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縣

綏中縣

遼甯省葫蘆島市轄縣
綏中縣位于葫蘆島市的西南部,瀕遼東灣。2018年末,綏中縣轄綏中鎮、高台鎮、荒地鎮、王寶鎮、大王廟鎮、萬家鎮、西甸子鎮、前所鎮、高嶺鎮、前衛鎮、沙河鎮、塔山屯鎮、小莊子鎮、寬邦鎮14個鎮;加碑岩鄉、李家堡鄉、城郊鄉、秋子溝鄉、永安堡鄉、西平坡滿族鄉、高甸子滿族鄉、網戶滿族鄉、葛家滿族鄉、明水滿族鄉、範家滿族鄉11個鄉,共25個鄉鎮。下設10個社區,282個村民委員會。共有1575個自然屯,面積2780.26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綏中縣常住人口為545963人。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166.8億元,增長1.4%,增幅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6.2個百分點。
    中文名:綏中縣 外文名:Suizhong County 别名:瑞州、東戴河 行政區劃代碼:211421 行政區類别:市轄縣 所屬地區:遼甯省葫蘆島市 地理位置:遼甯省葫蘆島市西南部 面積:2764.9平方千米 下轄地區:25個鄉鎮 政府駐地:葫蘆島市綏中縣綏中鎮中央路1段12号 電話區号:0429 郵政區碼:125200 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萬裡長城—九門口、止錨灣等 機場:綏中機場 火車站:綏中站、綏中北站、東戴河站 車牌代碼:遼P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綏中縣 人口:545963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方言:遼西話 港口:石河港 面積:2780.26 km² 地區生産總值:166.8 億元(2020年)

建制沿革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綏中鎮北龍王山和鎮西破台子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并出土彩陶罐耳部殘片和空心鬲足等文物。這些文物屬紅山文化,和黃河流域古文化遺址淵源相同。

綏中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在古代隸屬關系變化頻繁。商,綏中地區屬孤竹國。西周,屬幽州。春秋,屬燕地幽州。戰國,屬遼西郡。秦,屬遼西郡。西漢,屬遼西郡海陽縣。東漢,屬遼東屬國昌遼縣。魏,屬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州昌黎郡昌黎縣。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是鮮卑族慕容氏所建。屬平州成周郡,後屬平州昌黎郡集甯縣。後燕和北燕,屬平州樂浪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時,屬營州昌黎郡廣興縣,北魏分裂後,屬東魏營州昌黎郡。

隋,屬柳城郡柳城縣。唐,屬河北道營州,貞觀十年(636)在烏突汁達罕部落(今前衛附近)置威州,後改瑞州,又置來遠縣。五代,916年改瑞州為來州,屬中京道大定府來州來賓縣和隰州海濱縣。金,屬北京路瑞州(州治所在今前衛鎮)瑞安縣。元,初屬遼陽行省北京路瑞州,後改屬大甯路瑞州。明,實行衛所制。屬遼東都司轄下的廣甯前屯衛。清,實行府、州、縣制。康熙二年(1663)屬奉天府。康熙三年屬廣甯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光緒二十八年(1902)六月,清廷批準分縣設置。縣取名綏中,出于求安靖平。綏,即安撫綏靖;中,即縣治在中後所。“綏中”乃永遠安甯的中後所之意。光緒二十八年(1902)分甯遠州六股河以西部分建綏中縣治所在中後所。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制,實行省道制,綏中縣隸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制,綏中縣直屬奉天省,次年奉天改稱遼甯。民國23年(僞滿康德元年、1934)4月,本縣屬僞滿設立的錦州省。

民國32年(1943)春,中國共産黨組建淩青綏聯合縣辦事處,統轄本肢西北部抗日遊擊根據地,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六專署。民國34年(1945),“八一五”東北光複,八路軍收複綏中,9月10日成立綏中縣政府,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八專署。11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綏中,建立縣政府,隸屬遼甯省。解放初,綏中縣隸屬遼西省。

1954年綏中縣人民政府改稱綏中縣人民委員會,隸屬遼甯省錦州市。1956年11月改屬錦州專區。1959年1月複屬錦州市。1965年又屬錦州專區。1968年4月22日,撤銷綏中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綏中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錦州市。1980年6月,撤銷綏中縣革命委員會,複建綏中縣人民政府,仍屬錦州。1989年6月12日,綏中縣改屬遼甯省錦西市。1994年9月20日,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綏中縣隸屬于葫蘆島市。2010年12月10日,綏中縣成為遼甯省省管縣制度的第一個試點縣。

綏中古稱杏林堡,明宣德三年(1428年),改為廣甯前屯衛,中後千戶所。

清初改為中後所,光緒28年(1902年)建縣後改稱綏中;“綏”是安定平靜之意,“中”是截取中後所首字,綏中合并起來為永久安定的中後所。

199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錦西市更名葫蘆島市;綏中縣隸屬遼甯省葫蘆島市。

2010年12月,綏中縣成為遼甯省首個擴權強縣改革試點縣。

人口民族

人口

綏中縣自建縣以來,各時期人口均有統計。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綏中縣居民27511戶,人口118869人。民國18年(1929)居民31179戶,人口209431人,其中男111029人,女98402人。民國25年(僞滿康德3年、1936)居民49683戶,人口284227人,男151850人,女132377人。

民國35年(1946)居民43664戶,人口253713人,男129562人,女124151人。1949年綏中縣總人口33391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綏中縣人口40684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綏中縣人口為542284人。

2009年末,綏中縣總戶數216637戶,總人口644768人,比上年增長5.5%,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18745人,占總人口的18.4%;農業人口526023人,占總人口的81.6%。全年人口出生率為6.83%,人口死亡率為6.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4%,計劃生育率為91.51%。

2010年末,綏中縣總戶數217236戶,總人口636514人,比上年減少12.8%,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19649人,占總人口的18.8%;農業人口516865人,占總人口的81.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綏中縣常住人口為545963人。

民族

漢族是縣内土著民族,人口最多。明、清時期又從山東等地遷來一批。明代遷來的漢人多為軍籍戶,他們從關内帶來先進的生産技術,開發了土地,發展了經濟。清王朝定鼎中原後,順治六年(1649)下诏招漢民到關外開墾。綏中與關内接壤,遷來的漢人便首先在此擇地落戶。

1984年底,綏中縣漢族人口為363852人,占綏中縣人口總數的67%。1984年綏中縣滿族人口171161人,占總人口的32%。1984年綏中縣回族人口4812人,占總人口的0.9%。1984年,綏中縣蒙古族人口2313人,占總人口0.4%。1984年綏中縣有朝鮮族居民102人,華籍日本人4人。另外,在綏中縣長期居住的少數民族還有壯族、維吾爾族、彜族、苗族、錫伯族,合計40人。

全縣有少數民族31個,人口28.62萬人,其中滿族27.81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97.17%,占全縣人口總數的47.41%;回族5621人,占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1.96%;蒙古族2091人,朝鮮族144人,錫伯族48人,苗族40人,黎族38人,達斡爾族21人,藏族17人,土家族12人,壯族11人,彜族11人。5人以下的民族有19個,有僳僳族7人,哈尼族4人,侗族3人,赫哲族3人,維吾爾族2人,白族2人,佤族2人,拉祜族2人,水族2人,布朗族2人,怒族2人,鄂溫克族2人,哈薩克族1人,納西族1人,景頗族1人,瑤族1人,柯爾克孜族1人、土族1人,京族1人

人口分布

截至2019年,綏中縣南部沿海平原地帶比較稠密,西北部山區較稀疏;地理條件不同,人口密度11個西北部山區鄉鎮(寬邦鎮、葛家鄉、西平坡鄉、明水鄉、加碑岩鄉、秋子溝鄉、大王廟鎮、高甸子鄉、範家鄉、永安鄉、高台鎮)平均每平方千米138人,沿海12個鄉(含李家鄉),平均每平方千米265人;縣城(城郊鄉和綏中鎮)每平方千米為2311人,超過了鄉鎮的人口密度;2018年,綏中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0人,比2010年的222人增加8人;人口密度大于綏中縣平均水平的有12個鄉鎮,分别是:綏中鎮4170人,西甸子鎮242人,萬家鎮428人,前所鎮376人,荒地鎮307人,塔山屯鎮440人,高台堡鎮258人,王寶鎮301人,小莊子鎮404人,網戶鄉295人,大台山果樹農場237人,城郊鄉879人;人口密度小于全縣平均水平的鄉鎮有寬邦鎮169人,大王廟鎮164人,高嶺鎮200人,前衛鎮193人,沙河鎮238人,西平坡鄉169人,葛家鄉135人,高甸子鄉167人,範家鄉126人,明水鄉128人,秋子溝鄉149人,加碑岩鄉78人,永安鄉33人,李家鄉184人;與2010年相比,2010年人口密度減少的有:綏中鎮減64人,大王廟鎮減3人,高嶺鎮減10人,荒地鎮減12人,塔山屯鎮減8人,加碑岩鄉減1人,永安鄉減2人,李家鄉減2人,網戶鄉減3人,城郊鄉減53人;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區的人口密度比山區地區高;人口密度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外出務工經商的人數增加,按标準不在本地普查的人口較多。

行政區劃

綏中縣轄14個鎮、5個鄉、6個民族鄉:綏中鎮、寬幫鎮、大王廟鎮、萬家鎮、前所鎮、高嶺鎮、前衛鎮、荒地鎮、塔山屯鎮、高台鎮、王寶鎮、沙河鎮、小莊子鎮、西甸子鎮、西平坡滿族鄉、葛家滿族鄉、高甸子滿族鄉、範家滿族鄉、明水滿族鄉、秋子溝鄉、加碑岩鄉、永安堡鄉、李家堡鄉、網戶滿族鄉、城郊鄉。

綏中鎮鎮政府駐和平街西段,人口6.03萬人,面積17.0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居委會:和平街、興隆街、西山街、路南街、工人街、東大街、西關街、城内東街、城内西街、西大街、新興街、文化街。

沙河鎮鎮政府駐沙河東,人口3.89萬人,面積161.5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居委會:葉家、其餘二個名稱未定;22個村委會:沙河東、北李金、南山、前周、沙河西、馮萬、宋家溝、沙嶺楊、橫河東、項家、三台子、張胡嶺、馬家河、江家嶺、葉家墳、馬蹄溝、小官帽、營盤山、桃樹溝、狗河城子、葉大屯、闆橋。

大王廟鎮鎮政府駐大王廟,人口3.20萬人,面積200.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大王廟;26個村委會:黃家屯、山嘴子、雙龍溝、葉紅旗、紅廟子、高杖子、高家嶺、燒鍋杖子、孤山子、毛家溝、東溝、車道嶺、專杖子、大王廟、西雙山、慈愍庵、黃土坎、東雙山、石山溝、吳二溝、魏家屯、大黃羊溝、小黃羊溝、水泉溝、李金屯、砬子山。

前所鎮鎮政府駐前所,人口2.59萬人,面積70.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前所;11個村委會:東山、小松嶺、東楊家、韓家屯、洪家、大趙、大架子、何家、大柳、牛羊溝、前所。

寬邦鎮鎮政府駐寬邦村,人口2.49萬人,面積151.9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寬邦;16個村委會:寬邦、項屯、西台山、頭道河、窩棚溝、黑魚溝、大栗屯、勝利、楊樹溝、大房身、觀音溝、西邊、棒槌溝、西岔溝、東岔溝、大河西。

高台鎮鎮政府駐高台堡,人口2.81萬人,面積113.0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高台堡、馬路嶺、項木莊、蓮花池、老家、金屯、水口、窪甸、二道嶺、胡家、前朱嶺、腰古城寨、北趙、後古城寨、三道溝、盧屯、牛彥章、萬陳、穆家溝、黑水台、小三道溝。

萬家鎮鎮政府駐王家莊,人口2.26萬人,面積68.0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王家;15個村委會:王家莊、萬家、老軍屯、萬壽寺、周家、金絲、北邱窪、賀家屯、老戶、趙鄉、蘇家、新民、楊家、孟家、甘家。

西甸子鎮鎮政府駐西甸子村,人口2.31萬人,面積85.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西甸子;17個村委會:西甸子、小李屯、大李屯、大石橋、涼水、戶尚屯、澇豆窪、蓮蓬窪、白廟子、東莊、馬圈子、安馬堡、北甸子、北楊家、水泉子、皇姑、羅三家。

高嶺鎮鎮政府駐高嶺村,人口2.65萬人,面積134.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高嶺;18個村委會:高嶺、楊總、興隆店、四方台、上甸子、小蛎蝗、祝總、王崗台、陡坡台、賀家、老爺廟、杏樹屯、大松嶺、趙家屯、大蛎蝗、沙鍋子、高家窪、照山嘴。

前衛鎮鎮政府駐前衛,人口2.52萬人,面積125.8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興衛、永興;15個村委會:背蔭嶂、九門台、三山營子、選将、馮家屯、北大、黑台嶺、老邊、滿井、東山、長江、西大、東大、三道、古塔。

荒地鎮鎮政府駐東荒地,人口2.55萬人,面積85.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荒地,15個村委會:東荒地、楊保屯、郭家屯、孫相、拴科、西台屯、牛心屯、前馬屯、尚家、大鄭、東李、西李、桑園、西荒、榆林。

塔山屯鎮鎮政府駐塔山屯,人口2.24萬人,面積74.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塔山;17個村委會:塔山屯、山角子、白龍灘、四方、東白、許家、大南鋪、梁家、丁家、香寶、大馮、大施寶、大鐘鼓、潘家、西王、張白谷、桃花。

小莊子鎮鎮政府駐小莊子,人口3.37萬人,面積85.7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小莊子、大漁場、鄢家屯、鹽鍋、海泉東、海泉西、鹽場、前永安寨、石官、寶倉、張安、打雀莊子、後永安寨、小李、孤家子、淩家、新莊子、大李金屯、彭家、團山子、葉大、馬家窪、二河口。

王寶鎮鎮政府駐王寶,人口1.85萬人,面積67.2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王寶村、北偏坡村、張呆子村、西潘村、西孫村、平房村、呂貢村、王漢村、婁家屯村。

加碑岩鄉鄉政府駐東梢,人口1.78萬人,面積225.7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王家店、于杖子、張杖子、南駱駝洞、窩嶺、三岔子、上房子、毛杖子、駱杖子、東梢、李大莊、舊關、黃土梁子、溝口、樓房、黃木杖子、王台。

永安堡鄉鄉政府駐大甸子,人口0.72萬人,面積222.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大甸子、西溝、邊外、楊樹、花戶莊、石匣口、小山口、立根台、永安堡、獐狼铳、北河、塔子溝、張家房、車場溝。

城郊鄉鄉政府駐新興街二段,人口2.07萬人,面積12.9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城内東、西園、韓家窪、香坊、西關、東園子、興隆、肖家。

西平坡滿族鄉鄉政府駐西平坡,人口1.79萬人,面積110.3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西平坡、東平坡、黑水汀、七裡溝、嶽家店、大路溝、康家壕、爐砟溝、南平坡、沙金溝、葦子溝、土頭山、白楊溝、龍潭溝、上土頭山。

葛家滿族鄉鄉政府駐廣裕店,人口1.34萬人,面積106.1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廣裕店、小盤嶺、二道房子、木鍁溝、平台子、黃土坡、葛家屯、鹦鹉溝、石棚溝、高立溝、陳家溝、新房子。

高甸子滿族鄉鄉政府駐高甸子,人口1.78萬人,面積113.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高甸子、長嶺子、古城子、小獐子溝、大獐子溝、轉子溝、袁家屯、馬鞍山、朱仙屯、蘇蘭、馮家、陳蔭溝、狼洞子、東趙屯、西趙屯、劉把屯、糜子溝、順山堡。

範家滿族鄉鄉政府駐範家,人口1.55萬人,面積129.1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範家、條石溝、鮑莊子、薛家、朱家、小胡口、釣魚石、彎土牆、五台子、邱家、平川營、澇豆溝、弓箭溝、銀莊子。

明水滿族鄉鄉政府駐明水,人口1.35萬人,面積112.3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明水、下屯、東窪子、四間房、姚家、平河子、盤龍溝、張富溝、祝家溝、楊杖子、小楊樹溝。

秋子溝鄉鄉政府駐東山根,人口1.14萬人,面積77.6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東山根、腰嶺子、八家子、西山、譚杖子、大楊樹溝、時杖子、梁杖子。

網戶滿族鄉鄉政府駐樸家,人口2.05萬人,面積72.3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樸家、河東、陳家、侯家、柴家、馬山界、小前村、張監、孫家、西大甸子、大官帽、涼水河、新立、李哈、程家。

李家堡鄉鄉政府駐李家堡,人口2.50萬人,面積136.1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名稱未定;16個村委會:李家堡、大堡子、馬營子、北石門、常家溝、石牌坊、下荊、上荊、閻家嶺、邊門、老虎圈、婁家溝、鐵廠堡、秋皮溝、新堡子、張家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綏中縣位于葫蘆島市的西南部,瀕遼東灣,介于北緯40°37'~39°59',東經119°34'~120°31'之間,東隔六股河與興城市相望,南臨渤海,西與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撫甯縣、青龍滿族自治縣接壤,北枕燕山餘脈與建昌縣毗鄰,總面積2780.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綏中縣地形地勢受燕山山脈制約。山地屬燕山山脈的東延部分,形成5條山脈。這些山脈呈扇形延伸至京沈鐵路沿線,構成全縣地形骨架。由于山脈多自西北部入境向東南延伸,使地勢開成西北高、東南低的特征。

山地綏中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1%左右,包括:五指山山脈、砬子山山脈、大孤山山脈、三山山脈、高樓山山脈。

丘陵丘陵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38%,幾乎各鄉鎮均有分布。由于被河流切斷,彼此各不相連。按地區劃分,可分為西北部丘陵,溝谷向陽,光照充足,有利于果樹栽培,所産白梨聞名東北;東北部丘陵,溝谷較多,坡丘向陽,梨園遍布;南部丘陵,包括綏中縣南部和沿海鄉鎮,大台山和王鳳台果樹農場均坐落于此。

平原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1%。沿海平原是遼西走廊的西入口。在地區分布上可分六股河西岸平原、沿海平原與河谷平原。

盆地永安堡盆地是縣内唯一的盆地,範圍包括永安堡鄉和前衛鎮西北一角。北有三山山脈,西部和南部是高樓山脈,東部石河上遊的大風口水庫是唯一的出口處。東西最長約22公裡,南北最寬處約16公裡,略呈棱形,面積約250平方公裡。

地質

地層綏中縣地層由老至新分布如下:太古界,分布面積最大,岩性以混合花崗岩為主。元古界長城系,包括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大紅峪組。中生界侏羅系,包括坤頭波羅組、白旗組、張家口組、義縣組、建昌組。新生界第四系,包括中下更新統殘坡積層、中上更新統沖洪積層、上更新統坡洪積層、全新統沖洪積層、全新統海積層。

侵入岩縣内中生代侵入岩發育良好,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北。包括聖宗廟-葛家屯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寬邦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龍門山岩體,屬侏羅-白垩世侵入岩。栗木溝岩體,屬侏羅-白垩世侵入岩。羊岩子岩體,屬侏羅-白垩世侵入岩。除上述侵入岩體外,尚有多種脈岩,種類繁多,分布零散,規模不大。

地質構造綏中縣所處大地構造半日位屬山海關台拱,是一個以上升運動為主的地區。沉積岩蓋層不發育,古老的結晶岩基底廣泛出露。縣内大小斷裂幾十條,多數分布在西北部。大的斷層有四條:明水斷野、紅廟子斷層、東松嶺子斷層、甯子溝斷層。

土壤

棕壤綏中縣地處棕壤帶,棕壤分布十分廣泛。總面積179,118.5公頃。棕壤是在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根據形成的過程,又劃分為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3個亞類。

草甸土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漫灘、超河漫灘、沖積平原、沿海淤積平原和山間平地。總面積54,823公頃,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23.34%。除近海沿岸和近灘的砂質草甸土外,其它均已懇為農田,是糧、棉、油的主要生産基地。

鹽土鹽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的小莊子至萬家的近海低窪地帶,可溶性含量在0.6%以上,面積166.63公頂,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07%。鹽土的形成過程就是土壤的鹽漬化過程。

沼澤土分布在低窪地區,主要集中在王寶、前衛等鄉鎮。面積374.3公頃,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15%。沼澤土母質為河相沉積物,曆年季節性節水時間較長。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前衛、網戶、明水、秋子溝等鄉鎮,面積419.5公頂,約占各類土壤面積的0.18%。水稻土在縣内分布較為零散,發育程度不高,處于初期階段。但在土耕條件下,基本改變了原來成土方向。

水文

水資源綏中縣水資源總量為7.9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22億立方米,地下水2.76億立方米。全縣蓄水工程有大小水庫33座,控制面積727平方公裡,調節水量1.18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量的19%。引水工程26處,河流區間徑流量利用為0.23億立方米。機電井1,266眼(含方塘)開采地下水0.71億平方米。

在狗河中遊有4處溫泉:老虎河溫泉,海拔145米,主泉眼水溫32.5℃,湧水量約2.5噸/小時。下屯溫泉,海拔140米,水溫32℃;新莊溫泉,海拔120-130米,水溫21-25℃;湯口溫泉,海拔95米,水溫47℃。河流綏中縣主要河流有六股河(與興城市界河)、寬邦河、黑水河、王寶河、石河、狗河、九江河、強流河、貓眼河等。

界河-六股河源頭在建昌縣谷杖子鄉西北的930高地。在八家子鎮沙河哨東南側與興城市三道溝鄉西側入境,成為綏中縣與興城市的界河。六股河流經本縣寬邦滿族鎮,彙合八家子河、寬邦河;經西平坡滿族鄉,彙合黑水河;又經高台鎮,彙合王寶河;最後經小莊子鎮後入海。

西岸共經5個鄉鎮,彙合4條較大河流,徑流68公裡,流域面積862.2平方公裡。六股河是遼西地區四大水系之一。總長143.8公裡。河寬最寬處800米,中下遊平均寬600米,平時流水面寬95米,水深0.5米左右。年最大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1969年),多年平均徑流量6.3億立方米。

縣内其它河流黑水河,六股河支流;寬邦河,六股河支流,又名二台子河;王寶河,俗稱王八河,後雅公稱今名。澇豆溝河,王寶河支流;朱仙屯河,王寶河支流;小莊子河,發源于小莊子鎮石官村東北0.5公裡處。馬家河,發源于大台山南麓;長灘河,由馬家河、閻家嶺河、三台子河彙合而成。

貓眼河,發源于雞架山北峰;葉家墳河,上遊稱飲馬河;狗河,原名高兒河,演變溝兒河諧音稱狗河,是縣内第一大河。新開河,舊名涼水河,發源于網戶滿族鄉大官帽山泉眼。石河,原名石子溝,因多石子而得名。是縣内第二大河。小王寶河,石河支流;強流河,原名急水河。九江河,此河流經九門口,原稱九門河,後改名九江河。金絲河,原稱荊條河,發原于李家堡鄉上荊村。

氣候

綏中地區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征:四季分明,水熱同期,降水集中,日照充足,季風明顯;春季雖有冷空氣侵入,但強度弱,回暖較快;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雨量充沛,高溫潮濕,多雷多雹,伏天潮熱;秋季偏北季風開始增強,雨量驟減,氣溫速降;冬季偏北季風勢力很強,氣候幹冷,大地封凍

内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3,較高的山峰有平頂山(海拔925米),龍門山和三山,中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東南為平原和低窪地。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寶河。此外,還有九江河、狗河、石河、貓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條。一般都源短流急,季節性比較明顯。

本縣處于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無霜期174天。

綏中縣呈“六山一水三分田”。東南部沿海平原是主要産糧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麥、水稻等。中部丘陵地帶适于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生長。北部山區是水果重點産區,盛産蘋果、白梨,有梨果之鄉美譽,是國家優質水果基地縣。全縣現有果園65萬畝,果樹1600萬株,年産水果35萬噸,産值3.5億元。

綏中地區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征:四季分明,水熱同期,降水集中,日照充足,季風明顯。春季雖有冷空氣侵入,但強度弱,回暖較快;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雨量充沛,高溫潮濕,多雷多雹,伏天潮熱。秋季偏北季風開始增強,雨量驟減,氣溫速降;冬季偏北季風勢力很強,氣候幹冷,大地封凍。

氣溫據1986到2000年記載,年平均氣溫為9.8℃;極端最高氣溫為38.1℃,曆史最高為39.8℃;極端最低氣溫-25.2℃,曆史最低為-26.3℃。地溫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1.9℃,極端最高62.4℃(1993年),極端最低-34.6℃(1990年)。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652.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為1998年908.5毫米,曆史最多為1959年1,087.6毫米;年最少降水量為1999年的295.2毫米,是曆史最少的一年。蒸發年平均蒸發量為1,714.6毫米。

日照年均日照時數2,544.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7%。氣壓年平無氣壓為1,015.1百帕,極端最高為1,046.8百帕(1994年),極端最低為984.0百帕。風年平均風速2.8米/秒,最多風向為南風,大風日數比前期減少。無霜期平均無霜期176天,最長196天(1990年),最短141天(1986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27.65萬公頃,人均占有0.45公頃,比全國人均0.96公頃少0.51公頃。地貌類型複雜,土壤類型多樣。山嶽面積11.34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41%。丘陵面積10.51公頃,約占總面積的38%。平均面積5.81公頂,約占總面積的21%。

在全部土地資源中,耕地面積5.4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78%,人均0.09公頃。林地面積9.71萬公頂,占總面積的35.11%,人均0.15公頃,居葫蘆島第一位。牧草地面積15.83公頃,占總面積的0.10%。居民工礦點面積1.82萬公頂,占總面積的6.60%。交通用地0.4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0%。水域面積2.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8.57%。未利用土地2.81萬公頃,占總面積10.16%。還有荒草地2.53萬公頃,沼澤地0.02萬公頃。

礦産資源

綏中縣發現有色金屬礦30處,分布在12個鄉、鎮;黑色金屬礦14處,分布在8個鄉、鎮;黃鐵礦11處,分布在6個鄉、鎮;黃金礦11處,分布在5個鄉鎮;石灰石礦3處,分布在3個鄉、鎮;凝灰岩礦2處,分布在2個鄉;螢石礦和重晶礦5處,分布在4個鄉、鎮。另外還有煤礦2處,石油礦1處,石棉礦1處,磷礦1處,粘土礦9處,矽石、長石礦26處,草木炭礦90處,大理石和花崗岩礦若幹處。

野生動植物

野生動物綏中縣在動物地理分布上處于華北、東北動物區系的延續交彙地區,屬遼西山地丘陵生物環境區。兩栖動物:共有9種,包括中國林蛙、花背蟾蜍等。爬行動物:共有21種。包括龜、棱皮龜等。哺乳動物:共有7目16科58種,常見的陸生動物有:狐、艾虎等。

鳥:共有17目37科37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69種,省重點保護53種,省級有科研究價值的250種。保護鳥類主要有丹頂鶴、大天鵝、等;食鼠鳥類主要有紅隼、大狂、貓頭鷹等;食蟲鳥類主要有大杜鵑、夜鷹等;獵鳥類主要有豆雁、石雞等;觀賞類主要有翠鳥、金翅雀等。森林昆蟲:有226種,主要昆蟲約100種。

野生經濟植物

綏中縣有野生經濟植物997種,分屬119科,51屬。主要包括:纖維類、油脂類、澱粉類、鞣料類、芳草油類、藥用類、土農藥類、觀賞類。

經濟

綜述

2019年,綏中縣地區生産總值176.2億元,增長5.2%;固定資産投資47.5億元,增長12.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億元,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億元,增長10%(剔除減稅降費因素實現14.5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1億元,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96元,增長7%;引進省外内資37.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14萬美元;進出口總額5億元。

2020年,綏中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166.8億元,增長1.4%,增幅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6.2個百分點

第一産業

2019年,綏中縣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000畝;建設高标準農田3萬畝,糧食産量達30.8萬噸;新建高效精品示範園21個,高效農業園5個、标準化畜禽規模養殖場4個;省市級農事龍頭企業達24家;完成12.8萬戶土地确權工作,流轉土地26.1萬畝;“二品一标”産品累計達31個。

第二産業

2019年,綏中縣工業企業總量達34戶,東戴河新區規上工業産值較上年增長33%,鄉鎮規上工業産值增長20%;應用有效發明專利67件,科技成果轉化7項,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完成9.7億元,同比增長26%。

第三産業

2005年,綏中縣第三産業完成22.3億元,比2000年增長114.4%,年均遞增16.5%;2018年,綏中港貨物吞吐量預計完成320萬噸,道路貨運量5470萬噸;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170家。

2019年,綏中縣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2.83億元;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建設完成,1個公共服務中心、9個鄉鎮倉儲設施和168個村級服務站點投入運營。

交通運輸

綜述

綏中縣國道102線、京沈高速公路、省級306線、沈山鐵路、秦沈客運專線鐵路、遼甯濱海公路(丹綏線)貫通境内,以綏中縣城區為中心興建的縣、鄉、村級公路輻射全境,構成交通網絡。

綏中縣是全國的交通運輸大縣。境内交通便捷,國道102線、京沈高速公路、省級306線、沈山鐵路、秦沈高速鐵路、遼甯濱海公路(丹綏線)貫通境内。以綏中縣城區為中心興建的縣、鄉、村級公路輻射全境,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2010年,綏中縣濱海大道綠化工程被遼甯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精品工程”,綏中縣被遼甯省交通廳命名為公路文明縣。2011年,綏中縣被評為遼甯省平安鐵路示範縣、農村公路管理先進縣。

公路

2006年,綏中境内有各級公路9條(縣級以上數據),全長282.909千米(縣級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底,境内各級公路達到692條,全長2546.10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條,全長57.225千米;城管裡程4千米,公路淨裡程2484.882千米,淨裡程中含國家級公路2條,全長97.788千米省級公路2條,全長154.122千米;縣級公路9條,全長101.84千米;鄉級公路98條,全長911.93千米;村級公路580條,全長1219.20千米;公路密度91.59千米/百平方千米;等級公路裡程2484.882千米,其中一級公路31.006千米,二級公路316.044千米,三級公路1031.25千米,四級公路1106.58千米;全縣25個鄉鎮282個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和水泥路。

國家級公路

截至2015年底,綏中縣境内有國家級公路3條(G102京哈線、G1京哈高速公路、G306綏珠線),總長159.038千米,占公路裡程的6.2%。

省級公路

截至2015年底,縣境内有省級公路2條(S213綏青線、S327丹綏線),總長154.122千米,占公路裡程的6.05%。

縣級公路

截至2006年,綏中境内有縣級公路6條,分别為址九線、前大線、腰喇線、疏港路(現高小線)、萬家出口、前衛出口,2010年增加綏東線為縣級公路,2011年增加濱河大道為縣級公路,2014年增加沙上線為縣級公路;2015年縣級公路9條,淨裡程101.840千米,占公路裡程的4%。

公路貨運

2000年,綏中縣公路民營貨物運輸企業産生至2019年,綏中縣擁有貨運車輛15100輛(含6142輛牽引車),總噸位204028噸,運輸貨物通達全國各地。

鐵路

截至2019年,綏中境内鐵路運輸包括國有鐵路客運、貨物運輸及地方鐵路運輸;綏中縣有高鐵動車站2個(綏中北站、東戴河站),客貨鐵路火車站1個(綏中站);綏中站和綏中北站都設在綏中鎮内,一南一北相距4.54千米,綏中站日停靠客運列車48趟;綏中北站日停靠客運列車(高鐵動車)32趟。

政治

現任領導

據2020年7月綏中縣人民政府網中獲取政府領導如下所示:

職務

姓名

縣長

郭彩學

常務副縣長

段然

政治

社會事業編

教育事業

截至1994年,綏中縣共有中小學379所,其中小學329所,初中30所,高中3所,職業學校12所,幼兒園3所,特殊學校1所,電大分校1所;中小學共學生74484人,其中小學在校生49578人,普通中學在校生20873人;中小學教師5859人,其中辦公教師4209人,民辦教師1650人;校舍總面積262178平方米,其中樓闆房面積84923平方米,站總面積32.5%。

2019年,綏中縣一初中新校區投入使用,改造農村薄弱學校4所;新招聘教師160名;全部消除65人以上超大班額;高考考生600分以上141人,本科上線率71.88%。

文化體育

2019年,綏中縣在歡慶豐收”農民豐收節期間,綏中大台山蘋果豐收景象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長城腳下,花開陌上”賞花會和第十屆全民讀書節成功舉辦;140個基層綜合文化中心、15個文化體育廣場建設完成;榮獲市第五屆全民運動會縣區組團體總分一等獎。

醫療衛生

2019年,新建标準化衛生院2所,标準化村衛生室35所,實現醫聯體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實現“一站式”結算。

曆史文化

文物古迹

萬裡長城—九門口

萬裡長城—九門口,位于遼甯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台子村境内,始建于北齊(479—502年),擴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1996年11月20日,萬裡長城—九門口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9月,包含九門口在内的萬裡長城被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地” ;2009年2月1日,國家旅遊局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将綏中九門口水上長城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非物質文化遺産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遼西太平鼓)

遼西太平鼓是流傳在遼甯西部,一種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舞者左手持單皮鼓,右手持鼓鞭,邊打邊舞,節奏明快,富于變化。舞蹈動作大部分是表現婦女勞動生活、自然景物和風土人情的,内容健康,形式活潑,鼓點豐富,舞姿優美;太平鼓起源于唐,盛于清。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綏中霸王鞭)

綏中“霸王鞭”始于秦末楚漢相争,是由約一米長的竹竿所制,竹竿兩端系上小鐵環、銅環或銅鈴,兩端系有紅綢或綠綢布條,用竿擊打身體各部位發出悅耳的響聲,邊打邊舞,變化各種隊形。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綏中王氏鼓樂)

王家鼓樂基本是遼西一帶的演奏風格,但也揉進了關内的一些技巧和意味,從而形成了自家的演奏風格。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永安剪紙)

永安民間剪紙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深深地紮根于民間社會生活土壤之中,且相沿成一種習俗,一種文化現象,代休相傳、剪紙作品的内容也随着現代生活的進化而更新。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綏中水豆腐和王家笊籬)

綏中水豆腐曆經一百五十年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綏中老百姓約定俗成将這種小吃名為“綏中水豆腐”。

地方特産

綏中白梨:白梨是綏中特産,綏中的白梨原産于燕山山系;在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河北居民遷入,在西北山區落戶。後來山區人口增多,栽培的梨樹也多起來,又零星栽培發展成大面積的果園。

風景名勝

止錨灣

止錨灣:止錨灣位于綏中縣萬家鎮南部臨海,海岸線長8公裡,星級賓館5家,農家樂賓館180家,年接待遊客12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5000萬元,轄區内有遼甯最大的漁港—止錨灣漁港,濱海公路橫貫境内。

跳石溝:跳石溝位于三山景區西側,綿延百裡是關外第一峽谷,跳石溝位于綏中縣範家鄉境内三山腳下。

三山:古稱東岐山,又名佛光山,坐落于綏中縣範家鄉境内,主峰海拔710米,曆史上許多帝王都曾登過此山并留下許多美談,如:燕昭王登過此山,并在主峰側面修求仙台一座,現遺址尚存 。

西溝長城:西溝長城是明萬裡長城的主幹線,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永安長城。

前衛斜塔:前衛斜塔位于遼甯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前衛鎮,斜塔建于遼代,又名瑞州古塔,塔身高10米,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該塔建成之後雖幾經地震與洪水破壞,卻始終斜而不倒。

曆史名人

支鳳瑞

支鳳瑞,綏中縣南平坡村人。1889年生,農民。

1932年初,日軍侵占本縣,南平坡成立民會,支鳳瑞被推舉為民會練長。支鳳瑞帶着繳獲的“自來德”手槍,連夜趕到新莊子,投奔了鄭桂林。鄭桂林委任支鳳瑞為第四十八路義勇軍獨立團團長。1933年春,第四十八路抗日義勇軍退進關内,支鳳瑞回到家鄉南平坡村。1936年秋季,南平坡村漢奸李星樵将支鳳瑞出賣。日本兵抓走支鳳瑞,嚴刑拷打,追問共同行動的夥伴。支鳳瑞矢口不招。不久,他被由綏中押往錦州監獄,最後在瓦房店被日本特務殺害。

鄭桂林

鄭桂林,原名鄭國興,字香庭,報号“天狗”。祖籍遼甯省建昌縣藥王廟鄭家溝村。清末全家逃荒到吉林省雙陽縣。1889年,鄭桂林降生在雙陽縣二道灣子村。民國初年,鄭桂林讀完小學,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省立師範學校,課餘常讀《國事悲》、《英雄淚》等進步書刊,立志教育救國。1919年考入北京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鄉,應聘到牡丹江設治局任秘書。其間,鄭與張駿坊等人一起創辦了牡丹江第一所小學,他任校董,經常對師生演講,傳播愛國主義思想。

1923年,鄭桂林認為教育救國,對外侮頻仍、瓜分在即的時局遠水不解近渴。于是投筆從戎,入吉林軍李振堂部任軍法處少尉副官。1928年考入東北講武堂步兵科。1930年6月畢業,分配到東北軍第六旅第八團任上尉副官。翌年,參加了平定石友三叛亂之役,被提升為第十三旅第六三七團作戰參謀、少校副官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官兵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退進關内。鄭桂林聯合同志,去北平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請戰,鄭被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四十八路軍司令。1932年1月,鄭桂林率100多名骨幹力量出關,首先來到綏中北部山區,宣傳抗日,組建義勇軍。從此,鄭桂林自号“鄭天狗”,取“天狗吃日”之意,以表示抗日到底的決心。l月底,鄭桂林在大王廟二道溝召集群衆開會,動員群衆參加義勇軍。

鄭桂林為集聚抗日力量,奔走于綏中、青龍、興城、建昌、錦西之間,先後多次召集當地有影響的人士開會,号召有血性的中國人組織起來抗日。同時教育争取幫會成員和土匪也參加抗日行列。在他的号召下,成百上千的人趕來參加,連退到關内的一些原東北軍警也攜械投奔鄭桂林領導的義勇軍。

他領導的義勇軍曾多次對敵戰鬥。1932年3月19日晚,鄭桂林率部2000餘人,分四路進攻綏中縣城。從午夜激戰到拂曉,擊斃日軍20餘人,繳槍20支。首戰告捷,士氣大振。

同年5月11日,鄭桂林率部再次進攻綏中縣城和火車站的日軍。行進至城西馬家河子時,鄭司令命部下隐蔽前進,接近敵人後,把手榴彈投入日軍營内。睡夢中的日軍遭此一擊,立刻大亂。此役共殲敵30多名,俘17人,炸毀坦克一一輛,摧毀了杜屯鐵路橋,破壞了六股河大橋。

7月20日晚,鄭桂林毅然組織了馬廠起義。先令特務連暗中離開駐地。随後,鄭借口追剿“嘩軍”,率全軍開出馬廠,去張家口參加了吉鴻昌領導的民衆抗日同盟軍,任第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又同吉鴻昌、方振武、湯玉麟聯合組成抗日讨賊軍,繼續抗日。

9月,察綏抗日讨賊軍在日僞軍和國民黨軍隊夾擊下失敗。鄭桂林隻帶幾名随員去北平、天津,多方奔走,聯絡舊部,準備再次出關抗日。11月9日,鄭桂林在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時,被國民黨憲兵第三團蔣孝先的特務秘密逮捕。11月20日,國民黨當局以“反蔣”、“圖謀不軌”等罪名,将鄭秘密殺害于北平琉璃廠。鄭桂林就義時,年僅44歲。

楊利偉

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貫:遼甯省綏中縣

楊利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大學文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将軍銜,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4年後畢業。

1996年,楊利偉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于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在當時改為陸軍。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号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号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後,晉升上校軍銜。

2004年春節前後,晉升大校軍銜。

2004年12月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小行星21064是以楊利偉來命名的。

2005年,楊利偉出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王作藩

王作藩出生于遼甯省綏中縣永安堡鄉小山口村。1930年2月進入東北講武堂,畢業後曆任東北軍116師,119師的見習參謀,通訊排長,付營長。1937年10月随呂正操部加入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3年12月離職休養。王作藩同志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王作藩同志于2003年6月15日在長春逝世。

文物古迹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甯省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關15公裡,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内外交通的重要門戶。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争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轶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着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

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于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複。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據當地文物部門研究人員介紹,九門口長城擁有一個嚴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在曆史上素有“京東首關”之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這裡與吳三桂決戰時,遭遇清兵夾擊而敗北的。

九門口長城,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因而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

小河口長城

小河口長城坐落在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是冀遼兩省的分界線。這段長城大約8.9公裡長,約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據史料記載,小河口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已有近700年的曆史。

前衛斜塔

前衛斜塔,古稱瑞州歪塔,坐落在綏中縣西南27公裡處前衛鎮内。此塔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斜塔高10米左右,塔身為青磚砌成,實心單項,分三級呈八角形。斜塔雖經千年風雨的腐蝕,但塔身上的磚雕圖案花紋仍清晰可見,此塔雖不高聳入雲,但昂首望去,飛檐淩空,卻也雄偉壯觀。

意大利比薩斜塔是世界聞名的斜度最大的斜塔,其斜度為5.3度,然而前衛斜塔的傾斜度為12度。塔尖移位1.7米,斜而不墜,歪而不倒。塔身從何時傾斜無從查考,但對斜塔的加固,曾有過記載。《綏中縣志》記載:“其尖歪而不墜,後經羽士以磚石其基愈固”。“斜塔不倒”是前衛一寶,一九七六年雖經強烈地震,斜塔不但未倒,也未出現裂痕。

妙峰寺雙塔

妙峰寺雙塔位于綏中縣永安堡鄉塔子溝村,建于遼幹統年間。兩塔之間相距50米,西塔高約24米,東塔高約10米,結構、雕刻基本相同。塔身雕刻精細,形态端莊,形象生動,姿态各異。周圍景緻極為秀麗,山巒起伏,叢綠滴翠,桑柏如織。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止錨灣碣石

碣石位于綏中縣城西56公裡處的止錨灣海濱,距山海關15公裡,長10公裡。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海水清澈見底,水淺波輕,海灘寬闊平緩,白沙細膩無泥,海中無礁石。海濱浴場的海底坡緩,距岸邊百米之外海水僅齊胸深。止錨灣東側的海域淺水區,海底坡度更緩,水拂腳面,極适于兒童遊玩。

在距岸邊200餘米的海面之中,聳立着三塊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約20餘米.民間傳說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處.每逢落大潮,從岸邊到礁石隐約現出一條巨石鋪就的海中棧道,可直達礁石腳下。在姜女墳的東西兩側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東側叫紅石砬子,西側叫黑石砬子(又稱黑山頭),象兩條巨龍靜卧在海中,構成似"二龍戲珠"(海中礁石)的獨特景觀。經過考古發現證明,姜女墳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紅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對的石碑地都發現了秦漢皇帝巨大的行宮遺址。

綏中特産

綏中草編

綏中縣草編業曆史悠久,在國内外享有盛名。早在300年前,人們就利用秫稭編織草帽,花樣有四趟紋、三朵花、萬字花,其工藝精湛,價廉适用,是城鄉居民慣用的遮曬、遮雨的生活用具。此外,還用蒲草編草墊、蒲包和扇子等物。

随着編制技術的不斷提高,原料的廣泛應用,1982年11月綏中縣小莊子滿族鄉由山東省黃縣引進了以玉米皮(果穗外皮)為原料的草編技術新工藝。以玉米皮為原料的草編有三種形式:平編、扣編和辮編。工藝精細新穎,美觀大方。編織各式汽車靠墊、折疊椅墊、圓桌墊、沙發墊、茶幾墊、手提包、錢包、紙簍、門簾、地毯、首飾盒、各類筐籃等産品達多個花色品種。有77個樣品參加了廣州商品交易會,14個品種進入國際市場,外商争相訂貨,為國家換取歡樂外彙。

綏中草編,原料資源豐富,成本低,一畝地玉米,可出玉米皮30公斤,能編30套汽車靠墊,一套定價4元,可增加收入120元。小莊子滿族鄉草編制品自1983年1月開始出口,首次銷往日本400套、200件,收入2760萬元,到1985年6月份全鄉草編生産純收入70,000多元。

綏中白梨

白梨是綏中特産,栽培的曆史悠久,産量較高,品質優良,馳名全國。綏中的白梨原産于燕山山系。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河北居民遷入,在西北山區落戶。後來山區人口增多,栽培的梨樹也多起來,又零星栽培發展成大面積的果園,現在綏中西北秋子溝一帶仍有300年以上的老齡梨樹。

綏中白梨特異品種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自然條件,一個是人工創造。綏中的地貌構成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西北多山,土質疏松,排水通氣良好,氣溫雨量适宜,是白梨生長的優越客觀條件。綏中的勞動人民長期從事梨果栽培,不斷地改良、選優,逐漸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質的優良果種。

綏中白梨的果實多為長圓形或接近圓形,萼窪小,果梗細長,果色金黃,有蠟質光澤,平均單果重125克,最大果重可達250克,果皮薄,果肉厚,果核小,肉質細,酥脆多汁,甘甜爽口。果實含多種營養成分,除生食外還可制成果幹、罐頭、釀造果酒、果醋,據資料記載白梨還具有生津、止渴、潤肺、寬腸、強心、利尿等醫療作用。

解放後,白梨發展很快,1949年全縣有白梨樹20萬株,年産白梨580萬斤。經過多年發展,綏中西北山區和中部丘陵地帶有17個鄉盛産白梨,據1983年統計,全縣有白梨樹80多萬株。占地5萬多畝,年産白梨3萬多噸,産量居全省首位。綏中白梨在國内銷往20多個省、市、自治區,還遠銷國外,每年外銷量達6000噸到12000噸。深受消費者歡迎,在國内外享有很高聲譽。1994年,在發展水果生産中,注重狠抓提高水果品質和果園标準。

白梨高搞優良品系選育。全縣280個村級标準果園中,有31個果園分别被評為省級和市級先進标準園。以蘋果、白梨、酸性果為主的果品基地已經形成。1997年,綏中白梨、金花梨等4個品種參加全國第四屆農業博覽會,被認定為國家優質果品。還被國家确定為水果标準化生産示範縣、水果産業化生産示範縣。

綏中猕猴桃

猕猴桃是綏中西北部山區野生的蔓性落葉果樹的果實,是土特産中的名貴産品。

猕猴桃在綏中俗稱藤棗子,經科研部門堅定為軟猕猴桃,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适于鮮食和加工。1978年秋子溝公社果脯廠開始試制猕猴桃果脯。1981年,明水公社利用猕猴桃釀酒,兩年生産猕猴桃酒60噸,投入市場供人們印用,深受歡迎。大王廟鄉罐頭廠還利用猕猴桃制成一種飲料,銷往大連、北京等地,縣果酒廠也生産出猕猴桃小香槟酒,成為消費者争相購買的熱門貨。

猕猴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它含有多種人體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C含量特高,是柑橘的5-10倍,還含有維生素B,素有“果王”之稱。它性甘寒,有止渴、清熱、理氣、強心、生津解煩、散淤止血等功用,對治療消化不良、嘔吐、燒傷等病症效果顯着,中藥研究中,又發現其對治癌的麻風病也有一定療效。

猕猴桃全身是寶,它的葉型獨特,可綠化園林,花和果實,可提取香精,它的根經焦煮後制成的浸出液,具有殺蟲作用,它的枝條中的纖維、皮層是印染、造紙、化工和建築工業原料,它的葉子和花是很好的豬飼料。綏中猕猴桃的主要産區有永安堡、李家堡、加碑岩、秋子溝、王家店、明水、範家、大王廟等8個鄉鎮,年産50萬斤。

榮譽稱号

2019年5月18日,綏中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綏中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上一篇:通許縣

下一篇: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