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

羅森塔爾

美國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全名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著有《行為研究綱要:方法與數據分析》
  • 中文名:羅森塔爾
  • 外文名:Robert Rosenthal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
  • 職業:社會心理學家、作家
  • 代表作品:《行為研究綱要:方法與數據分析》
  • 主要成就:羅森塔爾實驗、皮格馬利翁效應
  • 主要研究方向:人際期望、非言語交流
  • 職稱: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生平成就

1933年3月2日羅森塔爾生于德國吉森,六歲時随家人離開了德國。1956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羅森塔爾最開始研究臨床心理學,後來轉為研究社會心理學。1962至1999年在哈佛大學任教,1992年出任心理學院院長。1999年自哈佛退休後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

主要研究興趣是人際期望,即一個人對另一個行為的期望本身将導緻該期望成為現實。同時他還對非言語交流很感興趣。2003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心理科學終身成就獎。

主要成就是進行了羅森塔爾實驗,發現了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将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确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随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迹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别人打交道。

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将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确定的,而是随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産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理解應用

“羅森塔爾效應”證明了三個道理:

第一,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外力“激活”的;

第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們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

第三,人才資源貴在開發。

前面說的那18名學生是羅氏在各個班随意抽的,因此并非“全都是智商型人才”。然而他們一旦認為自身的價值被發現并被别人重視了,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自豪感又會形成強大持久的動力,促使他們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在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羅森塔爾效應是信任和期望心理的共鳴現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領導對下屬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領導與下屬就會産生“信任共鳴”,下屬就能得以發揮出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佳的工作業績。

許多高明的領導在給下屬交辦任務時,總是信任地放手讓下屬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圖幹,結果下屬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超常發揮,工作都幹得很漂亮;有的領導布置工作時總是擔心下屬幹不好,反複叮咛,再三囑咐,結果下屬思想包袱很重,工作縮手縮腳,事情辦得往往不太理想,個人的才幹也遭到壓抑。

“羅森塔爾效應”還讓人們明白了:人才資源是“開發”出來的。羅氏列出的18人之所以後來真的成為人才,一是被羅氏“激活”了他們的“天分”,二是學校和社會都把他們作為“智商型人才”進行了重點的培養,說到底他們是被“開發”出來的。任何“人才”都不是先天固有的,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将普通人開發、培養成有用之才。領導者要充分地信任和理解身邊的各類人才、特别是年輕幹部,要敢于把他們放到風口浪尖上去摔打,放到重要崗位去磨砺,這樣才能使他們迅速成“才”。

上一篇:劉亞萍

下一篇:尼古拉·特斯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