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萆薢

綿萆薢

薯蓣科植物綿萆薢的幹燥根莖
綿萆薢是薯蓣科植物綿萆薢的幹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切片,曬幹。苦,平。歸腎、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在《中國藥典》等中均有記載。
    中文名:綿萆薢 拉丁學名: 别名:大萆薢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百合目 亞目:百合亞目 科:薯蓣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薯蓣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綿萆薢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主産浙江、福建、江西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原生形态

綿萆薢是薯蓣科植物綿萆薢的幹燥根莖。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圓柱形,粗大,直徑2-5厘米,多分枝,質地疏松,外皮淺黃色,具多數細長須根。莖左旋,光滑無毛。

單葉互生,表面綠色,背面灰白色,基出脈9;葉有二種類型,一種從莖基部至頂端全為三角狀或卵狀心形,全緣或邊緣微波狀;另一種莖基部的葉為掌狀裂葉,5-9深裂、中裂或淺裂,裂片頂端漸尖,莖中部以上的葉為三角狀或卵狀心形,全緣;葉柄短于葉片。

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有時具分枝而成圓錐花序,腋生;花新鮮時澄黃色,有短梗,單生或2朵成對着生,稀疏排列于花序軸上;花被基部連合成管,頂端6裂,裂片披針形,花開時平展;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基部,3枚花藥較大,3枚較小。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退化雄蕊有時呈花絲狀。

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長1.3-1.6厘米,寬1-1.3厘米;種子通常2枚,着生于每室中軸中部,成熟後四周有薄膜狀翅,上下較寬,兩側較狹。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綿萆薢生于海拔450-7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叢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江西。

性狀

不規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質疏松,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山萆薢根莖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

2、綿萆薢總皂甙可降低血清膽固醇。

用藥禁忌

腎陰虧虛遺精滑洩者慎用。

生藥材鑒定

顯微鑒别

綿革薢外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中散有粘液細胞,長100-140μm,直徑約100μm,内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外韌型,皮層和中柱的薄壁細胞間有明顯的間隙,細胞中含澱粉粒,圓形或卵圓形,長17-25μm,臍點點狀。

理化鑒别

(1)取粉末2g,加水30ml,水溶加熱10min,濾過。取濾液2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1min。産生大量的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未有明顯的消失。

(2)取上述濾液,加入2%紅細胞混懸液5-10滴,放置數分鐘,血細胞逐漸被溶解而使溶液呈淡紅色透明狀。(檢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熱浸提,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放冷,殘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濃硫酸,應顯紫紅色。

(4)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2mol/L鹽酸約10ml,加熱水解4h,濾過。殘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幹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幹後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薯蓣皂甙元和25一異螺甾-3.5-二烯對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lmg作對照。各取10μl點于同一矽膠-10%CMC闆上,用氯仿-丙酮(93:7)展開,噴霧3%磷钼酸醇試液,加熱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上一篇:鳳鲚

下一篇:香港瘰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