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齒蟾

紅點齒蟾

鋤足蟾科
紅點齒蟾(學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也叫棒頭魚或透明魚。稀有兩栖動物,後肢較短,具鏟形的凸出物,可用于挖掘。夜間活動,白天及長期幹旱時躲藏于洞穴中。薦椎橫突特别寬而長大,薦椎前幾枚軀椎大多細弱并向前傾斜成銳角,薦椎與尾杆骨愈合或僅有單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遊離狀;舌喉器的環狀軟骨在背側不相連。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體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長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動物。蝌蚪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齒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齒2-8行不等,角質颌強,适于刮取藻類,甚至能咬食小蝌蚪。常生活于山澗溶洞内及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900至1900米。紅點齒蟾是中國特有物種,分布于湖北、四川、貴州等地。[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兩栖綱(Amphibia) 亞綱:滑體亞綱(Lissamphibia) 是兩栖綱現存的唯一亞綱 目:無尾目(Salientia) 亞目:始蛙亞目(Archaeobatrachia) 科:鋤足蟾科或稱角蟾科。 亞科: 族: 屬:齒蟾屬(Oreolalax) 亞屬: 種:紅點齒蟾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紅點齒蟾 分布:四川西部和南部、雲南西北部、貴州北部和湖北的利川

形态特征

雄蟾胸部有1對刺團,繁殖季節後多脫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縱置舌後端有缺刻。上颌有齒。背面皮膚多粗糙。

蝌蚪全長可達120毫米,在洞内長期無光條件下生活,皮膚顔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見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處飼養,體色漸深,内髒不易看清。

生活習性

成體以陸栖為主,多生活在樹木叢生的山溪附近。紅點齒蟾白天常隐蔽在溪邊朽木下、有苔藓腐葉的泥洞或石隙間。夜出活動,多爬行,行動緩慢。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内。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蕩石下,以水藻等為食。經1~2年完成變态。

紅點齒蟾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離洞口數十米深的黑暗環境中生活。

分布

中國特有種,分布于湖北(利川)、四川(南川、興文)、貴州(畢節、遵義等)、湖南(桑植)。

趣聞

2015年3月14日,遵義洞穴探險金牛隊隊員,在遵義城郊一處海拔約780米的洞内溪流中,發現一隻體長14厘米的巨型蝌蚪。經從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貴州省洞穴協會秘書長錢治查證,這隻巨型蝌蚪是紅點齒蟾的幼體。紅點齒蟾幼體蝌蚪個頭較大,但長達14厘米的幼體實屬罕見。

上一篇:暗灰鵑鵙

下一篇:斑文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