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孔雀

綠孔雀

雞形目孔雀屬鳥類
綠孔雀(學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龍鳥,是孔雀屬兩種孔雀之一,另一種是藍孔雀(Pavo cristatus)。綠孔雀包括三個亞種。綠孔雀的羽毛顔色鮮豔,可以起到保護色的作用,大多數捕食者,例如虎、豹、野狗、貓頭鷹、鷹等都沒有辨色能力。綠孔雀産于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如印度東北部、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中國主要發現于雲南和西藏地區,數量稀少,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今颚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formes) 亞目:雞亞目(Galli) 科:雉科(Phasianidae) 亞科: 族: 屬:孔雀屬(Pavo) 亞屬: 種:綠孔雀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綠孔雀 中文别名:孔雀 越鳥 爪哇綠孔雀 英文名:Pavo muticus 分布:泰國、越南及緬甸,印度東北部至中國雲南南部及中部地區、東南亞及爪哇。

基本資料

拉丁學名:Pavo muticus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亞種:

P. m. muticus

Linnaeus, 1766

P. m. spicifer

Shaw, 1804

P. m. imperator

Delacour, 1949

物種介紹

綠孔雀是鳥類中的“巨人”之一,體長為1—2米,體重一般為6千克,所以在雲南泸水俗稱為“6公斤”,但體重較大的可達7.7千克。它的雄鳥和雌鳥體羽大體相似,但雌鳥沒有尾屏。雄鳥羽毛绮麗華美,頭上一簇别具風度的冠羽長達10厘米,高高地聳立着,中央部分為輝藍色,圍着翠綠色的寬緣,臉部為淡黃色。蒼綠色的頭和頸,微微閃着紫光,背部的羽毛像綠玉一般,周圍鑲着黑邊,中央嵌一個半橢圓形的青銅色的斑;胸部的羽毛也是綠色,隻有腹部顔色較暗。翅膀不大,上面覆蓋着黃褐、青黑、翠綠的羽毛,也是色彩缤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由于羽毛彩色的反光率不同,更顯得華麗多彩,鮮豔奪目。

綠孔雀最為人們欣賞的是它的尾屏。綠孔雀的尾羽并不長,構成尾屏的是它尾上的覆羽。這些長長的尾羽是身長的兩倍,平時合攏拖在身後,開屏時屏面寬約3米,高達1.5米。這些羽毛絢麗多彩,羽支細長,猶如金綠色絲絨,而尖端漸漸轉為黃銅色。有一部分尾上覆羽的末梢構成一種五色金翠錢紋的圖案,有一百多個,閃閃發光,最外面是紫色的橢圓圈,次外圈是黃色圈,中間是翠綠的扇形,上面又有一個藍黑色的蝶形,圈内其餘部分為金黃色,圈外還有很多長短不一,呈褐、紫等顔色的細絲,猶如鮮豔奪目的錦緞。

孔雀的美麗羽毛,曆來是人們喜愛的裝飾品,清代時,以其與褐馬雞尾羽配合制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區别官階等級。孔雀的行止動作,宛若舞姿,民間模仿其動作編成“孔雀舞”,其矯健優美,令人陶醉。n

特征習性

綠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體重7000-8000克。雄鳥全長約140厘米,雌鳥約100厘米。雄鳥體羽翠藍綠色,下背閃紫銅色光澤。頭頂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達1米以上,約有百餘枚,并有紫、黃、藍、綠多種顔色構成的眼狀斑紋,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開屏時顯得異常豔麗、光彩奪目。

雄鳥尾特長,頭部冠羽豎起,頸、上背及胸部具綠色光澤,尾上覆羽特長并具閃亮眼斑而成尾屏。雌鳥羽色以褐色為主,帶綠色輝光。無尾屏。虹膜-紅褐;嘴-角質色;腳-暗灰。雌鳥無長尾,下背色彩不及雄鳥豔麗,腹部黑褐色具強烈綠光,距較雄鳥為小。

綠孔雀常常是一雄配數雌,三五隻一小群活動。清晨雲霧彌漫的時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邊,先汲水、理羽梳妝,然後才結隊到樹林裡去覓食。中午時分,陽光強烈,它們就躲到樹蔭裡去休息。幾個小時之後,才出來四處覓食。直到黃昏降臨,它們才飛回樹林,躲在密枝濃葉當中睡覺。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雄鳥有精彩表演,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昏時立于栖木發出洪亮如長号般的叫聲。

捕食:

綠孔雀通常在草叢中尋找種籽、漿果,也吃稻谷、嫩芽、禾苗,有時也會在河邊捉食昆蟲、蜥蜴、青蛙等。用強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腳在地表抓扒後再用嘴啄取。

綠孔雀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邊叢林,以及林間草地和開闊地帶。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善于奔走,不善飛行。性情機警,夜晚栖于樹上。食性較雜,主要是川梨、黃泡等植物的果實、嫩葉、芽苞,以及昆蟲、蚯蚓、蜥蜴、蛙類等動物性食物,也到農田附近覓食農作物。栖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以及疏林、竹林、灌叢附近的開闊地。

生長繁殖

在繁殖期間,雄鳥經常會展開尾屏炫耀自己的美麗羽毛,即人們所熟悉的“孔雀開屏”。

還會發出響亮的如同吹号般的“啊-喔,啊-喔”叫聲。2月中旬開始進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陰坡草叢灌木之間的低凹處築巢,每窩産卵4~8枚,一般為5-6枚,乳白、棕或乳黃色。雌鳥孵卵,孵卵期為27-30天。

小孔雀孵化以後,整個家族成群結隊地活動。雛孔雀長得很慢。第一年幼孔雀的顔色與母親相同,雄幼孔雀頸部色彩較鮮,體重可達3000克;第二年幼孔雀的顔色與父母相似,雄幼孔雀不具尾屏,體重可達6000克;第三年長出和父母相同的羽毛。與雌雄差異明顯的藍孔雀不同,綠孔雀的雌雄成鳥外觀相同(但雌鳥無尾屏)。

綠孔雀的繁殖期為3-6月,營巢于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内墊雜草、落葉、羽毛等,卵為乳白色或淡棕色,光滑無斑,微具光澤。每窩産卵4-6枚,最多8枚。卵的大小為72-78×51-55.5毫米,卵重110-138克。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聲稱對40隻籠養綠孔雀繁殖期的行為進行了為期58d,325h的觀察,結果顯示繁殖期各行為所占的比例分别為:休息31.31%、取食22.03%、理羽16.37%、遊走15.93%、警戒9.79%和繁殖4.59%。但實際上他們是用藍孔雀冒充的。國内很多動物園為了謀取私利,故意将藍孔雀說成綠孔雀以誤導遊客,但隻要看雌鳥即可分辨。

生存狀況

野生孔雀有藍孔雀、綠孔雀,剛果孔雀(新發現,數量少,科學家對此還不太了解)三種,綠孔雀産于泰國、越南及緬甸。綠孔雀在中國現僅見于雲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過1991年至1993年的調查,綠孔雀現存數量較多的地區有雲南省瑞麗縣、隴川縣、昌甯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縣、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

有分布記錄現已絕迹或瀕臨絕迹的地區有盈江縣、泸水縣、騰沖縣、蒙自縣、河口縣。永到的中和、直左為新近發現的分布點,據當地群衆反映,在維西縣的葉枝,德欽縣的拖頂和奔子欄也發現綠孔雀。

由于其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态環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逐步減少和退縮,中國僅有雲南亞種,分布于雲南和西藏東南部一帶。其中在雲南的分布區已縮小到隻有30多個縣,種群數量有1000多隻,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隻。

由于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其中在雲南的分布區已縮小到隻有17—32個縣,數量僅有數百隻,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隻,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物種保護

野生種類産于雲南南部,雜交品種人工養殖已較為普遍。純種綠孔雀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人工養殖

繁殖

1、繁殖期綠孔雀的性成熟期一般為22個月。雌孔雀的産蛋期一般是每年的4—8月份。在繁殖季節中,雄孔雀會頻頻開屏,不斷地向雌孔雀求愛,表示親熱。

2、求偶現象孔雀群中,雄孔雀的性成熱期早些,3.5個月齡時,有些雄孔雀已有開屏現象。上午8:30—9:30時,下午4—5時,頻頻開屏,相互争豔,抖動羽屏,發出響聲。雌孔雀處于發情期時,就向下蹲去,雄孔雀就跳到雌孔雀的背上進行交配。

3、交配行為交配時,雄孔雀撲在雌孔雀的背上,用喙咬住雌孔雀的頭頂部,兩腳不斷交替地蹬踩雌孔雀的背部,身體後部有較大幅度的抖動,雌孔雀的尾部羽毛散開,主動接受雄孔雀的交配動作。整個交配時間約為十幾秒鐘。然後各自離去。

4、産蛋特性雌孔雀一般産蛋時間為下午5—7點,産蛋前2小時雌孔雀很不安靜,沿欄舍邊來回走動。年産蛋30枚左右,平均蛋重約110克,大小為55毫米×67毫米。蛋殼呈褐色,有的偏白色,蛋形呈紡錘型。

5、人工繁育野生狀态下,孔雀一般是以1隻雄孔雀為中心組成一個小群體,其中還包括3—5隻雌孔雀,有時還帶着仔孔雀。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采用增加光照的方法可使孔雀的性成熟提高到15月齡,開産時體重接近或等于成年體重,約為6千克左右,人工飼養時群體中雄雌比以1:4為佳。如采用人工授精技術和加強雌雀營養,則可大大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

孵化

1、自然孵化

小群飼養的孔雀,雌孔雀産蛋後可進行自然孵化,大群飼養的孔雀,雌孔雀的抱窩就巢性不強,可以用抱窩家雞或抱窩烏骨雞代孵,每隻可孵2—3枚孔雀蛋,母雞有可能翻不動孔雀蛋,可采用人工翻蛋2次。但産蛋量大,就應使用機器孵化的方法。

2、機器孵化

(1)選蛋應選擇大小适中、蛋形正常、表面光滑清潔、無皺紋、裂痕、污點的種蛋。種蛋的保存溫度應為18℃,相對濕度70%—80%,通風良好,保存時間不應超過5天,孵化時應進行消毒,可用0.05%—0.1%高錳酸鉀浸泡10—20分鐘。也可用甲醛溶液高錳酸鉀熏蒸法消毒。

(2)孵化條件孵化期間溫度應保持在37—37.5℃,出雛溫度為37℃,孵化期間濕度為60%—70%,出雛時應提高到70%—75%,并且做到通風良好,避免出現畸形或胎位不正等現象。

(3)管理每2小時翻蛋1次,角度90度,每天定時涼蛋1次,每次30分鐘,溫度不應低于25℃,入孵第9天第1次檢出無精蛋和死精蛋。21天進行第2次照蛋,檢出死胎蛋。同時轉入出雛機,27天開始出雛,28天出雛完畢。然後清洗和消毒孵化機和出雛器,準備下次孵化用。照蛋方法可參照雞胚的識别标準。

疾病防治

盲腸肝炎又稱組織滴蟲病,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寄生于禽類盲腸和肝髒引起的以肝髒壞死、盲腸出血壞死為特征的一種急性原蟲病。綠孔雀盲腸肝炎多發于2-4月齡之間,耐過後生長緩慢,産蛋下降。

發病情況及臨床症狀

2007年7月中旬,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某孔雀養殖場從南方購進140隻雛孔雀,地面平養,生長發育良好。2007年11月8日養殖戶發現有的孔雀開始發病,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采食量減少,羽毛蓬亂,拉稀糞,發病後一周開始死亡,每天死亡1~3隻。發病孔雀曾用新諾明和抗球蟲藥治療無效。截至11月18日已經死亡9隻。

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孔雀,主要病變為:兩側盲腸顯著腫大增粗,内充有固體内容物,形似香腸。剪開腸管,腸腔内充滿大量幹燥、硬實、幹酪樣凝固物質和凝血塊,橫切面上見幹酪樣物呈同心圓狀,其中心有暗紅色凝血塊,外層為淡黃色滲出物和壞死物;盲腸壁增厚,黏膜粗糙、嚴重出血。肝髒表面有散在圓形、中央稍凹陷、邊緣稍隆起的淡黃色壞死竈,其大小不一,大的壞死竈直徑可達1厘米左右。有的病例肝髒表面可見大量的小壞死竈,使肝髒外觀呈斑駁狀。膽囊腫大,膽汁濃稠呈黃綠色。其他器官未見明顯病理變化。

實驗室診斷

1、無菌采取病死孔雀肝髒塗片,經革蘭氏染色和美蘭染色後鏡檢,均未見細菌。

2、無菌采取病死孔雀肝髒,接種鮮血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刮取盲腸黏膜及其内容物,用40℃生理鹽水稀釋,作成壓滴片,置顯微鏡下檢查,觀察到形如囊泡、帶有一根鞭毛、呈鐘擺樣運動的組織滴蟲。

治療

用甲硝唑以0.03%的比例拌料喂飼,連續用5天,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清潔場地,圈舍清糞,更換墊料。經采取上述措施,病情得到控制。

1、盲腸肝炎易發于2-4月齡的綠孔雀,可用甲硝唑預防。

2、盲腸肝炎的主要病變發生在盲腸和肝髒,本病剖檢的特征病變是盲腸内有幹酪樣凝固物質,其橫切面呈同心圓狀。肝髒上分布有圓形、中央稍凹陷、邊緣稍隆起的壞死竈。

3、在該病治療中,采用了抗滴蟲藥物甲硝唑拌料喂飼,同時配合改善飼養管理、清潔活動場地,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在孔雀盲腸肝炎的預防上,最好采用網上養殖。如地面散養,則應選擇采光好,環境比較幹燥的活動場地。幼齡孔雀與成孔雀要分開飼養,并對成孔雀進行定期驅蟲。

5、本病與綠孔雀柔嫩艾美耳球蟲病的發病症狀和病理變化很相似,但球蟲病易感染10-60日齡的綠孔雀;另外柔嫩艾美耳球蟲無鞭毛,可幫助鑒别。

孔雀文化

孔雀曆來被譽為“百鳥之王”公為鳳,母為凰,古時就有栽起梧桐樹,引進金鳳凰,鳳凰進誰家,誰家就發達之說。孔雀在中國又有綠孔雀、藍孔雀之分,綠孔雀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不能進行商業經營。藍孔雀不是國家保護動物,可以進行商業經營利用。

在中國,早在宋代以前,已陸續有孔雀入藥的記載。宋代《新修本草》是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編著的藥典,其中将孔雀作為藥物正式入藥。到明代,中國藥聖李時珍又在《本草綱目》中盛贊‘孔雀辟惡,能解大毒、百毒、藥毒,服食孔雀後藥必不效,為其解毒也”。據現代醫學解釋,本草綱目中說的解毒即現代抗氧化、消除身體内自由基,增強免疫的意思。但現在綠孔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宰殺。

因為孔雀雍榮華貴的外表,和極好的觀賞價值,中國各地不僅大小動物園以及野生動物園都有了孔雀園,而且在北京、上海、大連、廣州、福州、成都等大城市的房地産開發小區,和高檔一些的幼兒園,亦有相當多的美麗的孔雀觀賞景點,形成了一道道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歡歌笑語的靓麗風景線。

一些上流的人士,逢年過節相互饋贈活孔雀,放到陽台上和門前屋後做為寵物玩賞,閑逛時候和孔雀王子或孔雀公主合張影,給家庭增添了無限樂趣。另外在一些大賓館、酒樓,因為藍孔雀肉的濃郁野味和“一高三低(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和低膽固醇)的特殊性,也受到了一大部分老闆的青睐,尤其鄂西北神農架山區培育的藍孔雀,因為食百藥草和五谷雜糧長大,用它堡的湯滋陰補腎,祛毒養顔功效顯著,也受到一些白領女士的追捧,使原本稀少珍貴的鄂西北藍孔雀時有脫銷。

上一篇:1949年

下一篇:腐乳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