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

長尾山雀科長尾山雀屬動物
紅頭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屬小型鳥類,體長9.5-11厘米。頭頂栗紅色,背藍灰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塊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黃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帶和兩脅栗色。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于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種群數量較豐富,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很有意義。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紅頭長尾山雀 拉丁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别名:紅頭山雀、小熊貓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長尾山雀科 屬:長尾山雀屬 種:紅頭長尾山雀 命名者及年代:Gould,1855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形态特征

成鳥: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眼先、眼周、眉紋、耳羽和枕側黑色,枕側雜以灰白色細紋;背和尾上覆羽煙灰黑褐色;腰具淡棕色羽端;尾羽黑褐,外側3對尾羽端部具楔形白斑;最外側l對外(甲+羽)純白;飛羽暗褐色,除第l、第2枚外,其餘各羽的外(甲+羽)均緣以藍灰色;初級覆羽黑褐色;次級覆羽藍灰,微綴棕色;喉部中央具1塊大型絨黑色塊斑:颏和喉的餘部白色;胸帶和兩脅栗紅;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栗紅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幼鳥:5月16日采自滇西騰沖大塘的2隻幼鳥,與成鳥相似,但前額、頭頂至後頸的栗紅色較淺淡;颏、喉白色,僅中央雜以灰黑色;下喉和上胸斑雜黑色,形成窄細的黑色橫帶;栗紅色胸帶不明顯;背羽的藍灰色和脅部及尾下覆羽的栗紅色均較成鳥淺淡。6月3~26日采自滇東南彌勒東山的5隻幼鳥,前額、頭頂至後頸的栗紅色更為淺淡,有的幾呈淡灰棕色;颏、喉幾純白色;餘部與騰沖所采幼鳥相似。雛鳥:羽色與幼鳥相似,但下體棕色稍深。虹膜橘黃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紅褐色,爪色較暗。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于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

生活習性

紅頭長尾山雀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于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常10餘隻或數十隻成群活動。性活潑,常從一棵樹突然飛至另一樹,不停地在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覓食。邊取食邊不停地鳴叫,叫聲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營巢在柏樹上,巢為橢圓形,主要用苔藓、細草、雞毛和蜘蛛網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1-9米,巢的大小為長7-12厘米,寬7.5-9.7厘米,高7.5-10.2厘米,深4.5-7.6厘米,巢口徑3.4(1.3-6.5)厘米×3.4(1.5-6)厘米,巢内墊有羽毛。巢口開在近頂端的一側,也有少數開口于頂端,有的巢口還用錦雞毛作檐。巢築好後即開始産卵,每天1枚,每窩産卵5-9枚。産卵期間親鳥還繼續銜羽毛墊巢和蓋卵。卵白色,鈍端微具暈帶。

卵的大小為13.8(13.3-16)毫米×10.5(10-11)毫米,重0.75(0.6-0.82)克。卵産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坐巢時間明顯較雄鳥為長,孵化期16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據對一巢從6:37至19:00的全天觀察,整天喂食303次,全天共有兩個喂食高峰,即7:00-8:00和11:00-12:00。雛鳥出巢後先随親鳥在巢附近樹枝間練習飛行和覓食,然後再逐漸遠離巢區飛走。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上一篇:巴西紅耳龜

下一篇:日香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