齊名。當時有人将羅隐與前輩詩人溫庭筠、李商隐合稱“三オ子”,說他們三人先後受知于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進士第,羅隐以詩賀之,令狐绹對兒子說:“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唐詩紀事》卷六十九)可見令狐绹對羅隐詩名的崇拜程度更甚于“溫李”。

羅隐在唐末五代詩名很大。其詩語言精警通俗,有些詩句脍炙人口,成為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為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又如諷刺小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其詠史詩《西施》雲:“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的确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許多人喜歡他的《贈妓雲英》一詩。《唐才子傳》中有一段故事說:“(羅)隐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隐贈詩雲:‘鐘陵醉别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明代屠中孚說:“若《答雲英見诮》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為之涕落。”(《刻羅江東集序》)

散文

羅隐的諷刺散文有很高成就。如《讒書》在藝術上就取得很高的成就。第一,内容廣泛,題材多樣。第二,借評曆史,影射現實。第三,語言通俗易懂,簡潔犀利,記叙與議論緊密結合。

《讒書》裡的諷刺小品都是羅隐的“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洩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羅隐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将來”的(《讒書》重序)。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隐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

曆史評價

王定保《唐摭言》:羅隐,梁開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羅衮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兩浙,衮以詩贈隐曰:“平日時風好涕流,《讒書》雖盛一名休。寰區歎屈瞻天問,夷貊聞詩過海求。向夕便思青瑣拜,近年尋伴赤松遊。何當世祖從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隐答曰:“昆侖水色九般流,飲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鸰原謾欲均馀力,鶴發那堪問舊遊!遙望北辰當上國,羨君歸棹五諸侯。”

孫光憲《北夢瑣言》:邺王羅紹威喜文學,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劈箋起草,下筆成文。又癖于七言詩。江頭有羅隐,為錢镠客,紹威伸南阮之敬。隐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為詩集曰《偷江東》。今邺中人士,多有諷誦。

何光遠《鑒誡錄》:(羅)隐常獻卷于鄭相公畋。鄭女妙于篇什,每讀隐詩,至“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未嘗不于父前三複,似慕其才。相國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從容,命女下簾窺之。女見隐為人迂差,永不複吟隐詩矣。

薛居正《舊五代史》本傳:(羅隐)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辛文房《唐才子傳》:(隐)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浩然之氣……恃才忽睨,衆頗憎忌。自以當得大用,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隐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争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隐士,别人也稱之為隐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薮》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轶事典故

出生奇談

據前人記錄的資料與複述的文本,羅隐的父親是個農民,夏日上山守望莊稼,與一個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愛。此事被哥哥發覺,将它脫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壓于糞缸之下。老虎精沒了虎皮,再也不能回複原形,遂與羅父相偕回家,結為夫婦,生下羅隐。後來妯娌間發生争吵,嫂子一氣之下,将虎皮從糞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滾,變成一隻老虎,将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時,老祖母急忙用一隻谷籮罩住孩子,并用拐杖打它的額頭,罵道:“畜生!連自己的親骨血也要咬嗎?”老虎即眼中出淚,大吼一聲,出門而去。這孩子因是谷籮保護下來的,所以就取名羅(籮)隐。

菩薩站立

羅隐成了孤兒,和祖母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難。長到六七歲時,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館去讀書。從家裡到蒙館,要經過一座廟宇。羅隐每次打從廟門走過,總看見裡面的菩薩會站起來,好像對他緻敬的樣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訴祖母。第二天,祖母跟了羅隐去,想親眼看個明白。到了廟門口,羅隐說菩薩又站起來了,但祖母看不見。第三天,祖母預先在菩薩的膝頭放一把剪刀。羅隐剛過去,就聽見當的一聲,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終于相信菩薩見了羅隐會站起來是真的,并且認定,羅隐将來有帝王的福分。

留聖旨口

根據采風所得與參者前人記錄,可知羅隐之奇就奇在“讨飯骨頭聖旨口”。故事這樣說:羅隐家裡很窮,常常要向左鄰右舍借米借鹽。借的次數多了,加上有借無還,鄰居們漸漸地不願意了。他祖母是心地褊狹的人,一次次借東西碰了壁,她都記恨在心。上竈的時候,她常常一面切菜,一面唠叨:“跟張三借米,張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鹽,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竈司菩薩耳朵有點重聽。羅隐祖母說“一遭”,他誤聽為“一刀”。聽的次數多了,竈司菩薩未免有點擔心:如果羅隐做了皇帝,動不動就是“一刀”,要殺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聞玉帝。玉帝是個糊塗神,竈司菩薩說什麼,他就信什麼。他馬上傳旨,差雷公菩薩去把羅隐的“龍骨”拆掉。于是雷公菩薩到人間拆羅隐的“龍骨”。祖母看這陣勢,急忙叫羅隐去咬住馬桶蓋。結果,羅隐一身“龍骨”全給雷公拆光。隻因雷公怕髒,沒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羅隐剩下一張所謂的“聖旨口”,他說什麼就能“應”什麼(包括應聲、應驗)。

才女嫌棄

羅隐曾獻詩給宰相鄭畋,鄭畋的女兒是一個才女,看到羅隐詩篇,非常佩服,并經常在父親面前誦讀“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之句,表現出仰慕之意。有一天,羅隐來拜訪鄭畋,鄭畋讓女兒在簾外窺探,鄭女發現羅隐為人迂腐(一說相貌醜陋),便不再吟誦羅隐之詩。

受知邺王

邺王羅紹威喜歡文學,但又十分挑剔,經常撕毀幕客所作檄文,親自來寫。他聽說羅隐的大名,便向他表達敬意,羅隐将自己的詩文寄給羅紹威,羅紹威大為傾慕,将自己的詩集改稱“偷江東”,以表達對羅隐文才的崇拜。

人際關系

弟:羅權。

兒子:羅塞翁。

友:杜荀鶴、張喬。

主要作品

羅隐著述甚豐,以《末史·藝文志》記載較詳細,計有:《湘南應用集》三卷,《淮海寓言》七卷,《甲乙集》三卷,《外集詩》一卷,《後事》一卷,《讒書》五卷,《讒本》三卷,《兩同書》二卷。又《後集》二十卷,《汝江集》三卷,《歌詩》十四卷,《吳越掌書記集》三卷。但到元代《唐才子傳》中記載,已散失甚多。現存《讒書》五卷,《兩同書》二卷,《甲乙集》十卷。其他散見于《文苑英華》《羅昭凍集》《全唐詩》等,尚有詩文數篇。羅隐作品散佚嚴重,今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著作《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哲學著作《兩同書》兩卷(10篇),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另有序、書、銘、啟、碑、記等雜著約40篇(見《全唐文》)。

體裁

題名

《雪》

《鹦鹉》

《籌筆驿》

《贈妓雲英》

《西京崇德裡居》

《蜂》

《黃河》

《焚書坑》

《曲江春感》

《送章碣赴舉》

《皇陂》

《汴河》

《投所思》

《寄楊秘書》

《經張舍人舊居》

《自遣》

《杏花》

《雒城作》

《寄鄭補阙》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

《西施》

《鹭鸶》

《牡丹花》

《籌筆驿懷古》

《姑蘇城南湖陪曹使君遊》

《荊巫》

《越婦言》

《英雄之言》

《漢武山呼》

《救夏商二帝》

《辨害》

《說天雞》

《吳宮遺事》

《丹商非不肖》

《刻嚴陵釣台》

羅隐部分詩文作品

後世紀念

羅隐碑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境内,是富陽原市政府1995年所建。碑林裡面有兩個露天的院子,分上下兩個台階,四周樹立一批花崗岩碑,镌刻着當代書畫家劉海粟等題寫的四十多塊書法藝術精品。走廊牆壁上有十幾塊黑色大理石分别雕刻着當代書法家篆寫的羅隐詩句。沿院子兩邊走廊往上走四十多個台階,便是羅隐紀念廳。紀念廳内有一座兩米多高的羅隐石雕像,雕像旁邊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篆寫的羅隐詩句。

上一篇:張志真

下一篇:車曉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