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

紫金縣

廣東省河源市轄縣
紫金縣,廣東省河源市轄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遊東岸、韓江上遊,是韓江的發源地。[4]全縣境域東西長88.6公裡、南北寬64公裡,總面積3635.13平方公裡。縣人民政府駐地紫城鎮,距省會廣州市270公裡、深圳市223公裡、河源市68公裡。[1],紫金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2020年,設16個鎮、270個村(居)委會。縣政府駐紫城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紫金縣常住人口551095人。2019年,紫金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06.6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億元,比增5.5%。同年3月,紫金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明隆慶三年(1569)朝廷批準設立永安縣。民國3年(1914年),廣東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1949年5月,隸屬東江專區。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隸屬惠陽專區,1959年改屬汕頭專區,1963年複屬惠陽地區,1988年成為河源市轄縣。因縣名與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相同,且其建縣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117年設縣,民國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準廣東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因縣城有紫金山而得名)。[3]
    中文名:紫金縣 外文名:Zijin、County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41621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 面積: 下轄地區:16個鎮、270個村(居)委會 政府駐地:紫城鎮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5174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九和溫泉,南母寺,紫金觀,古竹越王山等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粵P 地區生産總值: 電話區碼:0762 地方方言:客家話 人 口:55109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地區生産總值:106.5億元(2019年) 面積:3635.13km²(2020年)

建置沿革

春秋時,屬百越地。

戰國,屬楚。

秦代,屬南海郡博羅縣、龍川縣地。

隋唐,為歸善縣、興甯縣地。

宋元,為歸善縣、長樂縣地。

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屬惠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紫金縣屬廣東省都督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潮循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紫金縣隸屬東江各屬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紫金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紫金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同年5月紫金縣解放,隸屬東江專區。

1952年,紫金縣改屬粵東行政區。

1956年,紫金縣隸屬惠陽專區。

1959年,紫金縣改屬汕頭專區。

1963年,紫金縣複屬惠陽地區。

1988年,紫金縣成為河源市轄縣。n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4年,紫金縣村民委員會調整,撤并28個村委會。至年底,全縣設20個鎮,村民委員會273個24個居委會。

2005年,全縣村民委員會進行第三次換屆選舉,至2005年11月完成,增設附城居委會。

2006年,經批準改名的有7個村(烏石上澄村、南崗村,水墩段布村,南嶺鎮彩頭村,藍塘博雅村,義容西平村、龍騰村)。2008年,增設瓦溪社區居委會。

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準,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并設立紫城鎮。

2013年,增設蘇區社區居委會。

2014年5月20日,河源市江東新區挂牌成立,古竹鎮、臨江鎮劃歸該區功能區。

2020年,全縣設16個鎮、245個村委會、25個社區居委會、4288個村(居)民小組(不含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全縣設16個鎮、245個村委會、25個社區居委會、4288個村(居)民小組(不含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縣政府駐紫城鎮。

紫城鎮

藍塘鎮

龍窩鎮

義容鎮

瓦溪鎮

蘇區鎮

柏埔鎮

黃塘鎮

九和鎮

中壩鎮

鳳安鎮

好義鎮

上義鎮

水墩鎮

敬梓鎮

南嶺鎮

-

-

下轄街鎮一覽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紫金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遊東岸。東接五華縣,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望,西南與惠州市惠城區相接,南與惠東縣相鄰,東南與陸河、海豐縣毗鄰,西北與河源市源城區相鄰,北界河源市東源縣。地理坐标: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全縣境域東西長88.6公裡、南北寬64公裡,總面積3635.13平方公裡(2010年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面積)。

地形地貌

紫金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面積3046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84%(其中山地占79.9%,丘陵占4.1%),河谷、盆地、水域占16%。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面山巒重疊,地勢較高;中部較低并向東西兩翼傾斜,構成不大對稱的馬鞍形,歸屬不同流向的東江和韓江兩條水系。全縣平均海拔300米,紫金縣城海拔為140.8米(縣氣象局舊址,縣城長安大道西海拔高度)。

氣候

紫金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風明顯,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20.5℃,年平均降水量1733.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05.7小時,年平均雷暴日為88.9天。2016年平均氣溫21.5℃,年降水量2373.5毫米,比上年增加632.7毫米,年總日照時數1446.3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83%。

地形地勢

紫金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面積3,046平方公裡,占全縣總面積的84%,河谷、盆地、水域占16%。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面山巒重疊,地勢較高;中部較低并向東西兩翼傾斜,構成不大對稱的馬鞍形,歸屬不同流向的東江和韓江兩條水系。

山脈

全縣平均海拔300米,紫金縣城海拔為140.8米。山脈屬粵東蓮花山體系,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

武頓,又名烏凸,位于南嶺鎮南端,與陸河縣交界,與文筆峰相鄰,是紫金縣第一高峰,韓江上遊琴江的發源地。主峰海拔1,232.9米。山勢雄偉,煙霧缭繞,與文筆峰左右并峙,成為奇觀。山上植被:山頂以灌木叢植物為主,山腰有亞熱帶常綠季雨林分布,中下坡有人工植被。礦藏有鎢、錫,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烏禽嶂,紫金縣第二高峰。地處紫金縣南部九樹鎮邊界、惠東縣東北部。主峰海拔1,186.2米。自然植被以亞熱帶次生闊葉林為主,800米以上為散生灌木或草皮;人工植被有杉、松、油茶及山楂等。山上辦有國營紫金縣東風營采場。礦藏有鎢、石英、綠柱石等。自然景觀衆多、溝壑縱橫、地勢險要。

水文

紫金縣東部屬韓江水系,中、西部為東江水系,占全縣面積的77.1%。東江經龍川、東源、源城區流入紫金,從紫金縣西部的臨江、古竹兩鎮邊沿流過,流入惠州市惠城區境,縣境内河長54千米。紫金縣是韓江的發源地。

秋香江:東江一級支流,縣内主要河流,位于紫金縣中部。發源于紫城鎮與龍窩鎮、水墩鎮交界的榴墩嶂。自東向西流經紫城、瓦溪、九和、藍塘、鳳安、好義、古竹7個鎮,在古竹鎮江口村彙入東江。幹流長144千米,流域面積1669平方公裡,其中紫金縣境内1590.5平方公裡,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6%。

義容河(古稱義容江,又名古竹水):東江一級支流,縣内西部的主要河流。發源于義容鎮青溪田心村的大山崠(大嶺牯),自東向西流經義容、古竹鎮,在古竹鎮潮沙村彙入東江。幹流長46千米,流域面積403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1%。

柏埔河(古稱神江):東江一級支流,縣内西北部的主要河流。發源于紫城鎮馬天寨,自東向西流經紫城、黃塘、柏埔、臨江4個鎮,至臨江鎮澄嶺村彙入東江。幹流長60千米,流域面積446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2.3%。

康禾河(上遊):東江一級支流,位于紫金縣北部,發源于紫城鎮雞母山。縣境内幹流長26千米,流域面積135.5平方公裡,河道落差大,為縣内水電開發的重點河流。

中壩河(古稱北琴江):韓江二級支流,位于紫金縣東北部。發源于中壩鎮與東源縣鹿子嶂(雷公坪)。自西向東流經中壩、敬梓2個鎮,至敬梓鎮洋高村彙合水墩水,後流入五華縣。縣内幹流長28千米,流域面積399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1%。

洋頭河(古稱南琴江):韓江二級支流,紫金縣東南部的主要河流。發源于南嶺武頓山(七星崠)。自東南向東北流經南嶺、蘇區、龍窩等3個鎮,流至龍窩鎮與五華縣交界的七娘灘出縣境。縣内幹流長43千米,流域面積416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1%。

土壤

紫金縣明清時期未進行過土壤普查,群衆按照土性、土色對土壤進行鑒别和命名。命名的水稻土主要有:泥肉田、砂泥田、結泥田、淺腳砂質田、白膳結、黃泥田、湖洋田、油泥田、冷底田等,全縣均有分布。

民國後期,紫金縣首次進行土壤普查,将全縣土壤分為9大類、34種。各種土壤類型的分布,詳見1937年繪制的《廣東紫金土壤圖》(存于華南農業大學土化系)。

建國後,紫金縣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1958年進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為5個土類。其中黃壤土占總面積3%,分布在南嶺、黃花、九樹一帶海拔800米以上,坡度為35°~42°之間的高山峻嶺上;紅壤土占總面積的84%,分布在全縣海拔100~600米,坡度在15°~35°之間丘陵地帶;紫色土占總面積2%,分布在九和西南部,海拔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帶;石質土占總面積1%,分布在本縣南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水稻土占總面積8%,分布在江河兩岸,丘陵谷地及坑澗地段。

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紫金縣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為7土類,12個亞類,41個土屬,115個土種。按其用途,分自然土(山地)、旱地土和水稻土三大類,合計面積497.2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1.4%。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紫金縣過境水(東江河)客水總量共93.5億立方米。自産水為31.76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6.35億立方米,地表水為25.41億立方米。全縣每人擁有水量5832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1985年統計,本節同)的2.16倍,全省平均水平的1.63倍。枯水年地表徑流量16.34億立方米,全縣每人擁有水量3000立方米。

土地資源

1949年紫金縣實有耕地面積45.19萬畝(約合3.013萬公頃)。

1994年紫金縣國土局土地詳查統計,全縣土地面積3621.24平方千米(36.21萬公頃)。

2010年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統計,全縣土地面積3635.13平方公裡(36.35萬公頃)。

2016年全縣林地面積29.23萬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0.41%;水域面積7768公頃,耕地3.25萬公頃,園地10272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253公頃,交通用地3301公頃,未利用土地0.48萬公頃。2016年年末,全縣實有耕地總資源3.05萬公頃,其中水田2.69萬公頃。

森林資源

紫金縣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樹、檫樹、香樟、山蒼樹和竹為主。

常見的有73科233種。2009年底統計,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424.13萬畝(不含東江林場和下石林場),其中有林地面積391.09萬畝,林木年總生長量68.2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1015.1萬立方米,森林複蓋率74.2%,綠化率74.8%。此外,有省級白溪自然保護區,面積為5755.5公頃。

礦産資源

紫金縣礦産資源豐富,其中鐵礦、鎢、錫、石灰石等礦,早在明朝時就已開采利用。縣國土資源局2016年上報的統計數據,全縣22種礦種,主要礦點(礦區)60多處,其中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産52種,優勢礦種為鐵、鎢、錫、瓷土。

鐵礦主要分布在義容寶山嶂、黃塘大林輋和義容官田等地。寶山磁鐵礦,規模屬中型,紫金縣城有公路直通寶山礦區。全區分為寶山(即上窖)、下窖兩個礦段,鐵礦儲量8000萬餘噸。寶山礦段鐵礦儲量1700餘萬噸,全鐵含量35.47%~36%;2002年7月起,縣政府引進廣州天高公司對縣礦冶總公司實行整體租賃經營。年生産能力鐵礦石30萬噸,生鐵2萬噸。2004年下窖村引進河源天鷗公司開采,至2014年底累計完成投資3.67億元。2016年在産經營。

石灰岩主要産地有黃塘大林輋、古竹湯坑山、上義白水磜、義容寶山等地,計算儲量為4.2億噸。

瓷土分布在縣境東部為多,儲量豐富。蘇區永光、黃布,中壩良莊,紫城新莊、黃花、榕林、士貴,水墩南山凹下,龍窩黃田,好義闆子壩等地均有瓷土開采,或生産日用瓷,或向佛山、潮汕等地瓷廠出售原料。2016年全縣經批準開采的瓷土場8個。規模較大的有中壩華鵬高嶺土廠、蘇區黃布萬豐瓷土場。

溫泉資源

全縣有溫泉資源5處。九和溫泉,分布在紫金縣城以南40公裡的九和鎮熱水、幸福兩村。

其中,熱水溫泉流量為每日1,198噸,溫度60~80℃,最高86℃;據省地礦部門測試分析,水質屬重碳酸鈉鈣鎂型淡水,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升100毫克以上。幸福溫泉,分布在稻田低窪地上(小地名蔣口塘),泉流量每日1000噸,水溫81~83℃,最高85℃。

敬梓溫泉,位于敬梓圩下角的河灘中,有泉眼10餘個,日噴流量200~300噸,水溫80℃以上。義容溫泉,位于義容鎮西北部汀村中田自然村(小地名熱湯子),距義容圩15公裡。日流量300~400噸,溫度80℃以上。

上義溫泉,位于上義鎮白水磜河瀝與飛雲磜河交彙處經西約100米處河邊(當地稱觀音河),水溫40℃。

此外,水墩碳酸氣礦泉,泉水具微酸味,遊離二氧化碳含量達每升1,143.82毫克,pH值6.2,水溫23℃,屬重碳酸鈣鎂鈉型碳酸汽水;泉流量每日19噸,是珍貴優質的天然礦泉水。

動物資源

紫金縣主要野生動物有近100種,屬國家保護動物的有豹、蟒蛇、穿山甲、水濑等。

獸類:有虎、人熊、狗熊、鹿、猿、猴、土倫、山羊等。還有豹、黃猄、羚羊、野豬(山豬)、豺、狼、狐、豪豬、野兔,扪田野、果子狸(紅尾狸、白鼻狸)、黃鼠狼(臊豺子)、水濑、穿山甲(連理)、家鼠、田鼠、鼹鼠(田鼠子)、天竺鼠、蝙蝠等。其中虎、熊、猿、鹿、猴、土倫等獸類,建國時已絕迹。黃猄、野豬、狐狸、野兔較常見。豹、穿山甲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禽類:有畫眉、八哥、老鷹、遊隼、燕子、百勞、杜鵑、山雀、夜莺、白頭翁、鵲、屎缸鵲、烏鴉、赤掃、翠鳥、麻雀、布谷、亞囊括等鳥較常見。鹧鸪、鹌鹑、斑鸠、凫鴨、竹雞、秧雞、米雞(白面、花面米雞)、雉雞、貓頭鷹、啄木鳥等,80年代後數量減少。白鹭、鹪鹩偶能見到。

魚類:有包括鳙魚、鲢魚、鲩魚、鯉魚、鲫魚、鲮魚、青魚、錦鯉、塘虱、泥鳅、黃鳝、白鳝、沼蝦、山蝦、河蟹、石蟹、田螺、石螺、河蚌、河蚬、鰹魚、紅眼魚、赤眼魚、黃尾、竿魚、鳊魚、小金鲫、鳜魚、斑魚、豬姆鳝、爬岩鳅等;其中,白鳝、青魚、紅眼魚、赤眼魚、黃尾等魚種較少見。60年代中期起,江河中魚類數量大為減少。

爬行類:有金錢龜、黃竹龜、八卦龜、大頭龜、甲魚等數量不多。南蛇(蟒蛇)、泥蛇、三索錦蛇、水赤鍊(遊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竹葉青)、五步蛇(蕲蛇)、白花蛇(蝮蛇)、壁蛇、甲木蛇(樹蜥蜴)、狗姆蛇(石龍子)、草龍子(草蜥)等,較常見。

兩栖類:有蟾蜍、青蛙(田雞、蝦蟆)、石蚧、青竹蚧、金錢蛙、棘蛙、沼蛙、浮蛙、雨蛙等。

環節動物:常見種類有蚯蚓(地龍)、白線蚓、山蛭(草蛙)、水蛭(螞蝗)等。

節肢動物:多足綱主要有蜈蚣、馬陸(瓦蟲子)、大馬陸(山蛩蟲)、蛐蜒(草鞋蟲)等;蛛形綱主要有圓網蜘蛛、水蜘蛛、壁錢、黑色繩虎、豹虎哥(雜紋繩虎)等;昆蟲綱鞘翅目主要有龍虱、黃緣龍虱、金龜子、蜣螂、叩頭蟲(幼蟲叫金針蟲)等;鱗翅目主要有有三化螟(鑽心蟲)、二化螟、玉米螟、菜螟、大豆螟、稻縱卷葉螟等;半翅目主要有桂花蟬、紅娘華(草鞋笪)、長刺獵春、淡角獵春、荔枝春象等;同翅目主要有蚱蟬(知了)、蟪蛄、葉蟬、稻飛虱(褐飛虱、灰飛虱、白背飛虱等)、梨木虱等;直翅目主要有飛蝗、土蝗、竹蝗、稻蝗(蚱蜢)、蔗蝗、蟋蟀、蝼蛄(土狗子)、竈馬(竈雞子)等;膜翅目主要有野蜜蜂、竹蜂(又稱烏蜂)、胡蜂、果赢蜂、赤眼蜂、螞蟻等;雙翅日主要有舍蠅、大頭金蠅、菜潛葉蠅、稻潛葉蠅、牛虻、蚊子、稻瘿蚊、蠓蟲等。此外還有螳螂、嫜螂、蟻蛉、蜻蜒、稻薊馬、白蟻等。

植物資源

紫金縣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樹、榇樹、香樟、山蒼樹和竹為主。常見的有73科、233種。

松科:有馬尾松、濕地松、黑松、火炬松等;柏科:有側柏、桧;羅漢松科:有羅漢松、竹柏;杉科:有油杉、糠杉、柳杉、落羽杉;南洋杉科:有南洋杉;殼鬥科:有闆栗、赤梨、白梨、黃椎、紅稠等;山茶科:有荷樹、茶、山茶、油茶、棱木等;樟科:有檫樹、樟樹、沉水樟、黃樟、釣樟等;蘇木科:有格木、皂角、羊蹄甲、紫荊、洋紫荊等;蝶形花科:有紅豆、黃檀、牛肋巴、降香黃檀、南嶺黃檀等;杜仲科:有杜仲;苦木科:有鴉膽子;楝科:有苦楝、麻楝、川楝、香椿、臭椿等;槭樹科:有楓樹、三角楓、青榨槭、嶺南槭;大戟科:有烏臼、山烏臼、油桐、石栗’、餘柑子等;玄參科:有泡桐(沙桐冇);胡桃科:有化香樹、山核桃、楓楊;榆科:有小葉榆、樸樹、粗葉榆、山黃麻等;金縷牛科:有馬蹄荷;枇木科:有桤木、香枇、光皮枇;五加科:有鴨腳木、通脫木;楊柳科:有柳樹、毛白楊;桑科:有細葉榕、牛奶子樹、桑、構、楮等;漆樹科:有黃連木、野漆、芒果、鹽膚木;瑞香科:有白木香;大風子科:有柞木;木蘭科:有木蘭、木蓮、白玉蘭、含笑;杜鵑科:有杜鵑、羊角、烏飯樹等;芸香科:有吳茱萸、山桔、花椒、黃柏、枸桔等;金縷梅科:有橙木、楓香樹、檀木、秀花桂;金絲桃科:有黃牛木;桃金娘科:白幹層、紅千層、番石榴、大葉桉、檸檬桉等;紫金牛科:有容花樹、紫金牛、杜莖山、風筒子;楊梅科:有楊梅;馬鞭草科:有黃荊、牡荊;安息香科:有安息香、拟赤楊;鼠李科:有枳棋、濱棗、熊柳;橄榄科:有烏榄、白榄;柿樹科:有柿樹、君遷子、烏木;天料木科:有天料木;清風藤科:有泥校;忍冬科:有蝶花莢迷;茜草科:有枝子、滿天星、山石榴;紫威科:有梓、楸;紫草科:有複序厚殼樹;番荔枝科:有細莖凡、鷹爪;山龍眼科:有小葉山龍眼;無患子科:有荔枝、龍眼、油羅果;木棉科:木棉;酢漿草科:有山楊桃;猕猴科:有猕猴桃、第倫桃、山枇杷;杜英科:有杜英、猴歡喜;灰木科;有大葉灰木;木樨科:有白臘樹、女貞、木樨、山指甲;八角楓科:有八角楓;藍果木科:有藍果木;石榴科:有石榴;莢竹桃科:有紅花莢竹桃、黃花莢竹桃;水楊梅科:有黃棉木;交讓木科;有牛耳楓;五列木科:有黃拔木;薔薇科;有石斑木、山楂、山桃、枇杷、禾梨子等;肉豆蔻科:有風吹南;冬青科;有冬青;梧桐科:有梧桐、線木、沙羅木、假棉木;千屈菜科:有大葉紫薇、小葉紫薇、泡沫花;粘木科:有粘木;紫茉莉科:刺杜鵑;棕榈科:有棕榈、蒲葵、假槟榔、棕竹;木麻黃科:有木麻黃;黃楊科:有黃楊木;含羞草科:有大葉相思、台灣相思、合歡;竹科:有毛竹、描枝竹、綠竹、泥竹、苦竹等。

紫金縣野生藥用植物約有170多種,其中以金銀花(左轉藤)、巴戟(雞腸風)、土茯苓、淮山、地黃、茅根、水龍、了哥王等較豐富。較常見的有金銀花、地黃、毛麝香(餅草)、巴戟、山枝子、山丹、山大顔、雞矢藤、白花蛇舌草、虎刺等中草藥植物。

紫金縣草場主要有禾本科牧草,優勢草種有纖毛鴨咀草、野古草和畫眉草,其次為一箭球、青香茅、黃茅、裂麸草、鹧鸪草、蜈蚣草、吊絲草、雀稗和野茅草等;其它科牧草如豆科、莎草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牧草僅占少數。此外,在村邊、溪邊、路邊、田堂、和一些空曠地常見的牧草品種有狗牙根、白茅、馬唐、甜根子草、臭根子草、鼠尾草、牛筋草、狗尾草、狼尾草、水蔗草、蟋蟀草、鋪地粟、坨尾草、荩草、大葉芒、小葉芒和菅草等。

人口

2018年,紫金縣戶籍總人口(公安局年報數)為858010人,其中男性487892人,女性423663人。人口出生率(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統計數據)為15.41‰,自然增長率為10.01‰。

2018年,紫金縣農業人口663570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77%,非農業人口194440人,占23%。全縣農村勞動力總資源近40萬人。2018年,全縣16個鎮中,紫城鎮170235人,龍窩鎮85696人,5萬至7萬人的有藍塘、義容2個鎮,4萬至5萬人的有中壩、黃塘2個鎮,3萬至4萬人的有敬梓、瓦溪、九和、柏埔4個鎮,2萬至3萬人的有水墩、蘇區、鳳安、上義4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南嶺、好義2個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紫金縣常住人口551095人。

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黃春彭

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縣長

鄧紅衛

縣委副書記

何遠航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葉競祥

主要領導

交通

省級公路

惠水公路。原名為惠紫五公路,後稱烏水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始建于民國20年(1931年),由省建設廳投資興建。民國22年5月竣工通車。起于惠陽縣烏塘,止于興甯縣水口。途經本縣好義、藍塘、九和、縣城、中壩、敬梓等10個鄉、鎮,縣境内長108公裡。

河汕線紫河段。起于林田合路口,止于河源市源城區,境内長55公裡,于民國21年動工興建,民國26年路基築好。

河汕線紫海段。紫海公路起于烏石三丫角,止于海豐縣城。境内烏石三丫角至蘇區柏子窩全長49公裡。

華中線。原稱中長公路,起于中壩水口,止于五華華城。

高速公路

紫金縣境内高速公路有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

2016年,汕湛高速公路紫金連接線順利建成。同年8月,汕湛高速揭博段紫金西互通正式開通。

2020年12月,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建成通車。

縣級公路

縣道有中埔、合寶、九烏3條公路。

中埔線。原稱紫古公路,後稱紫埔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起于紫河公路中洞口,止于河源埔前,全程65.6公裡。

合寶線。起于青溪合水,止于寶山鐵廠,全長7.5公裡。1958年動工,當年建成通車。

九烏線。起于九和光巷,止于九樹烏禽嶂,全長21公裡。1958年動工,1960年8月建成通車。

經濟

綜述

2016年,紫金縣地區生産總值128.5億元,比上年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1元(預計),比增1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總收入分别為6.5億元和9.99億元,比增3.2%(按可比口徑增長9.8%)和20.2%;外貿進出口總額7.5億元,比增70.5%;三大産業結構由2015年的22.3∶36.2∶41.5調整為22.7∶34.8∶42.5。

2017年,紫金縣地區生産總值136億元,比上年增長5.5%;農業總産值46億元,比增4.5%;全社會工業總産值150億元、增加值37億元,分别比增4.4%和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7億元,比增9%;固定資産投資72億元,比增7%;實際利用外資569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9.5億元,分别比增13.8%和26.7%。

2019年,紫金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06.6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億元,比增5.5%。

第一産業

2016年,紫金縣完成農業總産值46億元,比增4.3%。新增省級名牌産品3個、名特優新農産品1個。

2017年,紫金縣糧食播種面積52萬畝,總産18.97萬噸。推進農業産業化發展,建成千畝以上水果、茶葉、蔬菜等特色農産品種植基地17個。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别發展到62家、116家、44家,輻射帶動農戶9985戶,戶均增收5100元。創建特色種養專業鎮3個,成功舉辦首屆“紫金飲茶節”,新增“三品一标”認證企業7家,獲評省級名特優新區域公用品牌5個、經營專用品牌15個、名牌産品9個。

國家地理保護标識産品:紫金春甜柑。

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紫金縣茶葉産業園。

第二産業

2016年,紫金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産值162.2億元、增加值40億元,分别比增7.1%和9.1%。

2017年,紫金縣全社會工業總産值150億元、增加值37億元,分别比增4.4%和4%。

主要工業園區:紫城工業園、藍塘産業新。

第三産業

2016年,紫金縣全年接待遊客27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4.1億元,分别比增10.1%和9.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7億元,比增12%。年末各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33.2億元、貸款餘額67.2億元,分别比增12.6%和18.2%。舉辦招商活動9場(次),新洽談項目43個、合同投資總額153億元,新簽約項目19個、合同投資總額6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7個,10億元以上項目2個。

2017年,紫金縣洽談項目56個,準入項目23個,新簽約項目9個、合同投資總額26億元,其中3億元以上項目4個。全年接待遊客301.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7.03億元,分别比增11%和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7億元,比增9%;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148億元和74億元,分别增長9.92%和9.94%,其中民營企業貸款餘額21.7億元、比增11.6%。

語言

紫金縣主要流行客家話,水源音主要分布在西部靠近河源市區的臨江、古竹、柏埔、義容、黃塘等鄉鎮有不少村落。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紫金縣投入2.9億元。新增省級規範化幼兒園9所。各類教育普及率穩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線率達31.81%。

紫金中學實驗學校

紫金縣紫城中學

紫金縣紫城第二中學

紫金縣龍窩鎮第二中學

紫金縣好義中學

紫金縣九和中學

紫金縣上義中學

紫金縣藍塘第二中學

紫金縣鳳安中學

紫金縣義容中學

紫金縣士貴學校

紫金縣水墩中學

紫金縣南嶺中學

紫金縣蘇區中學

紫金縣瓦溪中學

紫金縣慶齡中學

紫金縣琴江中學

紫金縣柏埔中學

紫金縣中山中學

紫金中學初中部

紫金縣龍興中學

紫金縣青溪中學

紫金縣黃塘中學

紫金縣敬梓中學

紫金縣紫城第三中學

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

-

-

-

-

義務教育階段主要學校

普通類

紫金中學

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

紫金縣藍塘中學

紫金縣爾崧中學

紫金縣第二中學

-

職業類

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

高中階段學校

文化事業

縣文化曆史悠久,經考古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1處,以及林田北宋古墓、白水磔宋代古窯遺址、南嶺文天祥大忠廟等文物,都反映了前人的聰明才智和民間藝術的發展。

建縣後,明清的文學創作以詩詞見長,有鐘丁先、劉名載、林鳳岡、鄧缵先等人的佳作流傳于世。民間有舞獅、舞龍、舞春牛、舞紙馬和山歌演唱等藝術流傳。清末,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朝戲。

載至2010年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8項,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3項。

2017年,紫金縣“三館一中心”完成選址,開展縣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試點工作。5個鎮文化站實現等級提升,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7個。“百姓戲劇廣場”入選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全年完成公益演出活動192場。“紅色蘇區”美術作品展成功舉辦。蒲米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新增擂茶制作技藝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3個。

2018年,紫金縣圖書館獲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

科技事業

2017年,紫金縣實施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0項,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研究開發中心3個。成功承辦市第1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縣獲獎項目51個。

醫療衛生

中草藥資源豐富,民間很早就用中草藥醫病治傷。明清時期,縣城和集鎮已有私人開業行醫,農村缺醫少藥,疫病流行頻繁。清末,西醫始由基督教會傳入本縣。民國14年(1925年)起,縣内陸續開設私營西醫診所,開辦縣平民醫院。但醫療設備簡陋,技術力量薄弱。

到2010年,全縣有縣直屬醫療衛生單位7個,鎮級衛生院20個,在職人員1940人,離退休人員635人。在職人員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702人,占87.7%。其中副主任醫師36人,主治(管)醫師117人,師級508人,士級952人。全縣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280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278人,執業護士385人,本科55人,大專學曆451人。

2017年,紫金縣人民醫院新院(首期)竣工,縣第二人民醫院動工建設,縣120急救指揮中心完成主體工程,民營精神病醫院完成規劃選址,縣中醫院和縣疾控中心整體搬遷有序推進,建成規範化村衛生站67間,城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加強與上海複旦大學醫學團隊合作,培訓鎮村醫生630人。

2020年5月,位于藍塘鎮的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完成整體搬遷工作。

社會保障

2017年,紫金縣城鎮就業新增558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6125人。城鎮職工“五大險種”和城鄉養老、醫療保險任務全面完成,城鄉特困人員基本醫療費用實現100%報銷,建檔立卡貧困戶、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醫療救助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發放各類救濟金1.48億元。投入資金330萬元,升級改造5間敬老院,全縣首家“公建民營”“醫養融合”養老福利院開業運營。

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牛挨磨遺址:位于紫城鎮黃牛挨磨山,1956年7月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經試掘出土有石磷、石斧、石破和大量陶片。1985年又出土弦紋、水波紋陶盅,夾砂粗陶和曲折紋、方格紋、長方格紋等幾何印紋陶片。經鑒定為新石器時代遺物。文物點有黃牛挨磨、大窩地頂、木窩地頂、李樹窩和夏排等處,面積17000平方米。

在光頂遺址:位于紫城鎮教場村。遺址由白墳頂、在光頂、教場頂3個相連的小山丘組成,面積4000平方米。1956年,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1982年,本縣文物普查隊采集石器有磨光磷、斧和陶器等。

卧龍崗遺址:位于中壩鎮中心村卧龍崗,面積約1500平方米。初由中山中學師生發現,後經縣文物普查隊複查,省考古隊鑒定屬新石器時代遺址。采集有石磷、砍砸器、尖狀器和一批方格紋、水波紋硬陶片等。

古城遺址

永安城遺址:位于紫城鎮紫金山南麓。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依山而築,周長649丈,高1丈9尺5寸。有城門4個,縣署、學宮均在城内。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拆城牆鋪街道,今僅剩西北部不足100米的一段殘垣和城内的古老街道。城基即今環城路和西門路。

通判城遺址:位于南嶺鄉瑞邱村。明王朝鎮壓永安礦工起義後,于萬曆四年(1576年),在此築磚城1座,平面布局呈方形,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置通判和一守備駐守,兼制永安、長樂兩縣。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唐宗據城倡亂,永安知縣井在與副将鄧汝功統兵進剿,剿平後毀通判城。今僅存遺址。

古炮台遺址

亞婆角炮台遺址:位于縣城西南75公裡的好義鄉雙全村亞婆角。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王朝為鎮壓革命黨人陳偉湘起義而建。炮台位于水口山上,居高臨下,控制好義通往古竹、惠陽、博羅的水路交通。炮台用石灰、沙、黃泥三合土春成,瓦面已于民國初年被拆除,殘牆尚存。

起義遺址

礤頭山礦工起義營寨遺址:位于青溪鄉聯光村礞頭山,距縣城45公裡,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礦工起義的大本營。遺址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原總部主寨崖鷹寨(又稱大王寨),前哨崖婆寨,寨牆以花崗石為基礎,用石灰、黃泥、河沙三合土舂成。現殘牆尚有1米多高。

朱戴開起義總部遺址:位于洋頭鄉洋頭村。清鹹豐四年(1854年),永安縣天地會首領朱戴開,為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秘密在永安、長樂、海豐、陸豐和歸善等縣發展會黨數萬人,并在洋頭寨聚衆祭旗起義,失敗後,營寨被毀。現起義總部的遺址尚存殘牆斷壁,牆高3米,占地約400平方米。

彭日升起義營寨遺址:清鹹豐五年(1855年),彭日升奉東江天地會首領翟火姑之命,在上義招元村建築營房,聚集義軍揭竿起義。遺址仍存殘牆斷壁,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永安起義遺址: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孫中山任命陳偉湘為永安起義元帥,在古竹上洞村湯坑山率萬餘人起義。現仍有點将台、練兵場、炮樓等殘迹,面積約500平方米。

紫金讨袁起義指揮部遺址:民國三年(1914年)8月,李榮泰接受孫中山指示,組織讨袁軍3000多人,在九和村紅花埔結營起義,稱“讨袁大元帥”。現起義指揮部遺址尚存,是土木結構平房,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古窯遺址

白水礤窯址:在烏石鄉中澄村白水縧山上,面積約40平方米。出土有破瓷碗、瓷罐、瓷缽、瓷碟和帶釉陶器碎片。1956年7月,經廣東省文物考古隊調查并器集标本,鑒定為宋代窯址。

古冶鐵廠遺址

鐵爐嶂冶鐵廠遺址:在黃塘鎮鐵嶂村的鐵爐嶂山上,是明代冶鐵廠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遺存有殘牆、鐵爐遺迹和鐵渣。

寶山礦冶遺址:青溪上窖村寶山鐵礦蘊藏豐富,自元代開始開采和冶鐵。現存古礦井遍布大小山頭,冶鐵遺址多處,遺存有大量的鐵圹渣。

古道

礤頭古道:位于南嶺鄉礤頭村,是明代古道。路面用石塊鋪成,最寬處2.5米,窄處0.4米,全長20公裡。由礤頭東經黃拐塘、參天嶂,通往陸豐碣石溪,南達惠東縣中洞。清代,在參天蟑路段建有歇腳亭,現存尚好。

搖頭崗古道:在南嶺鄉東溪村,是東溪通往蟑背的明代古道,全長10公裡,用石塊鋪築路面,寬處2米,窄處0.7米。從東溪山腳至搖頭崗山頂一段共有1000多個石級。

古建築

石城:位于藍塘鎮石城村,建于明代。石城分上、下城。上城已毀;下城隻建有東、西、南三門。城牆高5米,用花崗岩石一丁一油砌壘,占地1000平方米。城樓原有兩座牌坊,毀于“文化大革命”中。

學宮:又稱孔廟。位于縣城東門内,紫金山南麓。它與永安縣城同時建築,是由三座不相連的殿宇構成,紅牆綠瓦宮殿式的明代古建築。前面一座是學宮的主殿,稱“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門首挂着一面“萬世師表”的大匾。殿中央設一神龛,供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的神牌。殿内兩旁設4個小神龛,分别放着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神牌。殿門口是大天井,天井兩邊築長廊,稱“東西庑”,内置72賢牌位。穿心亭與大成殿相對,是進出通道。亭的兩側為“鄉賢祠”、“名宦祠”。穿心亭下面是一個廣場,四周圍以石欄杆。場内樹一石牌坊,上書“棂星門一。門内有一半月池。大成殿後面的一座殿宇稱“崇聖祠”,再後面一座稱文昌樓。這3座殿宇自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始,被改建為紫金中學校舍。

廟宇

佛母娘娘廟:位于附城鄉中洞村和衙前村的雞公嶂主峰下面的石壁間。此廟利用岩洞地形鑿成,建築面積12平方米,高4米。右邊空地豎1石刻,左側空地豎1石桅杆,高4.5米,雕有花草圖案。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彼岸庵:位于鳳安鎮覺民村,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土木結構,占地110平方米,高4米。明末解元鐘丁先在此削發為僧,直至終年。清代和民國時期曾數度重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縣長謝寅曾至此遊覽,并題寫。當仁不讓”匾額。建築物和匾額至今保存完好。

樓、亭、塔

塔凹石樓:原名雲慶樓,位于中壩鎮塔凹村,是清代康熙年間鄉紳張良恭所建。石樓高5層,每層有49個房間,底層有水牢,樓内有地道可通石樓背山頂的炮樓,總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建國初期,人民政府設糧倉于此,後為中壩區糧所.1963年糧所遷後,石樓被人毀壞,桁桷被拆,僅剩四周石牆。

桂山圍石樓:位于龍窩鎮桂山圍,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樓6層,面積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層用花崗石條砌築,三層以上用特制大火磚砌成,牆厚1.5米,主樓前面是三進的正屋,兩側各有兩座并聯朝向正屋的橫屋,與主樓聯接,構成一座占地1.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石樓至今保存頗好。

參天亭:位于南嶺鄉黃拐塘至參天蟑之間.始建于清代,為行人休息之所。亭高5米,建築面積36平方米。亭外有聯雲;“參到機關茶有味,天開亭榭客怡情”.亭内聯雲。“茶有餘香,飲之氣爽神清,何懼山高路遠;亭堪小憩,到此心雄腳健,自然往樂來安。”兩聯冠首便是“參天茶亭”4字。亭的窗口又一聯雲:“風月不論價,山水有餘情”,今參天亭尚在。

文筆塔:位于瓦溪鄉上濑村。始建于清中葉,同治年間重修。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六角,高3層,共10.5米,占地6平方米。塔内第一層書“文運天開”,第二層書“更上一層”,第三層書。扶播直上”等字。塔内供神,今塔身尚好,各層樓闆巳朽。

古牌坊

龍窩石牌坊:位于龍窩鎮排樓村。永安縣知縣為旌表黃成觀之妻貞節,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建成“節孝牌坊”。牌坊為三孔四柱三樓建築,高5.57米,寬6.47米,花崗石結構,上雕圖文。現保存完好。

石刻石雕

狀元峰石刻在紫城鎮狀元峰。距峰頂10米處有巨石,高3.2米,寬2米,刻有“預報傳胪”4個大字,是明隆慶四年(1570年)永安代署首任知縣林天賜手書。因年代久遠,現字迹模糊。

石獅城南天後宮門前的石獅是明代石雕,一雄一雌.雄獅左前腳滾一繡球,頭朝右側,口含一石珠.可入手滾動石珠而珠不脫獅口,雌獅閉口,頭朝左側,右前腳内側與一小獅相戲。石獅長0.94米,寬0.60米,高1.37米.墊石長0.9米,高0.47米,寬0.47米。建國後被數度搬遷,1987年移至中山公園門口。

非物質文化遺産

客家花朝戲

花朝戲,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民間戲曲。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濃厚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于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

花朝戲題材多數取自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宣揚忠貞愛國、懲惡揚善、向往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诙諧、隽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表演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為群衆所喜聞樂見。紫金除縣花朝戲劇團以外,還有10多個民間花朝劇團。

紫金縣花朝戲劇團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文藝彙演,每年送戲下鄉100場以上。劇團菜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等稱号。

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手擎木偶戲二種。提線木偶戲最早傳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緒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由龍窩寶洞村鄧木開登人從福建引進,組建了第一個木偶戲班——“榮華堂”,當時戲班以粵語演唱為主,醜角用客家話插白。代表劇目有《白蛇傳》、《薛仁貴征東》、《關雲長取長沙》、《瓦崗寨起義》、《花子進城》等,龍窩提線木偶戲流行區域主要是紫金、五華、海豐、陸豐、惠東、淡水、揭西、韶關等地。

民國時期,龍窩鎮一帶有8個提線木偶戲班,分别是榮華堂、崇華堂、瑞長春、聚華堂、新豔華等。上世紀八十年代,龍窩鎮仍保留有寶洞村鄧氏戲班和慎田村鐘氏戲班,2007年這兩個劇團合并為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木偶戲傳統劇目題材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唱腔音樂是在民間小調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采用類似花朝戲唱腔。戲中道白、唱詞清時以粵語為主,民國以後改用客家話。人物角色分生、旦、淨、醜,用器樂伴奏,常用的器樂有木魚、揚琴、唢呐、二胡、高胡、鑼鼓、钹等。龍窩提線木偶戲表演技藝精湛,獨具一格。木偶像一般高約50-60厘米,其關節部位都有線牽動,每根線集中在頂部一塊竹片上。木偶的懸線少則十多條,多則二十條。有的木偶除了手腳活動外,眼睛和嘴都會動。表演時,布置一個小舞台,隻露木偶不見人,表演者站在帷幕後高處俗稱“天橋”的地方,一邊操縱木偶表演,一邊念唱,民樂隊在旁伴奏。木偶戲适合于節日、廟會以及慶典等活動時,在鄉村禾坪、廣場演出。

2000年,紫金縣舉行了元宵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窩提線木偶戲參加了演出,獲得觀衆好評。此後多次參加河源市和本縣民間藝術巡遊演出和春節文化演出活動。

2009年,河源市人民政府把龍窩提線木偶戲列入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紫金縣政府印發了《關于龍窩木偶戲保護方案》,成立保護工作機構。文化部門認真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整理木偶戲劇目20多個,更新了一批演出道具、設備,整合寶洞、慎田兩個木偶戲劇團,成立紫金縣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2008年起木偶戲逐步恢複演出,龍窩提線木偶戲劇團不僅在本縣演出,而且還被邀請到河源、湖南等地演出,龍窩提線木偶戲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藝術特點鮮明,深受群衆歡迎。

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春牛舞

舞春牛舊時為官方舉辦的春耕春播儀式,縣衙舉辦這個活動,寓意是春耕即開始。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民俗活動演化為春牛舞,每當豐收年景,村民們便與牛共舞,與牛同樂期望開春又有好收成。

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是雙人鑽進竹紮的春牛肚子裡合舞,由牧童牽牛上場,表演騎牛、逗牛等滑稽動作戲耍春牛,歌詞内容以二十四節氣和相關農事活動為主,唱腔是紫金特色的春牛調音樂主要是打擊樂,由唢呐、笛子伴奏。

春牛舞于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方言

紫金客家方言屬于梅縣客家方言體系。它以紫城鎮話為代表。由于曆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縣内的客家話在語音方面又可分為5種。

一是紫城腔。這是分布較廣、使用人數最多的紫金客家方言。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烏石、瓦溪等鎮及白溪、龍窩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約16萬人。

二是中壩腔。它包括中壩、敬梓等鎮及水墩鎮的群豐、秋溪等村落,使用這種話的大約有6.4萬人。

三是南路腔。主要分布在龍窩、蘇區、南嶺等鎮及水墩鎮的部分村落,使用這種話的約有5.5萬人。這些地區與五華縣相鄰,村民說話略帶有五華話聲調。

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藍塘、鳳安、上義、好義等鎮,使用這種話的約有11萬人。

五是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臨江、黃塘、柏埔、義容等鎮,總人口約16萬人。

旅遊

概況

全縣主要旅遊景區和景點有:禦臨門溫泉度假村、紫金觀(天後宮)、中山公園、越王山旅遊風景區、孫中山入粵始祖開居地(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廟祖石(南母寺)、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黃龍峽漂流)、黃塘龍灣漂流、越王河竹排漂流、蘇區紅色旅遊景點、義容天字嶂、萬壽庵(孔子岩)、南嶺德先樓、桂山石樓、白溪水庫、道姑岩、文天祥屯兵抗元遺址以及可遠眺海豐、陸河、惠東、紫金、五華五縣風光的紫金第一高峰南嶺武頓山等。

九和溫泉

禦臨門溫泉度假村位于九和鎮熱水村至幸福村之間,占地面積1100畝,是一所集住宿、會議、娛樂、休閑、商務、健身和大型露天溫泉功能于一體的豪華鄉村溫泉度假村。

溫泉區總面積62600平方米,是按國家AAAA标準規劃的,以巴厘島風情和客家文化相結合為整體基調建造的大型露天溫泉。溫泉出水處溫度高達86℃;日流量可達8000~10000多立方米,可同時容納2700多人。

溫泉水質晶瑩透澈,略帶硫磺氣味,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測試中心化驗,水質為重碳酸矽鈉型,并富含偏矽酸、遊離二氧化碳、氡、锂、锶、碘化物、銀、鋇、鉛、錳等多種礦物質。對治療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有輔助的功效。

度假村設有溫泉接待中心、巴厘河中溫泉區、山地溫泉區等景區,酒店擁有豪華客房和巴厘島風情别墅套房201間以及可容納400人的大型宴會廳;建有東南亞風情特色的各式竹樓、垂釣長廊、小橋涼亭、網球場、籃球場等休閑和康體設施。度假村由縣引進廣州金鵝企業集團和廣州白雲建設開發集團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總投資2.5億元,2006年4月對外經營。2007年上交稅收180.5萬元。

武頓山

武頓山位于紫金縣城東南60公裡的南嶺鎮東南面,與陸河縣交界,主峰海拔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峰,距南嶺鎮約15公裡。武頓山有大、小武頓兩峰,大者渾圓雄偉,小者峭聳秀拔。武頓山是韓江上遊琴江的發源地,明代曾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蠟燭石”等景觀,山腰有“畫眉磜”瀑布。天晴日朗,立于山巅可見日出,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縣三縣(市)風景。

南母寺

南母寺(廟祖石)地處紫金縣崇山峻嶺之中的九樹鎮海拔800多米的廟祖山中。該寺具有悠久的曆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觀絢麗多彩。

通往該寺的小徑由—塊塊黝黑的岩石砌成,共有432級石階。石階兩旁樹木虎踞龍盤,奇花異草相映成趣。廟祖山自然生态景色毓秀神奇。廟堂雕檐畫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相傳寺廟旁邊有一種黃土,古人稱之為“黃金散”,傳說能治百病;南母寺山上的山河中還有一種廟子石(古稱永安臘石,在清朝年間曾作為貢品獻給皇帝),傳說擺在家中能鎮宅避邪。

紫金觀

紫金觀原名天後宮、娘娘廟,原址在縣城老城區中山路今中旅社西側。相傳建于明末,迄今已400餘年;100多年前,紫金縣城儒林街人劉開先(法勝侍郎)與藍開濤(法雄侍郎)先後到羅浮山黃龍觀拜丘傳秀老道長(外号“廣東吉靈鬼”)為師修道。學成後與師父到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設壇開館,傳道授徒多年。

民國32年(1943年)師徒同回紫金縣城天後宮為主持。1992年天後宮遷建于安良片鳳崗山(中山公園内),改名為紫金觀。紫金觀群體建築占地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由香港青松觀和社會各界捐資3,000多萬元建造。造型仿香港天後宮,高大壯觀,紅牆黃瓦,琉璃翹檐,雕梁畫棟。

觀門左右兩邊擺放原址遷來石獅一對;中殿擺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姓奉造鑄鐵香爐一座;觀内設前、中、後三殿,分别命名為“護法殿”、“天後宮”、“三清宮”,規模巨大,古色古香。兩側建有鐘樓及招待設施,是粵東地區集宗教與旅遊于一體的較大的重要景點之一,有粵東第一道觀之稱。

古竹越王山旅遊風景區

古竹越王山旅遊風景區位于紫金縣城西南74公裡的古竹鎮留洞村,距古竹鎮6公裡。方圓兩平方公裡,相傳越王山因西漢南越王趙佗面壁銘志稱王而得名。此山全是呈褐紅色的大石山,屬典型丹霞地貌,由數十個石山組成,險峻而秀美,其山峰千姿百态,風景奇異,獨樹一幟,名列廣東七大石山之一。主峰海拔314米,屹立在東江左岸。

明代《廣東通志》、《惠州府志》、《永安縣志》均有記載。相傳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乘船沿東江至古竹時,見一山高聳獨秀,率領壯士攀登遊覽,卧于一塊石榻上。後人稱此石為“越王榻”,稱此山為“越王山”。越王山四面陡峭,僅有一路盤繞至山頂。

山巅有一口相傳是趙佗和将士們飲用過的水井,叫“越王井”,水質甘甜,終年不涸。越王山四周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門、打鐵場、“馬仔洞”、“一線天”、“三線天”、“越王谷”、“風隆洞”、“越王塌”等遺迹;山左側有“田螺山”,右側有“獅子岩”等景觀。攀頂遠眺,浩渺東江若帶,百裡田疇如織。越王山四面陡峭,僅有一路盤繞至山頂,踏入景區,遊客中心、湖上餐廳均系别具一格的休閑建築,紅石小道和木闆棧道交映相連。

此外,景區借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設置有天然岩壁攀岩,特别适合登山愛好者與攀岩愛好者,也是廣東少有的天然戶外攀岩景點。越王山景區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餐飲娛樂于一體,已開發面積2平方公裡,2007年接待遊客6萬人次,創旅遊産值2000萬元,上交稅收12萬元。

龍窩桂山圍石樓

桂山圍石樓位于龍窩鎮桂山圍,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樓6層,面積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層用花崗石條砌築,三層以上用特制大火磚砌成,牆厚1.5米,主樓前面是三進的正屋,兩側各有兩座并聯朝向正屋的橫屋,與主樓聯接,構成一座占地1.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石樓至今保存頗好。

禦臨門溫泉度假村

禦臨門溫泉度假村位于紫金縣城以南40公裡的九和鎮幸福村、熱水村,距九和鎮11公裡。在熱水至幸福村近1公裡長的河岸,有湯湖7個,每天噴湧量數千噸,可供1500人同時洗浴。據省703地質隊1987年實測,溫泉水溫86℃,水色清瑩,有硫黃味;水質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測試中心化驗,屬重碳酸矽鈉型,并富含偏矽酸、遊離二氧化碳、氡、锂、锶、碘化物、硫化物等多種物質,有治療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功效。

1988年、1996年省新聞出版局、九和财政所先後在熱水村興建“九和溫泉山莊”和“九和溫泉度假村”。

2004年6月,紫金縣政府引進企業投資,在幸福村興建禦臨門溫泉度假村。項目按國家5A級景區标準規劃設計,以巴厘島風情和客家文化相結合為整體建造基調。項目規劃占地面積2931畝,首期占地面積300畝,建築面積14萬多平方米,有溫泉浴池12個,客房100多間,并設有商場、宴會廳等娛樂休閑設施,總投資1.5億元,2006年4月開業,是集住宿、餐飲、會務、商務、娛樂、休閑、度假、健身和養生功能于一體的豪華鄉村溫泉度假村。

2009年,禦臨門溫泉度假村被評為深圳市民喜愛的溫泉度假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2009年中國十大溫泉養生基地”以及榮獲世界溫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頒發“天然溫泉認證”等稱号,同時還先後獲得“廣東省溫泉旅遊示範基地”“廣東省自駕遊接待基地”等殊榮。

2016年,度假村設有遊客接待大堂、溫泉接待中心、河灘溫泉區、田園溫泉區,擁有豪華客房160間、巴厘島風情别墅套房220間和可容納400人的大型宴會廳以及大中小會議室、卡拉OK房;建有東南亞風情特色的各式竹樓、垂釣長廊、小橋涼亭、網球場、籃球場、水療養生館等休閑和康體美容設施。度假村附近還建有安置村民的商業街。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位于紫金縣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立放有孫穗芳博士捐獻的24K金箔孫中山半身銅像。

2013年,縣政府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重修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征收拆遷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周圍房屋等附屬建築,平整土地近2000平方米。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重建于2013年7月動工,工程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縣政府投資120多萬元,按文物“修舊如舊”原則,修複木屋構架、磚瓦結構的“上三下三兩頭橫”傳統民居。

2014年8月,在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舉行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修建工程竣工暨孫中山銅像揭幕儀式,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和縣委書記陳榮卓為孫中山銅像揭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鑫緻辭,有孫氏後裔代表20多人參加儀式。

紫金美食

紫金仙人粄(涼粉)

仙人粄起源紫金縣烏石鎮書田伯公凹涼粉具有100多年曆史,敏記涼粉在伯公凹涼粉的基礎上,秉承多代傳承,通過精心加工,遂步形成“伯公凹敏記涼粉”風味小食。

主要材料:野生涼粉草,山泉水,澱粉等。是天然綠色食品,涼粉因“味甘純正、嫩滑爽口”,在盛夏時節,過往車輛排隊購買,就連尋根問祖的海外人事、台灣同胞、港、澳華僑都慕名前來品償。

2004年參加河源首屆客家旅遊文化節;2008年參加中國首屆客家旅遊文化節;河源第五屆客家文化旅遊節美食嘉年華活動,深受國内外遊客及廣大市民的好評;2010年選送參加23屆世客會河源“十大客家靓湯、二十大客家名菜、三十大客家風味小食”評選活動中,伯公凹涼粉被評為三十大風味小食之一。

紫金牛肉丸

紫金縣有中國最大的牛丸。每個有網球般大小,據說這樣大的牛肉丸,外脆裡嫩,吃起來相當過瘾。

牛肉丸是紫金縣當地名小食,來源于客家菜,其中龍窩鎮的牛肉丸最為有名。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闆上,用特制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鐘,随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裡,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鐘,撈起牛肉丸。

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牛肉丸還可烤着吃,燒烤時把牛肉丸剖成兩半,抹上醬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八刀湯

八刀湯是紫金的招牌湯,是由豬身上八個最精華的部位包括豬心、豬腰、豬肝、豬粉腸、豬肚、豬肺、豬胰髒、瘦肉等等熬成的湯。據說這種湯從頭天晚上一直慢火煲到第二天,湯靓味美。

民間藝術

明末,紫金縣新莊秀才陳五由河南開封引進紙馬。次年元宵節到永安縣城表演,頗受群衆歡迎。

此後,黃花、上莊均請陳五傳授技藝;中壩賀崗,烏石的石坑、璜坑、升車,黃塘的下黃塘等地相續組織紙馬隊,成為縣人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舞紙馬的演員較多,馬旦兩人,乘坐紙紮的假裝車,由兩個車伕推着前行。兩個人擎羅傘走在車子前面,6個人騎紙馬,另有4人持匾燈,匾燈上寫有“民康物阜、國泰民安”等吉利語。

還有扮賣膏藥、算命蔔卦的人伴演。樂器以鑼、鼓、钹、單打、唢呐為主。表演時,持羅傘者引馬旦跳起進二退一的舞步,其它演員一起伴着起舞,有“跑馬”、“間花”、“穿燈柱”、“織笪子”等表演程式。之後,進為歌舞邊舞邊唱,内容以唱全年12個月的農事為主,唱腔是民間小調。舞紙馬一般在春節期間活動,元宵之夜到縣城舞最後一場,謂之“謝馬”,舞後即焚毀紙馬。

1954年,附城新莊鄉的紙馬舞參加粵東區民間藝術彙演。1977年,本縣經改革整頓的紙馬舞《躍馬歡歌》在省人民出版社發表,并獲省評比三等獎。

所獲榮譽

2021年7月,被交通運輸部命名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

相關資訊

2020年12月8日,國家知識産權總局正式發布了關于批準龍崗芡實等4個産品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的公告,正式批準了紫金春甜桔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紫金春甜桔成為我縣第一個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實現了零的突破,改變了我縣無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的曆史。

上一篇:奧特朗

下一篇: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